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物流运作管理论文

时间:2022-04-23 05:27:00

导语:企业物流运作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企业物流运作管理论文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不同厂商的产品差异性越来越小,企业纷纷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为了以较低的交付成本、更好的物流服务在国内、国际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物流战略越来越成为企业总体战略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JIT及全面质量管理在日本企业的成功运用得益于物流战略的支援,降低了库存水平,提高了物流绩效,尤其提高了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美国构筑一体化物流战略,物流成本从1980年的GDP的17.2%下降到了1997年的10.5%。对照世界上发达国家或地区企业物流运作模式和中国企业物流的现状,提出中国企业物流的发展战略势在必行。





中国企业的物流现状



现代物流在中国是一个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宏观和外部环境来看,中国企业发展一体化物流存在着各种瓶颈,如:长期以来受“重商流”、“轻物流”理论和思想的影响,对物流在经济发展和企业中的作用和地位缺乏足够认识和重视;物流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学科建设严重滞后;缺乏物流的法律、法规建设;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于支撑物流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建设等缺乏统筹规划,各部门、各地区各自为政,闭门造车,缺乏协作,尚没有形成统一、开放的物流市场;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第三方物流市场薄弱等。从微观环境来说,企业物流管理与运做也不容乐观:



●物流职能分散,运做效率低



由于受宏观环境的影响,企业没有将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被动的接受生产、销售服务。大多数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一个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从管理机构设置上,中国的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物流管理组织就是例证。由于物流活动跨职、跨部门设置,各部门各自为政,且缺乏对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物流财务分析,致使整个系统的运作效率非常低下。以物流总成本为例,根据1997年IMF的资料,美国的占GDP的10.5%;日本的占11.4%,而中国的却占16.9%,中国业内人士估计可能在20%或以上。



●粗放性经营突出



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经营依然是“大而全”、“小而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运输、仓储等部门或有自己专门的运输公司、仓储公司等,奉行肥水不流外人田,进行物流自营。根据1999年中国仓储协会委托某咨询机构对450家大中型企业的调查,工业企业的物流全部自理的占被调查企业中的26%,全部委托第三方的占5.2%,自理与委托比例相结合的占69.8%,其中,委托比例在30%以下的占42.3%,在30-60%之间的占36.5%,60%以上的占21.2%。而中小企业委托第三方物流的比例更小且物流能力相对更低。与美国近70%的物流外包存在巨大差异。由于企业所下设的部门或专业公司大都围绕着母体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去市场找生意,资源闲置和浪费现象严重。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各种贸易堡垒的逐步取消,应该说,企业更是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时下还有一些在国内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则不顾企业物流管理能力是否具备,宁愿不惜斥巨资在国内建立自己的物流子公司,也不把物流交由具有比较优势的第三方经营或与外部企业缔结战略联盟。



●缺乏协同竞争的观念



面临“经济全球化”、“物流无国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下,美国的企业在与日本企业竞争时,尚感觉到了压力,他们纷纷实施归核战略—企业集中资源,培育其核心能力、大力发展核心主业,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走集约化道路,并在全球范围谋求物流外包或与全球的外部企业缔结战略联盟,以整个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竞争。因为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所有的业务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有的企业具有核心技术能力、核心制造能力,却不具备核心营销能力、核心企业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和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能力。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的速度很难跟上市场变化的速度,因而企业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而将自身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业务以合同的形式外包或非合同的形似(战略联盟或合作)交由外部组织承担。通过与外部组织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将上述五种核心能力加以整合集成,从而以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赢得竞争优势。中国企业经营的“大而全”、“小而全”,印证了中国企业尚未实现由孤立经营、各自为战的竞争思维向合作竞争、寻求双赢的新思维转变,缺乏与外部供应链企业相互信任、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的价值观。



●缺乏协同竞争的观念



在物流管理上,很多企业还停留在纸笔时代,有些企业虽然配备了电脑,但还没有形成系统,更没有形成网络,同时在物流运作中也缺乏对EDI、个人电脑、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通信、条码和扫描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由于信息收集、处理、跟踪的底效性以及企业缺乏对各方物流信息全面、准确、动态的把握,切不说企业无法实现内、外部物流一体化以寻求物流系统的最优化和合理化、参与供应链管理,就连基本的物畅其流也难以做到,更不用说去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快速研发出高性能、高可靠性、价格合理的新产品并准确及时交付给客顾客,满足消费者快速变化、日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进而强化企业的竞争能力。



●缺乏现代物流是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理念



20世纪60-70年代,发达国家的企业大都把竞争焦点放在生产领域,千方百计地降低物质资源消耗,获取企业的“第一利润源泉”,千方百计提高劳动成产率获取企业的“第二利润源泉”。然而生产领域的这两个利润源泉,都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在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和生产工艺日趋程序化、规范化的情况下,技术趋同性的增强使这两个利润源泉基本无泉可挖。进入80年代,对于一个生产企业来说,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人们开始把竞争的焦点从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领域,包括采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分销、售后服务等物资流通活动以及有关的信息活动,即物流管理。Dell既不生产硬件也不生产软件,所有的零部件和软件都是外购的,Dell一手抓住客户,一手抓住供应商,高效率地组织零部件的采购、转运、装配和发送,赢得了顾客的忠诚。Dell的物流管理成为了支撑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在中国由于受宏观环境的影响,企业没有将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至于附属地位,被动地接受生产、销售服务。许多企业的物流不但没有形成利润源泉,反而成为亏损源,是无底洞,是企业的负担。





●企业缺乏物流理论支撑和物流人才



长期以来,我国物流研究缺乏综合性。物流理论研究的两个领域——物资流通和交通系统,无论是物流战略规划还是物流经营管理理论的研究,都从研究者固有的立场和视角出发,片面地强调某个局部的功能要素,缺乏综合性,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直到2001年4月,我国物流的第一个基础性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才正式。虽然“物流学”或类似名称的教材以不断问世,但过多地是对国外概念的引进,对于适合我国国庆的物流理论尚缺乏深入研究,同时部分理论研究与实践严重脱节,理论成果的可操作性不强。



●学科建设和教育落后



根据欧盟的调查结果,在欧洲工友87所大学开展了物流高等教育,其中54所大学培养物流或供应链管理硕士(约占三分之二)和学士(约占三分之一),另有33所大学在其他专业培养中设有物流或供应链管理课程。欧洲一些大学还建有全球领先的物流研究中心等。中国从1993年开始将物流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到1998年全国共有15所高校开设过物流管理专业,成为中国历史上物流专业培养最鼎盛的时期。但在1998年新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却又被莫名其妙地取消了。目前在国内高校开设物流专业课程的仅有10所左右,进占全国高等院校总出的1%,研究生教育也刚刚起步。每年的毕业生才几百名,不仅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异,也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物流研究机构也比较少,且还存在着与实际结合不紧密的问题。致使中国现代物流的发展缺乏物流专业人才和完善的学科体系的支撑。



●传统的会计核算法掩盖了物流成本的真面目



一般情况下,企业会计科目中,只把支付给外部运输、仓储企业的费用列入成本,实际上这些费用仅如冰山的一角。因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费和企业利用自己的车辆运输、利用自己的库房保管货物、由自己的工人进行包装、装卸等费用都没有列入物流费用科目内。尤其是花费在保存货物的库存费用也没有单独的科目。在美国,库存费用除了仓储、残损、人力费用及保险和税收外,还包括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其中利息是当年美国商业利率乘以库存总金额。只有把库存占压的资金利息加入物流成本才能将降低物流成本和加速资金周转从根本利益上统一起来。中国现有的会计项目对物流费用的核算和管理,不能揭示物流费用的分布,掩盖了物流费用的真面目,无法唤起企业对物流的重视。



●物流运行的宏观环境和外部环境差



受“重商流”、“轻物流”理论和思想的影响,物流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严重滞后;缺乏物流的法律、法规建设;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于支撑物流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建设等缺乏统筹规划,各部门、各地区各自为战,缺乏协作,尚没有形成统一、开放的物流市场;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第三方物流市场薄弱等。



●政府要为发展现代物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

中国企业要按市场规律构筑适合自己的一体化物流战略,离不开完善的宏观环境和外部环境。中国政府要加强和完善物流法律、法规建设;要加大与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鼓励和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为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在跨地区经营的工商登记、办理证照、统一纳税、交通管制、进出口货物查检通关等方面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要扶持、引导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引进先进装备、改善物流设施,进而提高物流绩效和物流服务水平;要积极鼓励和扶持有一定基础的大型货运企业或储运企业完善服务功能,实现向物流服务企业的转变,推动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的形成;要健全社会保障和就业机制,促进生产性和流通性等企业更多地使用社会化物流,既提高经济效益又提高社会效益。



●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为实现一体化物流奠定基础



中国企业应加快建立起集成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以提高需求预测程度、促进信息共享,同时要积极引入和使用网络技术、EDI、人工智能、条形码与POS等各种先进信息技术,从而真正实现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和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为一体化物流的实现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撑。



●消除部门间利益冲突,构筑一体化物流

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国企业必须将物流活动纳入系统化、统一管理,以一体化物流既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又降低物流总成本,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内部实现不了一体化,就谈不上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合作形成一体化供应链。但是否每个企业都成立物流服务部甚或物流子公司,本人认为,只有那些物流活动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才有必要成立物流服务部或物流子公司。但对于新成立的企业,就应该将精力集中在自己的主业中,将物流交给第三方经营。当然,对于那些大规模的制造企业来说,如:TCL、美的、科龙等号称要拿出几个亿来自己做物流,依据国际的经验,仍值得认真思考,整合内部物流,把外部物流交由第三方去做,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

●要广泛运用第三方物流



为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生产性企业应从繁杂的物流活动中解放出来,将自己的主要精力用在自己的核心义务上以提高自身的核心能力,将物流服务交由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从而以整合的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取胜。



●缔结战略联盟,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



中国的大型制造企业、商业企业要迅速从“大而全”的经营误区中解脱出来,不失时机地与合适的供应商、储运商等结成战略联盟,通过合作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同时又实现互惠互利。作为小型生产性企业更应走出“小而全”的误区,要积极寻求与核心企业的战略合作,成为核心企业长期的、稳定的战略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实行供应链管理,以供应链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提高中国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已大势所趋。



●开拓全球性物流,寻求全球性市场空间



中国的企业要增强竞争忧患意识,在抓住国内市场的同时,要放远世界,构筑全球化战略,以一体化的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在全球寻求资源采购、生产装配和产成品分销,参与国际化竞争。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实现对顾客的快速反映,提高顾客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总成本或供应链成本,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在全球性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中国企业物流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物流在运作上着实存在着明显差距。中国企业要破除物流分项管理,构筑一体化物流战略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竞争力,离不开完善的物流法律、法规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等宏观环境和外部环境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援;离不开企业对一体化无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离不开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相互信任、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的共同价值观的建立和形成。中国企业要勇于探索、锐意进取,直面入世国外竞争对手的强有力挑战,将一体化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纳入到企业总体战略中加以运作,缩小同发达国家企业在物流管理和产品竞争力上的差距,稳住和提高中国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并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