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企业创新路径研究
时间:2022-08-13 11:46:44
导语:物流企业创新路径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1物流企业创新意愿不强
相比于欧美和日本,我国多数物流企业技术落后,经济实力不强,在外部技术高度发展的情况下追求创新,自主创新的企业意愿相当重要。过去粗放式物流企业,主要依靠提供简单的物流运输、仓储、配送等服务而生存,传统的服务模式固化了企业家的创新思维,淡化其创新意识,只能在操作层面上满足客户提出的要求,没想过在技术上改进。过去的生产服务模式已吸引了企业的大量投资,这些投资转化为沉没成本,要求企业立马变革其生产方式而引进先进技术是很困难的。企业如果长期处于一种稳定的发展模式,就会形成组织惯性,即企业会形成较为固定的行为框架模式,由其滋生的结构惰性、文化惰性、资源依赖将成为企业创新的严重障碍。结构惰性即企业已经建立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系统,这些结构系统相互交织使变革实施起来更加困难、成本更高、时间花费更多。而文化惰性是企业长期形成的非正式规则、群体意识等,企业过去越成功,这种文化惰性将会在变革中成为越大的障碍。物流企业中,创新带来的新价值体系与过去资源依赖的价值体系相矛盾,导致在创新过程中难以正确配置资源。我国物流企业的组织惯性现象普遍,对已有的物流服务体系优化升级的意愿不强。
1.2物流企业创新中人力资本运行机制存在问题
尽管我国物流业已经发展数年,但物流企业中的高端物流人才缺口始终难以填平,特别是企业创新型人才更是短缺。能与国际接轨并有创新知识与创新能力的青年科技人才、能将引进技术转化和开发的复合型人才、具有物流背景又有经营能力的管理人才都相当奇缺。物流企业未重视对这些短缺科技人才的培育与吸纳,把物流服务的提升依托于服务意识薄弱的司机、配送人员是远远不够的。我国是个出口大国,国际物流发展迅速,物流服务标准要与世界接轨,物流企业不能缺乏相应的人才吸引激励机制。外行资金涌入,只为吸纳物流技术人才,纷纷从高新技术企业和物流企业抢挖人才,造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人才的大量流失。而我国物流业对高校培育的物流人才缺乏吸引力,他们毕业后大部分不从事物流行业的工作。创新来源于团队智慧的结晶,创新团队气氛可以使创新团队成员非常有效的发挥其技能。物流人才的缺乏有碍于物流创新团队氛围的营造,高端的物流人才是物流企业的血液,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就缺乏创新的理念和推动者,物流企业就无法创新。
1.3促进物流企业创新的体制不健全
十八届三中全会前,我国政府行政式主导,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不了决定性作用,这是我们体制的明显缺陷。物流业是服务性产业,国家强调了要发展现代物流业,但是并没有注重物流企业的创新。有限的创新的资源更多的流向了高校、科研机构以及高技术创新企业,而物流企业的创新常常被边缘化,物流服务被认为是辅助性的工作,只要能够满足基本的服务功能,创新与否关系不大。物流企业的创新缺乏制度上的鼓励与保护,现代物流技术、物联网技术等都趋向于物流的高精尖发展,更需要从制度上得到保障。
1.4物流企业创新壁垒重重
我国物流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着四方面的壁垒:一是自然壁垒,如技术复杂、规模经济等;二是开放条件下面临的跨国公司的人为壁垒,如技术壁垒、资金壁垒、外部资源壁垒、管理壁垒等;三是国内环境所造成的壁垒,即对企业进入的限制政策等;四是企业自身对创新的阻碍,如技术依赖等。这些壁垒,阻碍了物流企业的创新发展。
2物流企业创新的路径
物流企业可以根据创新的类型和性质具体做出相应的创新决策,并确定发展路径。物流企业创新的路径重点在于确定创新战略,分别就长短期合作项目和现代服务业技术多样性发展做出决策,并为创新的实现建立必要的组织基础,如产学研合作体系、科研评估等。
2.1处于弱势的物流企业可采用“低端切入”的战略路线
从低端市场切入绕开有很强竞争力企业的技术壁垒,并与其他物流企业形成合作联盟。我国多数企业原先自行完成物流过程,但随着物流专业化的发展,企业物流外包普遍化,弱势物流企业可以着眼于企业物流外包领域,在战略选择上,对于正向创新没有优势的物流企业,可以从后端开始向前端爬升。逆向创新是先定位于中低端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再向高端市场蔓延。选择逆向创新的路线,在起步阶段有利于绕开壁垒,并且与企业创新能力获得阶段性升级相吻合。低端切入也意味着低成本,对有些物流企业来说产品差异化很难实现,能做到的是想尽方法降低成本。低成本创新符合我国很多物流企业的战略选择,通过低成本战略,控制运输、仓储、人力、融资等成本,物流企业可以绕开或降低壁垒,实现低成本、低价格、低端市场占有的目标。
2.2基于管理优化的物流企业创新
创新的源泉在于人,物流企业应重视物流人才,可加强与高校的合作,通过高校提供物流人才,企业管理人员到高校开讲座,高校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双方面促进物流企业人才的培养与吸纳。物流企业应该优化企业内已有物流人员的管理,通过加强培训再教育,提高他们的理论与操作技能。通过人才管理创新,引进培育物流人才的同时,也吸收和激发了创新因子。借助物流信息技术实现物流创新,以物流创新为出发点,以物流技术为支撑实现物流管理创新和物流科技的提升。
2.3绿色智能化的物流企业创新
在资源短缺、生态污染的大背景下,需要物流企业拥有绿色发展模式,降低能源消耗,倡导绿色物流,通过绿色运输、包装、流通加工、回收等实现可持续性物流发展模式。通过大数据分析,网络化手段获取物流市场的创新资源,企业的物流模式拓展到物流合作和物流外包。物流企业与非物流企业长期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合作中学习和掌握云计算、物联网等与物流相关的技术,打破自然壁垒。物流企业可以获取组织外部的创新资源,并通过吸收、替代、互补和基础测试,加以吸收和利用,以填补技术知识的空白,带动整个物流产业链升级,促进企业内部在创新方面竭尽全力,推动物流企业创新的实现。
2.4商业模式创新主导的物流企业创新
商业模式的创新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即是提供专业化和独特性的视角,准确理解客户行为,并确立难以模仿的盈利能力。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使物流企业得以更确切地了解物流市场需求,实现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的结合,提高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效率。把基于技术创新的硬件、软件、服务融为一体,对价值进行新的定义,为客户提供前所未有的便利,开创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物流企业凭借服务优势构建商业模式,与金融、商贸等领域相结合,以商业模式引领和把握服务创新,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寻找物流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3对策建议
3.1企业层面
一方面,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要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根除传统固化的观念,积极主动地创新,重视对创新型物流人才的吸纳和培养,企业内要有激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加强创新合作和联盟。物流企业应该突破仅提供物流基本服务内容的限制,通过加强企业间的深度合作挖掘出更多增值服务,实现整体利益的优化。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创新路径,克服或绕过壁垒,充分利用本企业的物流资源,吸收外部创新资源,加强企业创新管理,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通过优化管理,实时了解市场需求动态,为客户提供供应链优化整合方案,升级现代物流业。
3.2政府层面
把创新的微观机制和宏观机制有机的结合起来,国家的竞争优势正是建立在成功进行技术创新的技术基础之上,政府的职能在于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一个适宜的、鼓励创新的环境,以加强企业的创新行为。外部的政策环境,影响内部的创新环境。政府应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政府营造的创新生态系统有利于物流企业创新的健康发展。一是要创新体制机制。经济发展面临转型,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当及时建立适应创新体制的相应制度和市场环境。加大对物流业转型的投资力度,建立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及与创新相匹配的收入分配机制。二是要优化教育结构。创新的关键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优秀人才是科学创新之根本,创新人才对自主创新成果极为重要。培育一批极具创造性的国际物流创新人才,建设一支高效精干的物流队伍,与国际物流技术接轨。要吸引留学物流人才回国,留住本国创新骨干。三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政府的作用在于提供公平合理的宏观环境,不过多干预,要让创新市场化,让市场决定创新资源的配置。政府要引导国内物流企业创新,建立平等的创新环境,推进物流企业创新模式发展。政府应建立现代网络服务体系,为物流企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对创新合理引导和调控,使物流企业能够把握创新的发展。
3.3企业家个人
企业家要培育创新精神,要以领先的创新理念引领物流企业创新。作为市场经济的领军人物,企业家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变革的勇气及追求卓越的品质。物流企业的特殊性要求企业家要在实践中积累创新经验,理性把握自己的需求,因势利导,在企业运行中制约规范自己的创新行为。企业家要与时俱进,有战略眼光,在传统单纯地运输仓储功能基础上,寻求物流领域的新突破。
4结语
总之,为了迎合技术革命的发展机遇,克服物流企业创新的不足,避开创新的重重壁垒,物流企业要选择合适的创新发展路径,政府和企业家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样,在调动物流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才能抓住重点,通过不断创新,培育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物流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林宗铭 单位:福州大学
- 上一篇:营改增对物流企业的影响
- 下一篇:县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