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学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1-25 10:15:23
导语:寄宿制学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寄宿制学校的建成,学生由分散的家庭生活逐渐转入学校集体生活,这对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管理进行了有益探讨,针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管理;问题;对策探讨
随着青海省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办学规模的逐渐扩大,寄宿的学生越来越多。由于在这之前大部分学生没有寄宿经历,所以在寄宿过程中学校、家庭、教师、学生等方面均出现了未曾遇到过的问题。笔者从教育学、管理学及心理学角度出发,以海西州高级中学为个案,探讨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分析
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教育基础薄弱、教学点分散、学校规模普遍较小、中小学布局调整等客观条件下,青海民族地区各校高中部逐渐由原来的完全中学和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并入州(县)政府所在地新建的高级中学。这一调整使得家校之间的距离骤然增大,大部分学生不得不由原来的非寄宿制生活转向寄宿制生活。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我们归纳出了寄宿制学校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一是寄宿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生活遇到困难。现阶段高中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在家中对子女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孩子,在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寄宿之后一切都要自己料理,一时难以适应学校规范化管理,生活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出现了一些问题。二是学生心理成长缺少呵护。寄宿生与家庭、父母长时间分离,导致学生“亲情饥渴”,情感疏远客观呈现;学科教师和生活教师工作繁忙、头绪多,难以照顾到所有学生。三是封闭式管理与学生个性发展存在矛盾。学校基于学生安全等多方面的考虑,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管理模式,对寄宿学生的人性化管理重视不够,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形成了一定矛盾。四是教师工作负担加重。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管理过程中,教师教书育人职责无形中被强化,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一些教师不堪重负,便以“不作为”来减少“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寄宿制学校教育教学效率。五是管理教师的管理能力有待提高。随着寄宿生数量的急剧增长,管理教师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相应增加了很多,这对其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六是尊重民族风俗和宗教信仰不容忽视。对于民族学生而言,他们成长于民族文化背景之中,有自身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在寄宿制学校管理过程中,尊重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容忽视。
二、管理对策
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管理应针对当前实际,将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构建良好育人环境、为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生活服务上。因此,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工作条例、各项活动等都应有利于教育教学管理,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未来发展。通过课题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管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流程化管理,强化养成教育
提高学生管理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管理的根本任务。寄宿制学校必须得承担起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的教育、管理、服务及责任,针对因此而导致的学校管理岗位增多、管理链条延长、管理环节增加、管理标准提高及管理难度加大等问题,学校要建立系统化、人性化、科学化的管理体系,并不断完善改进,以实现对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全程化管理与服务。流程化管理以学生为中心,以流程目标为导向。一方面实行教职工责、权、利统一,最大限度调动教职工的教育教学积极性。另一方面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完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与条件,促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流程化管理的实施能有效提高寄宿制学校管理的效能,成为学校逐步树立自身品牌形象,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呵护学生身心,塑造其健全人格
寄宿制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利于提高学生成绩,培养自理能力,增强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及合作意识等。但由于学校管理的相对封闭性,以及来自家庭、社会、网络等的不良影响,部分学生易产生焦虑、孤独、压抑、敏感等负面情绪,如若不能及时疏导,不仅影响学生学习生活,而且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高中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急剧发展阶段,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使得他们易产生矛盾与迷茫。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各项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学校管理者应该在制度规章上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注重因材施教,为学生搭建适合自身的发展平台。在此基础上,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减压、趣味活动等多种形式,营造健康浓厚的教育教学及生活氛围。多方面引领学生、家长和教师了解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正确的心理求助方法与途径,使学生轻松学习、快乐成长。
(三)关注教师需求,促进教师发展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最基本的参与者,也是教育教学成效最直接的体现者。因此,学校要关注教师需求,促进教师发展。教师的需求具有物质需要的朴实性、发展需要的持续性和成就追求的强烈性等特点。在管理过程中,学校要充分尊重和理解教师,做到政治上关心、思想上帮助、工作学习上支持、生活情感上照顾等,为教师创设有序而又自由、紧张而又宽松的工作环境,促使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优化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形式和方法,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示范性与导向性的正向影响,促进教师自身及学生的发展。
(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下来的一种整体的、稳固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是校园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生活既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凝聚和激励师生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而且也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活动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通过创设优良的育人环境、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举办各类社团活动等措施,为学生提供发展自我、展现自我的平台,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五)引入竞争机制,完善后勤服务
寄宿制学校后勤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加强和创新寄宿制学校后勤管理,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与生活环境,对推进寄宿制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应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完善且操作性强的管理保障机制及竞争机制,通过招标竞争,由社会相应的专门机构来负责提供学校的后勤服务,即后勤社会化,摒弃传统后勤服务“高成本,低效率”的弊端。学校后勤走社会化之路,对于减轻学校负担、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办学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六)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要积极开展家校合作,优势互补,建立“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补充”的新型家校合作模式,构建多种形式的家校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家庭和学校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同时,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作为家校合作形式的补充与延续,形成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李洪文 张倩 单位:海西州高级中学
- 上一篇:农村小学学校管理中有效激励探讨
- 下一篇:职业学校管理学生城乡差异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