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效应在高职学生管理探索

时间:2022-12-22 10:32:30

导语:心理学效应在高职学生管理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心理学效应在高职学生管理探索

摘要:心理学效应的源头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有一定的实效性,有效地将这种效应应用于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以使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更加有方向,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新的指导依据。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出发,通过案例研究,分别介绍了“赫洛克效应”“破窗效应”“手表效应”“登门坎效应”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情况。

关键词:心理学效应;高职学生管理;应用研究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学生人数的逐渐增多,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国内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维持在20%~30%。作为大学教育主体的重要成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如何运用好心理学效应,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涵盖新生入学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及特殊群体学生教育(贫困生、后进生、女生、“问题”学生)等诸多方面,教育的过程和方式方法却因人而异,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效果也不突出。因此很有必要运用科学的心理学知识指导学生工作。如何用心理学效应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如何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这是从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办学,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的是培养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服务型人才。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往往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思想成长、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同时学校领导层和管理部门对学生管理的量化考核也不够重视,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意义、任务、功能和作用认识还不够全面,对其特征和规律也缺少调查和研究。(二)师资力量薄弱。当前,高职院校专职从事学生管理的教师十分缺乏,工作者多缺乏系统的、规范的教育学、心理学训练,处理学生管理相关问题往往不知所措,或者按照惯性思维去解决问题,这样就不能及时有效地跟踪和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另外,管理者流动性较大,轮岗频繁,自身发展不明确,所以导致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专业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师资力量显得不专业且薄弱。(三)工作缺乏系统性。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以事务性的工作为主体,多停留在“保姆式”的管理阶段,大量的精力消耗在查迟到、查寝、安全教育、宣传资助、就业等政策、做各种表格等事务性工作上,缺乏系统的工作规划;另外,缺乏学生精品工作项目的提炼,教学竞赛远远多于辅导员技能大赛,导致学生管理工作中榜样的力量显得较为薄弱。

三、心理学效应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转化应用

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来说,每天在工作中都会遇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正确教育和引导学生,将心理学效应较好的融入学生管理工作中去,是每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和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如果班主任、辅导员能多花一些时间学习心理学知识,并自觉融入到学生管理教育中去,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就能在工作中发挥更大的教育能量。(一)“赫洛克效应”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赫洛克效应是指在外界及时对工作或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能有效促进工作、学习的开展,强化工作、学习效率。恰当的表扬比批评起到的促进作用更强,而批评的效果比不给予任何反馈要好。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过一个实验,将一项重大任务的完成者分成四组,第一组每次完成阶段任务后及时给予表扬;第二组完成阶段任务后给予严厉的批评;第三组为被忽视组,完成阶段任务后不给予任何评价,但能观察到前两组的表扬和批评;最后一组为控制组,与前三组完全隔离,阶段任务完成后也不给予任何反馈评价;最后发现,前三组的任务完成情况明显优于最后一组。由此可见,及时有效的对学生进行评价,会给学生极大的心理影响。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肯定和表扬。哪怕是学生的一点点优势,都要抓住机会和场合让学生展示自我,引导他们发现自身存在的价值,慢慢培养他们树立信心,成为一名积极上进的学生。学校的机械与电气学院近两年实施“党员寝室示范工程”,即“学生党员寝室内务示范工程”“学生党员寝室帮扶结对工程”“学生党员寝室文明服务工程”。要求班主任协同辅导员在所在班级实施“三个一新”工程,即要求每个班级每周推选一个优秀学生即“每周一星”,所带班级中每月推荐一个优秀学生案例即“每月一例”,每个季度开一次优秀学生讲评会即“每季一会”。此项目很好地推进学生本人、班干部、老师挖掘学生的优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项目实施以来,收效明显,培育并树立了很多学生典型,给学生带来了积极影响。(二)“破窗效应”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破窗效应是指:如果一栋大楼的窗户破了一直没人修理,就会给其他人一种无秩序、混乱没人管的感觉,其他人就可能去破坏更多的玻璃或其他设施,在这种不良氛围的影响下,最终可能会有人进入大楼,一旦发现大楼没人居住,将会进行大面积破坏或纵火。这个现象称为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在高职学生管理中也经常会出现“破窗效应”。例如:班级在召开主题班会或者团日活动,很多同学会无意识的玩手机、讲话。如果没有管理者认真组织和引导,班会中就会出现更多的同学玩手机、讲话。相反,如果班级班会中没有人玩手机、讲话,就会出现安静、和谐的环境。因此,班级中同学们的行为习惯会受到“破窗效应”的影响。这样的日常行为现象还有很多。比如在学生寝室中,寝室卫生和文明习惯等都会受到“破窗效应”的影响,如果班主任、辅导员没有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及时纠正学生的行为习惯,就会导致其他同学盲目跟风,效仿这些行为,久而久之,班级的日常管理就更加难以维持下去。所以,班主任、辅导员在学生寝室、教室或者其他公共场所一旦发现学生有这样的苗头,都要及时采取措施,不能任凭学生扩散蔓延,对班级的管理一定要防患于未然,警惕“破窗效应”在班级中的发生、蔓延。(三)“手表效应”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当一个人拥有一只手表时,他能准确了解到当前时间;当一个人拥有两只手表时,他就会陷入混乱,不能准确了解当前时间,甚至会让他今后对准确了解时间失去信心。此效应所指的深层含义是:一个人拥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是不切实际的,这样会给他的行为带来困扰,这就是“手表效应”。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手表效应”给人们的启示是价值观及目标的树立、相关标准及要求的制定要统一思想、多方一致,否则学生会感到困扰混乱,行为受阻。首先,班主任、辅导员及任课教师要以身作则,表里如一,比如日常工作中经常要求学生上课不能穿拖鞋、背心;不能带早餐进办公楼;不能在公共区域抽烟;不能剩饭剩菜;寝室要保持干净整洁等,然而很多老师也没能很好地做到以上几点。其次,班级相关规章制度和要求的执行要有连续性,不能朝令夕改,一贯性且前后一致的作风在学生的教育中尤为重要。现实生活中,不乏班会开一周、不开一周,晚自习上两天、停三天,奖励与惩罚制度虎头蛇尾等现象;最后,辅导员、班主任要加强与任课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沟通,形成共同的教育理念、相似的价值观,这样才能避免学生陷入矛盾和冲突。近两年,水利与电力学院加强学校、教师、家长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践行家校共育的理念。每个班级建立家长联系群(微信或QQ群),班主任不定期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等情况和家长汇报,并就一些教育理念积极和家长沟通,很多现象有所转变,比如以往学生委托家长“随意”请假,学生假借学校培训报名向家长要钱等。学院还不定期举行家长公开课活动,让家长走进学校全方位了解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最终目的是统一教育理念,发挥家长在学院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四)“登门坎效应”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心理学家认为:人们都不太愿意接受高难度的任务,因为它费时又费力,相反,容易完成的任务易被人接纳,随着小任务逐项完成,人们才愿意接受更高难度任务要求,这就是所谓的“登门坎效应”。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登门坎效应”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是很强,老师不能一次给他们制定太难的学习任务,否则会受到抵触,应该从较易完成的任务开始,循序渐进地递增学习难度,并在每次任务完成后受到表扬激励;另外,每位同学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管理者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区分个体基础和能力差异,树立不同的目标任务,每位同学的目标应该是“跳起来够得着”的状态,这样行动者才能体会到任务完成的喜悦,提升自我价值感。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一名辅导员很好地践行了“登门坎效应”,她对自己所带200余名学生进行了分层管理,制定了《个人学期计划完成进度表》(每日打卡及每周总结),开学前两周,她帮助每位同学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学期计划,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帮助每位同学找到自身的不足,分时间段(一周、一个月、半年)制定“好习惯养成”目标,如养成“锻炼身体”“每天阅读一小时”“倾听别人说话”“参加班级活动”“勤于思考”等等。后期,她利用每周班会时间,让同学们花5~10分钟时间填写每周计划完成情况,填好后她收上来审阅,下一周时每位同学可以看到来自辅导员专属的反馈信息。这样做很好地帮助学生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向大目标逐步靠近,既积极地关注到了每位同学,又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梦月.试析学校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心理效应[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39-42.

[2]曾婷芳.简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心理效应[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4(4):31-33.

[3]李德明,鲍宜珏.运用心理学效应对问题学生矫治的尝试[J],江苏教育,2016(48):38-39.

[4]陈俊.教育者管教言语行为的心理效应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6.

作者:肖晶星 彭志斌 单位: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