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教育论文5篇
时间:2022-03-02 09:29:37
导语:高校学生管理教育论文5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一、大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意义
1.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在经历了三次革命之后,当今社会对于高素质的人才的要求更加突出,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单独有一技之长还不够,还要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能够很好地融入团队工作中去。既要考虑自我价值的实现,更要考虑自我价值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高度统一;既要掌握高科技产品的操作,又要掌握一门或者几门语言。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想导师的压力也不小,在这种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的创新也就变得更加复杂,这就要求创新管理方法、规章制度、管理思路和管理模式。2.是新时期应对学生工作的需要。与曾经的高校大学生相比,当今的大学生思维敏捷、吸收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但很容易受到一些社会舆论和网络等传播信息的误导,再加上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这就给学生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同时应该强调的是,国际、国内环境的快速变化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品质、专业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是学生管理工作理论创新的需要。理论是对于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提炼,然后指导实践。理论是需要不断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3]信息时代学生工作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特点,研究学生工作创新的文献还较少,与学生管理工作相比还不相适应。因此,对信息时代学生工作创新进行研究将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我国的学生工作的理论。
二、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学生工作创新思路
1.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作用。大学生尽管对于社会的认识还处于较低的层次,但是理性思维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更多的时候能够对世界上的各种事物有着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辨别能力,辅导员、班主任的角色从管理者向着引导者的身份转变,这样不仅使得学生工作的方式更加灵活,还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2.转变思想,着眼未来。与过去订单式教育相比,当今大学生自己负担学费上学、自己找工作,虽然学生的就业方式更加灵活,但也给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越加频繁,如大一学生需要解决因为环境改变而带来的适应问题,也有的面临恋爱、人际交往等矛盾,特别是大四学生在找工作中也会遇到重重困扰。因此,新时期的学生工作应该为学生的心理疏导、就业工作、生活压力释放等提供更多的服务,做到学生需要什么、缺少什么,我们就为其提供什么,将学生工作从传统的保姆式教学向着服务化、民主化方面发展。从以前着眼于眼前向更加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学生工作,使学生工作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3.学生工作管理的观念更具时代感。当今社会发展越来越迅速,事物更新的速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世界变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知识和信息的更新更是一日千里,高校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须拥有一定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念,与传统的学生工作相比更加注重时代需要,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
三、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方式创新举措
1.构建多级管理模式。多级管理模式就是构建学校领导—学生处(部)—院系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管理委员会。这样的健全的管理体系将有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畅通开展,变得更加充实高效。同时在管理机制中更加突出激励作用,通过激励和考核使得学生工作更加具有活力。此外,要充分利用学生干部的协助管理作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工作的效率,也可以使参与学生工作的学生干部,得到快速成长。2.建立分类管理模式。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采取统一管理的方式,很多工作掺杂在一起,非常低效。将高校学生管理根据思想政治管理、财物管理、教学管理、安全管理等几个方面来分类执行,将会使高校辅导员的分工变得更为明确,工作也更加高效。3.拓宽学生工作管理渠道。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以封闭式管理为主。封闭式管理比较死板,存在很大弊端。因此,应该将高校学生工作的封闭式管理向着开放式管理转变,这样可以确保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另外,高校管理还应该融入社会,实现社会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交流和共享,不断健全与之相关的学生管理工作的运行机制,使管理更加灵活。4.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模式。大学生与初中、高中生相比在管理工作上有很大的不同,大学生长期在学校生活、学习,家庭对其教育和管理所占的比重下降,父母对其行为进行的干预越来越少,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家庭对其教育的作用,教师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更加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其次,也要利用社会的力量多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5.利用新媒介服务学生工作。不同的时期有不同时期的新媒介。现代社会媒介发展得十分迅速,网络对学生工作犹如双刃剑,网络游戏常常使得学生上瘾而耽误学业,各种媒介对于不良信息的传播也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误导。因此,我们在进行学生工作时一定要善于发挥微信、微博等网络信息平台的教育作用,可以将一些对学生管理工作有利的视频、文字等放在新媒介上让大学生观看,从而起到教育的作用。
四、结语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旨和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规模的扩大、生源质量的下降和学生地域流动性的加大,网络信息时代学生管理工作确实面临着很多从未遇到过的难题,要想用传统的管理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已经不太现实。学生工作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应该具有一定的时代感,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所创新,不仅要转变管理思路,还要拓展管理的方法渠道,使高校学生工作管理变得灵活多变、有序可循。所以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是一件意义重大,并且充满紧迫感的事情,高校各项工作要开展得好还要立足于管理的创新。
参考文献:
[1]蒋惠君.高校学生会的问题与改进[J].成才之路,2008(1).
[2]胡德平.基于流程再遣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09(9).
[3]杨媛媛.独立学院学生工作的探索和实践[J].成才之路,2009(9).
[4]丁兆明,王恩江.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工作[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l0(8).
[5]张朝辉,范琛.以人为本,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11(8).
[6]冯润民.以学生为本视域解析高校内部管理的冲突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8).
[7]时长江,黄玉霞.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内涵、途径及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0(8).
作者:陈小林 许海峰 刘丹侠 单位:1.玉溪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2.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第二篇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是指导大学生工作、学习的标准、规则,在某种程度上维护者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为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便利。而实践中,制度育人的目的已经发生偏移,我们恰恰忽略了制度下学生的身心、知识的全面发展。那么,可以通过调整管理团队、教师自身及教学方法几个方面,来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真正为学生自身服务的理念。
【关键词】制度;权益;全面发展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社会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大学生的人生轨迹,关系着他们的合法权益。从概念上说,是调节和控制大学生生活、学习的规范的总称,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学校而言,现在很多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很大程度是为了学校正常秩序的维护,在这样的目的下,这些制度就成了单纯惩罚、限制学生的工具。从表面上看,减少了不必要的纠纷和骚乱。然而,从育人角度来看,剥夺了学生自由发挥,尽情施展个人才能的权利和机会。因此,从育人角度来说,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应该成为学生身心、知识、技能全面发展的保障,这样的制度应当是灵活的,人性化的,而不是单纯限制惩罚的工具。
1.制度与人的关系现状
现如今,对于制度与人的关系也是我们经常讨论的热点话题,人是社会的人,存在于生活中,必然有制度的制约。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而我们知道,制度的出台必然是用来服务于我们人的生活和工作的,而这些制度又为我们的大众群体带来些什么,是值得进一步去思考的,以“公司”为例,一个好的公司必然需要一套科学、完备的管理制度和体系,但我们常常会听到人抱怨自己单位的制度不合理,不人性。可见,这就出现了制度与人之间的矛盾——服务目的与现实人权之间的矛盾。什么意思呢?企业在出台政策之前,目的除了是规范公司秩序外,一定要为考虑员工的切身利益为前提,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制度。然而,我们企业往往忽略了“人本主义”从而产生矛盾,导致的结果就是频繁的跳槽和辞职,在这一点,高校也不例外。这样的矛盾总结一句话就是制度对人们行为的制约与自由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在条条框框下充分实现自身的提高,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要不断总结思考的。
2.育人视角下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现状
高校的职能价值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育人”。对学生管理制度的确立也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在校园里,学生也是一个小的社会群体,代表着这一小群体的各种需求,而现在的很多在校的管理制度在学生眼中又是什么样的,也是作为一名教师所要了解的。2.1学校及教师角度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存在价值。随着市场化经济和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每一个社会单位都不再是孤立存在的,各自的发展和繁荣都离不开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评价,这就注定了竞争机制的激烈化。商业化程度在不断加深,最初的“教书育人”有了“异味”,社会高校越办越多,越来越复杂,大学的普及度也越来越高,面对一个导师对多个学生,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带来的后果就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老师悉心的指导,面对这样群体,教师有了更多的来自外界的压力,职称、工资等等。那么,制度的形成对于学生的教育而言就成了空壳,体现不出制度是为人服务的,更不用谈制度对于学生成长的帮助何在。江西的一位班主任告诉记者,他并不反对或过分限制学生上课带手机,并向记者讲述了曾经关于手机的一个故事。在他的一节课中,有位男生带了手机,也确实影响了学习,学校是有关于学生带手机进课堂的处罚规定,但作为教师,他选择了与这位男生先沟通的方式,同意了男生今后带手机进教室,但前提是用手机作为他教学的辅助工具,在课堂中,让男生做自己的教学助手,帮助他把所讲的内容的难点疑点用手机快速查阅给大家,从此,男孩成绩不但提高了,与老师也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由此可见,教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与学生的沟通比一上来就按照规定的责罚更有教育意义,赋予了规定人性化的特点。这一过程不但没有损害到男孩的尊严,反而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此外,学生工作干部人心不稳,很多参与组织学生管理工作的都是留校的或者兼职人员,在评职称或是关乎个人利益等方面都远不如在校教职工,因此,学生工作对他们来说只是短暂的。没有了一个固定团队的支撑,制度也就没有了存在价值,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因此,在团队结构上要有所改革。2.2学生角度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分析。2.2.1现状分析随着新课改的提出,高校的课堂教学逐渐由原来的你教我学的传统模式过渡到师生互动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形势下,“人本主义”就提上了台面。现如今,针对高校学生的一些管理制度就恰恰忽略了真正为学生的成长考虑,只是成了去约束、限制学生的死板的法律法规式的条文的规定,缺失了“人性化”。2.2.2原因分析首先,从主观因素上讲,现在大学生独生子女偏多,那么个人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但乐于参与,思维独特,追求个性化,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个人创造力最丰富的时候。而很多高校为了发展自身的利益,在学生真的想要做什么有意义的事情的时候,却以各种理由拒绝了他们的请求。其次,从客观因素来讲,现在就业压力,学习压力加大,以及外界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些有害信息对学生的思想冲击太大,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也许,校方也有责任,忽略了在制度上如何做到对学生思想,心理的一个辅导与引导,关注度的下降,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客观原因。这是教育上的缺失,管理上的缺失。最后,虽然学生有对于学校的不合理处分有申诉权利,但很多高校管理者的滥用职权,在学生潜意识中或者说心理上产生了不公平的判断,以至于消极心态甚至无所谓态度的产生,都是说明了不良的管理制度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社会需求越来越大,可变因素越来越多,学校以往的单纯被夹杂着太多的东西,由真正意义上的学堂变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发展的载体。学校变成了企业,管理制度与模式有了变化。我们都说,一个人思想复杂了,就做不了学问。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学校,教育的重心偏移了,如何又通过制度,让学生的利益最大化,同时又让学生的智力、情感在制度下升华,成为真正德才兼备的人呢?作为校方,如何守住规矩,静下心来与学生沟通,而不是拿所谓的制度来作为惩罚学生的借口就显得格外重要。3.2建议。既然强调了高校的“育人”的价值取向,在学生的管理制度的改革上,就应当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将规则的制定的出发点转移到为学生合法权益服务及全面发展学生自身素质的基础上。3.2.1从管理团队上进一步完善,制定有关招聘专门的管理学生工作的团队的简章,可以纠正以往的本校留人的进人方式,变成全部是通过公平的竞争来竞聘岗位的方式,并给予他们平等的待遇,以稳定管理团队,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理念的学生管理制度,真正为学生利益服务。3.2.2对教师自身而言,规范自身行为,不可随意逾越法律法规,做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事情,对于这一点,学校应当出台与之相关的教师违规处理监督机制。3.2.3对教师教学而言,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违法学生管理规定的,可以做到以沟通对话为先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的按照制度来不分特殊,不问青红皂白的一视同仁的去责罚,惩罚,限制。因为一个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从育人角度看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校的教育的,因此,它是灵活的,有“人情味”的。如果可以用感化的方式让学生明白错对,我想比没有申诉机会的责罚带来的叛逆更有意义。3.2.4在课堂以外的时间,可以有一些反馈形式的课程,这样的反馈主要指学生对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评价与打分,这样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学校的制度监督的过程,也可以帮助校方不断的改进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对于更好的做到为学生服务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构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11.
[2]宋增伟.制度公正与人的全面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0.
[3]李辉,王奥.现代高校德育环境生活化的基本向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
[4]安世遨.论大学生管理制度的对话性[J].教育文化论坛,2010(2).
[5]湛中乐.高等教育与行政诉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1.
作者:许筱 单位:三亚学院
第三篇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的基础上,从人本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思考和措施。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人本
一、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通常是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相关联的,对个人发展和生命意义的研究和关心不多。当代大学生在如下方面呈现出新特点:在价值观方面,逐渐树立了公民意识;在就业选择方面更加多元化,逐渐认识到了自身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大学生个体意识不断的增强,学习的目的和动机也不再单一,而是呈多元化的趋势;把理想和现实结合得更加紧密,注重考虑现实因素,理想的目标切合实际;在思想情感方面,更加有主见,情感更加丰富,更侧重于体验。大学生心理、情感复杂多样,呈现的问题也多与现实相关,而且数量不断增加。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大学不仅仅是培养专家学者的场所,更是有关人及生命活动的场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培养的质量,影响到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目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将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素质。然而,我国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学生管理的方式和理念都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和前进的步伐。尊重和满足各方的利益诉求,并求得协调和平衡,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和艰巨课题。大学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不可能实现整个社会系统所有利益的聚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并体现出他的意义和价值,因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承担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方面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高校学生管理的人本思考
树立人本主义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紧迫任务,可以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方向性引导,更能够体现高等教育的本质。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就是帮助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挖掘自己的潜能。人本主义的学生管理工作,就是要把学生作为工作的中心,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把他们当作“人”来管理,而不是当作“物”来管理,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学生管理工作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征、利益需求、人格尊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本理念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就是要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而不是条条框框的管理,在这种管理方式下,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够自由发展,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人本主义的理论在于维护人的个性和尊严,发展人的价值和自由。由于人的道德品质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处事原则和行为方式,导致社会矛盾。要解决社会矛盾,人们就必须在精神世界和道德层面加强自我修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首先要以真诚、尊重和理解为核心,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各项管理工作。因此,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设置课程类别以及实践活动,因材施教,因势而化,适时根据学生学习特点,根据每个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高校学生管理的人本措施
(一)实施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指根据社会的发展趋势,对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调查教育对象的内在特质和价值取向,分析教育对象的人生目标和生活要求,每个个体生命都有他的生命轨迹和顽强的生命潜力,个性化教育最终使每个学生作为生命个体都能够全面自由发展。个性化教育的核心是创造精神的发展。个性化教育要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同时也是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渗透的过程。通过多种教育方式方法,使受教育者接受符合社会需要的政治观念和思想道德意识,使之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从而承担社会责任。(二)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环境。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而专业知识不是优秀人才的唯一标签,优秀人才还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热爱,从而产生爱国主义的情怀、紧跟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的创新精神、随时准备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奉献和牺牲的品质。所以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大学是一个融合了多种多样文化的社会机构,大学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来自不同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地方。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就是将上一代的文化内容经过价值批判和取舍,充分地利用各种因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价值观、信念、环境和制度的文化特质,传播给下一代。(三)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生集体活动。社会发展与时俱进,而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这一代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不断成长,所以他们接触到信息的渠道和内容都更加广泛。各种网络诱惑的增加,独生子女的增多,自我认同感的增强等特点,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每个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开展丰富多样的集体活动,在尊重每个学生个性的基础上,让不同个性的大学生在一起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最终相互成长,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发挥和发展学生的才干及特长,使活动和教育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郭祖仪.试论高校组织文化的提升与组织形象的塑造[J].高等教育研究,2001(5).
[2]沙因.组织文化与领导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郑宏.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作者:顾光进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第四篇
一、养成习惯教育对高校和学生的重要性
高校作为社会人才的主要来源,对学生的养成习惯教育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养成习惯教育必须通过长期不间断的教育引导和严格的规范管理才能做到,而充分扮演这个角色的只有学校。对于大学生来讲,一个人要想将来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需要有较高的自身素质,如何保证各方面的素质协调发展提高?好的习惯将是最重要的保障。只有全方位的良好习惯,才能充分调动一个人的自我管理能力,不断纠正自我,时刻管束自我,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素质。养成习惯教育基本上是素质教育。对于学校来讲,只有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不断提高,才能提高高校的就业率,扩大高校影响力。养成习惯教育对学校和学生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养成习惯教育的紧迫性
目前,大学生的养成习惯教育从总体来看,好习惯多于坏习惯,正能量习惯大于负能量习惯。但随着物质的飞速发展及社会不断进步,高校对于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不重视,很多同学的自我剖析能力不够,自我管束能力偏弱,为人处世能力不足以应对社会检验,造成当代大学生不断贬值,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不认同感越来越强烈。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1.学生方面。当代大学生是“9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万千宠爱于一身,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当代大学生养成习惯的现状。(1)生活习惯方面。生活中,当代大学生早已过惯了父母悉心照顾的日子,思想缺乏自主能动性,消极懒惰,不会主动打扫寝室教室卫生,宁愿与垃圾为伴也不伸出劳动之手,遇到值日,首先选择逃避。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缺少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就寝时间随意,不顾及他人感受,影响与舍友的关系。生活自理能力弱,不懂得自己照顾自己,整日与电脑为伍,与游戏为伴,严重影响自身健康。贪图享乐,不想让自己受一点苦,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很多男生养成吸烟喝酒习惯,屡教不改。为人处事能力偏弱,不知道怎么与他人沟通。(2)学习习惯方面。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主动性不强,没有学习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以玩手机睡觉度过上课时间,课下从不复习,或者即使上自习也以手机上网为主,自由时间全都用游戏填满。毫无科学的学习方法,做不到课前预习,课下复习,对自己的未知世界毫无兴趣,根本不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与图书馆绝缘。学习中一遇到困难便选择放弃。对学习不屑一顾,认为学习无用,还对他人的学习热情加以冷嘲热讽,对考试不重视,不担心自己是否挂科,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了解,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缺乏对职业规划,对未来感到一片茫然。(3)思想习惯方面。自我剖析能力不够,不能正确认知自我,总是心高气傲。自我管理能力偏弱,关键时刻总是随波逐流。只强调个人,对待问题的发生毫不深入分析研究,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眼光看待问题,不究其本质。没有换位思考的习惯,为人处世能力不能足以应对社会检验,达不到知行合一的要求,很多知而不行和行而不知的情况发生。2.学校方面。高校对学生只进行专业技能知识的传授,对养成习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养成教育管理体系不健全,学生管理难度不断加大,学生素质不断下降。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学校养成教育不足的现状。(1)养成习惯教育缺乏统一系统性。素质教育推行了好多年,但不管初中还是高中都以高升学率为目的,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升学率上,对养成习惯教育的投入精力不大,错过学生养成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无形之中给高校的养成习惯教育带来很大困难。很多高中班主任为了“激励”学生好好学习,采取望梅止渴的方法给学生灌输“大学很轻松”的思想,使学生在思想上轻视大学的生活学习,抱着放松享乐的想法进入大学,根本没有心思规划大学生活如何度过,使养成习惯教育没有统一系统性。(2)养成习惯教育缺乏高校与家庭的合作。家庭对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占有无法替代的地位。进入大学后,学生基本离开了家庭,家庭的影响被弱化。高校很少及时、主动地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使学生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造成学生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放任自流,一些不好的习惯乘虚而入,这给学生的养成教育带来不好的影响。(3)养成教育缺乏规范的管理体系。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学校对于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不重视,高校把精力放在了科研、专业建设、硬件设施完善等方面,对于学生的管理只用一些比较生硬的规章制度要求、量化,没有规范的执行实施,在管理中很少深入学生中间加以引导和监督,造成养成教育缺乏规范的管理体系。
三、开展养成习惯教育具体措施
1.养成习惯教育要利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评判、人格塑造、习惯养成有着不可估量的熏陶作用。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天然优势,在传统文化中《弟子规》是养成习惯教育的精华,它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如何为人处事。在大学生养成习惯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应充分利用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氛围上培养大学生全方位的习惯。2.养成习惯教育要利用规范的管理体系。养成习惯教育必须经过反复的教育引导和严格的规范管理,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要明确校规校纪,要求学生自觉遵守。加强执行力度,提高执行效率。加强监督机制,让制度没有漏洞。加强校风建设,让校园有好的氛围。拟定好相关政策后,必须全面贯彻落实,要有长期性。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高校要遵循学生的思想特点、个性差异和承受能力,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做到人性化、科学化,执行力高。在养成习惯教育的管理体系构建中,高校要注重养成教育的统一性和系统性,避免出现养成教育的断层现象,使学生在大学几年的养成教育具有连贯性,使养成教育不断继承和发展。3.学校养成习惯教育要与家庭联手共同促进。为了避免监管真空地带的产生,让学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能促进养成习惯教育的实施,这就要求学校与家庭建立一个及时高效的沟通机制,加大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力度,使学校与学生家长共同承担养成教育的任务,各司其职,提高养成习惯教育的效率。在实施沟通的过程中,要和家庭做好思想动员工作,使学校和家长都能主动地加强沟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养成习惯教育要重视社会实践。在养成习惯教育的过程中,只用制度硬性的管束,将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一旦叛逆心理出现,将会对养成习惯教育的顺利进行造成影响,不利于好习惯的养成。用社会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体验,主动研究,让学生无形之中得到启迪,从中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使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得到拓展,思维方式得到拓展,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提高,个性的兴趣得到激发,使美好的情感和健康的心态得以养成,团队的协作意识和分享意识得到加强。同时,在活动中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处事方式,一言一行,做好养成习惯教育的回馈,更利于养成习惯教育的针对性。5.养成习惯教育要加强学生的自我剖析、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审视自己,提高自己,在生活习惯中经常锻炼,按时吃饭,按时作息,不吸烟,不喝酒,按时打扫内务,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在学习习惯中按时预习复习,认真听讲,按时总结,不玩游戏,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有好习惯的人。6.养成习惯教育要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养成习惯教育过程中,学校的辅导员队伍占主导地位。辅导员的言谈举止、处事方式、价值取向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影响。辅导员是决定养成习惯教育成败的关键。学校要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让辅导员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达到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信其行”。7.养成习惯教育要持之以恒。习惯的养成是质变到量变的过程,短时间内根本养不成一个好的习惯。习惯养成过程中,随着监督力度下降,养成的习惯会逐渐消退,养成习惯教育要持续地强化,持续地重复,持之以恒。
总之,养成习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重要,养成习惯教育对于提高社会对于学生的认同感非常重要。它能在无形之中提高学校的就业率,提高全民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国家的人才战略打下坚实基础。高校应把养成习惯教育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一环,不断完善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口碑及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聂军,石维海.高校学生养成教育的模式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
[2]王凌华,毛德波,谷军.试论大学一年级学生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
[3]魏连栋,解志山.民办高校学生养成教育初探[J].吉林广播大师大学学报,2013
作者:李宗锋 单位:青岛黄海学院
第五篇
一、大数据理论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价值
(一)大数据的内涵大数据是继2013年被主流媒体认定为“大数据元年”以后,在近几年逐渐兴起的概念,但是对于大数据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意见。麦肯锡作为全球有名的研究院,对大数据作了如下定义:大数据是指那些规模很大,用传统的数据库软件工具已无法对其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集。[1]大数据具有高容量、多样化、速度快和价值大的显著特征。具体而言,大数据与以前的数据相比,数据量不断增长,并且不单纯表现为文本形式,还有图片、视频等数据类型;同时,大数据能够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在看似无关的数据中找到关联,进而找到有价值的信息,能够更及时地满足用户需求。(二)大数据理论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价值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包含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指导、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帮扶以及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心理咨询、日常的教学管理、党团工作、寝室文化和班风建设等。就工作内容而言,学生管理是一项事务繁杂的工作,涉及到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被事务性工作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工作效率低下。运用大数据理论,将学生在校期间的信息在各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归类整理与数据建设,可以将学生管理工作者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工作效率。学生在教务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图书馆系统、餐饮消费、财务系统和社团活动等信息化活动中,会留下很多看似关联性不大的记录,高校如能将数据加以分析整理,将会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有效依据。[2]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些数据来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数据分析与资源共享程度不高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数据存放于学校各个职能部门中,例如,教务处管理学生的教学信息,团委管理学生的团学工作信息,党委组织部管理学生的党务信息,学生处管理学生的奖助贷补等日常管理信息。但各个部门之间信息开放程度不高,导致信息流动程序复杂,信息共享途径不畅。同时,各部门存放的数据结构复杂,类型众多,且无效数据多,这给数据的汇总分析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加大了工作难度,降低了数据利用的有效性。(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有待提升大数据时代对高校学生管理人员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管理者的信息化能力尚未达到相应水准,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管理人员还没有转变思维,树立大数据意识。学生管理的效果如何,不再仅仅是看规章制度和管理者的经验能力,还要看管理者对大数据的重视程度,要知道大数据会告诉我们各种信息,注重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二是学生管理人员的数据分析能力较低。管理人员要掌握对大数据的分析能力,包括对海量的图片、视频、文本等数据的收集和汇总,使大数据服务学生管理成为现实。目前,高校学生管理者的相关能力还没有相应得到提升。(三)数据安全问题亟待改进大数据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数据安全隐患。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各个系统平台留下的信息,有些涉及到个人隐私,如果被不法分子利用,将会泄露学生的个人信息。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在采集和分析学生的数据信息的同时,如何保护学生个人隐私不受侵犯,这是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所面临的又一挑战。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一)优化顶层设计,加强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1.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由完备的硬件设施和完善的校园网络系统组成。目前,部分高校硬件设备已经濒临淘汰,校园网络系统不够完善。对此,要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改善:第一,加大对硬件设备的投资。硬件设备是高校学生管理实现信息化的前提和保证,通过加大对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硬件设施的投资,保障其信息化的顺利推进。第二,高校必须加强现有网络系统的接收容纳能力,以处理基于大数据的海量信息。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能提高管理开发和应用系统集成的效率,学生管理可以提高虚拟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的扩展,在满足用户基本需求之余,也可以为用户提供越来越多元化的增值服务。网络信息系统建设中,同时坚持硬件投资和信息资源的开发。2.组建专门的学生管理信息化机构为了提高学生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更好地服务学生,使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应依托高校信息化技术中心,成立专门的学生管理信息化机构,在主管领导的管理下,直接负责高校学生的信息化工作,从而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管理效率。3.制订信息管理规则如何提升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水平,需要制定具体的信息管理规则,使其有序地为高校学生管理服务。信息管理规则主要是明确管理的人员及其分工。一方面,在运用大数据分析的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重视全体师生的参与,高校建立了管理团队,进行数据信息的使用和维护。这支队伍包括各二级学院的领导、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等人员。另一方面,建立一个信息员管理系统,各种数据责任到各部门,确定负责人员,严格控制,统一数据录入和维护管理规范,对收集、加工、存储、传输和使用的所有部门信息进行标准化管理和规范,确保数据准确。(二)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组建掌握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学生管理队伍1.引进大数据专业技能人才大数据时代的学生管理人员应具备数据分析能力,在现有的学生管理人员队伍中,很难短期内培养出掌握大数据知识的人才,所以需要积极引进具备大数据专业知识的人才。[3]首先,通过大数据人才专项项目,吸引人才来校。例如,进行教学研究创新实践,引进高端人才,运用大数据技术预测,分析需求并准确确定团队工程建设所需人才的方向,大数据技术的要求和使用目标人才介绍。其次,加快人才培养进程,打造人才培养体系,规划人才职业路线。通过“人才团队项目”,团队吸引和项目资金加强队伍建设,完善管理和教学质量。2.加强对在职学生管理人员的培训第一,一方面要让学生管理人员认识到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基本能力要求,只有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才能在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环境下管理大学生;另一方面,通过辅导员沙龙等形式,加强教师之间分享信息工作经验的沟通,提高咨询团队的大数据分析能力。第二,以讲座、报告、交流等培训形式,提高学生管理团队多媒体操作技能和学生信息系统的管理能力,重点介绍学生管理工作的规律与大数据的知识技能,邀请专家讲课,派出骨干出去学习,在学生管理工作团队推广大数据,让学生管理工作团队知道大数据,研究大数据。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我们的学生管理者应该主动改变思想,采用大数据技术,更好地服务学生管理工作。(三)制定数据标准,构建“大学工系统”1.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推动信息共享学生管理工作涉及学生在校各方面的信息,各种数据结构多元,类型复杂,且是存储于各个部门中。[4]高校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和元数据标准体系,开发数据标准系统,方便数据的无缝隙统筹整合。第一,高校要通过顶层设计,规划建立统一数据平台和元数据标准体系;第二,高校各部门之间加强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第三构建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共享平台,为高校提供高效的服务器资源、海量存储、网络带宽的高速运行和网络环境的安全,保障高校的应用开发,在新时代创建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和运行维护统一管理的局面。2.构建“大学工系统”,促进学生管理信息化要做好学生管理服务工作,需要高校各部门之间形成合力,育人和管理密切相关。学生的信息数据分散在各个部门,所以要促进高校各部门资源的整合,建立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平台,构建“大学工系统”。具体来说,一是高校要加强信息管理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特别是加强网络信息的收集和利用,二是要利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技术加强校园大数据的整合与分析,充分发挥各类型数据的价值。例如,通过对学生校园内饭卡的消费记录数据分析,得到学生的经济状况信息,可以在助学扶贫工作中更有针对性,有助于帮助到真实贫困的学生。
四、结语
大数据时代下,人们的生活、学习、娱乐等各个方面越来越依赖数据的支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应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应对大数据带来的挑战。高校学生管理者要与时俱进,重视大数据的价值,提升大数据分析能力。高校要不断规范和推进现有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服务于学生管理工作,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潘婷.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6).
[2]丁文刚,朱阳瑾.“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
[3]王婧.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与对策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
[4]单耀军.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3).
作者:徐悦 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公立医院人力资源问题研究
- 下一篇:小学学校管理激励机制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