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运输管理研讨

时间:2022-07-23 09:28:02

导语:集装箱运输管理研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集装箱运输管理研讨

1课程开发设计思路

(1)以企业需求为起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1]。因此笔者在设计课程结构之前,利用带学生实习的时间,对上海英脉物流有限公司、宁波太平洋国际物流公司等几个企业的集装箱运输状况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并对相关港口物流从业人员的集装箱运输管理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分析。

(2)以工作系统为指导。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最大的特点强调工作过程的系统性。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注重在同一维度下,每个学习情境下的工作过程完整性设计[2]。因此,我们在集装箱运输管理课程开发设计过程中,并不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是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性。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传统学科体系下的课程一般是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教学模式,内容的排序也是遵循传统的学科逻辑体系。但在新的课程开发与设计中,我们遵循工作过程排序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以便于学生在实际的工作过程操练中构建知识,也利于知识在不同情境下的迁移。

(4)强调职业能力为本位。集装箱运输管理课程是港口、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它特别强调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因此,在课程开发与设计中强调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

(5)以认知规律为内核。课程开发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掌握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通过课程学习达成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在课程开发与设计过程中遵循认知规律,秉着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目的,既有平行项目的设计,同时还有递阶项目的设计,遵循“新手”到“行家”的职业发展途径[2]。

2课程开发设计

集装箱运输管理从业人员不需要懂得集装箱运输的具体操作,但需要具备识别集装箱、配载集装箱、管理集装箱装卸与堆箱及转运的职业行为能力。

因此,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中,对课程内容选择限定在各类运输方式的分析与操作管理。试图通过学生对具体运输方式的分析与操作管理,逐步培养学生“选用集装箱—配载集装箱—管理集装箱的装运、堆载和转运”的集装箱运输管理职业行动能力[3]。通过对具体情境下的集装箱运输的分析与操作管理,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做中学”教学模式,避免了传统的“先理论储备,再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对于集装箱运输管理这样职业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最大特点是教学活动对具体情境的依附性,也就是说,只有在某种具体情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例如在教选用集装箱课时,首先让学生实地认识几类常见的集装箱,并现场详细介绍每一类集装箱的结构和特点,然后给学生几类货物,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出每种货物最适合装载的集装箱,最后任课教师分析给出答案。这样在具体情境下的教学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正确选用集装箱的职业能力。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学习情境的构建成为课程开发与设计中最具创意的关键所在,而载体从某种意义上却是划分不同情境的维度标准。如图1所示,我们在集装箱运输管理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中选择的载体是“集装箱运输的类型”,以此划分了四个学习情境:情境1集装箱的水路运输;情境2集装箱的铁路运输;情境3集装箱的公路运输;情境4集装箱的航空运输;情境5集装箱的多式联运[4]。前面四个学习情境从难度梯度上基本是平行的,而最后一个的学习情境是在前面四个情境的基础上的一个递进与综合,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前期准备状态进行可选,也可以从不同的侧重点对学生的集装箱运输管理能力进行培训。其中每个情境下面又可以细分为五个子学习情境:集装箱的选用、集装箱的发放和交接、集装箱的配载、集装箱的装卸、集装箱的堆积。这五个子学习情境是根据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的,从子情境1到子情境5,这五个情境下的工作过程项目从综合职业能力上逐步递增。通过前面四个项目的学习,逐步实现了职业行动能力从“新手”到“行家”的进阶。其中在第一个情景的五个子情景的学习中,教师每讲一步,学生跟着做一步,可以说手把手的教;而在第二个情景的五个子情景的学习中,教师只讲和第一个情景区别的部分,然后学生自己参照第一个情景摸索的做;在第三个和第四个情景的学习中,学生以自学为主,教师只起指导、答疑作用。

这样,在整个教学进程中,教师参与程度逐步下降,学生参与程度逐步上升,也就是在课何定芬: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集装箱运输管理课程设计程教学初期,教师手把手的指导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进展,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逐步成长,教师逐步从主角成为配角,退出教学活动的舞台中心。

3课程实施的配套条件

课程开发与设计是个系统工程,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课程开发与设计不是一个单纯的文本的制定,需要针对新的文本实施提供有效的配套条件。具体表现在:

(1)教材及相关资料。选用先进、适合教材,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齐全,符合课程设计要求,满足课程教学需要。

(2)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分析、辨别提案是否清洁一案时,笔者选用了2005年3月新疆申浦京钢铁有限公司向杜菲克公司购买冷轧钢卷时“中波轮”船签发的提单。笔者先把有关材料背景给学生,然后请三组同学分别扮演原告、被告和法官,开设模拟法庭。先让学生自己判案,最后教师给出答案,当时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3)实训条件。最好能提供安装有对应的每个情境需要的集装箱运输的软件环境,建立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4)师资条件。课程的实施最好由既有集装箱运输管理经验,又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双师素质教师担任,特别是主要的实践教学任务。因为课程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模拟工作行动领域的分析与操作管理过程,也是理论与实践相互融汇的教学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需要把相关理论知识有机的融汇在实训过程当中。因此,对师资的条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教学进程的安排。在教学进程安排方面比传统学科的安排更加灵活。新课程每一个教学单元课时是根据每一个工作过程的完整完成所容载的知识内容为划分依据,综合模拟工作过程的教学,有可能需要一至两周的时间集中学习才能完成,因此不可能像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固定的课时。

4小结

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切入点是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6]。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集装箱运输管理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打破了传统学科性课程的先理论后实训的二元教学模式,解决了来自实际项目中的载体设计,对教学内容选取、教学内容结构和知识序列进行了重构,更好地整合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课程的执行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7]。通过几个学习情境下的完整工作过程的训练,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这种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模式具有传统学科类课程不可比拟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