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篇

时间:2022-11-20 09:11:52

导语: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学生管理问题思考

一、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在近几年来不断被各大高职院校所提起,它的出现为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工学结合指的是通过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使学生边学习理论知识边定岗实习工作,从而全面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学生在两种不同的场所开展活动,既学到了知识,又丰富了实践经验。这两种学习活动互相之间既存在着区别又紧密的联系着,它是一种“学中有工、工中有学”,彼此互动、相互促进的过程。其中“学中有工”指的是让学生边学边做,以学习为重点,充分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工中有学”,指的是在充分的指导下进行工作,以工作为重点,对掌握的专业技能进行巩固。

二、发展“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意义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以有效的满足社会以及产业界对所需岗位人才所具备能力的培养为主要原则,通过职业性分析充分明确所要达成的目标开展实践行为,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及企业、社会的育人功能进行充分发挥。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与管理,使教育理念和管理变得更加多元化、使学生的角色由单一变成双重化、使教师发挥的作用更加多样,同时也引起了教学内容、方法、过程等方面的改变。由此可见,“工学结合”不仅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且还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有效模式,不仅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有效方式方法,也是学校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出现为高职院校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宽广的平台。

三、“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在学生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1.学生由于心态不平衡而产生很大的思想波动。大学生在进入岗位前经历了十几年的学习生涯,“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由单纯的学生转变为了学生与员工的双重身份,这样的变化难免会使学生心理上出现不适应。学生到企业以学徒的身份进行顶岗实习,这种身份很可能粉碎了他们的梦想,使他们认识到梦想与现实的差距,现实中的学徒地位连一般工人都不如。加之,企业与学校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学校开设的课程以及制定的实习任务严重偏离了企业所追求的目标,这样使得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产生疑虑,从而在思想上出现很大的波动。

2.学生的日常管理无法有效开展。“工学结合”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不论是对学校还是对企业来说都是比较新的尝试。然而校企双方如果没有建立相应的机构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那么会导致这种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不论是在实训安排和指导、过程监控、效果考核等方面的分工与协作方面还是在职责与权利划分中都会无法明确。最终导致学校无法深入企业全面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企业本着自身目标和利益的考虑也不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管理学生。从而形成了一个管理真空时段,简单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工学结合”。另外,学生们被分配到不同企业进行定岗实习,由于企业的管理、生产的不同,学校很难统一标准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考核,这给教学质量的监控提出了难题,当前很多院校多以末端的检验阶段作为工学结合模式质量管理的评价依据,而对于学生实习过程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控,这对工学结合的实际效果造成了不良影响。

3.学生的人生定位和职业价值观受挫。当前高等教育已经由过去的精英化教育转变成大众化教育,这样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高职学生对于自己的个人价值的观念也变得更加现实。但是由于监管制度架空,他们处于企业而又不享受企业的福利待遇,负责教师不能兼顾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双重作用,无法帮助学生疏导思绪。学生很容易陷入自卑,对自己坚持的理想目标产生动摇,随之也会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际意义产生疑虑,理想与现实的鲜明差距逼迫他们不得不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和职业价值取向进行不断思考,这样最终导致他们对自己的专业产生怀疑。

四、解决“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问题的思考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管理水平。学校要深入研究“工学结合”的规律,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学生管理方法。为了使学生从思想上消除对自身价值的疑虑,从而更好地去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学校要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实习。创造条件进行人物访谈,在学生进入实习岗位之前,学校要尽可能多地组织企业的成功人士进行优秀毕业生以及实习生的优秀代表来给学生做一些专题报告,介绍一些实习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实习状态。对学生开展入职前动员教育和岗前培训,增强学生对工学结合模式的认识和了解,对学生进行的动员教育和岗前教育是适时的,是有助于学生摆正身份,找对自己的位置。

2.加深对高职教育规律的认识,加大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培养与普通高校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培养以及中职教育的操作型人才培养不同,它需要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适应,要求成才的学生在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全面掌握的基础上,还要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能够更好的为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服务。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需要明确定位高职教育的价值以保证其稳步发展。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校企之间的内在关系,把握好企业的需求,培养出企业渴望引起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其次,除了注重学生的从业能力以外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目标。

3.建立适合“工学结合”的弹性管理体系。教师是实现教学改革的主导,弹性学制的实行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能力及教学的适应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教学管理体制,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及教师的教学热情。

3.1完善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运行制度。由于工学结合过程中的“工”的存在不确定性,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运行要更加的灵活,更加开放,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适时地本院校的教学内容及计划进行调整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3.2建立与工学结合相配套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高职院校可以邀请行业企业代表成立院联合督导小组对指导教师、顶岗学生的到岗率和工作日记进行巡回督查;也可以通过吸纳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政府部门及新闻媒体等建立社会综合评价系统,从而对教学与管理进行不断改善。

五、结语

在当前我国校企合作机制尚不完善形势下,高职院校要立足本职,遵循“以人为本”的办学原则,积极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主动将行业企业要求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在高职学生“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上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探索与实践,为工学结合的良性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聂朝娟 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以人为本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探讨

一、以人为本管理的内涵和价值

(一)以人为本管理的内涵

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角度来看,所谓以人为本管理,就是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将“人性化”和“人本化”融入到学生管理当中,通过认识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激励学生,充分发挥管理者与学生“两个主体”的作用,更加高度重视教育和引导,更加高度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步入更加科学化的轨道。

(二)以人为本管理的价值

一是有利于提高管理成效。以人为本管理实质上就是一种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有机会结合,从根本上来说,以人为本管理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进而能够提高整体管理水平。二是有利于提升学生素质。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管理过程中,通过实施以人为本管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通过学生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能够培养学生发现自身问题、分析自身问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三是有利于完善管理制度。制度具有根本性和稳定性的重大作用,以人为本管理能够使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更具完善性,能够推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改革、创新与发展,特别是对于改变过去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由学校制定和实施的“单向性”,向学生参与制度建设的“双向性”转变,实现由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转型。

二、当前高职院校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我国各级各类高职院校已经将以人为本作为学生管理的重要模式,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深入分析当前高职院校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一些高职院校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具体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以人为本管理重视不足

个别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对以人为本管理不够重视,缺乏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的深入研究和探索,直接导致以人为本学生管理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比如从个别高职院校开展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的情况来看,由于缺乏足够重视,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现象,高职院校在管理过程中,仍然从自身有利于学校管理的角度出发,还没有将有利于学校管理、有利于学生发展作为重要的管理目标,必然导致以人为本管理无法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足

高职院校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必须着眼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两个主体”的作用得到有效的融合。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缺乏深刻的认识。从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调查来看,在制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低,90%左右的学生都没有参与到学校制度的制定方面,这就使得学生对制度制定的过程、目标、内容等不了解,因而也无法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以人为本管理环境不优

从目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来看,目前还没有创造良好的环境,普遍缺乏服务意识,导致以人为本管理无法取得良好的成效。比如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方面还没有将以人为本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学生缺乏参与管理的制度和平台,特别是个别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官本位”思想,这与以人为本管理的“人本位”思想相悖,必然导致高职院校以人为本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三、创新高职院校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路径

(一)创新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随着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全面深入实施,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管理过程中,应当将以人为本落实到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积极创新以人为本管理理念。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改变过去以“命令”和“规范”为主的管理模式,正确处理好“管”与“理”的关系,切实把学生当作服务对象,积极探索有利于服务学生的有效路径。比如高职院校要改变从学校角度制定制度的错误理念,通过座谈、走访、电话、短信、微信、微博等平台,建立与学生的沟通机制,注重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使学生成为管理的参与者、监督者和执行者。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对于整个教育过程具有巨大的调节作用,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所起的作用,往往取决于教师的领导方式和态度。要想更好地加强高职院校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就必须创新“主体管理”模式,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学校和管理者要把教导、引导、开导作为重点,使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要高度重视学情调查以及分析,科学设计管理方案和管理计划,既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又要吸引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合作关系,进而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具导向性。

(三)打造以人为本管理环境

高职院校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应当是以激励、引导、沟通和服务作为重点,特别是要把服务作为以人为本学生管理的重要创新性举措,打造管理环境。这就需要学校要创新学生管理模式,特别是要改变“行政化”的管理体制,将公平、公正、公开作为学生管理的重要原则。在管理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笺公正理念,大力倡导学生管理工作公共性和无私性,弱化学生管理工作的“功利性”,使学生管理工作“育人以德”的作用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打造以人为本管理环境,还要学生管理改革、创新座谈与征求意见活动,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更多地吸收他们的意见,在高职院校形成竞争、向上、创新的氛围,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归属感和认同感,这对于加强高职院校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十分重要。在我国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新形势下,特别是在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当进一步加深以人为本的认识,特别是要从当前高职院校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进一步提高以人为本学生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打造以人为本管理环境,推动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使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步入更加良性发展的轨道。

作者:王大伟 单位: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

1做足实习前的实习动员功课

1.1学生层面的动员

大学生的校园生化环境与企业实习工作环境反差很大,一部分学生知道实习要吃苦受累,在实习前抱有抵触情绪,到了实习过程中,纪律作风涣散;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社会工作有向往的心理倾向,但是内心没有做好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到了企业实习一段时间后就没了实习的动力。这些心理问题都是实习过程中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实习前的实习动员工作及心理调试尤为重要。每次实习出发前,学院都安排2次学生实习动员会议。一次动员会议要给学生明确顶岗实习的重大意义。通过解读教育部文件、学院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等使学生明白高职的顶岗实习是专业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顶岗实习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实习过程的专业素养提升说明使学生清晰顶岗实习可了解企业概况和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熟练掌握相应岗位的操作技能,形成职业能力和养成职业素养等使学生明确实习带来的收获:参加顶岗实习后,在专业技能、企业管理制度认知、团队合作观念、团队间的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的磨练、良好生活习惯养成、家庭责任感、就业自信心及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同时企业在人才招聘时非常青睐有企业实习经历的毕业生。并分享前几届优秀实习学生成功案例。第二次实习动员,主要是通过影像、图文资料使学生预知实习的各个岗位的工作情况;实习过程中不同岗位存在的安全隐患、如何规避不安全事故。要特别强调是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所具有的双重身份,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或称实习员工),为此,必须接受企业与学校的双重管理,并要求学生学习相关企业管理制度及劳动法等有关知识,必须遵守岗位操作规范,注意文明生产与劳动安全,指出实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那些困难,如何解决这些困难。使学生在实习之前对实习安全的认识有很大的提升,对实习的困难做好心理预期准备。同时对不同实习阶段会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引导,以缩短实习过程的不适应期。

1.2教师层面的动员

“2+1”模式的顶岗实习时间较长,要同时安排部分专业课程到实习过程中,每次顶岗实习学院都安排多名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分批次的到企业参加实习指导与管理。召开实习管理教师会议,明确教师实习管理工作职责,要求加强实习管理的责任心,每名管理教师要将每天的管理工作形成管理日志,实习结束后要对教师的工作记录进行检查,同时由学生给每名实习管理教师做出工作评价。强调每批次的多位老师间的工作配合及整个实习管理过程的管理尺度要一致(从严管理)。让管理教师明确不同实习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特征及应对辅导措施。

1.3家长层面的动员

每次顶岗实习安排前,学院都会给每名家长发一封“关于顶岗实习工作安排说明”信件。明确说明:实习的意义、实习的时间安排、实习企业和实习岗位的情况、实习的待遇、实习过程中学生利益的保障等。家长动员做好后,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实习的异常情况学院也及时和家长沟通,家长都会大力支持和老师一起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2加强实习过程的全方位动态管理

2.1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实习学生管理辅助作用

学生干部是实习管理教师的得力工作助手,对学生干部一定要加强指导,要发挥好学生干部在实习中的模范、标兵作用,还要树立学生干部在同学当中的威信,使学生干部成为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收集、解决的责任人。我们在实习中成立学生干部组织,并明确各部学生干部职责。威职实习管理学生干部组织机构(党团组织):团支部书记:协助管理教师做好学生干部的管理,协助老师做好学生管理工作,负责带领各部成员进行日常管理、文体活动开展及考勤汇总;学习部成员:协助老师做好课程学习的学生组织、考勤、作业收交,学习反馈;纪检查部:协助老师做好日常实习纪律的督导、安全工作的督导检查。主要负责常规工作例会会议组织、考勤;上下班站队督导、厂内工作安全督查;舍管部:协助老师做好宿舍管理工作,负责卫生的检查、记录;优秀宿舍的评选;文宣部:协助老师做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主要负责日程文体活动的策划、组织、宣传工作。

2.2实习过程全程跟踪,实施半军事化学生常规管理

对于顶岗实践期间的实习及生活管理,部系每月安排一名辅导员老师,几名专业教师组成管理小组,对整个实习过程做到全程跟踪实施“半军事化”管理与服务。管理小组每天负责学生早起后的宿舍卫生整理、早就餐管理、入厂前的点名、安全事项强调、排队入场、工作期间的岗位考勤检查、工作规范指导、下班后的集合点名、学生文体活动组织、组织晚上的工作总结、就寝前的宿舍检查系列工作。辅导员实习管理工作职责:(1)做好学生上岗前的思想教育动员,进行法规与制度教育、社会公德、工作纪律等方面的教育;进行实习意义、实习任务、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等方面的教学目标教育。(2)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管理。重点是加强安全方面的教育与安全监护、管理。每周要召开一次全体实习学生的安全例会,定期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负责。(3)通过实习指导教师了解顶岗实习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建立健全实习学生管理台账;协助企业安排好学生的衣食住行,确保学生安全稳定到达实习岗位。(4)协助企业及指导教师进行岗位分工,组织学生进行岗前安全及厂规厂纪培训;协助指导教师对每天上岗学生进行考勤,发现有无故缺勤学生,立即落实原因并做好详细记录。(5)严格执行请假制度。协助实习班级补课期间的学生教育、管理、考核。(6)每天晚上,了解学生顶岗实习动态,掌握学生心理动向信息,耐心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并积极与企业人员沟通,为学生顺利实习做好基础性工作。(7)充分发挥学生会干部、预备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自我管理能力,全天候陪同学生,确保所管辖学生不离开自己的视线。落实“每天四考勤”规定,即上午、下午上班前15分钟各考勤一次,晚自习期间考勤一次,熄灯就寝前考勤一次。(8)做好学生宿舍的管理。指导学生做好宿舍的文化建设与卫生保洁。带领学生干部做好宿舍卫生及安全的检查、考核。每周评出部分优秀宿舍,予以表扬奖励。(9)辅导员与指导教师应加强沟通,共同组织每晚对的“情况通报会”,对一天来各班级的工作、教学、生活、纪律等方面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10)发现一般性问题时,及时处理,防止问题扩大化、严重化;发现重大问题时,应及时与企业主管人员联系,商讨解决办法,同时报告领导,请示处理办法。协调解决学生实习期间其他突发问题。(11)制定实习期间的学生教育活动配当,有效利用好学生业余时间,丰富学生的业余文体生活。(12)实习结束前,根据《学生常规管理考核办法》,完成对学生实习期间常规管理的考核成绩报告。

专业指导教师工作职责:(1)熟悉企业工作环境,清晰每一名本专业学生的实习岗位状况。每天到工作岗位了解学生实习情况。(每周,每个班次,要到实习岗位2次以上)发现问题,及时与辅导员及企业相关人员沟通解决。(2)做好学生的岗位安全教育工作。加强对实习期间不安全行为的督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制止。(3)认真落实实习期间的授课安排计划。每周根据实习工作班次安排,合理安排学生分批进行课程授课,每天组织授课2课时。做好上课的考勤。(4)做好企业生产的调研,加强对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的观察、研究学习。适时地给学生进行新技术、新工艺讲座。返校后组织对本专业教师进行交流。(5)加强与企业技术培训人员的交流沟通。经常到企业培训场所进行培训学习。注意收集与本专业相关的工程控制案例、设备结构图片、视频资料、技术文字、图标等资料。丰富专业建设的资料积累。(6)做好学生实习成绩的评定。每月要根据企业岗位工作情况结合本月授课学习成绩评出部分优秀实习学员,给予表扬。每月要做好本专业学生的实习情况总结。(7)配合辅导员做好学生日常的常规管理工作。根据管理教师的实际派出情况,有些阶段,专业指导教师同时兼任辅导员老师工作职责。2.3学生心理问题调试在长时间的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会有几次大的思想波动。及时发现并采取正确的教育引导,对学生顺利完成实习工作尤为重要。从入厂实习到实习结束,学生心理经历4个大的阶段,一是实习的前一个月的心理适应期;二是实习的第二个月的技能熟练后的思想波动期;三是实习中间阶段的心理稳定成熟期;四是实习结束前的心理浮躁期。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辅导员与管理教师都要有所了解,都要提前做好教育引导的应对方案,要针对每个阶段学生的心理特性,采用“阶段针对管理”,引导学生自我心理调整。在心理调整过程中,使实习学生逐渐认知自身的心理成长路径,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并对特殊心理学生进行侧重性疏导。

3完善顶岗实习后总结、表彰及宣传工作

顶岗实习的完成对于学生来讲,是思想、职业能力和心理全方位的一次锻炼和升华。实习过程中会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实习学生,所以学校应当在实习完成之后,对实习进行全面评估和总结,评选优秀的实习学生,并进行大力表彰宣传。我院实习结束后还要求所有实习学生提交“我的实习经历”的实习经历征文,并评选出优秀实习征文,进行展览宣传。通过榜样示范作用,为今后的学生树立表率,使大家共同学习模范的品质和优良作风,在学生内部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这将为后续的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曲海波 单位:威海职业学院

第四篇: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思考

一、目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班级学生管理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自身素质的局限性造成学生管理难度加大

高职院校中外办学合作班的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一般低于普通班的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学习能力较低

中外办学合作班的学生的录取分数要低于普通班级的学生,并且学生的来源比较复杂,有普通高中的毕业生,还有职业高中、中专的毕业生,有应届毕业生还有非应届生,其中还有一部分年龄较小的社会青年,这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以往散漫的生活和学习态度直接带入了大学,学习基础本来就弱,对学习的兴趣也不高,上课常有迟到、早退现象,甚至还有旷课的情况发生,这就造成了学生日常管理的困难。

2.学生心理素质较弱

这些学生缴纳的学费要高于普通班的学生,甚至为普通班级学生的2至3倍,这些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而心理承受能力反而更脆弱,既自卑又骄傲,自卑是因为经过了高考的失利,感觉成绩不如别的同学,容易产生悲观、沮丧和厌学情绪;骄傲是因为自我感觉家庭条件要优于普通班的同学,甚至轻视普通班同学,小团体意识较强,无法融入集体中,而且中外合作办学班学生的学制、教材、学习内容都和普通班同学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英语学习的要求要高于普通班同学,这就给学生们造成了较大的学习压力,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带给学生很大的心理压力,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阻碍。

3.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界定模糊

学生入校时就对中方的学校没有归属感,认为自己最后会得到外方学校的毕业证书,对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如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养成、党团教育都不很重视。而且在中方学校学习期间的授课教师还有很多的外籍教师,虽然这些外籍教师给学生带来很多先进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但同时也把西化的世界观、价值观、文化观通过课堂带给了学生,尤其是很多西方腐朽、功利的价值观给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在中西方的世界观、价值观矛盾冲突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界定模糊,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容易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世界观,这些负面的人生观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都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学生管理工作者管理方法误区造成了学生管理工作的低效性

1.学生管理工作者“两级化”的管理方法

在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班中,一些学生管理工作者采取的是生搬硬套的管理方式,没有专门为这部分特殊群体学生制订适合的管理方法,学生管理方法完全照搬普通班同学的管理方法,忽略了这部分特殊群体学生的自身特点,不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的各项活动也完全和普通班同学保持一致,导致学生的无代入感、不适应感,甚至反感和消极对抗;而另一些学生管理工作者则采取放任自流的管理方式,认为中外合作办学班的学生就是出国留学预科班的学生,和本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关系不大,学生可以不参加学校的常规活动,甚至有着“尽快打发走”的心态,学生工作只求平稳,达到确保最低的人身安全和不出教学事故即可,甚至不组织学生参加党团课的学习,完全忽视学生最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学生管理工作者自身综合素质薄弱

目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班的学生管理工作者,有一些是被临时随机地从学校的辅导员队伍中抽取的,没有针对特殊学生群体进行管理的准备,管理模式机械化、管理方法单一,尤其是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了解和理解不全面,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班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说服力不强,而且由于学生的学制短,辅导员的投入不够,稳定性不高,造成了学生管理工作的不连续性。一些辅导员还不能熟练掌握外语,不能和外籍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造成了学生管理工作低效性。

(三)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陈旧,方式枯燥并有功利化的趋势

1.学生思想教育内容陈旧

一些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完全和普通班级一样,教材一样,主题一样,活动一样,周期一样,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缺少中西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多重阐释和比较,以至于学生到国外后受到国外的不良文化的冲击,无法辨别,迷惘、无助、找不到方向,甚至不辨是非。

2.学生管理工作方式枯燥、粗糙

一些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班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枯燥,思想教育方式几乎还沿袭以往的课堂教学、卷纸考评的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即便以活动为载体的教育模式又由于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需求方向不一致而让学生提不起兴趣。由于学生在国内的学习期限比较短,学生管理工作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教育方式未免粗糙、流于形式,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3.学生管理工作有功利化的趋势

有的高职院校则完全把中外合作办学班的学生管理工作功利化,忽视普通大学生应该接受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人生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认为学生的管理与活动只应该紧紧围绕学生即将面临的出国签证、语言训练、涉外礼仪等内容,给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个人修养形成造成了缺口。

二、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绩效的对策

基于目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善。

(一)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结合

基于高职国际班学生自身素质的特点,应该在学生管理上采取刚性和柔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尤其在入学初期,一定要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出勤考核、学习纪律上制订严格的标准,并以量化为考核形式,以辅导员为主导,不能过分依赖学生自我管理,在入学初期把学生以往的不良行为方式进行有效的改正和良性疏导,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然后再循序渐进地过渡到学生自我管理方向。同时辅以柔性的心理辅导,在心理辅导方面要根据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地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自控能力、抗挫折能力为主要方向。

(二)制定模块式的学生管理目标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班学生的学制与普通班的学生有很大的区别,一般在国内最多只学习两年,而且在外语学习上花费的时间较多,因此应根据他们的学制及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学生管理办法。可以把学生管理目标在两年内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一个模块有重点的工作方向,在两年内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地制定学生管理目标,并依据目标实施学生管理工作。比如在入学初期这个阶段,要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作为本模块的重点工作方向,要在学生入学开始就使学生形成坚定的信念,明确自己今后的学习生活方向,使学生能在以后的出国学习中不至于被国外一些腐朽、消极的观念所侵蚀;而在学生适应了大学生活的第二学期应该把学生管理目标定在学习能力的提高及学生成绩的考评上,这个阶段的学生管理工作应该围绕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方向来进行,比如可以安排外语晨读、外语演讲、涉外礼仪比赛等活动;而在出国前的一个学期应该把学生管理目标制定在出国前准备方向上,这个阶段的学生管理工作应该重点围绕人身安全教育、国防安全教育、出国面试技巧、西方文化解读等方面。

(三)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模式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班的学生普遍表现出对西方文化有浓厚兴趣和认同,甚至有盲目崇拜、无法甄别是非的混沌思想意识。针对这样的特殊性,学生思想教育课的授课方法应多采用中西方人生观、文化观、哲学观对比的方式进行,让学生进行阐释、分析、辨别,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防微杜渐,提前预防西方不良价值观的侵蚀。在授课模式上多采取案例式教学、对话式教学、分组讨论等模式,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辨析能力,并运用多媒体、微博讨论、微信话题等现代化、国际化手段,在轻松自由的氛围内使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四)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烙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班的学生在国内学习的专业课中通常有西方文化方面的课程,一些专业课是外教授课,这会给学生带来许多新鲜的思想、理念及为人处世的态度,很容易就得到同学们的认同,但学生年纪较轻,一旦认同就全部认同,甚至用自己国家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来和西方进行对比,从而对自己祖国产生失望、轻视甚至全盘否定的心理,认为“国外的月亮更大更圆”,致使个别同学的国家民族意识十分淡薄,心理没有祖国观念只有自我观念。所以对于学生更应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尤其要以各种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的感性认识,比如每周学生自行组织一次升旗仪式、每人都要参与国旗下的演讲、每人做一次升旗手、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与国外老师一起过传统中国节日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使爱国主义思想、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烙印在学生灵魂深处。

(五)提高专职辅导员素质

作为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班的辅导员首先必须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夯实的理论基础,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并有强大的思想政治理论作为思想后盾,能切实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尤其是要具有较强的人文学、社会学基础知识,要对西方的教育、文化、社会状态有一定的了解,才会言之有物,让学生信服。其次,辅导员必须要有较强的英语水平,能够和外教老师及时交流沟通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还要对外教老师起到一定监督作用,防止一些不良思想和消极的价值观渗入到学生课堂。辅导员要有能力在学生和外教中建起沟通的桥梁,如果外语水平较差,很容易被学生和外教排除在群体外,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各种状态,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阻碍。再次,辅导员要全心投入到班级工作中去,不能有“客串”的心态。辅导员面对这个特殊的学生群体,要投入全部的热情和精力,不能因为学生学制短、最终要出国学习就抱有“客串”的心态,不能在班级管理中采取简单粗糙的“不出事、能出去”的“底线”的管理方法,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不能造成学生管理工作的任何环节的缺失。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作为学生工作管理工作者必须准确把握这些特殊群体学生的内在特点、外在需求,创新学生管理内容、改进学生管理方法,研究学生管理的高效模式,制订有的放矢的学生管理措施,使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促进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的良性发展。

作者:都业红 单位: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第五篇:班主任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三从四德”

一、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职学生的大部分特点都是有一定背景因素的,主要是心理因素、家庭情况、经济收入、中学经历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高职学生普遍存在以下特点:

(一)少年老成,心理早熟。这些高职学生比很多“好学生”更早、更多的接触了社会,他们有自己的“新三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对问题的分析和看法往往会在80后、90后班主任的意料之外,关键一点是:他们很多时候的意见是合理的,甚至是科学的。

(二)创新性强,不按套路出牌。90后的高职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时候是我们想不到的或者是无法理解的。他们没有复杂的“关系理论”,只考虑“短、平、快”,这在实效性上的确值得老师们学习。

(三)胆大心不细,遇事易冲动。但是90后的大多数高职学生经历少,缺少磨难,遇到事情,遇到问题,遇到矛盾时,他们只知道大胆的放手去干,从不考虑后果的严重性,不考虑责任的担当代价。

(四)以个人为中心,缺乏集体主义观念。90后高职学生自我意识很强,自主性很高,这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说明他们有主见,另一方面也显现出来他们的团队意识不够,缺乏集体主义观念。他们听不进其他同学甚至是老师的意见建议,在集体活动中表现的很孤傲,或不屑一顾,喜欢与众不同,做“独行侠”。

二、高职班主任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高职班主任是80后甚至90后。大多数是非师范性院校毕业。由于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硬性”要求,必须要担任班主任。种种原因使得班主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具有一定的“特色”。

(一)教育管理知识缺乏,凭个人经验管理。高职院校的定位不同,大多数师范性院校毕业生都去了中学。因此,大部分高职院校班主任都不是“科班”出身,缺乏相应的教育管理专业知识。

(二)专业衔接不紧,自身专业与学生专业不对口。高职学生管理中,对班主任的专业几乎没有相关要求。也就是说,班主任自身的专业与所管理学生的专业可以不一致、不相近。比如,班主任是学中文专业的,可能会去管理建筑专业的学生。如此,在日常管理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专业之间的共同语言。

(三)班主任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大部分班主任是80后、90后,他们头顶上有着房子、车子、票子、妻子、儿子……的压力,有着评优、评先、评职称……的考验,有着备课、听课、说课、微课……的本职工作,有着学生安全大于天、学生工作无小事、稳定压倒一切……的高压线,在这样的环境中,面对几十个有着不同特点、不同需求的学生,他们实在无法了如指掌、面面俱到。

三、高职学生管理中的“三从四德”

针对高职学生和班主任的这些“特色”,学生管理过程中,需要班主任具备“三从四德”。

(一)高职学生管理中的“三从”

1.学生的心声要“听从”。历来政治家们都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作为班主任要知道,只有让学生心服了,才能让学生口服,才能让学生听指挥。因此,班主任需要懂“心术”,需要看透学生的心,听从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心思,解决学生的心病。心通,则路路畅通。

2.学生的创新要“顺从”。90后,特别是职业院校的90后,具有很强的创新思维,而且也应该具有创新思维。在日常学习、管理中,他们有自己独有的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可能与班主任的日常“规矩”有一定出入,但是相当一些创新是有道理的、有效果的。因此,班主任需要听得进“异言”,容得下“异议”,顺着学生的方法思路做一些大胆的尝试。

3.学生的活动要“随从”。由于90后高职学生存在着“胆大心不细,遇事易冲动”以及以个人为中心,缺乏集体主义观念的特点,在各项班集体活动中,班主任要尽可能跟随学生一起,共同参与,融为一体。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加深与学生之间的亲密感情;同时还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发现人才。

(二)高职学生管理中的“四德”

1.班主任要培养高尚的品德。教书育人的首要任务是学生的品格教育,为人师表的关键之处在于以“品”做表率。班主任是学生在校的父母,“子不教父之过”,如果班主任都没有服众的人品,用什么来影响自己的学生呢?

2.班主任要强化精湛的道德。此处道德的“道”是“传道、授业、解惑也”中的“道”,是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班主任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班主任的影响,因此,在日常管理中,班主任需要在专业方面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帮助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正确的方向,掌握扎实的立业本领。

3.班主任要具备服众的公德。所谓“公”就是公平、公正、公开,大公无私。作为班主任,面对几十个学生,一定不能感情用事,要做到公正处事,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激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才能带出一个团结一致、风清气正的班集体。

4.班主任要拥有时尚的美德。此处之美是指衣着得体,形象优雅。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班主任和正处于青春期的一群风华正茂的学生相处,需要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热情,引起学生的点赞。衣着打扮、外在形象一定要简约得体,自然优雅,符合身份、符合年龄、符合气质,做学生衣着形象方面的引路人。总之,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理顺学生管理之路。

作者:李志远 单位: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

第六篇: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浅析

一、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

(一)来源多样化,专业、文化基础各不相同

随着招生政策的变化,学生来源层次在不断发生着改变。传统高职院校艺术生源由纯艺术类学生构成,而如今,出现了艺术生与非艺术生共同存在的趋势。高校对艺术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较低,加上受生源原有学校教学水平的影响,艺术类学生在专业文化课上成绩差异巨大。

(二)崇尚个性与自我,缺乏团队精神

很多高职院校艺术生过分强调个性和自我,日常生活中行为和穿衣打扮都追求与众不同,甚至自我设计,求新求怪。加上电脑、游戏机及其他电子产品的出现,给学生带来了新的娱乐方式,很多学生都钟情“宅”在宿舍,沉迷于网络和各种电子游戏中,缺乏集体活动和线下交流。所以,网络时代给学生带来的危害不仅仅是个体的影响,更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未来。

(三)缺乏目标理想,享乐主义、拜金风气盛行

步入高校之前,学生最重要的人生目标就是考入理想的院校,这一时期该目标就是学生努力学习的根本动力,指引着他们的生活方向。而进入高职院校以后,学生的思想自然开始松懈,再加上没有新动力的出现,就很容易出现目标缺失的状态,价值观也逐渐错位。调查数据显示,高职院校中艺术学生认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不足50%;近52%的学生表示迷茫,对未来并无具体规划。另外,金钱崇拜和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也在艺术类高职院校中逐年滋生,调查结果显示,47.4%的学生认为艺术学生重视享乐沉迷拜金主义。

二、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

(一)招生政策和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变给校园管理带来难度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高校教育逐渐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高校录取比例越来越大,考生成绩越来越低。加上现如今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几乎是有求必应,尤其在教育上更是不惜代价,金钱上的满足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攀比心理,过分溺爱,也让家庭教育初衷发生了偏离。

(二)学校管理人员缺乏、辅导员和教师频繁更换

由于艺术类高职院校一线的管理人员极度缺乏,校内辅导员和教师经常性更换,使学生的管理工作无法有序进行,辅导员和教师不能跟踪掌握学生情况,问题学生也不能得到及时得到引导教育,无形中加快了问题学生的整体反向流动。

(三)专业教师参与管理力度不够

我国艺术类高职院校管理仍然基本延续传统的辅导员制度,由各班级辅导员监管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专业教师只负责课堂教学,对学生管理工作参与度较低。

三、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笔者结合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几点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进对策,具体如下:

(一)明确艺术类学生管理的目标和标准

艺术类学生在培养目标上与其他专业既有区别也有共性。相对于其他专业,艺术类学生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但其培养目标仍然要坚持德智体美的全方面发展,同时,还要注重艺术专业水平的提高,使其在艺术表演、艺术设计、艺术研究和艺术教育方面成为专业性人才,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人才资源储备。

(二)发展个性与统一要求应相互兼顾

艺术专业的性质要求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但个性化培养的前提是要符合艺术生的个人成长,符合社会发展和需求,所以发展艺术生的个性并不是放任不顾,而是要求个性与统一的辩证发展。这就要求艺术类高职院校管理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有的放矢,做好综合协调。

(三)坚持严格管理和自由发展,构建立体化管理体系

艺术生的个性化特征非常明显,学校管理人员在开展工作时一定要分寸得当,既要规范好艺术生的不良行为,又要为其专业的个性发展提供一定空间,坚持严格管理和自由发展相互兼顾。教育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学校只是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学生的成长发展受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影响,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阻碍。所以构建立体化的管理体系至关重要。为此,学校应该建立学生档案,详细记录在校生的个人信息;同时,建立期报制度,并安排每个学期必须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情况;此外,可以组织社会企业进入学校,开展专业讲座等相关活动,使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树立正确从业观念。为了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高职艺术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实现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目标,我们必须加强对高职艺术生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研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真正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与转型。

作者:田国英 单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