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外学生教务管理研究

时间:2022-02-15 03:20:57

导语:高校中外学生教务管理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中外学生教务管理研究

摘要:“趋同化管理”是目前留学生管理中较为常见的观念,实施过程出现了一些变化。本文通过对中外学生一学年的教务管理工作进行追踪研究,从教育业务管理、教育事务管理和教务管理体制机制方面总结两者在教务管理方面的差异,并进行差异归因。研究发现管理技术、手段造成的差异可根据趋同化原则拉近两者差距,但由于文化差异和参与主体差异造成的差异无法一刀切地进行趋同化管理,相关部门应在充分考虑上述两项差异的基础上,出台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留学生;教务管理;趋同化;差异

“趋同化管理”是目前留学生管理中较为常见的观念。教育部于2010年底制定的《留学中国计划》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来华留学人员与我国学生的管理和服务趋同化。趋同化管理实行了将近十年的时间中,目前的发展程度是什么样,中外学生在管理活动方面还有些什么差异,这些差异能否为“趋同化”管理所弥合,是本研究要重点探讨的问题。本研究以学者孙绵涛提出的高校教育管理活动中事实层面要素作为切入点,运用参与式观察、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Y学校两个中国学生班级(一个新入学班,一个毕业班)和两个国际学生班级(一个新入学班、一个毕业班)的教务管理工作进行为期一学年的追踪研究,获得了中外学生在的教务管理工作实践层面的异同,探讨了差异产生的原因,对趋同化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中外学生教务管理现状比较

按照刘建清的归纳,高等学校教务管理活动的事实活动层面的要素是指与教务管理实践活动直接有关的、教务管理活动中所客观存在的那些要素。根据追踪调查的结果,笔者将下列要素对比情况总结如下(见下表)。“+”为相同或基本相同,“-”为不同。

二、中外学生教务管理差异

根据调查结果,中外学生教务管理差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教育业务管理方面(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培养目标的确定和培养过程的管理存在差异。中方学生的培养目标综合专业技能和市场需求,定位准确,表述清晰。留学生的培养目标在专业技能要求方面与中国学生呈持平或偏低态势,增加了培养学生对中国的亲切感与认同度的目标,注重学生的跨文化背景。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中国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实践、实训和创业课程模块的比例逐年增加。相较而言,留学生的培养大多还停留在课堂教授为主的传统方式之上。(2)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中,对教学工作评价环节差异较大。近年来,学校针对全校师生建立了严格的教学质量检查、督导与反馈制度,留学生也纳入检查和督导的范围。规定实施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端正了留学生的学习风气。学生对授课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环节,中外方执行差异较大。中国学生采取网上选课,必须先对每门课的任课教师进行评价,才能选课,教评工作具有强制性。目前,留学生的教评工作由管理人员采取纸质问卷调查填写方法来进行,操作复杂,信息统计成本巨大,无法做到及时反馈。最重要的是没有强制约束力,学生填写信息随意度大,真实性较差。教学评价工作在留学生这里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2.教育事务管理方面(1)教学基本条件管理中,招生过程的管理差异最突出。中国学生的招生是高考后,教育部门组织统招统录,各大学教务处的招生办公室负责统筹管理,招生和录取程序完备。而留学生的招生管理情况复杂很多。首先是生源的差异。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使用语言和教育背景不尽相同,因此学校项目的沟通和宣传就是很大的问题。其次是各专业的录取条件和需提交的材料要求不同。不同专业对学生的学历背景、中英文水平、前期成果等要求不同。再次是学生性质不同,分为各类奖学金学生和自费学生,申请的方式、部门、步骤、申请截止时间都非常不同。最后是学习的性质不同,分为学历学生与非学历学生,造成每年的招生管理都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2)日常教学管理可以说是教育事务方面差异最大的部分,在校历制定和课表编排环节面临着繁杂的问题。①在校历制定方面,中外学生的日常的教学活动均按照校历的规定开展,但中国的各类节假日会打乱教学安排。一些外国学生习惯于在每年的年末就制定好第二年的学习安排和学习计划,预留出放假的时间,以便做好完整的时间规划。但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学校具体的放假和调课的通知仅在临放假前2~3天才正式,管理老师只能等待学校正式的放假通知签发后才能给学生一个准确的答复,影响了留学生的时间规划,因此常常引起矛盾。②在课表编排方面,由于教师资源和教室数量有限,各种课程在白天全部排满的情况下只能排在晚上,特别是一些全校的公共必修课,由于必须兼顾各个学院专业课的上课时间,常常被安排在周末。这一情况也常常引起留学生的不满,认为学校排课占用了学生正常休息和安排课余生活时间。③学生学务管理环节是调查过程中发现差异最大的环节,包括学生的学籍管理、成绩管理和毕业、学位授予资格审核环节。主要反映的问题是管理流程和管理标准不同。3.教务管理体制、机制方面。中国学生的教务管理由学校教务处、研究生院进行宏观统筹,后由各个专业学业负责具体教务管理实施,分工明确,上下沟通机制顺畅。同时学校出台了教务管理文件汇编手册,各部门工作人员依规办事,教务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留学生的教务管理体制机制就比较复杂,学校目前可参与的部门有国际交流处、教务处、研究生院、国际学院和其他二级专业学院。各部门的分工模糊,权限和职责划分不明,常常在管理中出现推诿或管理真空的情况,降低了管理的效率。针对该情况,学校于2018年初正式颁布了针对留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在很大程度改变了前期管理松散情况,强化了留学生教务管理规范性。

三、中外学生教务管理差异归因

调查可知,在同一所学校中,中外学生的趋同化管理已经在很多环节实现了,但在很多方面还是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一部分差异是可通过更新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改进管理措施等手段实现的,但另一部分差异是由留学生群体天然的特殊性和文化背景的多元性决定的。针对后一个方面,要进行“趋同化”的管理显得较为困难。中外学生教务管理和服务产生差异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是参与主体角色立场的差异。教务管理活动的参与者一般有两个,即教师和学生。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在教务管理活动中,教师是指令的发出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规则的服从者和遵守者,师生二者关系清楚,角色立场明确。若学生的身份转变为留学生,二者关系中就加入了“外宾”这一层关系,造成“管理者——教师”和被“管理者——留学生”心理和行为都多了一层潜在改变,即:教师认为一般的中国学生应该这么管理,但外宾是否可以例外一点;留学生认为,一般的中国学生需要遵守这样的规定,而我是外宾,我是否可以例外。如无确切的管理规定,管理者在处理两者关系时顾虑因素增多,容易出现管理松散的问题。调查可知,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过程,招生管理和教务管理体制、机制的差异主要是由于该原因造成的,因此在这些方面实行趋同化管理较为困难。第二,文化背景的差异。留学生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决定了不论是在留学生与中国师生的互动中,还是不同国籍的留学生的互动中,文化冲击一定存在。作为管理者,在综合了本国文化和管理风格的基础上,如何统筹协调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留学生管理是需要长期摸索和实践的,短时间内实施趋同化管理不太现实。第三,管理手段和技术的差异。管理手段和技术是为实现管理目标,保障管理过程顺利实施所采取的方法,是可以通过管理者的理念变化和手段优化所改变的。调查发现,造成留学生的教务管理中教学工作评价,学籍、成绩管理,毕业、学位授予资格审核,教师教学服务与指导、学生学习服务与指导等方面差异的原因属于该类别。这些方面的管理事宜与中国学生的管理方法基本一致,需要遵照一定的规章制度,对管理系统进行优化处理。只是目前由于管理硬件条件和管理手段的制约暂时没有达到。因此,这些方面也是我们进行“趋同化”管理真正可以着手的地方。综上所述,留学生教务管理中真正可以进行“趋同化”优化的是由学籍、成绩管理,毕业、学位授予资格审核,教师教学服务与指导,学生学习服务与指导等管理技术和手段因素引起的差异。文化差异和参与主体的差异需从多元文化角度出发,能保障教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即可,刻意采取“趋同化”的管理手段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参考文献:

[1]顾莺,陈康令.高校留学生的趋同化管理比较研究——以全球8所高校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13

[2]孙绵涛.教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刘建清.高等学校教务管理要素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

[4]张铮.试论留学生管理的“特殊照顾”与“同一管理”——中美高校留学生管理之比较[J].经济社会与发展,2010

[5]宋红卫.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3

作者:王冀萍 单位:云南大学国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