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人才情况思索

时间:2022-06-10 08:23:00

导语:冷链物流人才情况思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冷链物流人才情况思索

1北京冷链物流人才需求现状

1.1冷链物流人才界定

冷链物流人才顾名思义,就是在整个冷藏冷冻类食品的生产、储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管理、组织、操作的人员,使货品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专业冷链物流人才。冷链物流人才可分为两种:技术和作业型人才、管理和规划型人才。技术和作业型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熟悉冷库常涉及一些化学物品,如制冷剂用到的氨、氟利昂和四氟乙烷等,还要懂得冷库里压缩机设备结构和原理,也就是要有一定的电学知识,除此之外,冷冻技术与食品特点等也是技术和作业型人才必须要掌握的。而管理和规划型人才不仅要了解前者所需掌握的知识,还得具备一定的管理才能,这就要求相关人才有一定的学历,当然学历高并不一定代表能力强,但学历高的人代表了其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接收能力。

1.2企业对冷链人才需求心声

我国食品行业的飞速发展促使冷链物流行业迅速发展起来,但行业快速发展和现有人才培养出现脱节,从北京一些涉及冷链物流企业的调查发现“无人可用”是他们共同的心声。企业所需要的冷链物流人才必须具备一些专业的素质:①冷库相关的化学和电学知识,如氟制冷、氨制冷,冷库里有压缩机等设备的使用和维修;②关于制冷的结构、工艺、原理等专业知识;③良好的仓储管理能力,需要精通仓储各项现场管理工作,精通仓储各类作业流程,有能力与公司各相关部门配合指导仓储现场工作。有合理调配各库区各作业班组的能力,以及很强的严格管理意识及领导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外语能力;④项目操作能力,这样的高级冷链人才就是负责整个冷链的把控,从产品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进行控制,工作强度与挑战性远远大于一般的物流项目操作。

1.3北京市冷链物流人才生存环境分析

(1)地理环境。北京地理最大的特点是无航运物流,对冷链人才能力要求也就少了报关报检、跟单、联运、船务方面的专业要求。

(2)社会政策环境。自从1982年11月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食品的安全做出规范,这部食品卫生法推动了我国食品冷链的发展起步,也就在这时初步的形成了一种新型劳动者———冷链物流人才。一直到现在几乎每一年国家相关机构都会颁布一些鼓励冷链发展的部分政策,尤其2010年7月,由发改委颁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规划》指出:到2015年,建成一批运转高速、规模化、现代化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企业等。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所有政策目标的实现都要依赖于人才的力量,作为首都的北京,是最直接沐浴在各种政策的实施下,国家对冷链物流政策上的扶持,也说明了对冷链物流人才的极大需求。

(3)社会经济环境。冷链物流的发展与社会的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只有在经济繁荣的情况下,消费者才会对易腐产品产生大量需求,因此经济环境对冷链物流具有推动作用。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至34.5万亿元,冷链物流为国内生产总值作出了贡献,当然巨大的经济环境也为我国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冷链物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社会文化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居民不仅关注食品的质量、营养和卫生,而且已经从发展的角度开始种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安全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亦高度重视。不过,食品物流安全仍是许多食品生产企业的软肋,食品腐烂变质是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而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焦点关注,正带动着以肉类、水果、蔬菜及水产品、奶类为代表的食品冷链保鲜市场的急剧升温,这些更是对冷链物流人才提出了更专业的能力要求。

2高校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2.1一线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一线冷链物流人才主要从事一些技术和作业性的工作,这其中包含需要温度控制的物流企业及其相关企业的生产、加工、储存、配送等物流基本活动,具备一般的冷链物流业务处理能力和管理能力等的冷链人才。北京市并没有专门设置培养冷链物流一线人才的高校。这是北京市严重缺乏冷链物流人才的一个原因,也是北京市在冷链人才培养上的不足。冷链物流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企业非常需要学校能给其输送一流的人才。冷链物流专业的就业前景是到各类冷链物流企业从事一线业务管理岗位的工作:包括对冷冻食品、海鲜等的运输、冷库仓管、冷链物流配送、冷链物流企业其他相关业务(含进出口业务)岗位。不过我国已经有一些地方开始了在冷链人才培养领域的试水行动,像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冷链专业的还有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其“冷链物流”课程为教育部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

2.2高级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所谓高级冷链物流人才应该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不仅要掌握冷链物流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企业中对冷链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监督、控制、调节等工作的冷链物流管理人员。这种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可以为企业甚至国家提出有价值的物流解决方案和对策。北京一些高校中涉及了相关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但还没有实行专门化、系统化。这样的高校有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北京财贸职业技术学院等。在北京高校中研究冷链物流方向的教授有很多,就是因为这些教授带领课题组成员和硕士研究生,长期从事冷链物流方面的研究,在做项目和指导硕士论文的过程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一部分冷链物流管理型人才,为首都在引领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方面作出了贡献。

3对策建议

3.1国家的推动与引导

目前,冷链物流人才十分缺乏,已逐步成为制约我国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瓶颈”。这主要源于现代冷链物流的发展在中国时间不长,同时冷链在物流行业又是一个附加值较高的领域,冷链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建立一个好的管理体系需要时间。所以国家要发挥引导作用,推动高等院校设置冷链物流相关学科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职业教育,并建立交叉研究机构鼓励扶持行业协会、企业及有关高校结合国外实践开展冷链物流职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形成多层次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人才激励与柔性机制推动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将“农产品冷链物流”作为“农产品营销与储运”专业的专业(技能)方向增加至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

3.2高校培养模式创新

院校是各类人才输出的动力保障,近年来我国开设物流相关课程的院校数量不断增加,以冷链为例,北京交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院等七八所院校已先后开设了冷链课程。但当前我国冷链行业甚至整个物流行业,面临的管理、技术、操作等层面人才缺乏的难题却始终未得到改善和解决。大部分高校里设置的多是制冷暖通和物流专业,范围比较广,没有细化,更没有专门的冷链物流专业学科。有时关于冷链的教材,一些理论知识都是20世纪90年代的内容,时代性并不强。对此,高校应积极创新冷链物流高技能培养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运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市也应吸取成功经验,争取和企业合作共建冷链物流专业。冷链缺少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人才,培养这方面的人才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注重基层实习和锻炼,不能盲目的只进行理论培养,造成只开花不结果的局面。使工学紧密结合,即把冷链物流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与企业的冷链物流业务经营活动过程紧密结合。

3.3企业加强冷链物流人才待遇

当今社会人才注重的不仅是提高工资待遇,更加注重企业文化、发展空间、团队氛围等软环境,职业前景等,这些已成为毕业生看重的要素之一。例如,物流专业毕业生大多选择索爱、中铁物资等生产型或国有企业,而不愿意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主要原因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前景不明朗。对此,企业应该为企业员工制订合理的职业规划,冷链是朝阳行业,长远明确的规划是可以让员工感到有“奔头”的。另外,企业应该加强自身文化的培养,定期为员工进行培训,让员工能够不断地提升自我。在企业文化的培养和员工职业规划方面,北京物美商业集团称得上是典范。由于刚从院校毕业的人才激情高、使命强,物美尽量通过各种方式使他们保持这份激情。比如,物美将员工的工资同个人绩效直接挂钩,多劳多得,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4冷链物流人才提高自身素质

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冷链物流是一个高投入、低回报的行业,基层员工的薪资待遇也要比其他行业低。物流经常被人看做是低等行业,日常工作较脏较累。好多大学生进入物流企业后,发现自己总要干一些又脏又累,还需要经常跟一些素质相对较低的人打交道,时间长了会觉得心理不平衡,这种心态如不能及时扭转,也容易造成人才的流失。为此,冷链人才要加强自身职业认同感,提升自身素质,培养行业兴趣。加强职业使命感,要发扬艰苦努力的作风,相信经过自己的坚持和钻研,定能在冷链物流行业做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