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从权力向道德领导模式转变

时间:2022-02-26 02:30:31

导语:学校管理从权力向道德领导模式转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校管理从权力向道德领导模式转变

一、道德领导理论的内涵

(一)丰富的权威来源

萨乔万尼认为今日领导实践的权威基础过分依赖于科层制度权威、心理权威和技术—理性权威,使我们忽视了领导实践的附加基础:道德权威和专业权威。萨乔万尼认为,基于以上三种权威的领导实践虽然使人们去合作,但它不能唤起使学校运作并运作良好的承诺。因此,领导实践还应建立基于专业的权威和道德权威。专业权威以精妙的技艺知识和个人专长为表现形式,依赖这种权威,教师会对共同的社会化、被接纳的实践原则及内化的专业规范做出回应,无需什么监控,就可以取得积极的结果。道德权威以共同体价值观、理念和理想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为表现形式,教师对共同的承诺和相互的依赖感做出回应,他们的表现舞台得以延展且是稳固持久的。

(二)置于首位的道德领导

萨乔万尼认为,当今领导的失败在于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把领导视为行为而不是行动,视作心理而不是心灵的因素,视为与人有关的而不是与理念有关的;第二,过度强调科层的、心理的和技术—理性的权威,严重忽视了专业的和道德的权威。传统的管理价值观崇尚世俗权威,科学和演绎逻辑,而具有共同体、专业规、理想的神圣权威和情感往往被人所漠视,并常常被忽略。前者认为知识重要,人从属于知识地位,学校管理者重视执行力,而失去了自由的决策。如果把管理价值观放在首位,效率成为追求的唯一目的,而公正、善行、美德等共享价值观就没有了目的。真正适合学校领导的道德理论,应把道德领导放在首位。

(三)重新定位的领导理念

传统的管理价值观认为,领导者可以借助人格的力量、科层的神通和政治的诀窍,推动组织成员们的前进。萨乔万尼认为,有价值的领导是以不同方式触动人的心灵的,应该挖掘他们的情感、呼唤他们的价值观念、回应他们交往的需要,是以道德为基础的领导。基于新型管理价值观,学校管理者被看成是领导者的领导者,他们要努力培养教师和其他人员的种种能力,以便使人们不再需要直接的领导。成功的校领导把心理权威的最为先进的元素与专业和道德权威结合起来。在具体的领导实践中倡导实施一种服务式的领导策略,有助于把学校塑造成盟约性共同体的价值观和理念,共同体的所有成员都有实施服务式领导的重任。进而,学校管理者的角色被定位为管家的角色,获得了成员和机构的信任去履行和完成特定的义务和责任,把注意力放在了对学校本身的义务和责任上。

二、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

(一)树立以德治校的管理理念

德治是我国当前的热点话题。根据我国学校发展的现状分析来看,在大学教师队伍管理中,实施科学管理模式较为适宜,但我们也应借鉴和吸收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完善领导实践策略,有效解决教育管理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目前,大学过分追求效率,追求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使得幼儿园目标定位出现偏差,然而,具有深厚底蕴的卓越大学都具有成功的德行品质。管理者要善于引领教师的价值信念,塑造共同的发展愿景,形成一种盟约性的共同体。一个以道德为基础的大学,会为发挥其在帮助教师学习方面的全部潜能,使教师成为自我学习者和自我管理者,增加其对自信和自我智慧的依靠。在这种校园氛围中,领导相信每一个教师都能够学习,并竭尽全力做好工作。它为全体教师提供支持,赋予教师专业自主权,认同教师的专业知识,尊重教师,促进教师为达到专业标准而相互问责。教师可以自由地决定教什么和怎样做,并可以利用别样的方式表达他们个人对教学的见解。迈克尔•富兰指出:“改革就是改善大环境。领导者的工作就是要变革大环境———将新的元素引入局面之中,以便更好地影响人们的行为。”因此,树立以德治校,实现大学道德型管理,以此达到事倍功半的管理效益,促进教师队伍的稳定,为提高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

(二)构建学习共同体,增强共同的信念

在许多大学中,教育活动被科层系统大量地编写成各种规章制度,对教师做什么、什么时候做、怎样做甚至为什么做都作了详尽的编排,几乎没有一个遵循规章制度的教师会受到任何与其能力相当的工作挑战。教育活动往往是割裂化的,使教师难以对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形成全局的意识。课程是来自遥远的命令、教师是权威人士选择的,教学常规化到了习惯性活动的程度,并达到一种集体无意识状态。在校园里构建具有共同价值观、专业信念和理想的学习共同体来替代领导的管理,使每个教师凝聚于学校发展的共同事业中。它统管着学校发展过程中有价值的东西,给教师提供指引行为的规范,同时赋予共同体生活的意义。这样就会使教师不仅关注自己的工作,同时关注整个集体的教育工作,使得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从一个个体性的实践转变成一种集体性的实践。因此,构建大学校园内的学习共同体,增强教师共同的价值观、专业信念和理想,可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大学走向卓越,走向一流。

作者:单小芳 单位:扬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