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理论和灵感理论分析论文

时间:2022-09-03 09:08:00

导语:意识理论和灵感理论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意识理论和灵感理论分析论文

一、人体的自动控制系统

1、人体无意识控制时的全身配合能力。人们长期在意识的控制下生活,就以为控制和协调全身活动的只有意识。其实,意识不控制,人体也协调地进行活动。比如,一个训练有素的乒乓球运动员,对对手的很多来球,就是靠一种叫做“反应”的现象进行回球的。这样,他的主要精力就可以放在观察对手的变化,对付对手的变化上了。这种“反应”是在平时训练中形成的,不仅有对固定球路的反应,还有对已经出现的变化的反应。这样。运动员的主要精力就只放在对付新变化上了。有时,对手变化了,自己反应的变化跟不上,就出现运动员自己控制不住的不适应状态。由于“不适应”,运动员常常会输给水平低于自己的对手。乒乓球运动员的反应,就是在意识不控制时的全身自动协调行为。乒乓球运动员的不适应状态,是由于全身自动协调行为处于强势,意识收不回控制权,不能在意识控制下及时调整行为造成的。

如何解释意识不控制状态下全身自动协调行为呢?显然应该想到有一个意识以外的监视、控制、协调人体全身活动的机制在起作用。

2、自动控制系统──监视、控制、协调全身活动的动物性机制。有一位外国学者提出的一个观点,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认为,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进化过程中,不可能把原来的能力全部除去,全部换上新的。他认为,人所特有的功能是进化时附加在动物具有的功能之上的。新的功能生成以后,原来的动物性功能还可以起作用。我们用他的观点看待意核:生成意核前,动物就有一个主管全身活动相互配合的机制,意核是人特有的监视、控制功能,它是附加在动物原有的协调全身活动功能之上的。后者是一个意识以外的,动物性的监视、控制、协调全身活动的机制,我们叫它自动控制系统。意核生成之后,这个自动控制系统还会起作用。

观察动物的行为就会发现:动物没有意识,但是动物的大脑也具有协调全身活动的功能。比如,动物中行动最迅速的猎豹,它的快速捕捉猎物的行动必然需要一个协调全身活动的机制,这个协调全身活动的机制起着监视、控制并调整全身活动的作用。猎豹没有意识,这个协调全身活动的机制显然不是意识。我把它叫做脑神经自动控制全身活动系统,简称自动控制系统。

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儿童在生成意识以前也能够监视、控制、协调全身的活动,表明他们的大脑有自动控制系统。发现狼孩时,狼孩也没有意识,但是他们能够灵活地捕捉猎物,表明他们的大脑也有自动控制系统。这些例子表明,人体内是有自动控制系统的,它是一个动物性协调全身活动的机制。意核生成后这个机制不会消失,意核通过控制这个机制(向这个机制发出指示)获得对人体全身活动的监视、控制权。我们从意核的生成中知道,意核是大脑的“认识存储区”发展出来的功能。因此,它不可能在人体中生长出一套独立的监视、控制系统,通过控制自动控制系统获得对全身的控制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3、意核与自动控制系统的关系。意核与自动控制系统实际是双向控制的。自动控制系统的作用是监视、控制、协调全身活动的,所以从本质上讲,仍旧是自动控制系统控制意核,这是它的职责。在它控制意核时,它把意核认识的内容翻译给自己,这种翻译能力是在言语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而当意核试图发出指挥命令时,自动控制系统仍然翻译这种指示(这不过是执行监视职责),接着便去执行这些指示,把这些指示传达给人体的各个器官。于是,控制就转变为被控制。

由于直接向全身各活动部位下达命令的是自动控制系统,在意核对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的时侯,自动控制系统转达意核对各部位下达的活动指示,意核就处于对全身活动的控制状态;在意核放弃对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时,自动控制系统可能在休息,也可能自己向各部位下达活动指示,意核对全身活动就处于不控制状态。由于意核的控制与否对外就表现为意识的控制与否,我们又叫这两种状态为意识的控制状态和意识的不控制状态。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在介绍自动控制系统时总是提到协调全身活动,在提到意核或意识时只谈监视、控制,不再提协调。实际上意核和意识都没有获得对全身活动的协调权,这个全身活动的协调功能仍然被自动控制系统掌握。通过对自己活动的自省,你也会发现,你对全身活动的协调基本上毫无所知。这显然表明意识没有协调权。在特别需要的时侯,意识通过对活动的控制实现全身各个活动的协调,因此意识施行的协调工作往往很笨拙。在这种时侯,为了更好地实现活动的协调,往往通过训练达到熟练实现更好的协调。在以后的讨论中将会知道,通过训练达到熟练实现协调,正是把协调工作交给自动控制系统去做。

二、转意识活动理论

1、人体活动的三种状态。考察人体的活动与意识的关系,就会发现从意识对活动的影响角度看,实际有三种不同状态。

人体的有些活动是意识不能监视、控制的。例如心脏的跳动,胃肠的消化活动等。这时活动处于无意识控制状态。大多数活动可以由意识进行监视、控制,这时活动处于有意识控制状态。有些活动经过反复进行可以形成习惯、或达到熟练,这些活动就又可以在摆脱意识控制的情况下自动进行。由于这种意识不控制(摆脱控制)的活动是由意识控制的活动转变成的,是这些活动在习惯或熟练后摆脱意识控制自动化进行的,我们称这些活动处于转意识控制状态。这三种状态又简称为无意识状态、有意识状态和转意识状态。前面提到的乒乓球运动员的“反应”、“不适应”,就是他们进行着转意识状态活动的表现。

我们以后如果说XX状态的活动,指的是在这种状态的一些活动,其中包括很多活动。如果说XX状态下的XX活动,是指在这种状态下的一类活动。比如说转意识状态记忆,就是指摆脱意识而自动活动的记忆活动。这种用法既适用于上段的两种状态,也适用于本段的三种状态。

我们前面提到意识的控制状态和意识的不控制状态,那是从意识对活动的控制情况考虑的。这里我们又提出的无意识状态、有意识状态和转意识状态,这是从活动受意识的影响角度考虑的。控制和监视也可以看作是影响,但影响则不只是控制和监视。因此它们之间有类似,也有区别。有意识状态是指活动过程中有意识的监视和控制,显然与意识的控制状态是一致的。而无意识状态与转意识状态虽然情况很不一样,但是它们从意识控制的角度看,都是意识的不控制状态。

同是意识不控制状态的活动,无意识活动与转意识活动差别非常大。无意识状态的活动大多是一些低级的活动,它大多是没有意识特征的活动,如内脏活动,动物的活动,孩子生成意识前的活动。但是也有像无意识记忆这样的活动不是低级记忆活动,其不低级之处不在于记忆活动的水平,而是由于这些记忆的对象是意识活动的结果。也可以说是低级记忆活动保存高级活动产生的资料。转意识活动都是一些高级的活动,它们是集有意识活动之精华后,能够摆脱意识控制而自动进行的那些活动。如运动员的反应,演员的感觉,侦察员的直觉,科学家和艺术家的灵感等等。

2、转意识状态。转意识状态是我们在本文中首次提出的概念。

从生成顺序上看,转意识状态的活动一定生成于该活动的有意识状态之后。某种活动往往在有意识状态下大量进行后,具有明显的意识特征后,才成为自动进行的、摆脱意识控制的转意识状态活动。转意识状态中“转”的含义是指它是由有意识状态转化而来的。

我们以习惯性活动和熟练性活动为例介绍转意识状态活动,而所有转意识状态活动都与习惯和熟练有同样的成因:由同样活动的大量重复进行,进而摆脱意识控制使活动自动化完成。我们没有象一些心理学著作那样孤立地看待习惯和熟练。我们把习惯和熟练看作是一个线索,把习惯和熟练的成因看成是一条使活动自动化,从而使活动由有意识状态到摆脱意识控制的超意识状态的规律,并形成一个自动控制系统──转意识状态──自动化执行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不仅解释了“直觉、灵感的生成”这个难度很大的课题,还解释和揭示了很多有用的转意识状态活动。

由于转意识状态活动是自动化进行的,它在速度、省力程度、利用资料的广泛程度、使用方法的灵活程度等方面都超过同类的有意识状态活动。所以我们曾经把转意识状态活动叫做超意识状态活动。后来由于“超”字太容易引起人们往别的方面联想,所以改用转化的“转”。

从辩证法角度看,无意识状态──有意识状态──转意识状态是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最好注释。动物性的活动是无意识状态的,人类生成意识后,活动进步为有意识状态的,有意识是对无意识的否定,活动提高了一级。人类大量活动后,活动由有意识状态进步为转意识状态,活动摆脱了意识的控制,又是一次否定,活动又提高了一级。

3、习惯和熟练与转意识状态活动。习惯和熟练是转意识状态活动的主要形式。从形成原理看习惯和熟练是类似的,都是由于反复地做同样的活动而使活动达到能够自动化完成的程度。在心理学上把它们作为两个概念考虑,是因为习惯是无意识形成的,熟练是有意识训练的。也就是说养成习惯的活动(对某种活动形成习惯的活动)是无意识状态的活动,达到熟练的活动(对某种活动达到熟练的活动)是有意识状态的活动。

人们一般较为关注肢体活动的习惯和熟练,值得注意的是其它活动也有习惯和熟练。感觉活动、记忆活动、需要活动、情感活动、思维活动都可以形成习惯或达到熟练。凭知觉进行识别,就是凭习惯在进行的识别。思维定势就是一种习惯思维。对答如流,就是熟练思维的表现。思维敏捷、脑子反应快的人不仅需要有较好的思维技巧,还要有大量的习惯思维和熟练思维。很多快速记忆法、牢固记忆法也需要大量习惯记忆和熟练记忆为基础。而一目十行阅读,既要有一些阅读技巧,更要有快速阅读的习惯和对语言接受、分析、理解的熟练。

在我们把习惯与熟练现象用来分析感觉活动、记忆活动、需要活动、情感活动、思维活动以后,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习惯与熟练的成因,就是一切有意识活动自动化进行的成因,是很多意识不知道过程的高级活动的成因。这样,在大量进行同样活动后,活动达到能够自动地、摆脱意识控制地进行的程度,就不只要产生习惯和熟练了,还可以产生高级的摆脱意识控制的活动。因此有必要用一个概念作为这类自动化进行的活动的总代表,这个新概念就是转意识状态活动。

习惯和熟练仅仅是转意识状态活动的两种,但它们是转意识状态活动的基本形式。思维定势、对答如流、思维敏捷、过目不忘、一目十行、直觉、灵感、演员表演中的感觉、被西方人搞得神神秘秘的第六感等现象,都是转意识状态活动的种种形式。

稍加比较,就可以发现:转意识状态的活动比有意识状态的活动要省时、省力、准确性高。转意识状态活动省时的原因在于:这些活动是摆脱意识控制自动化进行的,活动中没有每一步要由感觉向意识报告,而活动部位要等待意识的进一步指示的过程。报告、指示这些信息的往返要花费时间,等待更要花费时间。没有了这些过程,省时是必然的了。转意识状态活动省力主要是省脑力,原因在于:意识控制活动时要动用思维、记忆、感觉等活动共同完成控制,用来分析活动的情况,提出下一步活动的方案。因此要花费大量脑力劳动。特别是意识控制智力活动时,所有工作全在大脑进行,大脑的劳动量非常大。而且在智力活动中思维的精力会很被分散,一会儿它要对智力活动的对象进行操作,一会儿它要对意识活动控制的智力活动进行操作,记忆活动要随思维对象的变化“保存现场”,也是很费脑力的。当活动摆脱意识自动进行时,与意识控制有关的脑力劳动全免了,即便是进行智力活动,大脑也会感觉到很省脑力。转意识状态活动准确性高在于:这些活动曾经多次进行过,彼此的顺序、配合都在多次活动中训练好了,活动的准确性就高了。而意识控制的活动,每次活动的顺序、配合要临时决定,临时决定有时要有“试图”参与,难免不准确。

由于转意识状态的活动具有省时、省力、准确性高的优点,因此无论以肢体活动为主的艺术(绘画、美术工艺、舞蹈、乐器演奏、歌唱等)、操作技术(工业技术、实验技术、办公室技术)、体育运动,还是以智力活动为主的学习、写作、经济、政治、科学研究、发明创造,人们都要大量地进行转意识状态活动。转意识状态活动虽然好,但是培养习惯和训练熟练都是十分艰苦的事情,是需要毅力的。

三、意识对活动的强控制、弱控制和压抑

1、意识对活动的强控制、弱控制和压抑。前面说过,意识对活动的控制情况有不控制状态和控制状态,有意识的控制状态又可以分强控制状态、弱控制状态和压抑状态三种。

在活动时,意识毫不放松地对活动进行控制,就是意识对活动的强控制状态。处于意识强控制下的活动,我们叫做意识强控制活动。意识强控制活动时,活动的每一步都要向意识报告情况,再由意识确定下一步行动,往返传递信息,使活动速度很慢。这就是意识强控制的活动费时的原因。意识控制各种活动的时侯,要动脑筋分析活动情况,考虑活动的下一步方案,因此要进行大量的脑力劳动。特别是意识强控制智力活动的时侯,意识和智力活动都只在大脑进行,大脑相当劳累。这就是意识强控制的活动费脑力的原因。所以意识强控制的活动有费时费力的缺点。

有时,意识对活动的控制有所放松,对活动的监视也有所放松,出现一种时而意识监视、控制活动,时而意识不监视控制活动的状态。这就是意识对活动的弱控制状态,处于意识弱控制状态下活动就是意识弱控制的活动。边洗衣服边考虑问题时,洗衣服的活动往往就是弱控制状态活动。弱控制活动是有意识状态和转意识状态中间的一种状态。弱控制状态活动与转意识状态的活动有很多类似,它是半自动完成的。即,它在意识时而控制的情况下是不自动的,在意识时而不控制的情况下是自动的。弱意识状态下意识对活动并不是全无所知,而是模模糊糊地了解,感觉只把一部分活动情况报告给意识,另一些则隐瞒不报。灵感和反压抑现象大多以意识弱控制状态的活动为前提条件。

当意识不允许一些活动进行的时侯,就出现意识对活动的压抑状态。压抑就是意识禁止某种活动的进行。意识对活动的压抑是依据认识进行的。当意识接收发动活动的需要活动的报告后,根据对活动条件、活动环境等的分析,然后确定活动是进行,还是要压抑。别处文字中的“等”往往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字,这里“对……等的分析”却是大有文章。这里的“等”包括了对道德、舆论、名声的分析,它们也算是活动环境,但却是一些复杂的、高级的活动环境。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有很多内容就是对这里的“等”的分析。我们就不在这儿讨论了。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一种活动要进行总是由需要发动。对活动的压抑必然造成该需要的不能满足,也就是同时对需要的产生压抑,因此又引起相应的情感活动表达这种需要的不满。情感活动表达的不满往往会激发起活动的原始控制者──自动控制系统对意识控制的反抗,产生人体的反压抑现象。感情用事,感情控制不住了就是反压抑的表现。弗洛伊德理论中提出的“潜意识”现象就是一些反压抑现象。我们以后要专门讨论反压抑现象。如果是由于简单的活动条件不具备、活动环境不允许而压抑活动,需要的不满还不致于很强烈,反压抑活动也不会很强烈。而由道德、舆论、名声的原因产生的压抑,造成的不满就会很强烈,反压抑活动就会很强烈。这是因为道德、舆论、名声都是主观色彩很强、客观性很差的东西,其中相互矛盾的地方很多,对它们的看法也相差甚远。即便是一个人的意识中,也会有对道德、舆论、名声的几种互相对立的不同看法(角度不同),因此压抑和反压抑会令人奇怪地并存在一个人身上。

2、意识控制能力的发展。意识的控制能力也是发展的:由最初的不靠意识控制发展到依靠意识(意核的生成),再由对控制能力认识不够的控制发展为靠对意识控制能力的认识有经验的、科学的控制。对控制能力的认识,是意识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这种认识作为意识活动的依据,会提高意识的控制活动的科学性。

人类个体在意识生成前和动物类似,控制活动的是自动控制系统,不靠意识。然后就进入意识的生成阶段,由没有意识发展为有意识。

在意识生成后,又进入一个意识对意识的控制能力认识的阶段。意识在获得对人体活动的控制后,先是力图把一切活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就使人类个体心理发展中出现一个自我实现、自我发挥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意识对自己的控制能力认识不够,往往夸大自己的控制能力。这时人会感觉到肢体活动、感觉活动、记忆活动、需要活动、情感活动、言语活动、思维活动、意志活动都是在意识的控制下进行的,自己的意识是万能的、随心所欲的。但这不是事实。事实是一些处于无意识状态的活动继续进行,如内脏器官的活动;如感觉活动只有在注意的引导下才处于意识控制之下;如需要活动、情感活动经常冲破意识的控制而自行其事,表现出感情冲动(这时他个人还以为是意识控制着感情);如还有大量的转意识状态活动在自动进行。由于意识对自己控制能力认识不够,夸大自己的控制能力,过分地表现意识的能力,使很多人出现自我膨胀现象。

意识对自己控制能力的认识也经历一个“试图”的过程。首先是试图控制自身活动的一切,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又试图完全按自己的意愿改变外界。这些试图有些能够成功,有些不能成功。由此,意识获得对自己控制能力的认识。经历不同的人,认识意识有限性的程度就不同。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对意识控制能力的正确认识的。认识的对错不同,认识水平不同,都影响着这个人意识控制活动能力的发展。

在意识对自己的控制能力有了认识后,意识对全身活动的控制又出现一次大的发展。认识正确、科学的那些人,就发展到能够科学控制活动的水平。

在意识对控制能力有了认识以后,认识程度的不同人对意识控制活动的态度也不同,有下面四种情况:第一、有些人渐渐地认识到意识对活动控制能力的有限性,较为科学地处理意识与其它活动的关系,大量进行意识弱控制活动和转意识状态活动,使它们发挥出省时省力的优势。这些人就会比别人聪明一些。第二、有些人不能认识到意识对活动控制能力的有限性,不能科学地处理意识与其它活动的关系,生硬地用意识强控制着活动,活动进行得费时费力,效果很差。这些人就变得比较笨。第三、有些人迷信意识的控制能力,自我膨胀,行事主观武断,自作聪明,往往办出很多违背他人意愿、违背客观现实的蠢事。第四、有些人过分放松意识对行为的控制,在该由意识控制的时侯不加以控制,出现活动不清醒现象,感情用事的现象。也会危害社会和他人。

四、直觉和灵感理论

1、智力活动。智力活动是人类活动的一个类别。智力活动是以思维为核心由记忆、感觉(接受)、思维、实际操作等活动参与的综合活动。智力活动既不是按活动的性质分类,也不是按活动的内容分类,它是以一种活动为核心,众多活动参与的一种综合活动。

智力活动在定类方式上有些与意识活动类似。意识活动也是以一种活动为核心,由多种活动共同参与的综合活动。意识活动的核心活动是意核,并由记忆、感觉、思维、肢体活动、情感活动、需要活动、意志活动共同参与,组成一种综合活动。智力活动与意识活动的核心活动不同,参与智力活动的没有情感活动、需要活动和意志活动。

由于参与智力活动的没有情感活动、需要活动和意志活动,就出现一种提法,把没有参与智力活动综合的情感活动、需要活动和意志活动叫做非智力心理因素。这种提法并不准确,因素一词表示组成某事物的基本元素。但是感情活动、需要活动、意志活动都需要记忆、思维等活动参与。它们既然是有智力活动参与的心理活动,叫做非智力因素就很不合适。因此叫做非智力心理活动更为妥当。

事实上,没有不由智力活动参与的非智力活动,也没有不受非智力活动影响的智力活动。它们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严格定义智力,定义非智力,并没有多大意义。

在智力活动中,直觉和灵感是其中最为神秘的现象,人们都承认它们对写作、发明、创造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意识不能察觉直觉和灵感进行的过程,也就无法解释直觉和灵感是如何产生的问题,无法解决培养直觉和灵感的问题。在认识了意识对活动的不控制状态和转意识状态以后,意识不能察觉活动进行的过程就不再是奇怪的事情,直觉和灵感的产生和进行过程也就可以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直觉和灵感的培养也就可以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

2、直觉的进行过程和直觉的培养。什么是直觉?就是人们在一看见、一接触某件事情、某个人、某种环境后,就立刻产生一种看法,得出一种结论,做出一种判断。但是你无法说清你的看法、结论、判断有什么依据,无法说出得出看法、结论、判断的过程。大多数情况下,你的看法、结论、判断都会被证明是正确的。因此,直觉就是一种立刻得出结论而意识不知道过程、不知道依据的智力活动。

直觉是一种处于转意识状态的智力活动。众所周知,所谓的知道,就是意识的知道,所谓的不知道,就是意识的不知道。由于直觉是处于转意识状态下的智力活动,这些活动是摆脱意识控制进行的,意识对这些智力活动是不控制、不监视的,意识也就自然地不会知道这些智力活动的进行情况。直觉的结论能够立刻得出,正表现了转意识状态的活动的快速性。

直觉的进行过程就是在本人意识不知道的情况下,大脑通过熟练(或习惯)自动完成了接受、分析、回忆、联想、推理、判断等一系列的智力活动的全过程。因为活动是自动化的,这一系列过程就能一下子完成,马上得出结论。由于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不要意识为之安排活动步骤,活动的过程也不要向意识汇报,活动出现问题也不要意识出面解决,所以意识对活动情况毫无所知。这便是直觉得出结论快和意识不知道其过程的原因。由于整个过程不是深思熟虑的,得出的结论也不是完全正确的,但是由于这种思考过程中不受情面、他人思想、犹豫不决等的干扰,所以正确率是很高的。直觉产生的结论由于不能说明理由,对他人的说服力不强,往往是个人行为的重要参考。直觉产生的结论由于无法知道产生过程,也不能作为科学研究的依据,但是在科学研究中,直觉可以引导研究的方向。在那些需要马上决策,而又依据不足的场合,直觉的作用显得特别重要。例如破案时、战场上、遇到灾害和危险时。

顺便指出,通常的思考过程往往会受很多干扰。比如情面的干扰。领导、老师、好朋友、亲爱的人提供的意见,有时会出于情面而成为考虑的依据、出发点、参考思路,反而影响自己正常的思考。再比如他人思想,你所在的小组、你周围的同事,他们有各种意见、想法会影响你思考的方向。还比如决策上的犹豫不决,当面临多种选择时,就会出现这种决策上的犹豫不决,有时会使你思维过程中断。这些干扰都与意识活动有关。大脑的动物性自动控制系统不懂得情面,不懂得他人思想,不懂得犹豫不决,反而使直觉的思维过程不受干扰。

在很多人眼里很神秘的直觉的过程就是这样简单。它不过是一系列习惯性智力活动和熟练性智力活动产生的结果而已。直觉过程中的接受是由感觉活动、识别活动(有思维参与)共同完成的活动,直觉过程中的分析、推理、判断是思维活动的一些操作,直觉过程中的回忆、联想是记忆活动的一些操作。这些活动和操作在意识控制下多次进行后,都会形成相应的习惯性活动和熟练性活动。形成相应的习惯性活动和熟练性活动后,这些活动就会摆脱意识控制自动进行。不仅那些活动单独可以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它们的一些组合形式,也可以在多次进行后,达到摆脱意识控制自动化进行的程度。这一大批可以自动化进行的活动,足以保证直觉的完成了。

了解了直觉的产生过程,培养直觉也就不难了。培养直觉有这样几条:第一条是要相信直觉,相信自己的第一判断(相信当然不等于盲目自信)。不相信直觉的人,即使产生了直觉,也会由于对直觉的不相信而泯灭了直觉。第二条是养成快速思考的习惯,克服思考过程中犹犹豫豫的毛病。直觉是一种速度非常快的智力活动,没有快速思维的习惯或训练出来的思维熟练,直觉是不会产生的。有些人已经养成慢腾腾的思维习惯,就需要用反复训练达到熟练的方式克服这种坏毛病。第三条是多思多想,形成高品质的思维能力。平时懒得动脑,思维能力不会强。多思多想才能使思维能力发达,同时也会使大量思维方式达到自动化进行的程度。还要经常分析自己的思维情况,总结自己好的思维经验,学习他人好的思维方式,克服、改正自己坏的思维方式、思维毛病。这样才能具有高品质的思维能力。第四条是多多积累与专业相应的经验。直觉往往是专业性的,要积累专业方面的经验,而不必积累各方面经验。个人经验中包含了专业性强的思维方式,也包含了与专业有关的记忆资料。它们在直觉进行过程中有很大的作用。

了解了直觉的形成原理、进行过程、培养方法并不等于就能够产生直觉,要想真正产生直觉,还要经过一些艰苦的过程。但是只要相信直觉,坚持培养,直觉一定会出现的。

3、灵感的产生过程和灵感的培养。灵感是历时比较长的智力过程。它往往是在意识强控制的苦思苦想以后,在意识放松的情况下,猛然产生一种冲动的感觉,你觉得你已经解决了问题,已经找到了办法,已经完成了构思,已经胜券在握,等等。然后通过回忆,把不知什么原因得到的东西表达出来。灵感对于作家、艺术家、科学家的作用非常大,很受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人们不知道灵感的结果是怎样产生的,所以对灵感也感到很神秘。

灵感与直觉的区别有三点:一是它的产生经历的时间比直觉长,结果也比直觉复杂;二是它产生前有一个苦思苦想的激发期。三是产生灵感还需要一个使大脑休息或注意从原来主题上转移的放松期。在意识不知道进行过程和结果突然产生方面,灵感和直觉是一样的。所以,有些人把直觉与灵感混为一谈。

灵感也是一种处于转意识状态下的智力活动。由于它与直觉同样工作于转意识状态,意识对活动不监视、不控制,所以意识不知道灵感的工作情况。产生灵感的人也就不知道灵感产生的过程。根据灵感的这三个特征和转意识状态理论,我们就可以弄青灵感产生的过程。灵感的产生是突然的,这个突然产生的阶段叫做突发期。激发期、放松期、突发期是灵感产生的三个阶段。

灵感是一个过程远比直觉复杂的转意识状态智力活动。灵感产生需要由有意识状态智力活动加以激发,没有这个激发,后面的转意识状态的智力活动一般也不会发生。这个激发灵感的过程叫灵感的激发期。灵感产生还必须有暂时停止苦思苦想的阶段(或在停止后休息,或在停止后进行其它活动),没有这个阶段灵感一般也不会发生。这个过程叫灵感的放松期。最后灵感以突然的方式产生,并伴随有一种感情冲动的感觉。这个突然产生结果的过程叫灵感的突发期。

灵感产生的具体过程是这样:在激发期,苦思苦想是意识强控制下通过控制自动控制系统完成的智力活动,因此自动控制系统也处于强烈的激发状态。但是它必须接受意识的控制。由于大脑的功能是分工的,苦思苦想的内容不同,自动控制系统被激发的部分也就不同。在放松期,当意识休息或转移去控制其它活动时,自动控制系统和大脑因思考而被激发的部分仍然保持兴奋状态,它们没有因为意识休息或转移而停止工作,而在意识不控制的状态下继续工作。在自动控制系统控制下自动进行的智力活动中,大量启动习惯的或熟练的智力活动,进行转意识状态的智力活动。由于这些活动不受意识控制的思路的影响(意识控制的思维往往受个人偏见、他人思想、社会压力、思路狭窄等的影响),不受因回忆不出而思考不成的影响(自动控制系统可以“随意”使用大脑的全部存储资料),还可以利用已经遗忘的知识、思路留下的痕迹,使它们受到激发而重新发挥作用(即回忆出已经遗忘的知识和思路)。这样,自动控制系统进行的这种智力活动比意识控制的智力活动,在思路上、使用资料上、在没有局限方面都比处于有意识状态的智力活动强。因此可以解决苦思苦想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思维经验中包括很多有关思路的记录,保存在记忆中,它们是按思维对象分类保存的,专业性较强。一个专业的思维经验应用到另一个专业,叫能力转移。在意识强控制下,这种转移很难发生。而在自动控制系统控制时,由于这个动物性机制不懂什么是专业,在使用思路时有点“乱点鸳鸯谱”,反而有利于思路的转移。第二、在思维时,要以记忆中的资料为依据。但是意识并不知道记忆中资料保存的方式和位置,意识只能提供一个线索,由记忆机制自动按线索去寻找记忆中的资料,把它们调入意识功能区,供思维使用。意识提供的线索有时会限制回忆的方向,使记忆机制回忆不出思维需要的资料。在转意识状态的记忆活动进行时,不受意识提供线索的限制,反而能够找到思维所需要资料。第三、不常使用的资料、不常使用的思路,就会被遗忘。但记忆机制对遗忘的东西并不是完全丢失,而是在大脑神经细胞中保留一些痕迹,这些痕迹在一般回忆的激发下不能够恢复,但是在强回忆的激发下可以恢复。灵感产生的激发期,强思维会使很多这样的痕迹受到激发。但是由于意识强控制,这些被激发的痕迹得不到重视。自动控制系统不懂得重视不重视,反而有利于被激发的痕迹的被利用。

众所周知,一般情况下,人们是不能让自动控制系统进行转意识状态的智力活动的,只有苦思苦想时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激发,只有意识休息或转移给自动控制系统活动创造机会,灵感才能发生。灵感产生以前,还有一个前期准备阶段。前期准备指的是平时的积累,没有平时的大量思考使大脑中保存丰富的思维经验,没有平时大量的知识积累使大脑保存很多思维所需的资料,灵感也是不会产生的。

由于自动控制系统没有工作在意识控制之下,灵感产生结果后,意识并不知道灵感活动的结果。于是自动控制系统用一种有趣的方式把灵感已经获得结果的消息通知意识。这就是,在自动控制系统有了智力活动结果以后,它用感情冲动的方式通知意识,表示已经有了思考结果。再通过意识控制的回忆,把灵感得到的结果调到意识中来,于是产生灵感的人便知道了灵感的结果。正是灵感过程中有强烈的感情冲动,人们才用灵感这个名称突出它的感情色彩。

了解了灵感的产生过程,培养灵感的问题也就很容易解决了。实践证明:只模仿灵感产生的三个阶段,培养不出灵感。首先要为灵感的产生做好前期准备,这就要在平时大量学习相关知识,积累相关的资料,经常进行多思路的思考,并把一些生疏的思考方式反复练习,储备大量处于转意识状态的智力活动的能力。这样,灵感才有产生的可能。知识贫乏、平时懒得思索的人,不可能产生灵感。其次要培养自己的毅力,能够在困难问题面前作不懈的努力坚持到问题的胜利解决。这种毅力是激发自动控制系统进行灵感活动前那种苦思苦想必备的心理素质。再者要养成使思想放松、让头脑信马由缰的胡乱考虑的习惯。没有这种习惯就要通过训练,产生使思想放松、让它信马由缰的胡乱考虑问题的熟练。这样才能使意识给自动控制系统以活动的机会。没有这种习惯和熟练的人,总是让自己的智力活动处于意识的牢牢控制之下,他的自动控制系统没有脱离意识控制自动进行智力活动的机会,他的灵感很难产生。这种人还不信任不在意识强控制下产生的结论,即便是产生了一些灵感,也会被忽视。

在为灵感的产生准备好条件以后,就可以进入灵感产生的三个阶段:激发期、放松期和突发期。在激发期不能偷懒,一定要以坚强的毅力克服困难进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激发灵感。在放松期,不管是休息还是转移,一定要能够放松得下来,过于紧张会影响灵感的产生。而灵感的第三阶段是自然完成的,意识是无能为力的。应该指出,灵感不是要产生就能产生的。在做了上述努力后,还没有产生灵感,这也没有什么。只要你坚持做,灵感总会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