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教师流动原因分析
时间:2022-01-16 03:48:35
导语:普通高校教师流动原因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校教师的良性流动对于全面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综合能力和优化配置师资力量具有重要作用。但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尤其是普通高校的教师流动过于频繁且呈现出无序状态,为了进一步分析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本文以吉林省为切入点,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对造成教师流动的国家社会因素、学校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加以分析。
关键词:普通高校;教师流动;流动原因
高校教师流动是社会流动现象之一,指的是高校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工作单位或不同职业发展方向上发生的移位现象,良性、健康的教师流动有利于高校教师的成长。从长远来看,高校教师的成长状况直接关乎高校教师队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的整体水平。高校教师的良性流动,有利于高校教师资源的整合开发和高效配置,有利于各高校专业化、现代化教师队伍的打造。但是,现阶段我国的高校教师队伍存在着明显的不稳定性,教师流动过于频繁无序,致使高校教师发展受限,教师资源分配失衡,这在中西部省份的普通高校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如何辩证、科学的认识普通高校教师的流动问题,分析产生流动现象的原因并加以控制和解决,是当前普通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以吉林省为例,省内普通高校众多,教师队伍庞大,但地处国家中部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远不及东部发达地区,教师流动问题显著。本文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省内高校的教师流动状况加以分析后发现,国家社会因素、学校组织管理因素和教师个体发展因素这三个方面是造成普通高校教师频繁无序流动的重要原因。
一、国家社会因素
首先,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教育资源投入促使教师流动频繁。改革开放以来,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引领下,为了增强我国高等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先后制定并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了一批重点高校。进入新时代,我国又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力求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强化作用明显,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使得重点高校获得的发展空间远远高于普通高校,使得高校之间两极分化严重,学校和教师发展机会大大不等。在这种情况下,普通高校的发展缺乏后劲,对未来发展前景失去信心,甚至自暴自弃,这就使得普通高校教师对供职学校和自身的未来发展失去信心,萌生去意。其次,社会需求加剧教师流动速度。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岗位需求和就业机遇,这使得部分普通高校教师放弃原有的工作岗位和职业规划,转入其他的热门行业,形成跨行业、跨系统的教师流出。而对于中西部省份的普通高校教师来说,东部地区高校的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前景都相对优异,能够吸引大批中西部省份优秀的教育人才源源流入,造成如吉林省这样的省份师资力量的大量流失,加剧教育资源的配备失衡。另外,制度环境的变革推动教师流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加上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劳动合同制度的发展等等,普通高校教师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高校教师不再被国家编制所吸引,不受社保制度和户籍制度的限制和约束,开始自主选择职业平台、就业环境和职业发展路径,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普通高校教师的流动创造了条件。随着同工同酬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有序落实,发达地区的生活环境、发展空间和薪酬水平将更具吸引力,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教师的流出情况。
二、学校组织管理因素
首先,高校行政管理存在问题,教师工作缺乏热情。各个高校在行政管理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包括教师的后顾之忧、教师的发展空间等。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教师的民主管理权利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学校主要领导“一言堂”“一刀切”“一手遮天”,制定的制度机械教条缺乏灵活性,阻碍了教师的全面发展,使得教师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灵感难以发挥,削弱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积极性。加上学校行政化严重,很多教师的职业生涯掌握在行政人员的手中,而高校的行政人员普遍素质较低,缺乏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使得教师敢怒而不敢言,日常工作不顺利、不顺心,难以获得成就感和职业满足感。其次,普通高校基础设施不足,教学环境较差。由于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偏颇和资金投入不足,普通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学校无法为教师提供舒适的住宿和办公环境,加上地理位置偏僻,使得教师们疲于奔波,削弱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精力。另外,普通高校的教学设施相对落后,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使得教师特别是理工科教师的教学内容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难以获得实践机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效果和教师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难以稳定教师资源。再次,普通高校教师待遇低,欠缺激励制度。普通高校教师的收入普遍较低,使得教师的基本生活存在困难,而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压力却相对加大,使得教师身心俱疲。但是,很多普通高校并没有针对教师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制度,这使得很多高校教师对于提升教学能力和开展科学研究都缺乏热情和动力,常常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不仅不利于教师的成长和职业发展,还会影响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造成严重的恶性循环。这种情况往往使教师为了生计另谋出路,加剧普通高校教师资源的流出。
三、教师个人发展因素
首先,职业发展受限和自我实现需要是内在动因。由于国家政策和资金倾斜较少,普通高校的办学条件和软硬件设施都相对落后,整体发展与重点高校相比相对缓慢,这就使得在普通高校就业的教师所在平台较低,而同样的晋升机遇也相对较少。受此限制,普通高校教师往往因缺乏职业发展机会而心生怨念,对所在单位存在不满甚至失去信心,对教学和科研也逐渐失去热情和发展动力,边工作边试图寻找新的职业发展机遇和新的发展平台。同时,教师作为高等人才十分关注个人的自我实现,不仅需要基本的物质满足更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哪里能满足他们的人生追求,教师便会想办法向这样的地方靠拢。当前职业发展受阻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是普通高校教师流动最为常见也是最深层次的内在动因。其次,生活困难加剧教师流动。教师的个人生存问题、家庭生计问题是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问题,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稳定性。由于普通高校的薪资水平较低,难以维持个人生计和家庭开销,教师日常生活中的隐忧在工作中不断闪现甚至影响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没有稳定的后方,教师在高校的工作也无法将精力全部投入,对于教学的反思和科研的探索也会受到日常生活的干扰,在工作中力不从心的情况就会时有发生,这很可能迫使高校教师进行跨行业流动,造成普通高校师资力量的大量流失。再次,思想道德素质造成教师流失。由于教师个人道德水平参差不齐,个别教师在思想上、生活上和工作中存在作风不严谨的情况,一旦出现了违背道德甚至是违规违纪的不当行为,将无法在原有学校继续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某些教师的流动流失。普通高校教师的流动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吉林省的普通高校,在全国各地高校都存在或轻或重的频繁、无序流动问题。根据各个高校的不同情况加以分析,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加以缓和解决,有助于国家和学校稳定高校师资力量,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进而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曾先锋.当前我国高校教师流动的理性分析[J].江苏高教,2017(08):49-52.
[2]刘进,哈梦颖.什么影响了大学教师流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7,19(02):104-110.
[3]周海涛,景安磊.高校教师流动难的制度瓶颈和调整对策[J].江苏高教,2014(05):34-37.
作者:关振国 单位: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上一篇:学生管理信息化媒体研究
- 下一篇:浅析学校管理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