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激励理论在大学生管理的应用
时间:2022-04-20 03:33:17
导语:目标激励理论在大学生管理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近些年来,随着大学生社会生活方式、信息以及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趋向多样化,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方式显现出不少弊端。在这种巨大的挑战与压力之下,国内的部分高校将管理学中的目标激励理论应用于大学生管理工作中,不仅提高了教育工作者工作的效率,还很好地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目标激励理论的内涵
目标管理的概念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管理实践》中首次提出,其内涵为“通过设置目标激励、指导人的行为,将个人的需要、期望与目标糅合在一起,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随后,彼得•德鲁克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中对目标管理做了进一步阐述——企业的目的与任务要转化为总目标和与之相一致的子目标,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应该用总目标与子目标来指导员工的生产和管理活动。目标是组织对个体的一种心理引力,通过设置适当的目标来激发人的动机最终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标的方式称为目标激励。绝大部分大学生都有进取之心,其活动也都遵循着“选定一个目标—努力奋斗试图实现已选的目标—达成目标—制定更高层次的目标—再奋斗”这一规律。这个规律与过程恰好也符合德鲁克的总目标与子目标指导工作的理论。
2目标激励理论应用在大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2.1大学生缺失目标的现象严重
根据对我院2015级部分专业共220名学生的调查,当面对“你的成长目标是什么?”这一问题时,116名学生表示没认真的考虑过,72人没有目标,只有32名学生有计划且表现出执著的意志和强烈的追求欲望,但对“目标管理”还缺乏深层的认识。究其原因,一是多年的应试教育方式忽视了对学生成长目标的教育思考和激励;二是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同家庭背景下,知识层次和个人素质不同的家长给孩子提供的思想引导和能力培养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建立目标的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也因此表现的参差不齐;三是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的能力不强,自律性差,更有甚者受不良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误导追求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没有追求目标的动力。这些现象反映了很严重的学生教育问题。学校的教育要因人而异的加以指导和帮助,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使学生逐步从“要我做”转换到“我要做”。
2.2目标管理实施的必要性
从社会的需求与热点话题来看,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用人单位为大学生提供了许多岗位却找不到合适的大学生。经调研,许多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职业规划,没有按照社会的需求在自己的专业学科领域做充分的素质拓展。目标管理将大目标按时间段分割成具体的多个小目标,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不同阶段的素质和能力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以便为自己制定更合理的素质拓展计划,有意识地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创造良好实力基础。从高校人员配置上来看,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学生工作教师的数量偏少,提倡大学生“自我管理”变为一种趋势。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管理除了关心、鼓励、照顾之外,还应尽可能地挖掘其自身的潜力。目标管理是“对症下药”的管理方式。从大学生自身来说,较高的素质决定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水平,然而受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也呈现多元化。传统的“警察式”管理方式已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运用目标激励理论来指导学生工作势在必行。
2.3目标管理刺激竞争,在大学生管理中效应良好
运用目标管理为学生个人和集体设置目标的同时会对完成目标者给予相应的精神或物质鼓励来激励更多的人向好的方向发展。首先,竞争为大学生个体创造了激励因素强烈的氛围。例如,“奖优汰劣”。教育管理者把奖励先进淘汰后进的标准措施和方法定量或定性地告知学生后,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优胜劣败”意识,刻苦学习、奋勇争先。其次,竞争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找到优秀个体参照,形成良性循环。竞争机制让大学生感到是自己掌握着命运,获得的表彰是不懈努力的结果。另外,这种“公平竞争”确立了大学生间共同的行为标准,个别的不良行为的主体会因失去其他个体成员的认同产生从众心理。
3目标激励理论的应用原则
3.1公平公正原则
教育工作者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在处理学生优劣奖惩问题时,要尊重、信任学生,公开、公正,不徇私情、不图私利,根据大学生表现是否符合客观的考核标准来决定奖惩,不侵害本属于学生的权益。让大学生个体得奖的机会均等是公正的另一个含义,奖励不是少数大学生的特权,不能由教育管理者个人好恶来决定。
3.2奖惩结合原则
同奖励一样,惩罚也能达到激励的作用。惩罚得当可消除人的不良行为,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实行惩罚时,要以法律和校规校纪为准绳,教育从严、处理从宽,争取能够惩前毖后。
3.3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目标激励理论强调物质与精神激励互为前提与条件,应同步运用。在高校学生工作中,亦是如此。许多高校过多的评比使大学生对繁多的奖项、奖状早已麻木,部分物质激励不仅能表明学校对此奖项的重视程度很高,而且确实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当然精神激励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鼓励学生奋进,但基于不同的特点与作用,二者不能相互代替。
3.4立足于多数学生的原则
传统的教育方式喜欢靠典型人物的榜样力量来带动其他大学生,这种方式有可取之处,但也有一个小小的弊端。能成为“典型”的大学生毕竟不多,如果奖励总是少数“典型”的囊中之物,那么于其他更多的一般大学生而言,奖励的激励效能就会大大削弱,如何发挥“中游”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学生工作的难点,所以鼓励要立足于多数大学生,增大“中游”大学生的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意识。
3.5协调一致原则
作为班级文化的核心,班级的价值观念应与学校的校园文化相一致。学院、班级的激励依据也应与校园文化相一致,这样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积极性,促其发展和成熟,而且能塑造和强化班级文化。
4目标激励理论的应用策略
4.1学校高层充分认识到目标管理的重要性
学校高层管理者的肯定与支持是保障目标管理顺利实施的前提,目标管理明确了目标和岗位责任,相应考核奖惩体系和绩效测评体系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在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学生工作的整体规划,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为教师与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提供指导。
4.2设置的目标需要受到全体师生的肯定与支持
目标设置应在满足集体发展需的前提下尽量满足个人的发展需求。笔者作为班导师,在去年所带的班级获得了学校的“先进班集体标兵”,这一为集体带来胜利喜悦的荣誉同样使集体中的个人享受到成功的满足感。全体师生都可以参与到设置集体目标的过程中,设置的目标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地配合目标管理工作。比如我院利用目标管理提升学生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时充分听取了教师与学生的意见,对通过率较高的班级的老师和四、六级分数较高的学生给予相应奖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见目标的设定应同时满足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的需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4.3结合实际制定难易适度的层级目标
要善于确立明确可行的竞争目标。管理学认为目标是对所追求的结果的预判,它对人的行为不仅有导向作用,更有激励作用。其激励作用可表述为:激励作用=效价x期望。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有取得优异成绩的美好愿望,但由于文化、智力结构、家庭背景、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差异,导致每个个体竞争能力有高低之分。即,大学生个体目标价值相近,但个人能力期望值迥异。目标过高,很难完成,就会导致部分学生退出竞争,混时度日,削弱大学生参与的激情;目标过低,极易完成,会失去激励的意义。所以要根据个体的差异性制定层级分明的目标,趋利避害,有的放矢。为保证层级目标的过程的进行更为顺利,教育管理者和大学生本人都要掌握正确的目标方法和手段。
5目标激励理论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着力点
5.1建立和完善目标管理实施体系
建立完善的目标管理制度体系,除对学校各部门各层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明确的规定外,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考核和实效评估方式。目标管理制度体系明确规定了各项评估指标,该指标应涵盖集体活动成效、班级学生的出勤率等。此外,要对体系做长期、及时的实效评估检测,在必要时更新和完善、指标内容,以适应目标的选定与参考。同时,建立长期的、动态的评估监控与反馈等管理机制,及时消化处理问题,形成良性的目标管理模式。
5.2系统培训大学生成长目标指导队伍
学校高层领导要高度重视目标管理体系的实施,给予政策引导和环境创造,动员一切可动员的因素参与到大学生成长目标的教育和引导的过程中。尤其是辅导员队伍,作为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导航人,辅导员了解学生身心特点,能够针对学生个性系统、科学、人性化地与学生交流。对辅导员队伍进行目标管理理论知识与相关支撑技能的培训,使他们具有能够规范性地指导学生进行目标管理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加强队伍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服务育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的思想。用辅导员自身的成长轨迹和出色业绩濡染与引导学生感悟与借鉴。
5.3创新开展大学生成长目标教育活动
多开展一些对大学生目标管理有启迪性的、形式或主题多样的教育活动。比如,许多高校开展的“为什么读大学?”等主题活动、“成长是否需要目标的支撑”等相关主题的辩论赛;“榜样的力量”等演讲活动。这些活动能够为大学生感悟、思考、锻炼、提高提供了载体和平台。强化目标引导和生涯设计,明确表达拥有目标和计划的人更易成功这一理念,使学生自觉地以目标设计为导向来规划自己的生涯,实现人生价值。
5.4注重目标管理监管
学生管理者应当以动态的眼光发展性地看待问题。在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合理的预判,在过程进行中,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和行为变化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有效地引导教育,使学生在目标管理的路上不迷失、不彷徨。在督促大学生制定和实施长期目标的工作上,学生工作者不仅要指导学生将目标阶段化、详细化,更要适时进行检查督促并结合阶段目标进展情况做相应调整,设置完成目标进度表,检查进度完成情况并给予阶段性评价,督促学生按计划及时完成目标。在目标管理过程中,实时反馈、实时处理尤为重要,将不同阶段目标的完成情况和方案策略与预期的效果作比较,有针对性地改变、调整,按原计划、原目标朝前走。如若出现学生因个人或外界因素以致难以完成任务目标时,学生工作者一定要寻求新的更合理的措施和手段并相应调整管理目标。这不仅利于管理方案,也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绩。
6结语
学校学生管理人员在运用目标激励理论管理大学生的过程中,应注重管理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及创新性,结合心理学、教育学及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教育和帮扶并行,对学生管理必须宽严得当,引导得法。做到教书和育人统筹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自身个性发展及需求,发挥学生主体的自我激励和调控作用。注重策略技巧及工作方式方法,确保实效。
作者:王晓东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岩.论目标激励理论在大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2]李奇.德鲁克目标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2(04).
[3]朱冬.竞争机制引入大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思考[J].江苏高教,1996(01).
[4]赵怡.刍议目标管理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
[5]李华平.论激励机制在大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江西教育科研,2006(06).
[6]王静宜,胡晓云.初探目标管理模式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经贸导刊.2009(17).
- 上一篇:地质勘查与深部地质钻探找矿技术探讨
- 下一篇:高层建筑地下基坑支撑结构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