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物流管理企业人才的对策透析
时间:2022-04-08 05:28:00
导语:培养物流管理企业人才的对策透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结合柳州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构建一个能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物流管理教育师资队伍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要求。物流论文因此,应重点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建设;建立教师到企业参观、考察、调研及接受各种培训的制度;在培养、培训的方式上可采取“培养”与“引进”两条腿走路的形式;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等。
关键词:区域经济物流管理专业师资建设
与经济发展密切相联系的职业技术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办出特色,就必须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专业建设等影响很大。高等职业教育既要服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又要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通过自身结构的优化,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
我院的物流管理专业创办于2003年,2005年被确定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本专业发展很快,2007年在校生已达709人。2006年首届毕业生83名,就业率为100%。本专业自开办以来,经过3年多的建设,本专业已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年富力强、数量充足的教师队伍;建设了适应专业教学需要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取得了一批能有效促进人才培养的教学教研成果;课程建设初步具有自己的特色;招生形势良好,专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逐渐提高。但随着专业规模的扩大和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深入,师资队伍建设愈益显现出在结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因此,建成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能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需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成为当前教学之急需。
一、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联系的物流师资建设方案的必要性
现代物流业是由商业、物资、储运等众多产业、部门和企业组成的一个社会化服务的整体。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突出,现代物流理论和技术已在发达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应用和发展,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它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海上运输、内河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涉及内贸、外贸、供销、物资、粮食、医药、资源采掘业、工业、邮政业、仓储业、包装业、信息产业等领域。这些产业在我国的GDP中占有比重超过20%。物流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对服务业的发展、对就业的增加,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柳州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研究柳州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构建一个能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物流管理教育师资伍体系,不但有助于发挥职业技术教育在柳州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有助于柳州职业技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柳州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是西南重要的工业制造业基地,形成了以微型汽车和中吨位汽车为主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以工程和通用机械为主的机械制造业,以钢铁和有色金属及深加工为主的冶金工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为核心的工业经济体系,工业经济发展位居西部各城市前列。2006年,广西区政府提出构建广西物流中心的发展战略,确定柳州为以生产资料为主的物流配送中心,在柳州等三市建立现代物流园,培育3家年配送额在10亿元以上的物流配送中心。柳州“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行业、优化提升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战略,将柳州建设成为“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目前市政府已经适时进行了调整经济布局,《柳州市现代物流规划》2010年全市物流服务产业增加值达100亿元,中铁物资柳州物流园等一批知名品牌物流园已投入建设,可以预见,柳州将成为广西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区域性商业信息和商贸流通中心。
柳州物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人才需求。根据我们对柳州市一些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进行的物流人才需求调查反馈回来的信息可知,物流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物流业发展的瓶颈。一方面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在数量上巨大,另一方面对人才在素质上的要求讲究实用性,不但要求求职者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同时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其企业的性质和发展状况紧密联系,诸如柳州汽车、机械制造业的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尤其紧缺。
由此可见,培养一支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物流管理人才队伍,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是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根本方向,而师资的建设也应朝着这一方向。针对柳州的地域特色和区域优势,结合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我们将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毕业生的岗位群定位物流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方向。专业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良的师资队伍的建设,由此师资队伍建设急需加强。
二、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职称和学历层次有待提高
教师的学历学位水平、职称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教师的学术水平、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该专业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等功能的发挥。目前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0人,副教授2人,占20%,有研究生学历(或学位)教师3人,占30%。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优秀等级标准尚有差距。高职称和高学历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的发展。
(二)拔尖教师数量少
目前,青年教师(40岁以下)教师具有高级专业职称教师在青年教师中所占比例很低,承担专业课的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仅1人,这与学院目前青年教师在师资队伍中所占的比例极不相称,与国内一些较大院校青年教师成果丰硕、晋职迅速的态势相比差距较大。同时本专业还缺乏有影响的、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
(三)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欠缺。
目前,物流专业教师管理的专业教师的来源较单一,主要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到学院从事教学,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锻炼。由于物流管理是新办专业,教师中大部分教师是从其他相关学科抽转过来,一方面因为多数教师是首次教授物流课程,对整个物流学科体系及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缺乏全面、整体认识,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多数没有在物流企业工作的背景,对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缺乏深刻认识,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授课水平。教师的物流知识不系统、不全面、不扎实,同时也缺乏物流实践经验。很多教师的教学仅仅起到了物流理念的传播作用,并不能够满足企业对高级应用型物流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
三、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思考
(一)重点应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建设
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水平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通过专业能力建设实现如下目标:
1、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物流管理专业将创造条件,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学历提高和业务进修、教学研究等,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从而能跟踪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
2、加强实践技能培养。物流管理专业规划和设计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培训,建立和完善专业课教师的技能更新机制,组织教师轮流到系研究所、培训公司、培训学校顶岗工作,定期对其专业实践技能进行考核和培训。
3、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依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需要,构建有效的适应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模式,不断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培养其整合课程、运用信息技术等能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形成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授课体系。
4、提高科研水平。出台政策鼓励教师积极从事科研、教研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总结科研成果,以科研成果带动教学工作,走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相促进的发展之路。
(二)与物流企业联合成立科研基地、实验基地、实训基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参与技术开发
教师参与物流企业技术开发,一方面可以了解企业的技术更新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又可以在科研基地开发实践中提高教师的技术素质。通过鼓励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师到物流企业熟悉技术应用,支持专业理论课教师到物流企业承接课题,进行科研和技术开发,逐步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开拓视野,探索新领域,占领学科前沿,以适应科技迅猛发展及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为进一步发展成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选派青年教师到物流企业兼职或带职进修,学习最新的技术管理规范,不断把物流行业领域中最新技术和成果引入课堂,这样,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掌握最新技术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水平。
(三)立足行业,建立教师到企业实习、调研及接受各种培训制度,培养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
采取措施鼓励相关课程教师到物流企业进行实践,以增强教师自身对专业课程的认识,使其熟悉一线的具体情况,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从而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在具体做法上可建立年轻教师岗前实习和教师下厂制度,新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必须到物流企业实习半年,专业教师每年下厂实践调研时间不少于一个月,专业教师在完成职业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企业培训和科研活动,教师就物流企业系统规划与开发、生产物流现场改进、物流成本控制、物流企业绩效考核、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开展研究,帮助企业建立物流操作标准与规范,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企业效益,降低物流成本。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科研、企业案例的收集整理促进课程的改革与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通过到企业学习培训、挂职锻炼,专业教师不断汲取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从根本上改变教学与实际脱节的局面。
(四)教师培养、培训的方式上可采取“培养”与“引进”两条腿走路的形式
“培养”是指要加强物流专业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力度,对于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应送到国外进行深造,学习国外先进的物流教育理念及进修物流领域的某一专业知识;同时要求专任教师要在物流管理专业上确立主攻方向,加强对外交流学习和培训;通过学习培训、挂职锻炼,专业教师可以不断汲取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教学与实际脱节的局面。
“引进”主要是聘任现场物流高管人员和高技能操作人员,不仅包括引进海外留学人员、物流专业的博士生,还包括聘请物流企业的专门人才到学校开设专业课程、举办讲座等。在引进高层次物流人才时,要本着“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原则,通过各种方式,充实物流管理专业师资力量。
(五)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要培养高技能的学生首先得有高技能的教师,因此,高职院校的师资培训应增加实践能力比例,使广大高职教师既有“真才”,也有“实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有以下六种实现途径:一是通过学习获取证书。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与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取得本专业实际工作中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二是“走出去”。鼓励教师脱产、半脱产到企业挂职顶岗锻炼,在合作企业担任实训指导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积极进行技术方面的开发与服务,积累教学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开发等活动,促使教师得到实践锻炼,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三是“请进来”。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高职任教,充实教师队伍。四是校内实训。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在校内实验室、实训室进行专业实践的锻炼,安排教师主持或重点参与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六是“传、帮、带”。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有针对性地安排高职称的名师在教学、实训,以及科研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
(六)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物流专业结合企业发展、吸收行业技术的最佳途径之一。要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适应高职物流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从行业、企业及政府主管部门引进学识渊博、有较高威望和影响、能够把握物流专业发展动态的名家、名师以及物流行业中的富有实际工作经验企业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担任校内外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性要求强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教学任务;负责学生校外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指导。兼职教师还承担指导或直接参与学校的各种教学、科研活动。为提高兼职教师教学水平,还应每年对兼职教师进行一定学时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师职业规范培训。
总之,通过上述各项措施,切实保证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在知识、能力结构上能够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培养适应现代化物流业所需要的中高级人才。为区域经济建设的发展与腾飞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朱莹.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需要的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5):121-124.
[2].李庆原.高等职业教育与柳州区域经济发展的探讨[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13—16.
[3].陈涛.谈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J:.继续教育.2006(10):12-13.
- 上一篇:房地产在乡建设的可行性研究
- 下一篇:漫谈基于BSC的KPI绩效管理体系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