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学生管理理念探析
时间:2022-07-10 09:36:44
导语:以人为本学生管理理念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职学生呈现出了其独特的特征:如生源背景的多样性、学业状况的差异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针对这种情况,高职学生管理理念也必须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发展创新;从重视高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尊重高职学生人性的需求和树立为高职学生服务的意识三个方面来阐述大众化教育背景下以人为本的高职学生管理理念。
关键词:大众化教育;以人为本;高职学生;管理理念
一、高职学生管理理念的内涵
“理念是一种精神和意识层面上的综合性的哲学概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检验形成的思想观念、理想追求和精神向往,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的认识、理想和观念体系”。[1]将“理念”用到高职学生管理中,形成了“高职学生管理理念”,其内涵是“对高职学生管理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是在高职学生管理过程中所秉持的思想观念。”[2]高职学生管理理念是高职学生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作为“世界观”指导着高职学生管理的具体工作,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职学生的特征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职学生呈现出了独特的特征。因此,高职学生管理理念也必须相应的发生变化。具体而言就是要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发展创新,以便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通过2015、2016、2017连续三年对广东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得出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职学生的一些基本特征:(一)高职学生生源背景的多样性。2013年4月15日,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基于高考的“知识+技能”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对口招生、中高职贯通模式、免试招收技能拔尖人才等六种途径招生”。[3]随着文件的颁发与实际应用,高职院校的生源渠道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也直接导致了生源背景的多样性。以我校为例,2017年招收的新生中有现代学徒制、中高职三二分段招生、高职自主招生、中高职贯通招生以及普通高中参加高考的学生。这些不同途径招来的学生,入学时个人素质各有不同。比如中共党员的比例很少,小于1‰;在中学时期获得过奖励和受到过表彰的学生也不多。据不完全统计,有60%以上的学生没获得过奖励和表彰。家庭背景也各不相同,据统计,我校学生60.25%以上来自农村家庭,不到40%的学生来自城市。学生家长的职业层次具有多样性,比如有国家公务员、国有企业员工、各类服务行业的职工以及个体私营老板等,但多数学生家长在农村务农或打工,学历层次在高中以下、母亲下岗的比例也不小,高职院校吸纳了更高比例的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据麦可思-中国2011-2014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的数据显示,2014年的高职学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比例高达91%。(如图一所示)尤其是最近几年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人数在增多,高职院校吸纳了更高比例的贫困家庭学生。据麦可思-中国2011-2014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的数据显示,2014年高职学生家庭背景为“农民与农民工”的比例高达52%,占据高职学生总人数的一半之多。(如图2所示)图2数据来源:麦可思研究院(二)高职学生学业状况的差异性。按照我国目前的考试制度和录取办法,高职院校在招生录取时与本科院校相比入学分数比较低,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一般都不是中学教育的成功者。这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能力比较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大学后自主学习能力弱,对所学内容不理解,久而久之导致了学习的自信心不足;其他一部分生源是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中学阶段学习就不太好,基础不牢固、理解能力差、学习方法不对头,对大学课程的专业学习跟不上,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高职学生大多属于高考成绩不理想的群体,来高职院校上大学很多是出于无奈的选择。高考失利的挫折感再加上选择学校的被动性直接导致了这部分学生对自己没有很强的自信心,认为来高职院校上大学低人一等,自卑中夹杂着失落的情绪,一旦在大学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便会自暴自弃,破罐破摔,放弃学习。还有大部分高职学生从小在家庭教育中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差。心态浮躁,学习不求甚解,不遵守纪律,学习的目标性不强,没有明确的人生理想。另外,由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不长,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和课程设置等不能完全满足高职学生的需求。很多高职院校在课程的设置上没有充分对市场进行调研,课程的开发不具有创新性,课程的内容没有跟高职学生的生活现实紧密结合。专业的设置没有与市场经济充分接轨,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还有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实践操作课程较少、理论课时间又较长等问题导致了高职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难以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三)高职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性。从价值评价标准来看,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念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喜欢以集体主义的标准要求别人,另一方面对自己却采取利己主义;尤其是在有竞争和利益的地方会更加凸显,如参与社团活动、申请入党以及评优评先等多数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时,功利主义倾向明显,缺乏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和评价善恶的科学标准。比如,他们认为腐败问题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但大多数高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却表现出对腐败奢靡生活是向往。他们认为绝大多数党员都是好的,是他们学习的榜样,但是一旦在行动上需要他们表现出党员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时,往往缺乏主动性。在知行关系方面,高职学生表现出了知与行不合一的现象。比如他们在理论上认同的道德行为规范,在实践中难以成为他们遵守的道德行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的高职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关于“诚信”的理论考试可以拿满分,他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都很充分,但是在专业课程考试中却作弊,言行不统一,对优秀的价值观念虽认同却难以在行动中落实。高职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性,还表现在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严重影响着高职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交往方式,尤其是随着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导致了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念具有了多元性,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等成为了高职学生们非常隆重的而且是大过特过的节日。
三、大众化教育背景下以人为本的高职学生管理理念建构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受前苏联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在学生管理中以“管”为中心。这样的管理方式有时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同时与高职学生的成长也不相符合,因此,迫切需要改变。目前,我们要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际出发,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高职学生管理理念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以关照学生、信赖学生、尊重学生为出发点,以成全学生、造就学生、尊重学生作为落脚点。“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对现代管理理论进行探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主体性地位,本质在于理解人性、尊重人的需要和实现人的价值。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体现。“以人为本”的高职学生管理理念就是要重视高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尊重高职学生人性的需求和树立为高职学生服务的意识。(一)重视高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体性就是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和人本身创造着自己历史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4]要改变传统高校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因为它不仅制约着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也削弱了其创新性思维的发展。要从保守、封闭和权威的学生管理模式中走出来,实现“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高职院校只有坚持高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重视高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才能培养出适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高职学生是高职院校的主体,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高职教育的直接利益获得者。因此高职院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高职学生在高职院校中的主体性地位,保障高职学生参与高职院校事务的权利,开拓高职学生在参与高职院校管理中表达自己诉求的渠道。例如:“在美国的大学董事会中,有专门的学生委员会。俄罗斯校务委员会中规定学生所占比例不得低于25%,德国大学的校务委员会,学生代表有规定的比例。”[5]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41条指出:“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6]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也实施了一系列高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方式如在学校设置“校长信箱”、在网上进行“学生评教”的形式,还有每学期定期举行“校长开放日”等活动,同时也有大学生自治性组织如学生会、就业创业协会、书法协会等其它各种学生社团,但整体而言,这些组织的自治权和学校重大事情的参与权与国外大学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以人为本”的高职学生管理理念就是要在高职学生管理过程中充分尊重高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赋予高职学生民主参与学校事务的义务和权利、引导高职学生走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高职学生管理模式。(二)尊重高职学生人性的需求。作为现实世界中个体存在的人有许多需求,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人的需求理论”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7]高职学生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正常人,必然有各种的需求。比如他们渴望心灵的自由、期待爱的滋润、有自我实现的梦想等,但最基本的仍然是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这是其它所有需求的前提和基础。“以人为本”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应当满足高职学生的这一基础性需求。比如高职院校有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贫困大学生群体,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要积极关注这些贫困大学生的生存需求,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切实维护他们的生存权利。具体而言,高职院校要为贫困大学生设立勤工助学岗位、交学费时开设绿色通道、提供申请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的机会,还有帮助贫困大学生办理助学贷款等途径来保障高职学生的基本的生存权利。在保障高职学生发展方面,我们强调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那么,何为人的全面发展呢?扈中平教授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全面发展’,应包含四个层面的内涵,即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和自由发展。”[8]根据扈中平教授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我认为,人的“完整发展”需要高职院校为高职学生提供满足其最基础的素质提升的教育资源;人的“和谐发展”和“自由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对高职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和心理疏导;人的“多方面发展”需要高职院校为高职学生提供完善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空间和舞台。通过这四个方面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目标。(三)树立为高职学生服务的意识。苏州大学朱永新博士在《中国教育缺什么》一文中指出:“中国教育缺失的东西很多,而特别缺失的是教育的服务意识,缺人文关怀。”[9]高职教育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具体而言,就是要以高职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尊重高职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为高职学生提供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服务,让每一个高职学生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有出彩的机会。“以学生为本”,就是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和成就学生。即满足高职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和情感上的需求,让高职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学有所长。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能想学生之所想,乐学生之所乐,急学生之所急,真正做到保障高职学生的利益和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要把是否有利于高职学生健康成长、是否有利于高职学生的素质提升、是否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得失成败的衡量标准。把高职学生作为高职院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以关心学生、关怀学生、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为目的。“为学生服务”就是要一切工作必须以育人为中心,要明确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的职责和服务作用、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育人和服务功能、任课老师的知识能力对学生素质提升的教化和引导作用,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的全体教职员工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为生服务”的学生管理理念,结合自身岗位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大规模的扩招,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宿舍条件陈旧(夏天没有空调)、运动场地不足、图书资料欠缺以及后勤管理服务水平差等问题。因此,“为学生服务”就是要求高职院校以服务学生为使命,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为高职学生潜能的发挥创造条件。随着高职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能否为高职学生提供优质服务,能否有效促进高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能否培养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理念创新的重要内容。这既是高职院校的使命,也是时展的要求,更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朝晖.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中西大学的心灵差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
[2][5]王世海.以人为本的高职学生工作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3).
[3]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2013-4-1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2016-3-10
[7]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M].1943.
[8]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J].教育研究,2005(5).
[9]朱永新.中国教育缺什么[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1).
作者:赵爱琴 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油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措施
- 下一篇:柔性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的运用
精品范文
3以人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