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下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时间:2022-06-04 03:44:49
导语:以人为本下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指导并规范学生的各项学习行为,增加学生体系与教育管理体系的融合效率,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方向。基于此,文章从“以人为本”理念为出发点,对“以人为本”的内涵意义进行论述,指出现阶段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开展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建立以学生为主的管理理念、加强柔性化管理的融入、提升管理人员素养、完善工作体系等,对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以人为本;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教育事业是为社会体系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我国宏观化战略方向之一。在教育产业链中,教育理念、教育规划、教育职能的协同发展下,可为传统教育形式的优化奠定基础,而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更是为教育事业赋予新的定义。从学生角度来看,合理化、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形式,可为学生建立一个基于思维定式的框架,在教育资源的多方整合下,加快管理模式的转型。但目前,多数学校在开展管理工作时,面临着理念滞后、管理与服务不协调的现象,阻缓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为此,学校应建立科学性的管理体系,将教育资源与管理理念进行深度融合,为教育管理体系的优化与完善提供基础保障。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意义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外在体现,是党员组织对人们的服务宗旨。从我国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以人为本”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由著名的政治家管仲所提出的,其将人与民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秉承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理论,对基层人们进行重新定义。随着历史时代的变迁,以人为本思想的延续,为各朝代的发展奠定基础,因为只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才可维系朝代自身的发展。尤其是到改革开放年代,在人民群众、革命战士的共同努力下,为新时代中国的成立奠定坚实基础。从现代科学内涵角度来看,唯心与唯物两个价值观的出现,为人性本身划分为两个极端,而在本质上,唯物与唯心则代表着人们的一种主观意识,在观念意识的引导下,发展观是基于物本思想而实现的,但在人们主观意识、思维潜意识的共同引导下,人们对事物追求的本源则是自身的需求,此等观念也是以人为本的雏形。为此,无论是企业、教育等领域,在发展过程中,应将自身结构的基础组成部分人民,作为发展重心,所有发展行为均围绕人们来开展,以此来建构导向化的发展格局,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相贴合。
二、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开展中的不足
(一)难以满足学生个体需求。学校教育作为学生与社会的衔接载体,教育管理行为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社会认知程度。但目前大部分学校管理过程中,受到教育体制的影响,学生群体与学校属于所属关系,即学校单方面对学生进行管理,管理体系中是学生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同时,学校在管理过程中,一般以同质化的管理形式为主,以规章体制作为学生监管的基准,从发展角度来讲,学校是以自身发展目标来对学生的各项行为进行禁锢,以达到自身预期的目标,此种教育形式将严重降低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发展意识,不利于学生独立品格的形成。(二)人文关怀缺乏。目前,多数学校将学生作为一个群体,从职能关系来看,学校代表家长,而学生则代表儿童,而家长往往将儿童的各项行为作为一个问题成因点,为保证整体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精准性,校方往往将问题局限于一个定式思维,即跟随自身的发展规律来满足预期应达到的目标,此种形式将令规范体系过于制度化,学生缺乏主动响应的权力。例如,对学生的课堂出席、住宿情况等进行检查,其固然可以维系校园的秩序,当从学生自身发展角度来讲,此类事无巨细的管理形式,将形成一种思想层面上的枷锁,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三)全面发展体系不完善。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之一,只有通过正确的监管模式,才可让学生的发展方向形成正确指引,进而实现素质化、全面化的教育体系。然而,目前大多学校仍按照传统的理论知识教育为主,通过严格考试的形式,依据成绩分数来衡量学生近期的学生成果,此种教育体系可对学生进行智育培养,当从人才多元化发展形式分析,理论模式只会令学生形成一种定式思维,而实践教育的匮乏,必然造成学生无法形成协调发展的局面。(四)学生管理工作体制不健全。教育管理作为学校的一个行政机构,其是规章制度的实施形式,但在当前社会体系、经济体系、教育体系的多种影响下,理念与职能大多形成一种定向化模式,即通过削减学生话语权来明确学校管理部门的地位,在权利中心化的发展体系下,学生在潜意识里将形成抵触情绪,尤其是主观思维体系中的权利被分化,将加大学生内心深处的极化性,严重阻缓学生品格、人格的养成。
(一)建立以学生为主的管理理念。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重心,从经济职能方面来看,学生是学校经济体系的支持者,而从社会职能方面来看,学校教育工作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指引方向的。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分析,学生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反观,学校教育管理体系则应起到宏观调控、辅助指导的作用,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应以服务观念为主体。为进一步加强以人为本理念的渗透,学校在施行管理时,应从学生为出发点,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发展特性,并结合当前时展趋势,来建构立体化、融合性的服务体系,在各项管理细节的支持下,令学生对管理服务体系形成一种认同感,以调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此外,管理理念不应仅局限于日常的事物管理工作,应将教育职能与管理职能进行深度融合,依托于学生对教育体系、社会体系现有的认知度,来建立拓展化管理模式,例如,价值取向、素质培养、思想培养、创新意识培养等。同时还应对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令理论教育、实践教育进行协同发展,以培养出符合时展需求的综合型人才。(二)加强柔性化管理的融入。柔性化管理则是将学校教育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优化与改进,以避免出现刻板化、制度化管教形式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管理过程中,应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管理重心,各项规章制度的确立,既要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契合,还需要满足学生当前的发展特性。目前,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多以溺爱、放纵的形式为主,当步入校园生活后,在同化效应的影响下,部分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思想等也将受到一定的改变。鉴于此,学校在施行教育管理时,应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涵养,对严格的规章制度应适当放宽,待学生逐步接受现有的管理形式后,才可逐步加大管理力度,在循序渐进的管制模式下,将降低学生的抵触思想,令学生更乐于完成学习任务、生活任务等。此外,学校应提升学生的地位,认真倾听学生的个人诉求,如学生的诉求可对学校管理体系、发展体系起到补充作用,则应予以采纳并建立相应的实施方案,在此种形式下,可令学生摆脱传统主从管制现象。而通过对学生的话语权进行提升,可增强学生与校园体系的融入感,以此来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保障。(三)提升管理人员素养。管理人员是规章制度的执行者,其工作执行情况,代表着制度的普及性与因规范性,为保证管理人员可正确行使某一项职能权力,应加大管理人员的培养。同时,需要管理人员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求,如将课堂、生活等进行细部是分析,探查学生的行为波动、思想波动情况,然后将规章制度与自身的工作经验相结合,对问题进行合理解答,并最大限度地令学生明晰问题解决的思路,以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导向。(四)完善工作体系。学校管理人员在执行某一项管理任务时,一般遵循规章制度来明确自身的工作方向。鉴于此,在将以人为本理念与工作体制相结合时,应摆脱传统定向化的工作模式,将去中心化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合理调配每一项细节管理模式,并将管理体制与学生现阶段的思维体系尽量贴合,以发挥出管理体制的最大效用。同时,应加大学生的话语权,为学生开设单独的意见窗口,学生可将学校管理工作的不足进行书写,然后递交到学校管理方中,而管理人员则将认真审核意见信息,采取有价值的信息来对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以保证学生体系与教育体系的最大融合,进而提升学校自身的教育管理质量。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在教育事业中体现时,则是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建立合理、规范的教育管理体系,加强学生与教育体系的融合。同时在管理制度、管理理念的完善与优化下,提升学生在教育管理体系中的话语权,进而充分彰显出以人为本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圣伟.以人为本的中职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新体系构建浅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1):245.
[2]陈冠夫.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研究[A].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贵阳会场)论文集[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2.
[3]徐军.“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智库时代,2019(27):119-120.
[4]张宏.浅析“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2017(7):15.
作者:宋凯丽 单位:天津大学教育学院
- 上一篇:在华韩企人力资源管理本土化研究
- 下一篇:学生档案建设与管理探究
精品范文
3以人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