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学校管理论文2篇

时间:2022-02-28 03:37:41

导语:教学管理学校管理论文2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教学管理学校管理论文2篇

第一篇

一、管理过程“接地”,学校焕发生机

学校管理的过程,就是执行、检查和改进学校日常工作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超出学校原先计划的事情发生,比如教师请假、天气变化、假日变更等。这就要求学校管理接地———除了依据校情、教情、学情之外,还要灵活机动,及时调整。有地气,才会焕发勃勃生机。机械地照搬,就会导致管理的被动与僵化。上级机关多年的教学视导,不外乎听课、查作业、做访谈;校内多年的教学业务检查,也总是教案编写的数量、作业批改的次数。笔者以为,这类活动应该做到,不查作业的量而查出错原因的分析与解决,不重教案的编写而重集体备课的改进,不记听课的次数而记评课的深度与力度,不看问题的数据分析而看对问题解决搭设的台阶。过程接地,管理跟进,才会激活学校管理的“一池春水”。

二、经验总结“入地”,教学催生智慧

教学管理的重要一环,就是工作要“入地”———对做过的工作及时总结梳理,淬炼提取,加以推广,智慧共享。我们根据县情,总结提炼出“三教合一”“四位一体”“12345”等教学管理模式,即基教股选实验校,教研室专业引领,电教馆信息化跟进,督导室检查督办,实现了优化课堂、资源共享的预期目标,有效推进了教学工作的开展。暑期备课中,我们要求重案例研究,以研究促培训,提出“台阶模式”集体备课方式,即:本节课你预设了几个教学目标———你用什么方法(流程)来实现你的目标———你的目标设定符合逐层升高的台阶性吗?三层次台阶教学目标和流程的设问,个体教学思路之间的不断的碰撞,在此基础上同课异构、同课多构,关注教师个体的体验与反思,让更多真实情境中的生成进入课堂,由关注概念创新转向重视实践研究,进而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入地”的备课方式,激发了教师的学习热情,赢得了教师的认可与欢迎。

作者:凌仲德单位:颍上县教育局

第二篇

一、县域内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校长负责制从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的演变来看,现代企业早已是集体决策管理、个人对企业负责的一种制度了。而我们现在的校长负责制实际上是校长个人对上一级政府和部门负责管理学校的制度,这种个人负责制导致学校管理效能有限甚至低下。另一方面,目前,县域内基础教育基本的管理体制还是以县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学校权利受限,校长一无财权,二无人权,三无物权,四无事权。在不少地方,校长仍然有行政级别,其提拔任命及考核还是由县级组织部门这个非教育专业部门按行政干部任免程序来操作实施。

2.校长的产生方式目前,不少地区县域基础教育学校校长多采用任命制产生,虽然早在2003年人事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就已明确要求“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要扩大民主,引入竞争机制,逐步采取在本系统或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平等竞争、严格考核、择优聘任的办法选拔任用”,但事实上只有少数地区遵照执行。这种由上级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任命校长的办法,势必造成校长们过于关注对上级的责任和关系,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博取上级好感及好评上,弱化了学校管理,弱化了校长对于学校以教科研为基础、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事权能力的发挥。

3.学校办学自主权近年来,中小学办学自主权问题已日益成为热点话题。很明显,学校办学自主权受限于校长的产生方式,校长的产生方式制约学校办学自主权。目前,县域内基础教育体制改革进程各地有差异,就我省情况而言,不少地方中小学校长完全由上级行政任命,有的县(区)高中校长由组织部门任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由教育主管部门任命,村级小学校长由中心学校任命。但不管是哪个部门或哪个级别上的任命,校长均不是由学校内部竞争上岗或选聘产生。而且,行政任命都缺乏校长专业任职条件的规范要求。既然决定能不能当校长的是上级,那么,校长就不得不唯上命是从;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没有财产权,没有对教师的聘任权,没有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权,所以,虽然校长是法人,但实际上法人单位权力弱化,学校也就不具备自主办学的能力了。再者,学校自主办学权的核心是教育教学管理权,而事实上这种管理权在很大程度上也被教育主管部门灵活运用方针政策制定的各项规定所取代,学校只能遵循上级要求,在有限的空间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校长只能在有限的管理权限中游弋于上级和下级之间。

4.教育评价方式我国目前的教育评价在内容和方式上存在不少弊端,有文化方面的原因,也有体制上的原因。儒家文化“学而优则仕”以及科举制度对人的道德和学力评价标准,使社会长久地陷入强大的文化和体制束缚力的包围之中。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培养人的基本生活技能、生存意识及发展意识,只要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能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品质。于是,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就努力满足孩子们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愿望。这本来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我们的教育评价内容和方式出了偏差,在孩子们受教育的旅程中,用统一的标准和方式来选拔,只有顺利通过了这种选拔才能享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这种误导最终表现在社会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上,导致不少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片面追求教学管理,重教学轻教育,用学业成绩来给学生划三六九等。

二、解决县域内学校管理问题的对策

1.改革校长任用方式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试问:这“好”的标准是什么?评价校长的主体是谁?评价的方式怎样?笔者认为这些问题不明确不行。目前,不少地区没有真正落实《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依据《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建立和完善校长选聘和管理机制;没有按照要求扩大民主、引入竞争机制,逐步采取在本系统内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平等竞争、严格考核、择优聘任。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把校长的选拔任用权还给教职工和学生家长。在这方面,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如美国选拔中学校长的权力就掌握在学区的地方教育委员会手里,虽然学区主任的推荐往往起很大作用,但学区委员会属于非政府组织,构成人员以学区家长为主,这样,校长只要在任上,就必然要对他们负责,校长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办学上,就势必得不到他们的认可。此外,还应依据校长专业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比较专业的校长考核办法。对校长工作的考核不再执行行政干部的考核标准,不再运用行政干部的考核方式,不再搞走过场,从而真正把对校长的评价权还给学校,还给师生,还给社会。

2.取消校长行政级别通过取消校长行政级别,减少行政的东西向学校的延伸,让校长们集中精力管理好学校,让学校真正重视教学这一中心工作;使校长淡化官员意识、强化专业意识,专心去做好校长的本份工作,使学校管理从校长个人负责走向集体管理和法人治理,也就是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从而杜绝学校工作的低效。只有这样,我们的校长们才能够从专业管理者的角度,以专业理论为武器,以教育教学实践为平台,带领专业团队一心一意地办出好学校来。

3.发挥社会监督和评价作用目前,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和评估标准,试图对全社会以及各级各类学校进行引导,促使人们改变观念,但收效甚微。为什么呢?笔者认为,一是因为对人才选拔或评价的标准和方式有问题;二是因为对学校的主流评价是由政府在自己所办的学校中进行的,缺乏应有的社会第三方介入。特别是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农村孩子居多,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参与学校管理的困难较多。为此,我们也探索出了很多办法,比如家长学校制度,但不少地方县级政府和学校均没有把家长学校建设作为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去做,在有些地方这项工作近乎流产了。发达国家普遍重视社会对教育的参与,很多公民都会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去,一位大学教授可能是很多学校委员会的委员,当然,他们对每所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也完全是由民间机构来完成的。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三、结语

总之,教学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学校所有权和管理权,管理权应该交给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划权、实施权交给校长及教育专业工作者,使教育专业人士有充分的话语权。惟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校长、教师的专业智慧和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

作者:王大稳单位:六安市裕安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