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原理在高校学生管理的运用

时间:2022-09-18 10:53:04

导语:激励原理在高校学生管理的运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激励原理在高校学生管理的运用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管理越来越重视管理的质量,激励原理对我国实现高校创新性学生管理模式,促进高校不断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以激励原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为重点进行阐述,围绕当下高校管理工作中激励原理运用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深入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针对问题原因从运用原则和运用方法来完善激励原理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路径,以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趋向于创新化、精细化方向转变。

关键词:激励原理;高校;学生管理;运用

一、激励原理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都很重视运用激励原理,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激励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激励方式缺乏多样性。目前高校管理工作人员在奖励学生中,主要以奖惩激励法为主,一概而论,不注重区分学生的差异,刺激方式单一,忽视目标的刺激作用和榜样的引领作用,激励效果不明显。二是激励过程缺乏公平性。部分高校在激励过程中存在单纯的横向比较,只注重学生的某一方面成就,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努力,同时激励工程中也存在个人主观性,有失公允,严重有损于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励效果也大打折扣。三是激励时效的滞后性。激励不及时,是多数高校在激励学生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激励的时效性及时与否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激励的效果,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激励学生过程中若是只重视激励结果不重视激励过程、激励细节,都会将激励效果大打折扣,自然影响了激励效用的最大限度发挥。四是激励主体的主观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是激励学生的主体,对评判学生是否优秀等存在很大的主观性,评判标准因人而定,评判结果自然有失公允,这将会极大挫伤其中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激励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激励原理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运用中问题的分析

激励原理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运用中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高校学生管理质量的提升。本文试从运用原则和运用方法角度分析问题的成因,具体为:一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对激励原理的认识不够,在运用过程中,习惯使用传统的、单一的方式,不懂得创新,也并未真正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去挖掘各种可能的激励因素,通常采取的奖励也只是短暂性的作用,不能发挥持续性的激励作用。二是不能合理把握激励过程中的时效性和适度性、针对性和多样性、有效性和公平性。一些高校管理工作者敷衍了事,不重视激励的形式,一刀切式地对部分学生进行夸大主观性的激励,以至于挫伤了其他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激励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三是高校激励环境还需积极营建。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好的学习环境,自然会形成一股积极向上之风,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相反,不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导致学生误入歧途。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深入学习激励的原理,定期调查学生对激励的满意度,主动积极创新,把握激励原理运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的发挥激励的作用,同时还需积极创建优良的学风,营造向上、向善、向好的竞争学习环境。

三、激励原理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运用中的完善路径

本文围绕上述问题原因,主要从运用原则、运用方法两方面着手完善激励原理在我国高等学生管理工作运用中的路径。(一)运用原则。1.效用性和公平性相结合的原则。效用性是指激励手段的设计与使用要达到预定的目的和效果,这才能更好地鼓舞人心。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围绕目标,和被激励学生的特征采取恰当的激励方式;公平性是指激励的过程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保持激励的客观性、全面性、真实性,将所有学生都置于激励范围,想方设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激发每一个学生潜能。2.针对性和多元性相结合原则。每个学生都是高校教育人员要激励的对象,而当前高校大学生性格与思想的不同,导致他们学习基础与学习成绩也有所不同,各个年龄段学生呈现不同特征,学生的需求也有差异,因此,若想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必须深入了解不同学生群体的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进行个性化教育,并给予相适应的激励方式,切勿以偏概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还须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掌握,提升激励学生的能力,创新多元方式,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3.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重的原则。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将人类需求分成五大需求,其中生理需求是基本,只有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活后,激励因素才得以发生作用,可见,高校教育管理者在日常学生工作管理中应当坚持发挥物质激励的作用,同时还需注重发掘每个人的精神需求,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重是适用于绝大多数人的激励方式。高校管理者可通过设置奖学金、助学金、发放奖品等方式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应重视发挥榜样的力量,通过树立典型,发挥模范引领作用和朋辈影响力,从精神上刺激学生奋发向上的主动性和决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时效性与适度性相结合原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把握激励的及时性,学生取得优异成绩或者做出突出贡献之际应立即采取合适的激励方式,否则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需把握激励的适度性,激励过度则易使学生变得骄傲自满,激励不足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都达不到想要的激励效果。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要坚持时效性和适度性相结合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二)运用方法。1.目标激励法。目标激励法是指明确学生的目标,用激励的方式,使得受激励者不断努力得以实现既定目标。在高校学生管理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科学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定位清自身的目标,树立理想,并通过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在实现每一阶段目标后还应让学生学会总结经验教训,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成就感。2.奖惩激励法。奖惩激励就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运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发挥激励作用的方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心里应该对自己所管理的学生有一本比较清晰的“帐本”,对学生的“闪光点”“火花”,应及时给予表扬,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也应及时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教育。3.示范激励法示范激励法也是榜样激励法,是通过树立典型和标杆,用优秀人士的高尚思想和卓越成就刺激人的进取心,通过发挥榜样的力量去刺激人的向上、向善、向好的驱动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宣传优秀典型事迹,让榜样力量深入每个学生的心里,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学榜样、做榜样”的良好风气。4.情感激励法。情感激励法是从情感方面入手对学生采取激励,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起到激励效果的方法。情感激励方法在运用过程中需注意到以下两方面;一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关爱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有效输出情感激励法;二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行为示范,通过自己的行为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获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定期与学生谈心谈话的鼓励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5.竞争激励法。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竞争激励法是常用的一种激励方式,具体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形成互相学习、促进的竞争氛围,在学生范围内发挥朋辈影响力的作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进取心。在使用竞争激励法中,除了最大限度调动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之外,还需把握好度,避免过度激励,造成部分学生产生望而生畏、消极懈怠的情绪。竞争激励机制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还可以严肃学生组织纪律性和高度责任感,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储宏启.教育管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刘静.高校学生管理中激励理论的运用探究[J].实践探索,2019.

[4]魏倩茹.浅析激励原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8(8):232-233.

[5]张钊.基于激励原理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探讨[J].福建质量管理,2016(5):20.

[6]李晓明.论激励原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才智,2017(12):145+147.

作者:白丽 雷琳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