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22-04-19 10:40:27

导语:物流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物流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是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建设。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是隶属于哈尔滨市政府的一所重点服务地方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我院物流管理专业通过明确的专业定位、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关键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职教园区

近年来,网上购物迅猛发展,已经占据了零售业的大半江山,而物流在其中彰显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物流业成为热门行业,竞争也日益激烈。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在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同时,中、高级物流人才的稀缺也显得尤为明显。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于2004年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2010年被学校确定为国家骨干院校省级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对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目前已初见成效。

一、明确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可谓是重中之重,相当于舵手,如果方向错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就错了。所以我们一方面注重培养适应社会要求、企业要求相应人才的同时,另一方面自我定位也非常重要。经过对人才调研报告进行分析,我院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就业层次定位。我校是高职院校,基于高职学生学习成绩较本科差、底子薄、学习能力差的特点,我院培养的是职业道德高尚、职业素养优良、专业理论扎实、职业技能高超、具备创新创业能力,既懂物流管理基本知识又懂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中层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二是就业岗位定位。我们致力于培养毕业生就业于企事业单位物流管理及相关岗位群,从事采购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运营管理、信息处理、国际货代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管理等中层管理工作。

二、积极学习和探索新的办学思路

我们在学习国内其他兄弟院校和国外高职院校优秀办学方法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思路。

(一)订单培养

我们与企业合作,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按照企业的用人要求确定培养规格、设置课程,由校内教师讲授基础理论,企业安排人员讲授专业课,理论学习期满后,可直接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且学生需要同时通过学校的考试和企业的考核合格后,才能在毕业以后进入企业工作。这种办学模式既节省了学校的实习经费和学生实习难、就业难的问题,又能够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培养,解决了企业用人难的问题,真正达到了校、企、学生的“三赢”。

(二)根据岗位和岗位发展需要设置课程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一直实施着“2+1”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形成了专项技能训练、岗位综合模拟、企业顶岗实习一体化的“2+1”人才培养模式。每年,我们都要对企业进行实际调研和毕业生跟踪问卷回访,确定物流专业学生就业的职业、岗位、职责、任务、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职业素养,并对物流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能力分析。每年,我们也都会邀请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参加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和岗位需要设置课程体系,突出了核心能力的培养,满足了个性化需求。根据专业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并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业领域转化为课程,再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通过构建专业课程学习情境,编写课程标准。我们在设置课程体系时,根据课程内容的难度和课程之间的连带关系,将课程分为前导课程、后续课程和平行课程,依据课程次序关系进行教学安排。课程整体设计包括课程定位、制定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实施、教学资源库建设、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七个方面。课程定位需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这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着主要支撑或明显的促进作用,与前、后续衔接得当,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的特点。课程内容以工学结合、必需够用为度,以模块化设计,进行项目导向化教学。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和方法的灵活多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职业道德,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法,以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式工作化、教学环境职场化、教学成果产品化等方式实施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由我校统一建设教材库,教材库中囊括了近三年的“十二五”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每年定期更新。教师教材的选用必须从教材库中选取,如教材库中没有此类教材,教师要填报教材使用审批单,由教研室、院部、学校教务处层级审核,最终通过审核才允许使用,严把教材入口关,确保使用教材的质量。

(三)强调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我院建立了三精制药等校外参观基地、校内综合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在教学中引入企业文化、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经验,与行业企业一线技术和管理人员共同商讨、设置课程体系。我院与京东商城合作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我院讲授一阶段的理论课,就是以班级为单位,分批、分阶段安排学生到企业直接参与公司的实际工作,工作岗位定期轮换,每年的“6.18”、“双11”,我们的学生都会到京东顶岗实习一个月,实习结束后,再回到学校上课。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生带着困惑回到课堂上寻求答案,会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四)提高专兼职教师队伍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我院注重提高教师素质,定期进行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和选拔,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教师梯队建设,打造连锁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专业群,在高级职称教师中培育教学名师,并选派优秀的专业教师到国内、国外进修,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使“双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现在,我院已经建成了一支稳定的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操作能力强的高素质专兼职教师队伍。[2]拥有专兼职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专业教学团队中现有专兼职教师24人(专任教师17人、兼职教师7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人,副教授13人,“双师”素质比例达到80%。省级、校级教学名师各1人,校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各1人,物流职业资格考评员1人,骨干教师13人。同时,聘请了哈尔滨炜伦申通快递有限公司总经理等7名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

(五)改革教学方法

我院对“仓储作业管理”、“配送作业管理”、“物流信息管理”、“运输管理”和“物流采购管理”五门专业课和专业群“特许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网络营销与策划”、“商品知识与实务”四门核心课程进行课程改革,其中“采购管理”和“配送作业管理”两门课程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由企业人员和我校教师共同授课,形成校企合作共建优质核心课程的机制。同时,以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建设带动专业整体专业课程建设。在进行核心课程改革的同时进行教学资源库建设,使教学资源共享。目前,核心课程改革和教学资源库均已建设完成。我院还在积极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情境教学等教学模式。

(六)鼓励学生获取双证书

我院鼓励学生在毕业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要参加物流师及相关职业技能培训,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以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中也融入了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通过率,另一方面即使学生考不过去,也可以掌握相关的职业要求和技能。

(七)校企合作、资源整合

我院正在建设共享型综合性、开放式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引企入校,实现“校中厂、厂中校”。目前,我们的职教园区还在建设中,但我们已经和炜伦申通快递有限公司合作,在我校建成了“校中厂”,北京络捷斯特有限公司捐助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成物流长风创新实验班实训室,目前都已投入使用。我们已经与苏宁电器哈尔滨分公司等6家企业形成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实践、企业员工培训方面开展了合作。物流管理专业于2014年正式成立了由京东、中央红集团等多家企业参与的物流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专家为委员,每年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和指导专业建设的相关环节。由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一起研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计划,指导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参与理论、实训授课及毕业论文设计。建立了多家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有效地整合了校企资源[1]。

(八)加强校内外实训室建设

我院现有校内实训室9个,即运输模拟实训室、物流信息技术、物流长风创新实验班实训室、电子商务网站、电子商务、商务管理、商场实训室、市场营销实训室、经营管理实训室,仓储配送实训中心1个,能够满足学生进行物流仓储、配送、信息等基本技能项目的训练,并且能够完全按照实际生产的需要进行操作。与大田集团哈尔滨分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6处实习基地,满足了学生顶岗实训的需要。

(九)提高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目前,有不少高校的教师一味地搞科研,结果科研的方向、目标和重点却背离了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不能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无益。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许多专家提出要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在社会服务中,不能着眼于短期效益和经济效益,而是要重视长远规划和社会效益,使学校和社会之间建立起比较稳定的供求合作关系。要正确处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突出产、学、研的联动性,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用我们的学术成果为地方经济服务,在服务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我们的专业教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服务能力。在我院建立了助理物流师培训站,进行物流师职业资格培训,培训人数达到300余人次。另外,派多名教师到苏宁电器哈尔滨分公司等企业进行员工培训,为企业提供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咨询服务,得到企业的好评。

(十)实施“工学交替双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交替模式以实际工作岗位需要出发,构建以工作导向为主体的教学体系。工学交替双循环要求按照企业相关岗位的要求来组织教学,企业参与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使该课程可以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工学交替双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内容为:第一个循环在校内进行,以校内物流实训基地为基础,学生通过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的学习和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各专业项项目实训,实现“校内模拟的学训交替”。第二个循环在校企间进行,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学生在企业进行工作实践后回到学校,将实习的收获以实习报告和毕业设计的形式提交,通过教师指导和答辩,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

作者:李淑华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

[2]李选芒,赵居礼.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EB/OL].

[3]刘翠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清华领导力培训,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