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法治化问题探讨4篇
时间:2022-11-16 02:54:54
导语:学生管理法治化问题探讨4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一)高校规章制度不够健全
高校在制定的规章制度中普遍存在权利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严重失衡的现象,重视学校权力而轻视学生权利。在人们的传统观念当中,认为学生是受教育者,学校是管理者,这样在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上,学生只有绝对服从学校管束的义务,高校占绝对优势。大学生的选择权、监督权、知情权等合法权利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法律上的救济。与高校管理者相比,大学生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是依法治国的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
(二)制度的执行不够严格
一些学校为了盲目的追求从严治校的管理效果,在制定学生管理的制度方面,没有完全考虑到学校的管理制度。比如有些规定,禁止学生在校内有一些亲密行为,这是法律上不允许的,因此将这种本应当依靠学生自律的行为纳入规章制度的范畴,容易造成高校管理制度与法律规定相冲突。并且在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关系户,这样就会容易使得同样因为违反校纪校规同学,最终因为有没有特殊关系而遭受到不同的处罚。这种不严格按照学校规章制度执法的情况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而且也会纵容一些学生无视学校的管理规定。
(三)管理者法制化理念缺乏
当前在高校管理的过程当中,学校的管理人员,慢慢地形成了一种以管理为主导的管理做法,过分的强调统一的管理和对学生绝对的领导形式。这种管理形式没有完全考虑到对学生的合法权益,目前的高校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法律管理理念,他们认为学生应当无条件服从学校的领导,没有给予学生开通多渠道法律途径,让学生来管理或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此外,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也相对较弱,不能充分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不断落实,各行各业也都渐渐步入法制轨道,高校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依法治校、运用法律手段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利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一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青年学生是我们国家实现法治社会的坚强后盾和希望所在,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基地,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建设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建设的进程,是帮助学生成为全能型人才的过程,高效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提供优质的学习条件和服务的学习,会在学生的选择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三是高校自身发展的要求。传统管理理念和行为已不再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在诸多方面伴生了新的矛盾和问题,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纠纷屡见不鲜。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使得同学们习惯在法制的影响下规范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能对我国法制化的进程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建设推进的具体措施
(一)树立法制管理理念,强化高校学生权利保护意识
高等院校在学生管理方面有很多权利,这些权利具教育法律体系,依法规范高校管理工作,以促使司法程序充分的贯彻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通过法律的途径使高等院校和学生的权利平衡得到保障,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大学生作为公民,理应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还有“学生”这一特殊身份,享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利。具体包括:良好教育权、获得学历学位证书权、获得学金权、申诉权、诉讼权等。依法保障大学生作为“学生”的基本权利,是高等学校的义务。因此,在学生管理的过程当中,逐步树立法制理念,有利于提高教学和管理的效率的提高。
(二)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素质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者水平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所以首先在高校管理工作者的选聘上,应当挑选理论知识相对扎实,工作热情较高的人来担任,其次在工作之后,应当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培训,作为一名思想工作者应当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并鼓励他们考取思想政治方面相关的证书和更高层次的执业资格。最后可以单独成立一个应急法律救助的组织,处理学生之间和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各类案件。学生管理工作者是高校实现学生管理法制化的最重要部分,提高管理队伍的思想觉悟,加强队伍的干部建设是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
(三)建立正规的管理程序
学生如果违反了校纪校规,在对学生进行处分前,应当第一时间通知学生本人,保障学生享有的知情权。对于一般的处罚,对于处分学生的结论一定要同本人见面,并且允许本人申辩和申诉,对于大学生本人不同意见的申诉,高校有责任进行复查。申诉的途径和内容应当做出详细规定,比如:申诉申请书必须以书面的形式提出,申诉的结果必须以书面的形式做出;申诉的程序应当包括对申请书的审查,听取争议双方的意见和理由,进行必要的调查取证工作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的管理理念也要与时俱进,按照法律制度以及规定的程序进行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还可以在解决学生之间、学生和学校之间纠纷等问题是,提供制度保障。
作者:冯欢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第二篇
一、高校学生管理的传统思维方式及其弊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教育法治化的新形势,不仅提供了一种从整体上审视高校教育管理中现存问题的视域,而且为高校治理结构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路径。从法治思维的视角审察高校学生管理现状,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依赖传统思维方式开展工作并逐渐成为管理者的思维定势。
1.传统的行政型集权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是和我国高校内部的行政管理体制相适应的。为了突出高校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大多数学校都采取了“条块结合型”的“直线—职能”式的学生管理模式。从条条来看,主要是一种线性管理结构模式,由学校党委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校级学生工作部门(学生处)—院系党组织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院级学生工作部门—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从块块来看,管理职能部门结构系统的“分形结构”,学校层面的学生管理工作由学校党委总负责,学生工作部门具体负责;院(系)层面的工作由本层级分管的副书记领导本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部门(学工办),指导辅导员(班主任)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这种领导体制客观上就是上下级行政隶属关系。学校靠自上而下的这种行政层级关系部署和检查工作,学生工作者也比较习惯用这种行政型思维方式进行管理。其实质是一种基于“人治”传统之上的律法工具主义和行政中心主义在高校学生管理实践中的体现与运用,主要弊端是靠行政权威开展工作,容易造成“盲目指挥”或“权大于法”的管理现象。而分形结构的弊端在于:或者是缺乏管理中的协同机制,或者是管理职能部门管理活动的低水平重复、边界模糊不清、管理效率低下、“条块”冲突等。
2.传统的家长式道德思维方式
学生管理工作者通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家长式”的管理权威,依靠传统道德力量,对学生发号令、提要求、下任务。这种思维方式完全将学生放在被动接受和支配地位,弱化了学生的能动作用,造成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言堂”,阻塞了民主管理的渠道。把管理目标简单地化约为学生思想和行为上对于管理主体的服从,忽视了对学生多元价值理念的尊重、多样化利益诉求的倾听和不同行为模式的引导,造成高校治理主体结构单一等具体管理实践活动的不合理状态。其实质在于以道德工具化倾向或道德理想主义而不仅抽掉了特定的道德生活实践境域或生活世界的丰富而具体的经验过程,从而也是具体管理活动缺乏现实的生活根基,而且排除了对于抽象规范或管理制度的真理性与合理性的概念批判意识,从而忽视学生自我管理的主体性与正当性诉求。
3.传统的人情型感情思维方式
在具体管理实践中的另一种倾向则是,大多数管理工作者都将“情感联系”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经验,教育上注重以情感人,管理上注重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往往又把制度规范的普遍性与特殊的个体自然情感对立起来而容易走向极端,即忽略制度或规范的普遍性本质及其作用,事事以情为重,处理问题感情用事而有失公平公正,偏爱关系好的学生,让某些学生能越过制度化或程序化的“捷径”达到自己的利益诉求。其实质是以直接非反思性的情感僭越乃至完全取代了反思理性和制度化机制,从而最终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陷于随意性与被动性的局面。
4.传统的感性经验型思维方式
学生管理工作者习惯于运用传统经验开展管理工作,在思考问题时缺少理性的抽象和加工;在与学生交往交流过程中,习惯把思维方式停留在自己以往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上,只是基于个人的经验而使其普遍化。教育管理中不从学生的学段和专业特点出发,不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性,不注重运用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方法,其实质在于混淆了教条式经验主义与制度规范以及作为实践理性之经验的本质区别,从而在管理工作中犯了主观经验主义的错误。学生管理者由于长期习惯运用以上几种传统思维方式开展工作,不注意克服其局限性,因而使工作被动、推进困难,常常陷入“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的两难境地。
二、高校学生管理思维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1.思想因素: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权利诉求
把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全过程以推进教育法治化,是高校治理结构创新的重要环节。实现高校治理结构的创新,必须能够确认并充分尊重学生在具体管理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与权利诉求。然而,在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传统的思维方式长期存在,究其思想根源,主要在于学校管理者对学生主体地位和权利诉求的忽视。传统的师生关系,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平等主体的关系,而是管理和被管理、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在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可以命令和指派,可以搞“一言堂”、随意侵害学生的合法权利,可以盲目冲动、感情用事,可以不讲程序、只按经验办事,其最终的结果就是行政型、家长式、人情型、经验型思维方式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盛行。确定学生的法律地位和主体性权利,需要明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法律关系。在现代法治意义上,高校与学生间的法律关系存在行政、民事、刑事和宪法四种具体形态。最具同构性双重性质特征的是这样两种基本关系样态:一种是行政法律关系。高校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在招生、学籍学位管理等工作中接受法律授权实施行政管理,由此发生的纠纷可以依照行政法的救济途径解决;另一种是民事法律关系。由于高校的运行方式和学生生活方式的日益多元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显现,学校与学生之间越来越多地以平等身份通过合同的形式从事管理行为,形成一种平权式民事法律关系。由于高校管理中缺乏法治思维,忽略学生管理中各种关系转换的现代形态,漠视作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学生正当性权利诉求和自主性主体地位,有效规范高校管理权力与学生利益或权利的保障机制依然缺乏有效法律救济渠道,造成学生在治理主体中的被边缘化和地位缺失。忽视现代高校治理结构中的复杂关系结构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权利诉求,这正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一元单向”的行政、家长式管理思维方式存在的重要思想因素。
2.制度因素:高校法人治理制度尚未完全建立
学校管理法治化就是学校遵循法制原则和法制精神,在职权范围内,依据法律法规以及学校规章制度来管理学校一切事务,开展教育教学和维护师生合法权益等活动。实施依法治校,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各高校都在围绕大学章程建设和“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然而,现实地看,依法治校的许多要求还没有完全“落地”,不少工作还没有全面跟进,因而导致学生管理工作的法治进程还相对较慢,管理者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不仅提供管理主体权力运行的边界约束机制以保障其良性发展,而且一方面提供法治机制以制度规范保障社会力量参与管理的良性运作及其秩序;另一方面通过培育法人治理结构,理顺高校内部利益或权责关系。并由此形成管理的协同机制。而当前多数高校尚未完全实现法治化治理,从而导致权力边界约束与协同机制的缺失。而这正是构成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陷入“分形结构”以及法治与德治、人治博弈的泥潭,或者是循着“权力规则至上”而本质是“人治”的线性管理模式的重要制度根源。3.主体因素:高校管理者和学生的整体能力素质有限学生管理者是直接从事学生工作的一线人员,代表学校行使管理权力,处理各种学生事务,管理者的整体素质决定学生工作的整体水平。但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法治涵养不高,缺少主动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还没有熟悉掌握学校事务中所涉及的诸多法律规定和与学生管理相关的法律知识,因而也无法将法律知识灵活运用到学生管理实践,造成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长期得不到提升。这样,高校学生管理不仅缺乏制度化保障,而且缺乏相应的制度执行能力,只能更多地把学生管理的具体实践诉诸情感和经验,无法形成管理法治化的常态性机制与法治化人文环境。从大学生的法治精神培养方面来说,还不能适应现代法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素质要求。由于学校缺少对学生法治精神培养的重视,对学生的法律知识宣传教育还仅停留在思想品德修养课程的法律常识等章节的教学内容上,大学生在校接受的法律知识教育不多,亲身参与法治实践的体验较少,学法、懂法、守法和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还没有真正养成,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表达利益诉求的情况较少,因而导致整个校园法治氛围不浓。这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情感、经验型思维方式存在的主体性和外部环境因素。
三、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贯彻法治思维的实践路径
1.弘扬现代法治精神
一是大力培养和弘扬理性精神。从法学意义上讲,理性思维是依据事物的内在规律而建立在证据基础上的求真性逻辑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所以,学生管理工作者就必须把理性精神体现和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去,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多方面考虑利弊、成败得失,反复考察和论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行事待人,绝不感情用事,盲目冲动。二是重视树立程序思维意识。按法定程序办事,避免随意性,是法治思维的重要内容。学生管理工作者增强程序思维意识的目的就是处理问题必须坚持按程序办事,绝不能不要程序、越过程序或绕开程序,产生不守规矩的结果。三是增强民主意识。民主是政治制度的基本内涵,也是一种实际的操作程序,还是一种崇高的政治价值、政治信仰和政治追求,理所当然地成为法治的基础。四是增强权利义务思维意识。法律是以权利和义务的设定为其大厦的基本构件,权利义务关系问题是法治理论的基本命题。法治社会中权利和义务关系总是对称、对等、同时出现的。一旦有了这种权利义务思维意识,处理学生事务时就会杜绝各种侵害学生权利的现象发生。教育管理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价值内核。高校治理创新与科学发展应体现教育理性和法治的统一,其实质是对公共权力的约束与责任确定,以权利文化滋养治理制度。这要求高校贯彻“以人为本”、保障人的权利的管理理念。而民主性与人性化不仅是教育法治化同时也是现代法治精神的内在价值要求。正是这样,现代高校治理创新与教育法治化才获得了统一的价值基础。对高校的学生工作来说,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就必须进一步凸显法治思维的人本性成分,做到“四个注重”。注重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主体意识,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根本价值所在;注重强化人权意识,工作中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与权益;注重强化民主、公正、平等、和谐的工作方法,组织学生民主参与学校、学院乃至班级的管理,相互之间平等相处、平等交心交流,批评教育注意方式方法,不居高临下以权压人;处理一切学生事务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不搞特殊化,不法外施恩;注重强化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支持和指导学生组织的自身建设,帮助学生搭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成才的平台。
2.改进学生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针对学生的真实思想,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选择恰当的方法手段,巧用力量,就一定能收到较好的管理效果。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使用的方法手段缺少法治思维,产生了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使管理工作出现了不少尴尬的情形。诸如侵害学生受教育权的问题,侵犯学生隐私权、知情权、名誉权、自主权的问题等。虽不是主观故意,但客观上带来了不良结果。因此,要杜绝类似情况的发生,就必须将法治思维贯穿到学生管理的全过程,切实做到既要防止管理者权力越界或权力滥用,又要防止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权利间磨擦与矛盾以及不对等情况的产生。法治思维中的“法”是广义的,制度建设是应有之义。一方面要强化制度自觉,即对制度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制度执行的自愿自觉、对制度创新的责任担当。学生管理的法治思维就是要在教育法治化的框架内不断健全和完善高校学生管理的相关制度规定,自觉履行自己的管理义务,为学生权利的实现提供必要条件。一要淘汰落后过时的旧制度(废除旧法)。二要对现有制度进行完善(完善法律)。应该依法制订相应的权利限制事宜,不做出超越权限的限制与要求,建立高校法人治理制度,使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更为清晰合理合法,厘清权利的边界,并明确具体的操作程序,以减少传统管理中“人治”的可能性。三要总结管理经验,对制度还没有覆盖到的地方,尽快建立新的制度,让制度没有管不到的死角。四要保持制度的规范性(制度的合法性,如同任何法律不得违反宪法一样)、可操作性和长效性。五要注意加强制度间的协调配合和逻辑关系(法律衔接)。
3.培育法治理性认同与法人治理结构
现代治理理念下教育管理中的法治思维所强调的不仅是教育关系的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以及教育制度安排的公开性、合法性、合理性,而且强调所有参与教育活动的多元主体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同时,其行为都要遵守制度的约束,即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培育法治理性认同,并在两个方面建构管理法治化的人文环境。走向法治化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机制选择和法治精神的重塑,核心是解决高校和政府、社会以及高校与教师、学生的法律关系,由此明晰多元主体在法律制度上的主体地位并合理配置不同主体的权利,廓清多元化治理主体的利益关系、权力界域以及权利义务关系,由此确立起法人治理结构,实质上就是建构高校学生管理的协同机制。而当前,学生作为治理决策的参与主体甚至并未明确:制度层面上,现行的教育法律未有明确表述学生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决策层面上,学生自治组织的管理权限非常有限。这种强调行政权力而忽视受教育者的权利自由,是现代大学管理制度法律失语的一种集中体现。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高校管理决策与实践过程,要能反映利益相关者的愿望,体现全体利益相关者的作用,才能彻底改变过去大学实行线性、单边控制的管理模式,形成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因而,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现法治思维,需要基于法治化的治理结构创新,建立起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以应对“冲突和多元利益”需要的管理决策机制,有能力吸纳各种利益相关者的资源,将大学管理与决策控制权合理地分布于不同的治理主体手里。总之,在全面依法治国和现代治理理念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在改革传统管理方式的基础上重视法治思维,把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全过程以推进教育法治化,实现学生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为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有法治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许进 单位:盐城师范学院
第三篇
一、高校学生管理实现法治化的重要性、
1、部分管理者法治意识亟待进一步加强
思想影响行动。如果高校管理者意识到学生管理法治化的重要性,就会积极推进法治化进程,反之就会减慢法治化进程。从目前来看,高校一些管理者还尚未意识到法治化的重要性,他们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依法治生的内涵,也没有意识到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必要性,所以在管理学生过程中一味采取行政管理手段,对学生的法律主体地位视而不见,使学生对学校充满怨言。
2、高校学生管理行为缺乏应有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学生管理行为的合理性是指学生管理要付合理性要求,公平、公正、客观地做出学生管理行为;合法性是指学生管理应该依法行事,要符合宪法以及相关法律的要求。很明显,学生管理行为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是“良法之治”的本质要求。如今,学生管理内容涉及日常管理、学籍管理、学习管理与社团管理等诸多内容。有时候,管理者往往凭着个人经验对学生进行管理,而不允许学生提出异议,这种强制管理根本无法保障学生管理行为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很容易遭致学生的怀疑,对学校教育产生不满。
3、学生管理工作程序亟待进一步完善
在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经常发生“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现象,因而时常发生管理侵权行为。一方面是管理程序的透明度和公开度不够,甚至存在“暗箱操作”的行为;另一方面是在处理一些事情时忽视了学生的知情权,对学生采取“先处理、后告知”的程序,这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学生的申诉权和申辩权,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法律地位。
二、针对已存在的种种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予以解决
1、提高高校管理者的法律意识
要想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必须促使高校学生管理者具备扎实的法律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高校可以通过举办法律知识讲座、法律话题沙龙会、督促管理者自觉学习等方式,培养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树立依法办事的良好信念。一方面,管理者要自觉主动地学习法律知识,尤其是教育法学知识;另一方面,高校要结合《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若干意见》的具体要求,对管理者加强法律知识的培训,并制定严格的考核机制,从源头上把关,促使管理者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
2、树立以人为本的大学生管理理念
高校与学生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管理与服从的关系,而是一种教育与受教育的平等关系。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高校要将学生的合法权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尽可能实现学生的多方面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一方面,高校管理者要转变教育理念,将学生视作独立个体,平等交流、多向互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促使大学生明确自身所享有的法律上的基本权利,提高大学生的维权意识,善于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利益。
3、制定严格的管理程序
作为一项行政性权力,高校学生管理权的行使必须严格遵守正当程序。如果高校要做出影响学生权益的相关决定时,必须事先告知学生,向学生详细说明理由与依据,听取学生的意见,允许其申辩,或者直接举行听证会,让学生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其主题性,让学生通过平等、充分地发言,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总之,在学生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中,都要体现法治精神,避免采取激烈手段来压制学生的对立情绪,否则会让事情雪上加霜,得不到有效解决。
4、构建学生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旨在维护校园正常的运行秩序,以此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要严格按照《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来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以面向所有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维持校园秩序的顺利运转。在彰显以人为本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人心,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也是当务之急,应该被列入议事日程。高校学生管理者要正视大学生的法律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信任他们,对他们进行依法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学校的管理,促进自身成长和发展。同时,管理者还要提升自身素养,为学生树立表率作用,引领大学生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作者:张欣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第四篇
一、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法治化问题
1.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与当前的学生管理实际不相适应。法治要求循法治理,法制自然就成为了法治的前提基础。完善的法律制度才能确保社会事务的组织管理实现合法、有序、规范。但在这方面我们还做得不够,存在不少问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立法的力度,教育行政部门也在制度上不断地强化管理措施。但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相关法律制度因为滞后而显示出来的硬伤已经严重影响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学生管理工作很难做到依法管理。从已经出台的教育法律法规来看,都存在着较浓的行政管理色彩,对学生权利的保护不够明确,多数是对学生义务性规范与禁止性规范有着较为详细的描述,因此这与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是相悖的。同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也出现了不少新现象和新问题,又没有适合的相关法律进行调整,从而在某些方面出现了法律真空。例如现行学位条例只是规定了哪些情况下可以授予学位,而没有明确规定在哪些条件下不能授予学位,从而造成了各个学校对学位授予条件把握和执行的随意性。
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违法”现象依然存在。当前不少学校在所谓“从严治校”的理念指导下,制定远比相关法律更高的要求标准、更严格的管理措施、更严厉的纪律处分,却在不经意间违反了上位法,造成了对学生权利的侵犯。同时,有的高校在落实《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时,为了细化相关的原则,纷纷出台自己的管理措施,由于对该规定的理解领会上不够准确,或者表述上不够严谨,加之法律意识淡薄,出现了一些违反法律规定的“规范”。而这些不规范的“规范”又以合法、正当的形式成为学校行使管理权力的制度性依据,并在道德情感上形成了对学生的权威性约束。
3.高校在学生管理中存在操作程序不规范、不合理现象。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由于相关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不健全,从而导致学生管理中各项操作程序缺乏规范性,也催生了学生管理中无视程序、偏重实体的现象。这当中,较为明显是学生权利救济机制的缺失。通常认为,有权利就必须有救济,而没有救济的权利就不是权利,那是恩惠。学生在面对学校的管理权力时也必需要享有相应的权利救济,从而防范权力的专横与失范。虽然《教育法》等法规已经在学生的权利救济上做出了一些规定,如学生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申请行政复议。但是这些规定的执行既有来自学校管理层的重重阻力,也有学生自身的权利意识淡薄的消极无为。还有,一些学校在学生课程安排调整、实验课教学、作息时间的规范、学生学籍的休、复、转、退等学籍异动事项上都存在着程序失当之处。
二、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建议
1.转变思想,树立法治化学生管理理念。学生管理法治化是学校依法治校工作的基础,要全面实行依法管理,必须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学校与学生逐步形成了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在管理上大多沿用传统的家长式管理模式,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对于管理手段与管理方式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够做到依法管理,常会出现以权代法、以情代法的局面。随着学生权利意识的逐步增强,学生与母校“对簿公堂”的事件在高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多与管理理念陈旧、法治观念淡薄有关。因此,作为学生管理者,必须不断加强法制学习,牢固树立法治观念,不断提高法治意识,及时实现从“以管理为目的”向“以服务为目的”的转变,实现从“管理者权力本位”向“被服务者权利本位”转变,从高高在上的观念中走出来,形成法制化管理下的师生平等对话和谐氛围。
2.完善制度,学生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立法的力度,在教育领域相继出台了《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多部法律法规,教育行政部门也在制度上不断强化管理措施。但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相关法律制度的滞后与当前管理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依法管理学生工作目标的实现。面对这种现实情况,相关管理部门应当与时俱进,以现有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为圭臬,结合学校实际,针对当前学生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高政治敏锐性,把握学生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新动向,未雨绸缪,制定和完善适合本校管理实际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完善各项工作流程,既要保证学生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又要保证管理的合法性,使学生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加强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主要任务,也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核心,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和主体,其自身的法治素质也成学校依法治校工作质量考核的关键。目前,由于缺乏对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和人才选拔模式的不完善,学生的法律观念和意识普遍不高,法律知识的匮乏和对学校规章制度的无知,导致校园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强化大学生自身的法律观念,提升维权意识也迫在眉睫。就学校而言,一是要切实加强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法制教育,重点培养一支懂法、知法、能自觉运用法律手段进行教育管理的高素质学生管理队伍,进一步增强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依法管理的意识,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开展。二是要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要将“两课”教师的课堂教学与专业教师的课堂引导及专职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管理,三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全方位对学生开展法制宣传,使学生熟悉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自己拥有的权利以及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途径,形成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浓厚氛围。
4.畅通渠道,健全学生权利救济机制。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由于信息不对称、制度不完善、法治意识不强等因素,学生的合法权益有时会被忽视,学生权利的维护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校依法管理的水平,而建立健全学生权利救济机制便成为了法治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因而必须从事前救济、事中救济和事后救济三方面着手,将制度管理、思想行为教育和法律救济相结合,形成全方位立体的学生权利救济机制,健全学生权益保护组织机构,畅通沟通渠道,增加学生的话语权,切实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在依法治校的新常态下,实行学生管理法治化是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自觉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运用到学生管理中,在充分体现对学生关爱的同时,还要做到尊重和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切实实现学生管理法治化,促进学生个性化培育,塑造学生自由、民主、平等精神,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刘志勇 李明娟 单位: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 上一篇:新常态下企业工会的维权工作思考
- 下一篇:高速铁路客运站施工网格化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