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时间:2022-07-03 03:25:34

导语: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一、利用“重要他人”理论提高教师影响力

1.学生喜欢有真才实学的老师

所谓“学高为师”,在进入大学前,学生们对大学老师的预期很高,他们认为大学老师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进入大学后,老师的实际水平和学生的预期相差甚远,结果可想而知。我们都在自觉不自觉的受专家的影响,就是因为专家在某一领域具备比其他人丰富的知识,人们愿意信任比自己学识渊博的人,因此,具备丰富的学识是立信的根本。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在工作之余也要广泛涉猎本领域和其他领域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开阔自己的眼界,让自己始终走在学生的前面,才能更好的引导他们,也更利于管理。

2.学生喜欢公平民主的老师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认为,人能否收到激励,不但取决于他们自己得到了什么,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看到别人得到了什么。一旦他们认为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就会产生不公平感,从而影响工作积极性;反之,当他们认为自己的劳动与所得相当,就会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产生公平感,就会更加努力的工作,提高工作积极性。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这不仅是现实管理的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的迫切要求。学生进入大学,心智逐渐成熟,独立自主意识增强,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参与学生事务管理的意识和要求强烈,如果高校管理者在各项学生事务上独断专行,甚至以势压人,势必引起学生反感,这种管理方法表面上看上去风平浪静,实则浪流汹涌、埋藏隐患,并不可取。因此在各项学生事务中,特别是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先优评选、党员发展等涉及学生利益的工作上,要真正做到公平和民主,发挥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各种评优、评先、评助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意见,在经过集体讨论的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管理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管理者的威信。

二、利用影响策略引导学生行为

传统高校学生管理者,在规范和引导学生行为方面方式单一,往往采取强制手法,以势压人,不但效果不明显,反而容易引起学生反感,达不到真正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的目的,因此,在教育和引导学生行为时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得放矢,事半功倍。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在人们的行为背后,总会有一些理由,这些理由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认知观念,即我们的评判标准,认为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做,是一种主观判断,它指导着我们日常的行为。二是社会互动,人具有社会性,离开了社会,人就不能真正称之为人,因为他失去了人类的本质属性。人处于社会中影响着他人,同样也受他人影响,这种相互影响就称之社会互动。人类的许多行为都是在社会互动的影响下做出的。三是情绪情感,众所周知当人们愤怒的时候做出的行为或决定往往是错误的,甚至会酿成大祸,这说明情感情绪影响着我们的决定,通常积极的情绪会带来积极的行动,而消极的情绪则会阻碍我们前进。

1.“赞美—要求—承诺”改变学生认知

有些高校管理者在面对问题学生时首先采取的通常是批评的方法,诚然学生犯错误就应该受到批评,但往往令管理者感到困惑的是大多数学生并不接受这类批评,甚至毫不在意,有的学生虽然表面上接受了批评并表示愿意改正,但内心不以为然。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记住一句话:学生接受批评的前提条件是他要有自尊心。一个没有自尊心的学生,一个抱着“破罐子破摔”心理的学生是不可能接受批评的。怎样才能让问题学生重获自尊心,我们都听说过赏识教育,它要求老师要学会赞美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荣誉感。在现实工作中我们可以以拉家常的形式减轻学生顾虑,拉近彼此关系,之后话题渐渐转换到学生的优点上,并观察其表现,当学生找回那种期待已久的自信心和满足感时,就是我们点出错误,点出此次谈话的最终目的的时刻。通过赞美当学生建立了良好的自信和自尊,并诚恳的承认所犯错误时,接下来就应该给学生提要求,但这个要求不宜过大,太大的要求,学生难以完成,反而会打击学生自信,最后只能是功亏一篑,应把握先小后大,先易后难的原则。在给学生提要求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有反馈,反馈的形式就是承诺,在学生做出承诺时也要采取一些方法:首先,承诺应该是公开的,公开的承诺给予学生的心理压力要比一个人做出承诺时大得多,而且公开的承诺也有利于学生在各方的监督下完成,但公开承诺应以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前提,语气应以表扬为主,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不致引起学生反感;其次,承诺得到顺利完成后要有奖励,这种奖励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比如当众表扬该学生;最后,当学生完成一项承诺后要趁热打铁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这符合心理学上的“登门槛效应”,即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一致,他可能在随后接受一项更大的,更不合意的要求。通过“赞美—要求—承诺”可以很好地改变学生认知,扭转问题学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最终达到影响学生行为的目的。

2.“知情—定情—共情”转变学生情绪

情绪影响着个体的判断,也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因此利用学生的情绪规律可以达到影响学生行为的目的。如何利用好学生情绪,应该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应该了解学生的情绪,只有了解了学生情绪才能对症下药。学生工作者在与学生谈心的过程中注意积累经验,多观察,通过表情等特征了解学生内心真实想法和情感,比如,在对学生赞美的过程中,学生脸上露出了笑容,眼睛也发光发亮,就可以基本断定学生自尊心回来了。其次应该稳定学生情绪,前面我们说过当一个人愤怒的时候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断,因此,要想向积极的方面引导学生,还要稳定住学生的情绪。面对情绪激动的学生,管理者应首先稳定住自身情绪,避免刺激学生,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之后可以让情绪激动的同学脱离令其情绪激动的境地,待其情绪稳定后再与其单独交流。最后应该做到与学生的情绪同步,即要理解学生的情绪,重视学生情绪。在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中要做到情绪的问题情绪来解决。例如:大学生经常碰到的失恋问题,处于失恋中的学生往往很痛苦,此时管理工作者对其讲些生硬的道理并不能减轻他的痛苦,此时我们需要做的只是递上一张纸巾,让他哭个痛快,发泄一下情绪,心态就会好转。

3.“互惠原理”拉近与学生关系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但“类似行为”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在这个范围之内到底应该采取什么行动也还是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因此,一个小小的人情造成的负债感导致人们报以一个大出很多倍的好处的现象也是常常可以看到的。把这个原理应用到学生管理中付出少、回报高,在拉近与学生关系、转变学生行为方面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要想利用好互惠原理对学生施加影响,首先要有付出,如何付出,其中就有技巧和方法,有几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其一,真付出。将心比心,如果有人真心对我们好,愿意为我们着想,那么他提出的建议和意见或者他的一些要求,我们都会认真考虑并尽可能完成,这是人之常情。其二,利用好偶然事件,卖予学生人情,让学生感知到你的好。偶然事件是指那些在无意中发生和发现的,学生能意识到自身犯了错误但错误本身并不大,不至于违反相关原则的事件。在这些事件上做文章,“放学生一马”,让学生感觉到你“讲义气”、“够朋友”,在无意中就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其三,偶然事件可遇不可求,与其等待不如主动出击,利用心理学策略,有意设计,给他“面子”,让他欠你人情。这里用到的心理学策略称之为“拒绝—退让策略”,该策略的本质也是互惠原理,利用的是人们普遍的不想亏欠别人的心理,如果在谈判双方有一方做出让步,另一方出于不想亏欠对方的心理,往往也会做出相应的让步。管理工作者在给学生提要求时可以先提一个高起点的要求,学生感觉为难,这时再提出相对较小的要求,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

三、结语

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的重任,而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的高低。时代的进步、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认真研究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并与学生管理的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张怀远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