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性研究
时间:2022-03-07 05:25:56
导语: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性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广泛应用,但同时引发的计算机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对于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来说,如果缺乏安全保障,可能给用户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本文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广泛应用,但同时引发的计算机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对于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来说,如果缺乏安全保障,可能给用户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本文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关安全性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字: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性
1影响计算机信息安全的主要因素
1.1计算机病毒无节制传播
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被广泛地应用在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它在使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对普通用户而言,计算机感染病毒主要是因为通过网络下载软件,在下载过程中一并下载了病毒程序。这些病毒程序一旦入侵计算机系统,就会对其产生攻击性,最常见的是使计算机出现死机、减低计算机运行速度等,如木马病毒可以依附于可执行文件,通过感染电脑的文件或者程序从而执行黑客命令,危害电脑安全,给使用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还有一类病毒则可以使电脑直接瘫痪,不能正常的运作。
1.2来自计算机黑客的攻击
黑客指研究智取计算机安全系统的人员。利用公共通讯网路,如互联网和电话系统,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进入对方系统,对各项信息数据进行破坏。他们的工作程序如下:第一,先收集网络系统的信息。通过筛选,整理出有用程序,为进一步的入侵做准备。第二步,探测目标网络系统的安全漏洞。通过探索目标网络上的每台主机,来寻求系统内部的安全漏洞。第三步,建立模拟环境,进行模拟攻击。将上述信息进行整理,建立一个模拟环境,这个虚拟环境和攻击对象很相似。通过对虚拟对象的攻击来了解被攻击对象的状态以及模拟环境的具体状况,然后据此对虚拟环境进行优化。第四步,具体实施网络攻击。在上述实践的基础上,入侵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等待合适的时机进行网络攻击。一些存贮重要信息的计算机是黑客攻击的主要对象,他们往往在入侵计算机之后,利用远程系统控制计算机系统,永久删除或随意更改系统程序,给计算机用户构成了重大威胁。据统计,受黑客威胁的计算机程序总体概率约为3%,这在开放的计算机系统中,影响着广大计算机用户的安全性。
1.3受到系统漏洞的威胁
计算机漏洞是指系统(软件)研发时所有意创建的后门、或者无意留下的能被其他权限利用的不完整脚本。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同样,也不存在没有漏洞的计算机系统。在开发人员的开发过程中,一般会过多的关注一些大型的程序,一些微小的bug是不会被检测出来的。而且,数量居大的代码运行起来要协调各种小程序、小步骤,往往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纰漏。再加上不同编程者的编程习惯不同、使用者的风险意识不高,这些导致计算机系统漏洞不可预知,从而引发诸多安全问题,不利于计算机系统的稳定运行。
2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性的策略分析
2.1使用杀毒软件
制服计算机病毒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使用杀毒软件。为提高杀毒软件的使用效果,必须认真分析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运行条件、运行状况和运行环境,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选择合理有效的软件系统。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杀毒软件有360、卡巴斯基、瑞星等等。此外,在杀毒软件的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定期对其进行更新,以保证其最有效的杀毒能力。
2.2提升防火墙的运行水平
防火墙主要是抵制黑客的入侵,尽最大能力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起到保卫作用,将不速之客“黑客”拒之门外,保障计算机运行环境的安全。据此,我们可以说,防火墙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所在。众所周知,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都有保护系统,这个保护系统就是防火墙,黑客要想入侵计算机,必须破坏计算机的防火墙,使其不发挥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可以提升防火墙的防御能力,加强它的保护作用,通过网络访问限制、加密、限制外来存储软件的使用等措施来控制一些有风险的访问,有效地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2.3及时对漏洞进行修复
很多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没有定期修复计算机漏洞的习惯,这就造成了计算机应用过程中的诸多安全隐患。此外,漏洞修复过程中,保护力受限,致使计算机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因此,用户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应该加强防范意识、定期对计算机进行杀毒检测,并提升入侵检测水平,使计算机处于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下,减少各种由于安全性疏漏带来的损失。
作者:徐桂琴 单位: 承德日报社
参考文献:
[1]叶晓舟.管理信息系统中安全策略应用研究[D].重庆:中南大学,2007
[2]周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的研究及应用[J].现代国企研究,2015.(24)
- 上一篇:建筑管理中协同管理的运用
- 下一篇:高职经济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