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理论研究最新动态

时间:2022-06-12 11:18:00

导语:物流理论研究最新动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物流理论研究最新动态

一、文献综述

对我国物流学术论文的文献研究,基于主题归类的研究和讨论并不太多。庄玉良、贺超、张岩将物流研究文献的主题分为15类,分别是信息化、行业、企业、宏观、地方、第三方、储运、供应链、标准化、模型、电子商务、人才教育、国外物流、绩效成本和其他类。[1]冉霞、张予川、陈思云提出了两种分类方式:一种是将物流研究主题分为宏观、行业、区域、地方、企业五大类;另一种是根据近年来我国物流研究出现的新领域,将研究主题分为信息化、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物流规划、绩效成本、物流园区七类。[2]李桂影、金鹏、冯耕中将物流研究主题分为信息技术、管理、企业、第三方物流、物流设施、服务、配送等15类。[3]林森、陈宇洪、陈虹、邱荣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以下简称《物流术语》)制定了主题词汇表,形成了物流技术、供应链、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物流设备、第三方物流、物流成本、逆向物流、绿色物流等26个物流研究主题。[4]而在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征文过程中,要求每篇参评论文由作者按照物流经济类、物流管理类、物流技术与工程类、供应链管理类、采购与供应管理类自行选择类别投稿。上述分类均较为翔实具体,能较好地反映我国物流研究的情况。但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和物流研究的不断深入,上述分类并不能全部反映最新的物流研究情况。为此,本文根据《物流术语》,参考上述分类,结合第十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论文,将我国最新的物流研究主题分为物流技术、供应链、区域物流、物流管理、物流企业、物流网络、物流信息化、宏观物流、物流金融、第三方物流、港口物流等22类。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选择2011年第10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其原因是:(1)中国物流学术年会是中国物流学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的年度学术会议,是中国物流领域产学研结合、国内外交流的重要平台。(2)年会回顾总结年度物流研究的新进展,展示新成果,研究新趋势,建立物流研究机构经常性联系与协作攻关机制,确定下一年物流研究的基本思路和重点。而年会获奖论文正是我国物流研究最新进展、最新成果的体现。(3)获奖论文的作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从事物流研究的学者、院校及机构。本文的研究样本是2011年第十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的322篇论文。其中,一等奖论文15篇,二等奖论文27篇,三等奖论文91篇,优秀奖论文189篇。笔者通过对322篇论文的主题、作者所属机构及地域分布进行计量分析,探讨我国物流研究的最新主题和学者情况。

三、研究结果

1.物流研究主题的分析及结果

本文将我国最新的物流研究主题分为物流技术、供应链、区域物流、物流管理、物流企业、物流网络、物流信息化、宏观物流、物流金融、第三方物流、应急物流、军事物流、绿色物流、港口物流、专项物流、物流人才教育、逆向物流、电子商务、物流采购、国际物流、冷链物流、其他类,共22类。鉴于进行物流研究主题分类时经常会遇到一篇文章存在多个主题的情况,本文采用重复计数方法对322篇获奖论文进行主题归类统计(具体结果见表1)。从图1可以看出,第十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论文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物流技术、供应链、区域物流、物流管理、物流企业、物流网络、物流信息化等领域。其中,物流技术和供应链主题是研究的热点,论文数量分别达到54篇和51篇,占全部获奖论文总数的14.88%和14.05%。同时,在获奖论文中也出现了物流金融、港口物流等新的研究领域,体现了学科间交叉融合的新特点。

(1)物流技术研究。物流技术是物流活动中所采用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方法及设施、设备、装置、工艺的总称。物流技术分为硬技术和软技术两个方面。物流硬技术指组织物资实物流动时所涉及的各种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站场设施以及服务于物流的电子计算机、通信网络设备等方面的技术;物流软技术是指为组成高效率物流系统而使用的系统工程技术、价值工程技术、配送技术等。在本次年会获奖论文中,以物流技术为研究主题的论文达到54篇,占全部获奖论文总数的14.88%。其中,一等奖2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17篇,优秀奖25篇。在我国物流研究中,物流技术始终是研究的热点。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我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物流技术,而从本次获奖论文可以看出,我国的物流技术研究已经越来越具有专业性和自主创新性。学者们的研究涵盖了物流设备规划、设计、仿真以及物料从到货、仓储、加工、货运至配送的全过程。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模型和系统模拟的方法。先进的技术是物流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物流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将为我国物流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2)供应链研究。《物流术语》将供应链定义为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5]它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在本次年会获奖论文中,以供应链为研究主题的论文达到51篇,占全部获奖论文总数的14.05%。其中,一等奖5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18篇,优秀奖26篇。供应链管理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伴随着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对供应链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在本次获奖论文中,供应链的研究包括供应链机制设计、供应链建模与优化、供应链协调与合作、供应链上的信任问题、供应链绩效评估、绿色供应链等方面。但供应链信息传递与共享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3)区域物流研究。区域物流指的是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物流,一个经济区域内的物流或一个城市内的物流。1998年以来,在我国经济政策的指引下,随着中央区域发展新战略的提出,我国区域物流研究步伐大大加快。在本次年会获奖论文中,以区域物流为研究主题的论文达到33篇,占全部获奖论文的9.09%。研究内容包括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区域物流体系的构建、区域物流发展和规划、区域物流网络的形成。研究区域覆盖中部六省,珠江三角洲,广西,环京津、冀东、冀中南经济区,山东,福建,宁夏,河北,四川,江苏,新疆等地区。

(4)物流管理研究。根据《物流术语》,物流管理是指为以合适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满意的服务水平,对正向和反向的物流过程及相关信息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6]在本次年会获奖论文中,以物流管理为研究主题的论文达到31篇,占全部获奖论文的8.54%。由这些论文可以看出,现代物流管理以实现客户满意为第一目标,包括效率、质量、成本、安全等具体目标。而现代物流管理也越来越多地与物流技术研究、绿色物流研究、区域物流研究相结合,之前我国较为薄弱的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管理研究也在本次获奖论文中得以体现。

(5)物流企业和第三方物流研究。《物流术语》是这样定义物流企业的:至少从事运输或仓储一种经营业务,并能够按照客户物流需求对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进行基本组织和管理,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7]把第三方物流定义为:接受客户委托,为之提供专项或全面的物流系统设计以及系统运营的物流服务模式。[8]我国对物流企业的研究从未中断过。在本次获奖论文中,以物流企业为主题的论文有22篇,以第三方物流为主题的论文有13篇,分别占6.06%和3.58%。以物流企业为主题的论文内容主要集中在企业竞争力、企业管理系统优化方面,第三方物流研究包括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研究、物流服务外包研究、第三方企业评价研究等。我国物流企业以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为主,专业化、系统化的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并不理想。加强对物流企业与第三方物流的研究,必将促进我国物流企业和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6)物流网络。《物流术语》中将物流网络解释为物流过程中相互联系的组织与设施的集合。[9]可将之理解为从事物流活动的线路和节点。本次获奖论文中研究物流网络的有22篇,占全部获奖论文的6.06%。研究内容包括物流配送中心、物流园区、物流节点的选取等。其中,物流园区是近年来物流网络研究的热点。物流园区是为了实现物流设施集约化和物流运作共同化,在城市周边等区域集中建设的物流设施群与众多物流业者在地域上的物理集结地。物流园区多由政府主导并给予政策支持。物流园区建设对国家物资流通网络的战略作用毋庸置疑。但目前有部分地区的政府盲目建设物流园区,而园区服务仍然低水平、低效率,没有起到物流园区应有的作用。对物流网络的研究应以加强节点规划的科学性与协调性,确保物流网络发挥其应有职能为重点。

(7)除传统物流研究主题外,本次获奖论文还出现了物流金融、港口物流等新兴研究主题。物流金融一方面体现了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反映了物流活动对融资的现实需要。加快物流金融理论研究,可以帮助物流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高流通服务质量,为现代物流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港口物流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名词,指的是中心港口城市利用自身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的特长,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从本次获奖论文中的12篇以港口物流为主题的论文可以看出,我国港口物流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全面深入地研究港口物流,必将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2.物流研究学者的分析及结果

(1)物流研究学者合作情况。在本次获奖的论文中,有218篇论文系学者合作完成,占到全部获奖论文总数的67.70%。学者之间的合作并不仅仅局限于同一院校、同一科研机构、同一企业之间,而是表现出了院校之间、校企之间比较多样的合作方式。从图2可以看出,在学者合作完成的论文中,最为常见的合作方式是同一院校或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论文数量达到146篇,占全部合作论文的66.97%。其次是不同院校或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论文数量为53篇,占比为24.31%。企业学者的论文、校企合作的论文数量较少。这表明,在我国物流研究领域,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是研究的主力军,同一院校或科研机构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为频繁。

(2)物流研究学者的地域分布。为进一步研究物流学者的地域分布情况,本文将作者按地域划分为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北、华中、西南及国外八大区域,一篇文章有多位作者的,以第一作者所属地域为准。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第10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论文的作者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西南、华南地区。其中,华北和华东地区的获奖论文合计占到全部获奖论文总数的55.59%,东北和西北地区获奖论文数量偏少。特别是西北地区,获奖论文仅占全部获奖论文总数的3.42%,且集中在三等奖和优秀奖上。

四、结论

1.物流研究领域扩大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物流研究的不断深入,新问题、新领域不断涌现。物流研究领域的扩大体现了宏观经济与物流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论文的研究主题既有宏观物流,也有微观领域。除传统的物流技术、供应链、区域物流、物流管理、物流企业、物流网络、物流信息化等领域外,还出现了诸如物流金融、港口物流等新的研究领域。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论文中,还包括研究物流与哲学、物流与生态学的两篇论文,体现了物流学与其他领域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趋势。

2.物流研究学者合作化在本次获奖论文中,67.70%的论文系学者合作完成,且表现出院校之间、校企之间比较多样的合作方式。可以看出,协作与合作已经成为物流研究的一种主导方式。但绝大多数还表现为同一院校或科研机构学者之间的合作。企业学者的论文、校企合作的论文数量很少。物流研究最终应指导物流实践活动,物流企业是物流实践活动的主体。如果物流企业能够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发挥高校的科技优势,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使之成为企业的产业优势,一方面可以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另一方面可以促使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

3.物流研究地域集中化本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论文的作者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西南、华南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获奖论文数量偏少,特别是西北地区,物流研究工作较为落后。物流研究的落后,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发展与物流产业落后;另一方面是因为观念落后。东北和西北地区应解放思想,重视现代物流的研究与发展,促进地区经济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