互联网下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策略

时间:2022-11-14 11:35:54

导语:互联网下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互联网下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策略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用现代读者的需求。为了更好的发挥图书馆的职能作用,图书资料实现信息化管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论文对目前图书资源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最后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资料;信息化;策略

一、图书管理工作概述

图书是知识的重要载体,图书馆是专门储存图书资料的场所。长期以来图书管理主要靠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人工完成图书的收集、借阅、维护工作。首先需要对馆藏图书进行分门别类,然后分别整理,这样不仅有利于图书的日常管理,也方便读者查找借阅。目前馆藏图书资源数量日益增多,形式趋于多样化,资源信息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传统的管理模式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效率低,易出错,无法快速便捷处理大量的资源数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图书管理中引进互联网信息技术,将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以信息管理为主,人工管理为辅,不仅可以弥补传统模式的缺陷,而且将大幅度提高图书资料的管理效率,提高服务读者的能力。

二、目前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现状

图书资料的管理工作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馆藏图书的保管和日常维护工作,二是为读者提供图书资料的查询及借阅等工作。目前在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都相对比较落后,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图书资料管理相对封闭

基于多种原因,馆藏部分图书资料不对外借阅,因此形成了图书馆相对封闭的管理形式,被动式服务于读者。互联网时代,这种管理模式使资源更新严重滞后,妨碍图书馆的进步与发展,不利于图书馆向广大读者进行知识的传播和资源共享。

(二)图书管理缺乏规范,管理制度不甚健全

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缺乏经验,整个图书管理信息化工作开展比较缓慢,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管理模式。实体图书馆中存在诸如图书摆放混乱,电脑搜索图书位置不准确、工作人员效率低下、用户体验差等问题。部分网络图书馆存在图书划分依据不明确,归档不细致,出现重复划分,疏漏划分等问题,影响了读者借阅的便利性。

(三)工作人员缺乏服务意识

传统图书馆的主要功能在于图书资料的借阅,模式单一,被动服务为主。这导致图书馆功能逐渐下降,工作人员缺乏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没有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搜索客户需求图书资料,从而导致图书馆客户量日渐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四)缺乏高素质图书管理信息化人才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必须有足够的对信息化理念具有较深理解能力和操作水平的管理人员,也就是说,要想建立起一支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图书管理队伍,就必须拥有足够的专业人才。图书管理工作者一定要懂得多方面的知识,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从而有效推进图书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现阶段,很多图书管理工作者的知识素养并不高,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无法满足信息化建设需要,很多图书单位也没有树立较强的图书管理意识,所以资金的投入力度也很小,不能定期或不定期培训员工,所以图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就很难提高。

(五)缺乏较高的信息化水平

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比,我国在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水平还很低,要想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还需要做出很多努力。除此之外,进行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一些图书馆受能力限制,很难投入充足资金建设图书管理信息化,所以建设水平可想而知。这一问题正是我国目前在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所要面对的严峻问题。

(六)在管理工作中缺乏创新

现阶段,我国的图书资源非常丰富,可是图书馆对图书管理的水平却高低不同,有很大差别。一些图书馆并不重视图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在实际工作中还是运用传统的管理方法,造成管理水平很低,没法提高工作效率,还使大量图书资源产生浪费,使管理成本和难度都大大增加。

三、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图书数量日渐增长,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大量非书资源的冲击,对图书信息的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图书资料必须实现信息化管理,才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服务,达到知识传播,资源共享的目的。实现图书资料的信息化管理,是图书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保护及共享图书资料

纸质资料在阅读和保管过程中,容易造成纸张磨损,资料缺失,降低信息完整性。特别是一些重要而不可复制的资料的缺失,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图书资料信息化,可将资料保存至网络数据库,既不会因人为、时间等因素丢失,也不会在传播中损坏,从而实现图书资料共享。

(二)加快信息传递,更快更准获取资源

互联网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及利用率,读者可以在图书服务平台中,运用图书馆信息系统检索所需的图书资料信息,快速、准确地获取目标图书资料信息。

(三)服务模式被动变主动,提高图书馆服务大众的能力

在信息化管理中,图书馆工作者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深度挖掘读者数据,详细了解读者需求,由原先的被动服务读者转变成主动服务读者,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利用信息技术,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还可以确定图书采购重点,实现图书资源的优化和合理布局,使图书资料服务工作得到本质的飞跃,提高图书馆服务大众的能力。

四、互联网背景下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策略

(一)建立健全的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体系

图书资料的信息化管理应以系统管理为先导,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现代图书资料管理应全面引进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以系统论为主导,立足整体、统筹全局,把整个图书资料信息管理工作视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对整个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实现系统的最优化,保证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工作顺利推进。

(二)提高管理人员对图书管理工作的认识,增强信息服务水平

传统图书资料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所以,首先要提高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素质,进行信息化培训。工作人员除了需要掌握图书资料管理的学科知识外,还应掌握网络资料的收集、筛选,电子图书的归纳、整理以及网络图书馆使用维护等相关知识。图书馆可通过组织相关讲座﹑学术研讨﹑进行短期培训、在职进修等多种形式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

(三)建立各种类型文献数据库,实现图书管理数字化

图书资料实现信息化管理,必须构建通用性和标准化的图书资源数据库。图书资料的信息化就是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建立各类型文献数据库,逐步实现文献资源数字化,增强文献资源的共享性、兼容性、易检索性和可传递性。加强纸质文献的电子化管理,对馆藏纸质资源进行分类,收藏价值高的纸质资源可通过扫描、文字识别等转变为数字或者光盘资源,提高其可储存性,实现资源管理的数字化。

(四)加快网络化建设,加强馆间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单个的图书馆不可能馆藏所有的图书资源。要实现资源共享,图书馆必须加强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在实现馆内共享的基础上,加强各图书馆之间的联系合作。打破不同图书馆之间的隔阂,将图书资源的作用在读者中间得到最大化发挥。

(五)强化对图书管理人员的培训

要想收到较好的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成果,就一定要拥有具有较强信息管理素质的人才。因为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要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有着较高的系统性、综合性、技术性,因此对于建设人员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高的要求。相应单位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投入相应资金强化对图书管理人员的培训,保证图书管理工作者具有比较强的设备维护和计算机操作能力。此外,还要积极培养相应工作人员的道德素质,从而使员工树立较强的分享、互助、合作的工作意识。

(六)积极提升图书管理信息化水平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很多新技术涌现出来。因此进行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时候,相应的管理者必须及时关注信息技术发展,这样才能及时地引进前沿设备和技术,从而有效提高信息化水平,进而向读者提供更为人性化和方便的服务。在日常工作中,新书上架后相应的工作人员必须及时在网络上更新信息,还要使其处于置顶位置,这样读者才会更加及时方便地了解这些信息。

(七)积极创新管理方式

图书管理工作者必须全面了解有关图书管理方面的信息,实现与时俱进。能够按照以往图书馆发展历史及当前信息化建设水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并在实际工作中提出有效建议。此外,图书馆必须积极引进电子书,从而跟上时展步伐。

五、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图书资料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图书肩负着人民群众文化建设的使命,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加强信息化管理能力,培养专业的图书资料管理人员,更好的为用户提供全面、贴心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彩霞.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2):190.

[2]刘兴华.网络冲击下的图书资料信息管理工作探讨[J].信息化术,2013(5):188.

[3]韦金飞.网络信息化背景下图书资料管理的对策[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24)47-48.

[4]鲍先琬.现代图书资料信息管理工作的对策与基本设想[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4)124-125.

[5]赵殉.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加强图书资料管理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10):376.

作者:国嫣 单位:青岛经济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