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学籍管理引导性作用探讨
时间:2022-09-30 08:16:17
导语:民办高校学籍管理引导性作用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籍管理规定是高校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实施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保障措施,其内涵集中体现了高校办学定位、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重要依据,也是高校依法办学、顺利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基础。学籍管理规定对高校各专业在校生报到注册、选课、成绩核算、考勤纪律、学籍异动等方面进行了较详尽的规定,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教学活动的组织有着较强的引导作用。民办高校因其体制原因有一些同类的办学特点和困境,集中体现在生源录取分数普遍偏低,尚未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教学管理规范性尚需加强等。因而,民办高校学籍管理规定的制定应在遵从教育部及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关政策前提下,更加注重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生源特色,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引导性”规则,这样既能提高民办高校教学活动开展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又能因地制宜地培养出符合学校目标定位的专业人才。
二、民办高校学籍管理规定引导性作用分析
1.民办高校学籍管理规定对法律权益的引导性作用
(1)总则的指导性作用。学籍管理规定中的总则是高校办学合法性的集中体现,是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根本所在。民办高校在明确提出“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21号令)制定本规定”,也可以提出参照《民办教育促进法》以及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等,一定程度上对办学的法律依据起到强调作用。(2)学生权利与义务方面。此项内容要求既合法又合理。随着大众法律意识的逐步加强,以及在校生家庭和媒体对高校开展教学活动关注度的不断提高,民办高校在制定其权利和义务内容上,除须符合法律对受教育者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之外,更要考虑在一定范围内保障及发挥受教育者的法律能动性。同时,因民办高校体制原因,学生学费是高校日常教学运行及办学条件改善的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故有必要将“按规定缴纳学费及相关费用”等事宜明确提出,避免在出现学生恶意欠费的情况下无法律依据可循。对于学生申诉方面,可简要提出申诉条件、方式及对象,具体规定应另行制定文件,明确申诉工作流程。(3)入学、注册与学制方面。随着高校录取方式和政策的不断变化,以及某些冒名顶替事件的发生,教育部对于各高校录取、报到、新生身份复查、学籍注册等相关事宜加强了监管。民办高校在此方面不能马虎,在规定中要明确录取新生报到注册要求,并对因各种原因无法报到、注册情况依照规定如何处理进行明确表述。在学制设置方面,根据“21号令”要求,各高校可以自行制定最长修业年限。鉴于此,民办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设置适度的弹性学制,为因特殊原因学籍异动或创业的学生留有再次上学和毕业的机会。
2.民办高校学籍管理规定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性作用
(1)课程和成绩记载方面。这部分内容关乎学生的成才之道,有必要在对近年本校毕业生毕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以及总结本校教学模式对学生毕业率影响的情况下做出决定。例如,完全学分制适用于教学资源较为丰富的高校使用,如何设置适合本校生源的毕业学分标准是个问题。但民办高校普遍并没有非常充裕的硬件条件和师资条件实施完全学分制,因而普遍采用学年学分制,即在毕业资格审核时考核其所修总学分,也在每学年结束后考核上学年所获学分,并对学生上学年所获学分进行核算,如果学分达不到一定标准给予试读或留级处理。那么设置合适的学年学分标准才能对学生起到警示作用,也能控制留级人数规模。另外,免修、先修、辅修等事宜更是对学有余力学生起到鼓励和引导性作用。这部分内容由于其涉及的细节内容较多,也尽是关乎学生如何取得合格成绩的,因而一般也会占用各高校学籍管理规定中的最大篇幅。(2)考勤与纪律管理方面。加强在校生课堂管理,有助于学风建设及校园氛围的建立。作为民办高校,由于学生生源质量所限,更要将管理精力放在学生管理上,细致地分析在校生情况,并在考勤和纪律方面进行合理规定,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学校学风氛围的良性循环。(3)休学规定方面。一般高校为了考虑到学生创业、身体原因等,给予学生一定期限内的学籍暂停处理,并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直至毕业。随着教育部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多项政策实施,高校应放宽对于因创业申请休学学生的学籍限制及年限控制。(4)转专业流程方面。转专业相关政策一般由各高校自行规定,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即可,高校在转专业方面有充分的自主权。学校在制定转专业相关制度时既要考虑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要考虑开展工作的合理、合法及公平性,在规模可控的前提下,应尽量给予学生入学一年之内转专业的可能。这样能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目的。
3.民办高校学籍管理规定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引导性作用
(1)毕业相关规定方面。各高校对于毕业条件的要求基本一致,包括修业年限、学分达到要求等,即以学生基本达到学校人才培养的目的方可准许其毕业。但要注意有效设置学生选修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学分替代政策,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或第二课堂类课程的学习,体现学校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此类课程的学分占比能很大程度上体现学校教学资源情况和人才培养质量。(2)结业相关规定方面。对于结业条件各高校持有不同态度,大部分高校设置结业的不及格课程学分上限,保证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但是学校在设置结业学分时既要兼顾学生成材率,又要考虑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控制。同时,对不符合结业条件学生的学籍处理应有明确制度规定,保证制度的可操作性。(3)退学流程方面。退学处理是终止在校生学习资格的一种学籍处理方式,其引导性体现在对于无法适应学校生活和学习的学生终止其学习资格,严肃学校学籍管理,维护在校生的整体学习状态。一方面,学生因其自身原因可以向学校提出退学申请,高校除需对申请退学的学生进行劝导及政策指导以外,更要把握好学生申请退学的工作流程,要做到程序正义,才能在出现极端情况下拥有法律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因长期未到校、超过学校规定的最长修业年限及不及格课程学分达到退学标准等原因,学校应给予退学处理,并适当考虑学生的具体诉求。综上所述,民办高校在学籍管理规定设计方面,要综合考虑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在主管部门制度规定的框架下以及教学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和选择权。同时,还要考虑管理成本和管理效果,最终实现学籍管理为高校人才培养服务,有效促进高校教学环节有序开展以及学生更加高效和自助地获取教学资源,最终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马佳 汪宏友 单位:天津天狮学院
参考文献:
[1]高艳利,雷 春.优化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5
[2]李铁成.民办高校学籍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
[3]林 毅.高校学籍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4]范丽萍.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若干问题思考[J].高教论坛,2005
[5]金星浩.高校学籍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科技展望,2015
- 上一篇:视频多媒体在后勤管理中的应用
- 下一篇: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