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研究
时间:2022-05-09 03:15:47
导语:高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智慧校园建设为高校的学生信息管理工作带来了便利,并深受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论文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高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结合系统目标和用户需求确定了系统的结构框架,以校园网作为高校学生信息传输平台,开发出一种创新又契合用户需求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可提高高校学生信息管理工作的效能。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学生管理系统设计
“互联网+”时代中,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信息通信技术日渐完善,推进了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工作。如今多数高校契合实际管理工作开发出学生管理信息平台,尽管打破了传统繁琐的管理局限性,但始终存在着诸如学生信息不能及时导入数据库、系统数据格式兼容性较差及数据更新不及时等问题。
一、高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
1、系统目标。高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应覆盖学生工作的整个过程,任一环节都不容忽视。当然,开发的系统也应确保子模块间的数据互通。从系统性能来说,高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应契合学生管理的实际工作编写程序代码,做好数据库的采集设计,最后时限系统框架的建模及系统配置,确保系统的时效性、稳定性及扩展性[1]。从安全角度而言,系统设计应配备管理员,分类用户并合理授权。2、用户需求。高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满足高校师生需求。这就需要有在线管理者负责线上工作,帮助师生线上办理业务。当然,系统的设计要结合师生的习惯及使用方式对系统进行创新设计,从外观设计、系统运行及提示框显示等方面着重考虑。
二、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架构与模块设计
2.1系统架构。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从师生需求与系统可行性做起,对系统总体结构进行划分。考虑到学生工作处的工作,主要是做好学生综合信息管理、贫困生资助管理、评奖评优管理、学生宿舍管理、班主任辅导员管理及就业创业指导等部分,就可对这些部分进行细分,可分为学生管理模块、教师管理模块、家长管理模块。系统架构可确定为迎新管理、注册管理、宿舍管理、评奖评优管理、资助管理、就业管理、离校管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班主任辅导员管理这10个模块。用户可以登录学校官网进入到数字化校园平台,选择用户身份并输入用户登录的信息,身份认证通过后就能办理相应的业务。2.2模块设计。迎新管理模块主要是迎新的各类信息,用以帮助新生来校报到。这一模块页面提供的信息包括新生入学须知、缴费信息查询、迎新公告、报到流程等。学校可以通过这一模块了解到新生的到校情况,为新生合理分配资源。注册管理模块是为老生报到提供服务的,可查询该学生的缴费情况、学业情况,学生就可以查询注册状态。宿舍管理模块包括宿舍资源管理、宿舍分配管理、住宿管理、日产管理、水电管理及三和谐宿舍评比6个功能[2]。评奖评优管理是为了鼓励和奖励学生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模块主要包括学生网上申报、系统导入学生成绩自动排名、计算学生测评总分、确定名额并发放奖学金等功能。资助管理模块可分为困难学生管理、助学金管理、困难补助管理、贷款管理、勤工助学管理、学费减免管理这六个模块。学生可结合实际情况申请不同的业务,待相关管理人员审查后并确认名额。档案管理模块主要是为师生提供服务和系统维护的,可以办理学生建档、档案补充、档案借阅及档案迁出等业务。就业管理模块的设计包括就业信息管理、就业单位管理、招聘会管理、就业指导、就业登记、就业调查及就业统计分析等,以学生就职为目标,为企业求才而设计的公共平台。离校管理模块的设计包括离校准备、离校手续管理、离校后续管理、中途离校手续办理四个部分[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模块设计,主要是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身心素质、职业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四个一级指标评价,学生自评、班主任测评及学生间互评后确定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班主任辅导员的管理模块设计,主要是为学生定向推送通知,及时学生事务通知、考核及学校通知等。这一模块还提供查询统计功能,也能完成老师的网上测评工作,学生可以对老师们进行指标评价。
总而言之,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应体现出系统的稳定性、时效性,还要在技术开发创新基础上突出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的设计依然要联系高校学生管理的实际工作内容,既不能脱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范围,也不能忽视师生的需求,才能真正地服务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庆磊,桑金琰.浅谈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模式下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04(10):224,226.
[2]李华.基于互联网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信息系统构建[J].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7(4):94-97.
[3]岳志强.“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干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7(6):52-55.
作者:李艳芳 单位: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创新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探索
- 下一篇:机关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