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策略探讨8篇
时间:2022-03-23 01:20:25
导语:高校学生管理策略探讨8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人多样化及个性化的需求,新媒体平台应运而生,为人们的工作及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如今我国高校已经将新媒体平台应用于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并对其方法进行创新,高校管理阵地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下面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新媒体平台的创新应用方法进行具体分析。
一、新媒体平台的应用现状分析
新媒体平台与传统媒体平台最大的差异便是从单向传播向双向乃至多向传播的转变,为人们的交流互动提供相应的平台,如今我国高校学生对新媒体设备的应用频率较高,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微博一类的平台进行交流,但是高校官网的利用率较低,大部分教职人员以及学生均希望高校能够在社交网站上创建相应学生管理的模块,为教职人员以及学生提供更多便利。
二、新媒体平台的创新应用方法
(一)高校班级学生管理工作中新媒体平台的应用。首先,高校班级活动组织开展过程中,高校教职人员及学生可以对新媒体平台进行充分的应用,活动筹备阶段可以借助平台(微信群、QQ群等)公布活动信息,调动学生参与热情使教职人员及学生共同完成活动的计划以及组织工作,并且对活动内容、时间等进行确认,最后将活动信息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微博一类平台的应用可以使教职人员及学生将视频或照片上传,进而引发学生的热烈讨论,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及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教职人员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其次,上传下达方面的创新应用。高校学生的班级管理工作中,上传下达可以被视为是其中的重要组成,教职人员可以将新媒体平台应用于班级管理工作中,促进高校各项政策及制度的落实,同时通过新媒体平台,教职人员可以对学生动态方面的情况进行掌握,对其需求进行了解,进而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为其提供适当的辅导及帮助,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及提高,并且在新媒体平台相关数据的辅助下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及科学性有所增加。最后,有效传达可以被视为是新媒体平台创新应用中的亮点。通过QQ群、微信平台等辅导员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更好的沟通,但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学生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取辅导员教师传达的信息,进而对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基于此,高校需要对新媒体平台进行创新应用,选择一种覆盖范围大、使用率较高的平台进行通信应用,并且开发高校短信平台对其中的不足进行补充,对兼容性较强的软件以及其他新媒体平台进行结合使用,确保校方及辅导员教师的信息能够传达至学生手中,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二)校方及院方的创新应用。校方需要加强对新媒体平台应用及开发方面的研究力度,对新媒体平台功能以及特点进行掌握,进而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对其进行更好的应用。通过该平台后勤、学生会以及党政机构可以进行更好的沟通,对工作进行明确分工和协调,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朝着高效、规范以及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在新媒体平台管理团队组建完善后需要对相应管理目标进行明确,高校教职人员及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共享、互动以及实时性方面的功能特点对其进行合理应用,对学生认知以及理解方面的情况进行考虑,进而使新媒体平台背景下的管理目标更加科学合理。新时期的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需要对学生管理工作内容进行扩充和丰富,将心理辅导、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纳入学生管理工作中,促进新媒体平台创新应用。此外高校可以开通相应的栏目板块,将校园新闻以及通知招聘一类的信息提供给学生,甚至高校可以设计一款应用程序向学生推送本校庆典、讲座一类的信息,管理教职人员可以通过视频、音频或是文字的形式传达通知,在新媒体平台中融入请假一类的功能,促进管理工作的开展。此外院方可以对学院网站建设工作进行完善,为本院学生提供各类服务功能,若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专业课的相关问题,可以就问题向本专业的教师进行请教。学院应通过组织开展教育培训对社团骨干以及学生会干部进行指导,将本院的学生管理目标进行传递,通过社团活动以及学生干部将此类理念及信息进行推广宣传,促进学院学生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可以为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人们已经将新媒体平台应用其中,对管理工作进行适当的创新,上文已经对新媒体平台创新应用方面的内容进行具体阐述,希望我国高校可以借鉴文中观点对管理工作进行调整,对新媒体平台进行更多的创新应用,促进高校管理水平的提升。
作者:魏思文 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
第二篇: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民办高校逐渐办起起来,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此外,加之高考制度的改革,更多未达线的学生不再选择复读,而是选择进入民办高校就读。民办高校学费比较高,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优越,从小娇生惯养,需求多元化,个性张扬,自我为中心,遇到困难和挫折,承受力比较差。民办高校现有的教育模式很难适应大学生的需求,满足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娱乐的要求,因此,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必须充分了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才能因材施教,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自己主人公的责任和义务,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面对挫折的勇气。
一、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校部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松弛,学校、学生各部门沟通不畅,权责不明确,学校管理制度得不到很好地落实。首先,民办高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性格多样,管理比较困难,因此民办高校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表面上看各项制度比较合理而且容易实施,但因各部门协调不畅,使得各项制度落实不到位,办理各种事情都比较困难。比如,对于休学、当兵、出国、留级等保留学籍的学生,教务处有一份记录,但因与学生处沟通不畅,学生处没有记录,其他部门的工作也很难开展,往往会造成信息的延误和学生动态的更新,一不留神会酿成大祸。如教务处和学生处没有及时就一些申请留级或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信息进行沟通,没有及时更新学生的学籍变动,引发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如有些因学籍出问题不能报名参加升学的考试,有些因为没有学籍毕业证和学位证不能按时拿到,不能找工作,最终影响学生的前途。这种问题一旦出现,学校将处于被动的地位,虽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找到解决办法,但补得了证书,补得了学生的前途吗。其次,后勤、宿管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松弛。民办高校为降低成本,一些后勤、宿管科等管理人员依靠某种力量进入一些部门或者是一些退休人员,专业知识缺乏,素质不高,责任意识不强,他们大多没有接触过学生管理工作,有的甚至对管理工作一窍不通,使得学校的管理制度得不到落实,管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有的楼管老师带着孩子上班或者上班时间去买菜,管理松弛,如果在出去的这段时间有陌生人进宿舍,造成学生财产的丢失,这个责任应该谁来负。另外,学生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待在宿舍,但很少参与学校的管理,缺乏维权意识和责任意识,我行我素,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依赖性很强,任何琐事都要找辅导员老师解决。他们做得最多的是进行班级考勤、宿舍安全和卫生检查,任务比较单一,缺乏责任感和约束力,管理效率低下。
2.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不严格遵从学校规章制度管理学生,经常有章不依。进入大学,每位学生学习学生手册,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如课堂、宿舍、课程考核的要求以及学位证与毕业证的授予条件等等,在学生手册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他们觉得很无聊,觉得自己根本不会犯错或违纪,不需要了解那些,因此也不会用心去学,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学生手册以及学习的重要性,大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匆匆浏览,应付学生手册的考试。再加之学校在对制度的落实上,缺乏统一性和严格性,尤其是涉及到学校的利益时,往往会违背教育的初衷,从轻处罚或通过其他方式撤销处罚。如若处分一个学生影响到学校的收益,往往避重就轻,不根据违纪行为的轻重做出明确的处分,时间久了,使得学生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为所欲为。新生刚进入大学,师兄师姐会以行动或无声的语言传授给他们一些学校的生活学习经验,让他们紧张的神经得到放松,不会认真对待学校的规章制度,习惯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在学校轻松生活,可一旦学校要求认真落实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那以原有方式生活学习的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就是一个未知数。就像一些民办高校为了提升师资水平和学校的知名度,招收更多的学生,获取最大的利益,他们会返聘一些公办学校的教师来自己的院校主持工作,他们不结合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会按照公办院校的管理制度要求民办高校的学生,不仅学校规章制度得不到落实,而且会引起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的不满,很容易激化学校和家长的矛盾。或者是他们为了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遵从学校原有的规章制度,要求老师和学生认真落实,大二到大三的学生已经习惯了松懈的生活学习方式,很难适应严格的管理方式,经常怨声载道,尤其是临近毕业,一些因挂科或违纪拿不到学位证或毕业证的学生,他们会想法设法钻学校制度的漏洞,家长也会想方设法和学校理论,使得学校规章制度的实施受阻,做不到有章可依。
3.家长参与学生的管理比较少。从幼儿园到高中,家长参与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比较多,比较熟知孩子的情况。一旦孩子进入大学,父母离孩子大都比较远,对他们各方面的情况也不了解,虽然担心却爱莫能助,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并帮助自己的孩子解决困难。尤其在民办高校,学生缴费上学,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变成了消费者和提供消费者的关系,传统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平衡关系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促使民办高校在学生管理上与学生家长的主导关系发生了变化:学生家长退出对其子女的管理,并理所当然把管理的责任转嫁给学校,由于家长的这种错误认识,导致民办高校发生学生事故时,学校和家长之间常产生法律纠纷。有些家长把大学看作一个温室,把老师当做照顾温室花朵的辛勤园丁。觉得他们给学校交学费了,孩子交给学校,什么都不管,不论学习、生活还是身心健康等方面出问题,都会找学校理论,认为是学校的责任,淡化自身作为孩子父母所应该担当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只会一味的叫嚣和不讲理,把所有的责任推给学校和老师。如因家长和学校沟通交流不畅,导致父母不知晓学生的在校期间的逃课、挂科等违纪行为,临近毕业,家长接受不了学生没有学位证或毕业证的事实,无理取闹,怪罪学校没有及时将孩子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告诉父母,双方僵持不下,有的甚至通过法律程序解决此问题。
二、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对策分析
学校既是休息和生活的场所,也是进行思想、学习交流与获取信息的地方,同时更是矛盾滋生的地方,学校管理制度严格与否,落实是否到位,对学生性格的培养、习惯的养成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根据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1.发挥校领导、教师的宏观指导作用,协调和沟通好学校各部门之间,以及学生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加快信息的更替和强化服务学生的宗旨,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一方面,我们可以开设一些培训课、讲座与活动,既可以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又可以让管理人员和老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了解学生的想法,从而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出适应学生发展的管理措施,使学生自愿服从管理并不断提升自我服务、管理和教育的能力。另一方面,鉴于学生很少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并很少参与学校管理,我们可以多设立一些勤工助学岗位或者学生活动,充实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从服务的被动者转为主动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能力。
2.首先,学生要熟知学校的规章制度,如开展和学校规章制度相关的知识竞赛、辩论赛、话剧、小品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于乐,使学校规章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学生谨记自己的所享有权利和应尽的职责,发挥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做到认真上课,不作弊、不挂科与不违纪等等,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其次,学校要制定严格的管理方式,一旦学生违纪,一定要做好记录并给予相应的处分。如果避重就轻,管理松弛,不认真落实,或减轻处罚或不给予处分。时间长了,学生会忽略学校规章制度,肆意妄为,为学校的安全和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隐患,一旦爆发,很有可能危机生命。所以,我们要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培养自觉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3.建立学生-家长联合管理体制。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可以邀请有意愿的家长了解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方式,尤其是为适应学生的发展学校更改或增添某些管理措施时,鼓励家长参加讨论并给予意见,如果家长了解学校的各项制度,平时也会对学生进行督促,可以及时和学校老师沟通,这样我们和家长既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的状况,又可以相互沟通,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民办高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个性张扬,喜欢标新立异,问题也层出不穷。分析和解读学生和学校,明确学校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更新管理模式,对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平时我们要走进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学校各项制度的看法,同时通过各种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管理,征求家长和学生的意见,不断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改进管理方式,相互沟通和协调,创办满意家长、学生、学校和社会满意的教育,从而促进学校、学生以及社会的共同发展。
作者:范静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第三篇:高校学生管理中激励理论的运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高校的管理形式也应顺应时代潮流发生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不适应,从而出现了管理工作上的倦怠,工作积极性的下降。同时,新课改政策的推行,对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还没有适应培养目标的改变,仍根据之前习惯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导致学生出现了问题。因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显得非常有必要。高校中,最常接触学生群体的是高校的辅导员,假如辅导员仍依据自己原来的管理经验来进行学生管理,那学生管理工作将会出现很多问题,因此,运用现代的管理理论来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十分必要[1]。因此,激励理论应运而生,激励理论能够有效促进高校学生发挥其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激励理论的概念
激励理论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就是一个客体产生某种特定心理活动的过程,是激励双方间的心理层面上的影响。科学合理地运用激励理论进行教师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与行政流程,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又不仅仅在乎课堂理论的理解,变为愈加看重综合素质的全面进步与提高。高校应用激励理论就是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两个因素:诱导因素和行为导向因素。诱导因素就是奖励学生的积极学习,奖励形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改变;行为导向制度是指在规章制度层面上对学生的行为准则、人生方向和价值观等方面对进行规定和方向指引,培养学生正确的全局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
2激励理论的内涵理解
在管理学的角度上讲,激励就是指激发和鼓励,通过一定的手段激发人们的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激励也指激发人的动机,让客体有一股由内而发的动力,向着目标与梦想努力奋斗。激励是把外在产生的刺激消化成自身心理上的冲动,所以导致被激励对象意志和行为上的加强或削弱。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激励要基于学生的动机和需求,往往借助物质奖励与精神奖惩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激励理论分为多种形式:需要激励理论、公平激励理论和期望激励理论。需要激励理论拓展于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在需要理论中,与大学生有紧密联系的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学生在内心里渴求教师和同学的尊重和关注,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自身家庭条件、个性特征、道德品质各不相同,每名学生体现出各种各样的需要,这些特点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依据不同类型需要的学生来推行不一样的管理方式。另外,从公平激励理论的理论内容来讲,要想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较为公正的激励手段必不可少,对于高校学生的心情波动和言行举止有重大影响。公正平均的激励手段能够提升学生积极的动力;相反,不公平的激励则会造成消极的影响和行为,严重阻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奖学金及三好学生等的评定是对学生学习生活过程及结果的认同和肯定,教师一定要一视同仁,给予所有学生平等的参与机会,公平地评价和激励[3]。最后,高校教育工作者思想教育和言谈教育中的期望激励理论是指领导层要设定符合学生年龄阶段及时代特征的培养计划。教学目标的设定也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设定学生“跳跳能够得着”的目标。假如目标太大,学生的主动性会下降;假如学生认为目标简单,那么学生的潜力就不能得到全面开发,这样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健康发展。
3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教育和言谈教育时应用激励理论,十分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养成,还有利于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对于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影响。现代学生的“脾气”比起之前大了很多,这也是我们教育行业者常说的“你们这级是我带过的最差一届”,传统的说教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和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发展,孩子们都爱听到赞扬的话语,一句鼓励的话语,往往比诗句训诫更有效。运用激励理论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可以有助于学生与导员更好的沟通交流,让学生明白自己问题的所在和人生价值观的正确确立。此外,激励理论的运用还可以有助于学生建立自尊心与自信心,促进学生完善自我。首先,激励理论是高校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目标的需要。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是促进高校学生不断完善自身和提升自己的重要手段。其中,内因才是促进学生不断上进的关键。激励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就是要促使学生自身不断学习和上进的内因。推行科学合理的激励理论可以在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上刺激高校学生主动提高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另外,推行处罚与奖励并行的方式来规范高校学生的行为与意识,使学生的言行符合学校的规章制度,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及远大抱负。其次,激励理论的运用是高校学生养成优秀道德素养的重要前提。诸多案例表明:科学合理的行为导向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教师要进行细致入微的思想教育,也要进行不断的行为训诫。比如,三好学生的普选、奖学金的判定、见义勇为和好人好事的推广和赞赏。使用积极健康的典型案例和先进事迹能够有效鼓舞高校学生奋发上进,自觉主动养成较高的道德素养。同时,严厉处罚违纪的行为,能为其他学生敲响警钟,从真实的反面案例中得到切实的感受,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4]。最后,运用和推广激励理论是诸多高等院校达到培养目标和形成优秀学习氛围的有力保障。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万能的,需要激励理论的配合实施。学校可以依据相关的规章制度,并结合自己学校的真实情况,制定激励的相关制度,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地对高校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学业奖励进行规定,从而实现最终的培养目标。
4激励理论的运用
原则将激励理论运用到高校教育工作者思想教育和言谈教育里的第一条原则便是确定适当的期望值,使之与学生的心理满足相结合。有目标的行动相对于不存在目标的行为来说总是具有更高的效率,设置顺应学生真实需要的目标可以大大提高高校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比如,对于各方面都较为优秀的学生应当采用少物质激励、多精神的激励手段;而对于那些上进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应当采用加强物质刺激的手段增强其上进的冲动。推行激励理论的另一条原则是不能忽视精神内心鼓励与外部鼓励的相辅相成,外部激励是学生想要奋斗实现的外部期盼,比如,优异的考卷成绩、教师的肯定和表扬;而内心激励基本体现在精神层面上,主动地增加学习的热情。只有把这两种激励方式融合起来,才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激励理论的运用现状
现今,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高校的管理早已开始推行创新教育模式,健全并完善教育体系,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在实践中,高校管理者已经逐渐把激励理论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来,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高校激励理论运用的机制仍不健全,管理工作中能够采用公平竞争的方式,物质与精神激励共同运用,而一些教师没有从传统的管理方式中转变过来,仍采取简单的训话、批评方式对待犯错误的学生,他们不会运用激励理论,也没有发挥激励理论的真正价值,没有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伤害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由于教育经费的限制,物质激励的方式运用不彻底,不能充分地发挥其自身的价值。高校学生也不再是浑浑噩噩的中学生,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有了一定的真实可行的期许和期盼,对于自身平时的求知和任职有了一定的要求和标准,他们认为对的、合理的、对自己有利的,就会积极地争取。此外,“跳跳脚能够得着”的目标设定不准确,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因此,运用激励理论来把握目标设定的尺度非常关键。
作者:周碧波 单位:安徽三联学院
第四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1微信自媒体概述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开始逐渐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互动联到移动互联网,从web1.0到web2.0,再到web3.0,从通讯工具到智能手机App,多种多样的新兴媒介正在涌入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而微信正是其中的皎皎者之一.在微信迅速占领市场之后,2012年8月18日,腾讯公司在微信基础上推出新增的功能模块——微信公众平台。通过该公众平台,企业或个人可以量身打造属于自己的公众号,并实现和特定群体进行文字、图片、语音及视频等的全方位沟通与互动。根据面向的客户群体及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服务号、企业号、订阅号。
2微信自媒体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2.1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高职院校普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较清晰的管理等级,但学院的管理规章制度并不完善,而且相关规章制度在各管理部门之间容易出现执行标准和执行方式的不一致性,很多都没有落实到位,使得已有的相关制度落为一纸空文,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基本上还在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工作方法单一,缺乏创新。管理方式上,大多采用封闭式和半封闭式管理,采取分级管理的模式,从学院到系部,都设有相对应的学生管理部门,管理理念上,大多只是将学生当做被管理的对象,没有真正把握高职学生的特点,管理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科学性。
2.2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偏低
高职院校的生源普遍较差,学生学习成绩较低,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意识较弱,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上进心,整体而言,综合素质偏低。此外,学生升入大学后,与高中阶段的学习存在较大差异,相对而言,他们对人文类的基础课兴趣较低,而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浓厚,这就说明学生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时学习积极性较高,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学应以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实践教学为主要特色。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对德育教育并不感兴趣。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单独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3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中微信使用率高
据调查显示,使用微信人群中18至40岁的用户占总人数的78%,并且绝大多数都是高校学生,占比高达62%。微信的覆盖面之广,学生群体中如此之高的微信使用率使它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工具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利用微信自媒体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使高职院校传统的垂直式管理模式转变为多维管理模式,极大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高职院校利用微信自媒体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障碍,从而进行有效的沟通,有利于信息的互换和师生情感的表达,同时让信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关注,达到师生联络的最佳效果。
2.4有利于信息传播,信息渗透度高,针对性强
与其它新媒体相比较,微信自媒体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丰富性。的消息除了传统的图片、文字等形式外,还可以视频、语音等信息,增强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趣味性。另外,微信自媒体提供了在线交互的功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快捷查询的方式获取自己感兴趣的、需要的信息。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利用微信自媒体强大的功能,有的放矢的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同时,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学生在思想上认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本身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它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向受众(学生)传播一些特定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规范的道德行为等内容,从而最终实现学生管理的目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微信自媒体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结合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有针对性地向学生定时定向发送有关学生管理工作的消息,实现“点对点”传播,保证信息能够准确及时地从信息源传播给受众。
3微信自媒体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践案例
本研究以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师生联络微平台(sxqyxxx)为研究对象,笔者负责组织运营。
3.1平台简介
该平台于2015年4月28日完成注册并投入运营,主要面向信息工程系的全体师生,用于通知、信息公示、动态通报等内容,用文字、图片、语音等多种形式最新动态,包括学生、教师和网友关注的热点话题,实时资讯以及校园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3.2用户概况
目前“师生联络微平台”共有订阅人数457人(截止到2016年12月5日).其中男生人数为281人,占所有用户比例的61%。女生人数为176人,占所有用户比例的39%,与信息工程系学生的男女比例基本相符。
3.3图文创作
师生联络微平台运营至今累计推送图文消息155次。笔者选取2016年11月6日至2016年12月5日的图文消息为例,调用微信平台的后台数据分析。,在2016年11月6日到2016年12月5日期间,图文阅读总人数为1678人,图文阅读次为3630次,平均每天图文阅读次数为121次,平均每天图文阅读人数为56人。阅读来源大部分来自于公众号会话,即订阅者通过关注订阅的方式阅读到图文消息;而好友转发、朋友圈、历史消息等多作为辅助阅读的手段来增加图文阅读的次数。
3.4推文分析
截止到2016年12月5日,师生联络微平台共推送图文消息155次,每周推送图文消息的频率为2到3次,推送的内容主要包括通知公告、系部新闻、信息公示、生活贴士等。系部新闻、通知公示、信息公示类文章更受欢迎,学生更愿意接收与他们自身息息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而主题为生活贴士、心灵鸡汤类文章的关注度和转发率均不高。通过进一步对推文消息的阅读来源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以会话形式阅读图文消息者居多,且读者更加趋向于以图片为主的推文消息,而每期推文以2-3条最受欢迎,推送内容不宜过长,最好在500字左右。推送频率每周不要超过4条最为合适,推送时间为19:00-21:00之间为最佳。
4微信自媒体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信息工程系师生联络微平台作为微信自媒体运用于信息系日常学生管理中,是一种尝试和探索,需要在运营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但其确实在常规管理、信息公开、活跃校园文化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1微信自媒体在学生常规管理中的应用
当前,微信已经成为学生日常使用的交流工具之一,在学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利用微信自媒体进行学生的常规管理,与传统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相比,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完成信息、快捷查询等内容,改善了以往信息传递缓慢、覆盖面较窄、信息偏差较大等问题。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能准确、及时的接收信息,这对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辅导员而言,大大提高其工作效率,减轻其工作强度,使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其他学生管理方面的问题,为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开辟新的途径和思路。
4.2微信自媒体在学生安全教育方面的应用
传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形式主要以自上而下的“灌输”式课堂教学为主,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不能很好的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和对新鲜事物接受快的特征,因此,在安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在开学季、期末、季节变化等不同时间段,应适时发送防诈骗、防盗、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及出行安全等方面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及时接收信息,并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同时应该注意,在安全相关的图文消息时应适当增加人文关怀的元素,比如可使用网络流行词汇,使学生对安全教育的内容更容易接受和认同。通过这样循序渐进、重点突出的渗透式教育,使学生能主动或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安全教育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真正实现安全教育的教学目的。
4.3微信自媒体在服务学生方面的应用
一般而言,微信自媒体推送的信息包含新闻、通知公告、信息公示这三大内容。使学生足不出户的掌握准确、及时的信息,其实这更多的是从服务学生的视角出发的。此外,微信自媒体的运营者也可以在公众平台上推送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加入各项有用的服务,如成绩查询、课表查询、天气查询、招聘信息查询等,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全方位服务。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对学生提供更有意义有价值的服务。
4.4微信自媒体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应用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常常会出现学生抵触思政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这样尴尬的现象。那么,依托微信自媒体,可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从线下教育拓展到在线教育的形式,如此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构建一种全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使微信自媒体成为高职院校先进思想、正能量传播的主要网络阵地。同时,可以开发“微型党课”、“微型团课”的形式,其宣讲内容首先就一定要紧扣“微时代”背景下当今社会的脉搏,社会现实更加贴近,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通过在微型党课、团课中的学习,使他们最终以党员、积极分子和团员等身份成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宣传者,充分发挥其榜样作用。此外,学生党建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微信自媒体上级党委的工作部署,宣传党内的新思想新动态,公示党组织的决议决定,实现学生党建工作模式的创新,同时也能高效准确的传达消息,号召更多的学生能够积极的向党组织靠拢。学生党员和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是党在学生群体中传播思想动态的重要载体,因此引领学生党员和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掌握党的新思想、新作为、新动态,对学生党建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结语
微信自媒体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打破了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也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富于丰富性和创造性。总之,随着微信自媒体功能的不断扩展和完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者也应顺势而为,把握新媒体的趋势和特点,使之成为提升管理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支撑。
作者:乔霞 单位: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校学生管理策略探究
人都是受环境影响的群居动物,因此人的意识的形成跟他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对学生的管理策略直接影响到的是学生的行为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当然,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高校针对于学生制定的管理条例和细则也不如从前严苛。对此,一方面,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变得更加具有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由于开放性的管理政策使得学生被迫面临来自于外界的大量信息,作为高校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基础来对这些信息进行辨别,极有可能被引入错误的人生道路。在西方发达国家,其高校对学生的管理策略上主张宣扬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力,因此,他们愿意给学生足够的行为空间去做他们想做的事。这样的做法的确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校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但这种管理策略背后不良风气扩散的隐患也让学校十分担忧。因此,我国高校在对学生的管理策略上还是应该以我国优秀传统价值观和管理理念为基础,适当借鉴西方高校对学生的优秀管理模式,切不可全盘接收。
1茶文化思想的内涵
1.1茶文化思想的形成
我国是产茶大国。茶叶最早是发现其药用价值而开始应用的。以后慢慢地变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的饮品。到了汉晋时期,随着茶道的普及以及跟茶有关的习俗的形成,人们开始把对茶的追求上升到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层面,茶文化开始被推广。到唐朝时,由于唐朝精神文化的开放以及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茶文化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茶经》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茶文化正式形成。《茶经》也是世界上第一本茶书。《茶经》记载了很多茶事以及茶现象。这些茶事在为我国茶产业发展提供依据的同时,其深厚的思想底蕴和精神体系也给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茶文化思想的内容
茶文化的范围非常广泛,它包含茶生态、茶叶种植、茶道、茶习俗、茶礼仪等一系列跟茶有关的文化内容。而茶文化思想则是由一切茶文化现象所折射出来的对人们生活有指导意义的精神文化思想。比如,在唐朝开元盛世时期,国家开始设立专门的茶税法律以及政策,通过对茶叶税率和政策的调整来控制茶叶经济。这个举措从茶文化角度上看,则是表明茶文化中也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
2茶文化蕴含的高校学生管理思想
2.1“修身养性”的思想
我们都知道饮茶与健康的关系。《饮茶十德》中就曾记载过饮茶的种种好处。据此书介绍,饮茶不仅可以去除身体里面的郁气,还能赶走睡意,并且茶可以帮助人补充身体里需要的元气、驱走疾病。在精神层面上,饮茶有利于人养成一种平和的心态,送茶可以表示对人的敬重之情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茶对人的功效不仅体现在人的身体层面,更体现在人的精神层面。饮茶不仅有利于人维持身体的健康,也有利于人修炼一颗平稳、仁义、强大的内心。而这种“修身养性”的思想正是高校对学生培养计划中最基本的思想理念,对高校人才培养策略具有指导意义。
2.2“首孝悌”思想
“首孝悌”是在《弟子规》里面被提及的内容,是强调在人的生活中,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姐妹友善是最为首要的准则。“首孝悌”思想是现在社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经常容易被忽视的思想教育内容。并且由于网络科技的发展,现代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得比较淡然。现代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较过去显得稀少,一家人在一起各自玩着各自的手机或电脑的现象比比皆是。而我国的茶道对于亲人之间的礼节就表现得非常重视。在我国的茶道中,晚辈通常用给长辈倒茶、敬茶的方式表达对长辈的敬重之意,兄弟姐妹之间团坐在一起用合茶共饮的方式来增进感情等。这些茶道礼仪非常能够体现“首孝悌”的思想,值得被纳入高校学生管理策略中。
3高校学生管理现状分析
3.1滞后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改革
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滞后性的管理程序;二是滞后性的管理内容。在管理程序上,对于管理工作的分布和落实往往需要经过层层机构才能落实到学生身上。一项工作计划的进行,往往需要经由学校教育组的商讨、学校党委的审阅、行政部的批复、学工部的传达等最后经由辅导员信息给学生群体。这样的层层传递,一来耗时很长,二来传达信息的真实准确性很难保证。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管理主体与管理对象很难进行有效沟通,学校领导对于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很难获得正确有效的指引信息。在管理内容上,学校把大部分的目光放在学校课堂上,常常忽视对学生课外生活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宿舍的管理层面就经常不被重视。学生宿舍管理也是学生教育的另一种形式,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突破口。
3.2局限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
我国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依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学生在这种管理模式中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者的地位。这种局限的管理理念容易让人误会为学校是命令者,而学生是命令的执行者。而对于学校而言,学生应该是学校活动的主体,而其他部分都应该划分为服务于学生学习生活的载体。因此,从实质上来说,学校相关的管理工作应该是以服务于学生为宗旨而展开。既然这样,作为学生完全有权利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学生不应该只是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提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管理策略,切实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这样的管理理念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更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更符合学生实际,也更深得人心。对学校而言,过去局限的高校管理理念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策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成为管理工作的参与者。
4茶文化思想对高校学生管理策略上的指导建议
4.1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是我国多年来一直倡导的思想理念。我国茶道精神的全部内容的核心也是“以人为本”。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上的体现就是要切实落实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需求,从而帮助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完善。在学校中,学生与辅导员或者其他职位人员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直接负责人,应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正确意识,避免把工作任务的分配当做一种行使的权利,更不该拿工作内容作为诱饵去引诱学生做为自己谋福利的事。另外,辅导员应该关切每一位学生的情绪,面对学生的心理诉求,应该做到耐心聆听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与恰当的建议,切不可把学生的诉求当做工作以外的私事而不予理会。另外,要做到“以人文本”,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学校应该完善自身安全管理体系,重视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一些安全常识的考试和消防安全模拟实战训练都是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的有效举措。在遇到安全事故时,各相关部门不应该互相推卸责任,应以保护学生安全为己任,互相帮助,切实维护学生的安全。
4.2树立“正身清心”的态度
前文中有介绍过,饮茶可以帮助人修身养性,因此“修身养性”也是茶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修身养性”这一茶文化思想的启发,我国高校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各个阶层的群体都应该本着“正身清心”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正身”要求参与到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要本着“清廉”的态度投身于工作中。是人都有欲望。但是,在欲望面前,相关阶层负责人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社会上经常传出部分高校领导人因为收取了“好处”而将一些相关领域的名额给了一些让大家“大跌眼镜”的学生。这样的做法显然是有失公平的,不仅容易引发社会舆论,也是给学生在言行上的错误示范,非常容易颠覆建立在学生心中的道德观念。因此,“清廉”的态度不仅是对于自身道德感的一种修炼,也是维护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一种行为准则。“清心”则是对相关管理阶层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更加强调的是持久性。“清心”要求教育工作管理者从自身出发,用自己的行为给学生做良好的道德示范。教师是学生的模仿对象之一。作为学生教育事业的引导者,教师的言行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力。尤其在学生思想意识正在形成阶段,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将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影响学生是非的判断。因此,身为教师,如要给学生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先得从修炼自己的心开始。在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教师应保持一颗纯粹善良的内心,给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以最大的包容和关怀,让学生感受到爱的温暖和由正确价值观带来的力量,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也成为一个“清心”的人。
作者:兰海涛 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开展,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领域均取得了重大成果。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一方面,给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和物质保障;另一方面,一些不健康的文化和思想不断涌入大学校园,冲击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最基层的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及时转变工作观念,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自身的业务特长,切实提高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对于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
伴随着经济的腾飞,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从教育规模上来看,我国高校年招生人数已从2001年的140余万发展到了当前的700余万[1],一方面满足了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现阶段,在校的大学生基本是“90后”,“90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具有以下特征:1.兄弟姐妹少,部分甚至是独生子女,容易缺乏团队协作和集体主义精神;2.家庭地位高,袓辈溺爱,父辈视其为掌上明珠,有求必应,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惯性思维;3.易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不健康思潮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通讯和网络技术高度发达,QQ、微信和微博等公众网络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能获取的包括正面的或非正面的信息量非常大,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蒙蔽。总体上来说,“90后”大学生个性鲜明,思想活跃,非常有主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上述这些因素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中央下发的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辅导员和班主任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基层工作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2]目前,我国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基本上采用“辅导员+班主任”的双重管理模式,但事实上,“辅导员+班主任”这种双重管理模式并未体现出“1+1>2”的价值。在具体工作中,往往表现出辅导员的职权过大,可支配的资金和调用的资源远大于班主任,而且还经常出现越位、错位等现象。而班主任更多的是扮演一种可有可无的角色,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效率不高,甚至出现缺位现象,工作流于形式,并没有充分利用班主任的业务特长。中央16号文件同时也要求,专职学生辅导员应按1∶200的比例配备,但现实情况是,随着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的逐年扩大,大多数高校超过了这一比例,每位辅导员直接负责十个甚至以上班级的管理工作,加之辅导员日常工作繁杂,在面对新时期特色鲜明的大学生时,难免会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在班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当前,高校班主任学生管理工作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对班主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等政策性文件,进一步完善了辅导员队伍的选聘机制、管理机制、培养机制和发展机制。[3]各高校也充分落实了相关文件的精神,为辅导员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晋升空间,一般工作三到五年即可评为正科,年度评优评先对辅导员也有所倾斜;在职称评定方面,辅导员有多种途径可以选择,既可以走政工系列,也可以走任课教师系列。相比较而言,在班主任队伍建设方面,不论是选拔制度、管理制度、培训制度、考评制度、保障制度还是奖惩制度均不完整,各高校差异也很大,有些学校的班主任工作存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班主任作用的发挥。
(二)缺乏即时的交流与沟通平台
班主任与辅导员之间应既有分工,又有协作,但具体执行起来,却难以协同进行,相互之间缺乏即时的沟通渠道,平时只有在召开学生工作总结大会时,才会将一段时间以来学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期间,班主任与辅导员的工作经常出现重叠,使得学生难以适从,不知道该听谁的。比如在各类奖助学金评定以及评优评先过程中,由于辅导员掌握的信息没有及时与班主任共享,使得评定工作出现反复更改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班主任在学生心中的威望,不利于班主任工件的顺利开展。另外,班主任与班级学生之间也缺乏相应的交流与沟通平台,通知、文件传递途径过于单一,工作效率低,平时可能因为学生在教师面前的不善言辞,而导致教师对学生信息收集不全面、不及时。
(三)与辅导员之间的任务分工和责权划分不明确
关于班主任的职责界定,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上级文件,多数高校把班主任和辅导员的规定和要求整合在一起,导致分工不明。班主任与辅导员在工作中也容易出现越位、错位和缺位等现象,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负面影响,比如学生本来一次可以办好的事情需要多次办理(先向辅导员汇报一次,再向班主任汇报一次,最后辅导员与班主任协商一次),有些事情又不知道该找谁,辅导员与班主任之间存在相互推诿现象等。另外,在学生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班主任可使用的权力非常有限,特别在具体事情的决策上,不管大事小事似乎都要得到辅导员的同意,学生才能执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使其工作变得非常被动,有时干脆等着辅导员安排工作,辅导员说什么就做什么。
(四)学生管理方法缺乏针对性和多样性
根据2015年教育部的统计数据,高校新入学学生数量已接近700万人,分别来自农村和城市家庭的大学生比例接近1∶1。[1]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校学生基数的逐年增加,学生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更加呈现多元化,不同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不同性格、不同思维方式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个体,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性更加明显。因此,新时期的高校班主任需要在平时工作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应制定不同的策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然而,由于班主任自身角色的特殊性以及在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很少能做到对学生的针对性和多样性管理,工作效率不高,成效不明显,这也使得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受挫。
(五)班主任工作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待遇较差
目前,各高校班主任的待遇情况参差不齐,有些学校班主任津贴甚至不足以用来支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通讯和交通费用。然而,辅导员则手握学生管理经费,并享有该经费的支配大权,平常工作中的花费可以实报实销,工资级别还享受副科或正科的待遇。因此,待遇上的明显差别,也给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来不少消极影响。与专职辅导员不同,班主任通常身兼多职,其作为任课教师,有一定的教学任务;作为学者,要追逐学科前沿;作为学生管理者,要参与各种学生活动,负责班集体建设。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班主任只能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性地倚重某些工作,而对其他工作疲于应付。相比较而言,他们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回报率更高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上。
三、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建议
(一)加强对班主任选聘和培训制度的建设
现阶段,大多数高校都青睐安排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部分高校甚至将从事班主任的工作经历与职称评定和岗位晋升挂钩,事实上,这样的安排并不利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有时还适得其反。在班主任选聘制度上应该充分尊重双方的意见,而不是赶鸭子上架,变成一种强制性工作,一方面要看教师本人是否有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意愿,另一方面学校要考虑教师是否有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的经验,时间、精力是否充足。肖进等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班主任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的期望总体上高于辅导员[4],而且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其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沟通与交流方式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班主任作为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养、沟通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人格品德方面的培训,这样有利于班主任深入学生当中开展工作,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家庭情况以及思想动态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并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
(二)基于新媒体和信息技术,建立即时的交流与沟通平台
对于高校班主任而言,最常用的交流与沟通方式就是开例会,采用面对面的形式与其他学生管理人员交流、讨论一段时间以来的工作心得和存在的问题,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传达通知,安排工作,了解学生近期的情况。但是,这种交流与沟通方式组织难度大,总体效果差,难以做到信息的即时共享和问题的即时解决。随着新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应充分借助QQ、微信、微博以及其他技术手段,建立起即时的公众交流与沟通平台,用于学生管理工作者之间的信息共享、经验交流、问题讨论与沟通,以及学生管理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等。这种即时的互动平台对班主任工作将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平台的留言、答疑、讨论和交流,可以真正做到每一位学生与教师之间都有交流、有互动、有倾诉,能够更加全面、及时地了解学生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尤其在学生分类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不同学生群体的讨论组,在充分保证学生发言权和隐私权的基础上,可实现学生的精准化管理。
(三)合理分工,明确责权
高校应出台《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细则》,对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任务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责任与权力,使每一位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能清楚自己的任务和责权所在。在平常工作中,辅导员应主要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等“面”上的工作,其中包括学生党建、学风建设、社团管理、奖助学金评定、心理辅导及学生安全与稳定的维护等。由于班主任大多数为专业教师,因而应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平时主要负责“点”上的工作,如辅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专业思想建设,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指导学生制订课程学习计划,帮助其选择专业方向、毕业设计课程,以及为学生专业实习牵线搭桥,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顺利就业服务等。当学生出现新思想、新问题时,辅导员与班主任应该相互协作,共同商讨,齐心协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真正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好问题,提供有用的服务,而不是做一些无用功。
(四)全面推进大学生的分类管理
大学里的学习和生活与现实社会是最接近的,这里有交往,有竞争,也有诱惑。在这自由而又颇显复杂性的环境中,有些学生如鱼得水,得以全面发展;而有些学生却因为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从此变得自卑、坠落、一蹶不振,具体表现为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或者难以与他人相处。导致学生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种类型:1.复杂的社会环境,比如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健康思潮的侵蚀,各种物质的诱惑;2.特殊的家庭环境,特别是那些来自农村或单亲穷困家庭的学生,他们内心自卑,面对生活缺乏自信;3.个人,或者因为没有目标,学习缺乏动力,生活缺少激情,或者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付出了很多但收获却太少。因此,作为班主任,应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成绩、人生规划等信息,并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面对优等生,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加宽阔的发展空间;面对后进生、问题生,应该加以正确引导(如需加强对第一类原因问题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尊重第二类原因问题生的个人隐私,让他们重拾信心;加强对第三类原因问题生的专业教育以及课程辅导)。
(五)提高班主任待遇,进一步完善奖惩制度
作为高校班主任,为学生服务是其职责所在。但大多数班主任因其身份的特殊性,工作强度较大,教学、科研和班级学生管理工作一样都不能落下。单就学生管理工作而言,与辅导员相比,班主任的付出与收获远不成比例。《论语•季氏》中曾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因此,为提升班主任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的积极性,有必要改善班主任待遇,并进一步完善奖惩制度。比如,学校层面可以划拨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增加班主任津贴,学院层面可以从学生管理经费中拿出一部分用于班主任通讯和交通补贴,同时,对于班主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涉及的出差、调研及培训费用应给予报销。在奖惩制度建设方面,学校首先应完善对班主任的考核制度,在年度优秀班主任工作者评选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并加大对优秀班主任的奖励力度;另外,将班主任工作成绩与评优评先挂钩,如果工作成绩突出,在职称评定和岗位晋升方面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起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结语
总之,根据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必要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班主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聪明才智,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需求。班主任在工作中应关心班上每一位学生,不抛弃、不放弃,由点及面,全面提高班风和学风建设,为学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做好服务。
作者:盛湘飞 李智 单位: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南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第七篇:新媒体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意义
一、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主要是针对传统媒体提出的。它是一种可以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并改变的技术媒体形态,也被人们称之为“第五媒体”,也是在电视、报纸和广播几种传统媒体之后的一种新型传播形式。目前一般表现为“电子杂志”“手机短信”“电视网络”“触摸媒体”等等。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也认为:“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的其他新的媒体形态,凡是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而新媒体的概念最初是在1998年的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由秘书长安南提出的,强调了新媒体主要是利用了互联网,在原有的传统传播媒介上改变了文字、图像等各方面的信息传播途径,从而使人们更加轻松快速便捷地获取到即时信息。“传统的媒体主要是沿袭了社会群集模式与互动方式,以互联和物联相互围绕而展开的一种社会交互方式,并使它高度嵌入人们的工作与学习。”[1]21世纪新媒体的使用使我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知识传播形式的变化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各种网络课程、在线教育、聊天工具、学习频道和交友平台被频频开发和更新,人们的生产生活再也离不开新媒体,在未来,新媒体很有可能变成人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在某些方面能够被人完美运用与结合。
二、新媒体的特点
那么目前的新媒体到底跟传统媒体有哪些不同呢?首先,从传播媒介来看,新媒体传播的媒介形态多种多样,从以往的广播电视转变为目前的手机电脑,主要的传播软件有QQ、微信和微博以及小众一点的陌陌和探探,甚至是目前新开发的电话手表等交友互动软件。而这些媒体软件都有一些共通的地方,例如:可融声音文字画面为一体,整个表现过程和内容都比较丰富,特别是从2016年开始流行的直播,使得我们传播的东西也从静态变为动态,传播内容增多,比起之前的报纸图文更加真实可观,还能够及时扩充人们的视野。理论上讲,只要满足当今互联网的某些特征,一个新媒体即可满足全世界的信息存储需要。其次,从传播的点面性来讲,以前的媒体多是针对广大群众的,是普遍的媒体工具,然而新媒体技术的产生,不仅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细分,还根据细分的不同群体采用不同的媒体,既可以针对大众,又可以服务个人。换句话说,每个社会人通过新媒体接收到的信息既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这很大程度上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客户被动性。另一方面,新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一点就是接收媒体信息的客户群也可以是发送信息的主人,录小视频、直播或者参与节目的投票等等,都变成了人们自发性的行为,人们可以自己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检索。而传统的新闻媒体所对应的客户也只能被动接受从报纸广播等媒介传播出来的信息,这无形之中使人们对新闻构成了一定的限制。新媒体的运用其实是将客户群众由主导受众转变为了受众主导,受众有更大的选择去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和信息量。最后,新媒体还具有非常强的互动性与即时性,人们可以在新媒体媒介上快速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然后与之完成互动。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人们之间不用见面也可以没有交流障碍,实现信息的资源共享,这也避免了一些社会不公现象的发生。当然,目前的新媒体还具有海量性和丰富性,这是从新媒体的内容上来定义,它将带给人们广阔的视野,强大的交际圈和丰富的内容,从目前来说,娱乐、教育、经商、旅游几乎每个领域都有涉猎。
三、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是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还没有被广泛运用的时候,学校一般都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学生的管理,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的崛起,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日渐显露出弊端,并阻碍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那么要改革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就有必要对这一模式进行分析,适时和适当地在新媒体的大力发展下将传统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戴志伟和尹辉的《论大学生管理的三种模式类型》[2]就把大学生管理工作放在首位,提出了三种高校学生的管理模式,并分别定义成了“一元制”“两元制”以及“多元制”的管理模式。其中的“一元制”管理模式主要是以学校到学院再到班级的一条单一线的管理;“两元制”管理是在“一元制”管理基础上加了一条学生社区的管理,形成了学校到学校后勤社团再到学生宿舍的管理,直接在宿舍社区举办管理活动;当然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都已经从简单的一元制管理模式和两元制管理模式转变为了多元制的管理模式,引进了政府机构和社企单位与学校共同管理,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治管理和自主服务的平台。如果我们说第一种简单的管理模式借助以往的传统媒体来进行管理,是很容易实现的,但是如果想要运营好一个覆盖面极广的管理模式,运用传统的媒体进行管理不免就会出现问题。
(一)学生信息建设与整合难度加大
目前全国高校都实行扩大招生,学校学生人数倍增,如果我们的信息整合方式不能跟上招生数量,即软件硬件设施不能同时运行的话,学生的整个档案以及各种信息管理就会出现问题。加上每块信息的不同,学校会有专门处理学生相关资料的职能部门,这些分散的部门将学生的信息归档到不同的地方,这就造成了庞大的学生信息群,单单靠传统的管理方式,是很难将这些分散的数据进行整合的。鉴于此,新媒体的产生能够为这些资源整合提供基础数据,妥善管理学生信息,同时也能够将这些数据和信息从不同的渠道传递出去。
(二)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缺乏人本思想
当前的高校学生不再是以前那种以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学生,他们在乎的是随之而来的班集体建设工作、各种入团入党工作、思想教育工作以及对学生很重要的评优、勤工俭学、职业生涯教育以及助学升学工作,这些繁冗的工作打破了以往学生纯学习的思想,这一方面锻炼着学生,但无形中也给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而这一切工作都将由学校管理工作者下达给学生,学生已经将这当成是一种命令,每次听着管理者面对面对自己布置的任务,很多学生也许早已经厌烦,或者已经将那种师生之间可以亦师亦友的关系抛之脑后。这其实是一种学生管理工作的行政化,常常会造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角色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随着这类事务性管理的发生,教师是没有时间再去研究学生的思想的,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洽谈和情感交流,慢慢的,学生就会丧失对教师以及他人的尊重。
(三)授课难度加大
说到高校管理不仅是学生基本信息、社区的管理以及学生的思想道德管理,学生的知识管理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以前的授课方式来看,教师授课主要采用板书的形式,如果对于小班级的授课是这是可以采纳的,但是随着目前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加,每节大课至少有几百人进入一个教室听课,单独一个板书是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的。2010年以前,高校对学生的成绩通知还是用纸质的信笺,在成绩出来之后直接寄到学生家里,然而目前已经发展到学生只需要进入自己学校的教务网络便可知道所有的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校的管理工作负担,同时也显示出新媒体对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影响。当然,这些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四、新媒体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相关数据显示,“到2015年5月份,我国各大即时通讯使用人数覆盖率中腾讯QQ稳居榜首,月均使用人数达到90.8%,微博也从原来的0.3%上升到21%,从第八位上升到第三位。”[3]而截至2016年,我国共有85%的人在使用微信,有80%的人都在关注微信上一些自媒体的公众号。在这些数据当中,使用者中占大多数的就是高校学生,这说明我们的生活已经逐渐被这些社交网络软件所左右,这些软件不再只是像当初的飞信一样,只具有收发信息的功能。生活缴费、微信支付、学费缴纳、学生民意调查等多项工作都可以在这些工具上完成,所以可见新媒体的发展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影响
1.新媒体为高校学生的信息存储与管理搭建了一个很大的平台。以往的学校信息一般都是通过学校领导直接下达给相关管理工作者,再由他们转达给学生。但是由于近些年来高校学生亚复读增加,管理教师不可能一个一个进行转达,每所学校有自己的官网,有自己的公众号,学校的招生政策、校园环境以及学校的文化人文环境等都可以通过一些新媒体并宣传,例如学校微博主页、学校官网、学校公众号以及各大学校的贴吧论坛等。学生加以关注之后,只要学校了什么消息,学生自己就能第一时间知晓。可以说新媒体的产生不仅为这些教育工作者减轻了工作负担,同时也为学校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便捷的渠道,更加直接地获取到相关信息。
2.新媒体有助于减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阂,增进师生友谊。教师可以在这些自媒体上发表自己的教育理念,不仅让自己能够了解学生,也让学生了解自己,这种方式其实在无形当中缩短了与学生的距离,那么管理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通过这些新媒体平台,教师可以随时随地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极大地解除师生之间时间与空间沟通的限制。管理学生最好的方法就是了解学生,大部分学生会在这些平台上记录自己的心情或者事迹,那么高校管理工作者就可以通过这些学生发表的状态,从另外一个面去了解学生,学生通过从这些平台透露出来的信息可以消除对教师的紧张感,也会更加乐于接受教师的安排,这对他们加强学生的思想管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3.有利于扩宽学生的工作渠道。目前很多高校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尤为重视,这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媒体发展使很多学校与社会企业事业单位相结合,甚至在一些读研和出国项目上都有跟相关机构合作,这些都离不开新媒体。学生们可以通过新媒体了解到这些单位和留学相关院校的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更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4.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网络课程,而网络强大的容纳性可以任学生随意发表自己的言论与观点,作为国家的新一代,他们的思想很有可能成为引领潮流的典范,无意中能够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同时也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注入了更多新的正面能量。
(二)消极影响
由于科技水平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从而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新媒体为代表的网络形态也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新媒体带给了人们海量高效的信息资源,同时也满足了高校以及高校学生对于学习、工作和娱乐的需求,可是,在新媒体的使用过程当中,除了很多积极信息在传递之外,同样混杂着许多非常不好的因素,从而导致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
1.促使人们的交际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师跟学生缺少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虽然新媒体可以促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理解,但是如果师生之间关系太过亲昵,不利于树立教师的威严,学生不把老师当老师,是很不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这种关系还会深刻影响到高校学生的思想,新媒体的发展使他们增强了“人人平等”的观念,转而出现不听老师话的行为,这些行为会严重影响高校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工作。
2.容易使高校学生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不能自拔。2004年某所理工大学的一名学生给教师打电话要求重新录入高等数学的分数。在教师经过查证之后,发现这名同学的卷面成绩只有二十几分,平时的考勤和作业也几乎没有记录,于是教师拒绝了这名学生,之后该生被退学[4]。现在,很多高校学生就是因为太过沉溺于网络游戏导致他们丧失了学习的动力,从而失去学习的机会,这样的事件已经在各大高校层出不穷;另一方面,随着各种交友软件的开发,很多高校学生有了自己的主张和欲望,经常借助这些社交媒体散播或者查看不良信息,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从侧面制约着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因为这些行为有可能都是学生借助新媒体悄悄进行的,教师不可能每分每秒都能监督到学生,所以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3.导致学生思想形态向错误方向发展。宋琳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路径探索》[5]中也提出:如今的新媒体上传播的信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他们人格尚未成熟之前,由于处事经验不足,对一些信息的筛选不够敏捷,所以他们的价值导向很容易偏离正确的轨道,形成错误的意识形态。加之目前的新媒体处于一个全球开放的平台,很多高校学生容易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盲目崇外,甚至对西方一些散播自由民主的大幌子毫无抵御能力,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在网络上跟风,与别有用心的人一起散播谣言,中伤他人。这都是由于新媒体的便捷性带来的不良后果,而这些错误的社会价值观将是各大高校在管理学生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五、总结
在整个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成为一个非常庞大而又重要和复杂的工程。首先,我们应该建设好校园文化,打造健康的校园文化世界,不再以学分绩点的方式去评价一个学生,整天把学生困在书本里。高校应该多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活动内容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且有着趣味性。这样才能把学生从新媒体的世界里拉出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均衡发展。另外,要拓宽交流空间,不仅仅是限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家庭和社会的交流同样重要,及时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走向,避免学生出现偏激的观念。最后,高校应该建设一个互联网公众平台,把握住新媒体中的一些舆论热点,将舆论的主导权握在手里,正确引导舆论的进展方向,跟上时代的脚步,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使高校学生健康发展,高校管理工作效益也将大大提升,从而为我们的国家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
作者:潘金平 吴明明 单位:安徽三联学院
第八篇:高校学生管理探究
20世纪50年代,“现代管理学奠基人”——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首次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该管理技术由于具有明确、科学的目标作为实践导向,能够让组织更有效率地运营,从而收获更出色的绩效。[1]经过多年来的实践,目标管理的先进性、合理性已被各国企业管理者所认可。在今天,目标管理指的就是在组织各方的通力配合下,明确工作目标并共同努力确保目标达成。高校学生管理虽然有其特殊性,但仍然属于组织管理实践,也必然有明确的目标,这也是学生管理实践得以有序展开的前提。借鉴目标管理技术对改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自我观念增强,高校管理难度增大。随着时代和社会的日益发展,当前的大学生在各方面都呈现出更独立、更自觉的发展趋势,这让他们在拥有更强的自我意识的同时,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如进入集体生活环境后,不少大学生或多或少缺乏与同龄人共同分享生活空间的经历,很多时候缺乏合理表达自身诉求的技巧,对如何处理同学间因不同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带来的摩擦存在困扰。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知识储备也比较扎实,这种精神上的充盈也带给大学生敢于追求自我、挑战权威的自信,大多数大学生不喜欢被学校管理,更愿意过无拘无束的大学生活。面对大学生的这些新特点,目前大部分高校仍以单向性管理方式来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以管理为主,不重视学生的需求与诉求,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工作者更多习惯以管理者、长者的身份来对待学生,缺乏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对话交流。学校管理的服务功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
2.部分学生管理人员管理理念落后。在学生管理工作上,各高校普遍存在管理人才不足、工作任务繁重等问题,管理人员往往会偏重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而忽略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面对新形势,很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部门却无从应对,有的仍然延以传统经验方式,有的则选择静观其变,认为不作为就能不犯错误。由于缺乏系统持续的理论知识学习,部分高校学生管理者的工作范围仅局限于学生日常事务处理,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管理的作用和功能。同时,部分高校学生管理部门人员工作态度消极、工作积极性不足、管理思想落后,忽视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往往都是等到问题出现了才去被动处理,对事情发展缺乏预见性,不注重对问题的预测与防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而弱化了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意识。
3.部分高校学生管理目标不明确。一是部分高校管理目标存在偏差。在传统管理模式中,高校学生管理部门为保障学生的安全以及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往往会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如要求学生统一参加晚自习、严格检查学生到校人数、对缺勤的学生进行惩罚等。这种管理方法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但由于缺乏灵活性与针对性,难以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管理过程中的不足。二是高校学生管理偏离重心。学生管理应集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然而部分高校过于重视学生管理,忽视对学生的服务,学生管理逐渐发展成单纯的“管理”学生,服务学生的口号流于形式。
4.部分高校学生管理效率低下。一是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和职责范围缺乏明确的界定。很多高校的学生管理基层人员工作碎、杂、乱、多,既要做好学生党员建设、思想教育、班级管理等基本内容,还要负责管理贫困补贴资助、勤工俭学、宿舍管理等工作,工作内容混乱,职责范围不明,导致其工作积极性匮乏,无法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全面、专业的管理服务。二是部分高校管理层次混乱。我国高校一般采用层级制的管理模式,即以学院、系、班级为单位进行层层管理。然而这种管理模式针对的是事务管理,而并非将学生作为主要工作对象,导致很多方面学院都涉及不到,管理效果不佳。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因为辅导员受制于学院各个部门,而学院内部如未制定一致的管理目标,就会导致辅导员管理难度加大,学生遇到的问题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二、以目标管理技术优化高校学生管理的策略
1.科学认识目标管理,树立正确学生管理理念。目标管理是一种通过制定目标、完成目标以及评价目标来落实战略目标的管理方法。实行目标管理,不仅能让学生管理工作有一个更清晰的方向,还能帮助学生管理工作者重建工作理念。学生管理工作不是辅导员或者某一个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而是一个需要各个岗位协同合作的系统工作。高校应首先确定一个统一的管理方向,而后指导各个部门、辅导员、教师,根据自身岗位工作特点和学生发展需要制定与学校管理方向相一致的子目标,从而使高校的各个层级都能够实事求是地制定自身管理目标,形成一个具体完善的目标管理体系。高校需要彻底转变过去“一个目标压下、全体辅导员执行”的传统理念,重新将辅导员定位为“目标实现监督者”和“学生服务者”,充分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并通过目标管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全员参与、共同努力”的学生管理理念。
2.建立明晰的学生管理目标体系。高校在引入目标管理之后,首要工作就是要明确与制定目标,在综合分析高校发展现状、学生管理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构建管理目标体系。管理目标体系的建立要符合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明确目标设定数量。管理目标要根据实际情况需求来设定,应在明确主次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运用,注重各个目标之间的协调配合;二是切实将“以学生为本”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根本思想,目标设定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全面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三是目标设定要具有层次性与丰富性,短期、中期、长期目标之间要配合得当,所有目标的设定要遵循绩效原则。构建明确的学生管理目标体系之后,高校要依据科学发展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一是将长期目标合理细分成短期目标。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高校要在遵循长期目标总体战略的框架下来设定短期目标,依次完成各个小目标,提升整体工作效率。二是将抽象目标具体化。抽象目标要转换成具体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调动目标实施者的积极性,增强各部门的凝聚力与战斗力。三是将整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相结合。整体目标的设定要考虑各方面因素,还要重视个人利益与诉求,在实现整体目标的同时注重完成个人目标。
3.构建合理的目标测评体系。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一般采用学期、学年的周期性管理方式,应针对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各个周期过程中管理任务都有所不同,这就要求高校在构建目标测评体系时要将各个时期可能发生的情况纳入考虑分析范围。周期性工作完成之后,应对这个时期的工作实施测评,保证及时发现与处理阶段性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要引导相关工作人员开展自我测评,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指导,提出改善建议,以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效率。[2]
作者:卢燕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 上一篇:小学后勤管理工作原则及措施
- 下一篇:辅导员班主任二元制下学生管理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