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危机舆情管理
时间:2022-03-19 05:07:31
导语:浅谈城市危机舆情管理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城市危机管理中,舆情管理得当就能产生对抗危机的主观合力,如果失当不利舆情就会引发新的危机。基于舆情与城市人的思维意识有关,而思维意识又具有量子化特征,文章从波粒二象性、光电效应、斥力可叠加性、量子随机性、隧穿效应、量子纠缠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并从提前介入机制、预警评估机制、科学决策机制、公共信任机制、民众参与机制、文化总结机制等几方面,提出城市管理者角色在舆情应对中应由重监管向善服务转变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危机;舆情管理;意识量子化;机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以社会主义方式快速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更是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空前扩大,其功能也发生了质的变化,逐渐成为推动区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很多城市人口在相对短时间内就达到百万级甚至千万级,城市治理的脚步虽然飞速跟进,但现代化治理经验和手段还显得不足。在城市这个蕴藏着大发展、大机遇、大危机、大风险的载体,危机成本越来越高,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进步,危机发生时舆情科学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网络载体把市民思维意识摆在一间间虚拟会议室里,组成了一张信息互通、参差不齐的大神经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传统有分有聚状态变为时时刻刻“线上面对面”,面对人人有“话筒”、人人可发言的局面,管理者需要用更加人性化、精细化、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及时、主动、有效地与之沟通交流,稍有懈怠就会引发大面积负面舆情。怎样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建立有效、科学和规范的危机舆情管理体系,并结合本城市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使城市危机舆情管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集科学性、实用性、规范性于一身,创造健康、和谐、稳定的城市生存及发展环境,是解决现代城市危机管理问题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从城市主体角度而言,人与物交织成一个超复杂巨系统,尤其人本身就是一个至今还没有研究透彻的复杂巨系统,众多人集聚以后,这个被称之为社会系统的结构更是表现出维度多元、结构多样、系统繁杂的非线性特征。在传统城市管理中,人们对城市客观发展规律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并在七分建设、三分管理的城市化初期很好地指导了实践。但在七分管理、三分建设的城市化中后期这个发展新阶段,我们对城市的管理主体———城市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不相匹配的,尤其在城市危机舆情应对工作中,更应该对人的意识特性进行深入持续地思考。
一、什么是城市危机舆情管理
城市危机舆情管理,就是城市危机发生时,城市管理者对群众产生和持有的,并可能对危机管理产生影响的社会态度、意见、情绪进行预判、研究、处置、引导、总结的全过程。因为互联网的发达和电脑、手机终端的普及,目前舆情管理的重点是网络载体上的意见、观点。截至2019年,我国网民已达8.54亿人,其中政务线上服务的用户接近4亿人,由南京大学谷尼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实验室所作的报告显示,各级政府从2009年开始更加重视网络舆情的处理,并经历了一个由监督到管理再到应对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新技术的应用和产业业态的集聚,城市更容易发生各种危机,舆情也更为多元、复杂,管理难度不断加大。
二、目前城市危机舆情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无论是城市管理者还是市民,都在新的历史起点和方位共同学习如何在城市这个综合载体中和谐共处,对现代化管理还缺少经验,对城市危机尤其是非传统型新型危机的应对还缺少重视,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知识结构改变引发的沟通交流方式改变还缺少磨合,容易引发各种舆情问题。以2019年为例,在舆情优化的手段上,平台搜索引擎占了90%,说明舆情优化在思想意识层面的沟通交流质量还是不高的。1.缺少城市危机的前置教育,市民不能正确认识危机从而引发舆情。市民危机意识强弱和应对危机知识程度决定了危机中舆情管理的效果。目前,除了地震、火灾两项危机在学校和个别行业有所普及、演练之外,更多的其他单位、社区还缺乏经常性的、范围更广的危机知识普及、预防自救教育、互助体系建设等。不管是城市原始住户还是后迁入市民,都和新城市发展史一样,显得还太年轻,缺少危机的应对经验。所以,可能压根就不知道一座城市会发生什么样的危机,会产生什么后果,更不知道危机来临时如何自救、互助、抗灾,在恐慌中自然容易引发负面舆情。2.不能及时预警,在市民的猜测中舆情迅速恶化。一座城市发生危机时,需要有资源优势的管理者迅速预警。在网络时代,市民的社交圈层空前庞大复杂,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引发猜测,如果预警滞后,市民一旦在猜测一段时间后证明猜测的正确性,这个时间差就会使市民感受到威胁压力陡增,并由于互联网的叠加效应引发舆情在短时间内几何级数恶化。一般经验认为,网络舆情应对的黄金时间是六个小时以内。3.科学决策延迟,在应对危机时市民参与不足。城市危机发生时,往往需要全民动员形成合力对抗灾害。这个时候管理者如何制定一系列科学决策,使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区块的市民参战到正确的方向和领域非常重要。体制内公共应急队伍在大的危机面前势单力薄,需要其它力量作为支援和补充,决策失误或滞后就会丧失机会成本,使分散的市民力量意识不到自身的价值,产生你忙你的我看我的或个别人累死也融不进应急体系的状况,从而闲置民力或浪费民力。4.信息公开不够,在新媒体面前公共信任力降低。公共信息封锁从来都是为负面流言盛行创造条件。在危机发生进程中,网络新媒体快捷、交互的特性成为一把越来越锋利的双刃剑,既方便了信息传播,也增加了信息的不确定性,城市管理者用网络新媒体同市民交心的能力水平离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加上政务信息公开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导致强大的传统权威信息资源不能在网络新媒体上有效转化。危机中,信息公开不够使市民不能准确判断威胁程度,因此降低对城市管理者权威的信任程度,转而盲从不确定信息源导致更大的信息混乱,形成管理者权威进一步降低的恶性循环,而这种修复,需要一个艰苦过程。5.城市文化不显,重管控、轻应对致使正面舆情难以找到共振频率。摧毁一座建筑只需要找到爆破点即可,建成一个建筑却需要钢筋龙骨运料抹泥。城市危机发生时,正面舆情的引领是一个建设过程,靠强制灌输很难在这个多元时代马上奏效,它需要一个能与市民的思维意识产生默契、共振的频率,需要在尊重城市文化的基础上由专业团队来进行。城市文化属于一个城市全体市民的精神追随,是形成合力的隐形支撑,城市文化不显,就缺少天生的内在力量支撑,市民在精神意识层面缺少归属相位。因此正面舆情引导必须在展现事实的前提下,依托城市文化,懂风俗接地气,这样的舆情引导不但有助于对抗危机,还会在危机过后为这座城市的文化之墙添砖加瓦,再次增加这座城市的文化高度。
三、舆情、意识二者间的关系及意识量子化的研究
解决城市危机中舆情存在的问题,首先应弄清楚舆情与意识的关系。从城市危机舆情的定义可以看出,危机舆情的本质就是市民意识在特定条件下的反应总和。城市危机舆情和危机本身的发生发展过程一样,具有分阶段、范围广、节点多、影响大的特点,如果说自然灾害引发的城市危机破坏力还遵从经典物理力学的传递扩散规律,那么危机中舆情的产生、发展就因为人脑的作用具有量子化特征。舆情的背后,是意识,自量子理论发展至今,越来越多的量子理论研究者和生物学家认为,思维意识具有量子化特征。意识具有量子化特征的研究学者认为,经典力学无法完整解释意识,意识是一种量子力学现象,如量子纠缠和叠加作用。大脑中存在海量的处于量子纠缠态的电子,意识正是从这些电子的波函数的周期性坍塌中产生。这一假说在解释大脑功能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了解释意识现象的新理论基础。意识具有量子化特征,也从实验角度得到了验证与支持。2003年到2009年之间,埃里克•康特等人做的精神状态中存在量子相干效应实验,克里尼等人2010年证明了蛋白质中的这种相干能在室温下存在,这些系统退相干的时间和大脑蛋白质的时间相符的相关实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家认为,他们发现了生物系统中量子相干的证据:绿色植物为了捕获太阳光能,在光合作用中表现出了量子计算的能力。2010年英国牛津大学在《物理评论快报》称,一种欧洲知更鸟能敏锐感知主要磁场的微小变化,这是“叠加和纠缠在生物系统中持续100微秒,超过了最好的人造分子系统所持续的时间”的证据等等,都从实验角度证明了神经过程与量子状态有关。
四、城市危机舆情中的意识量子化特征具体体现
应该说,本文所说的意识具有量子化特征,只是用量子原理来描述认知现象,它关心的不是神经元的生物学机制,而是它们处理信息、展开思考的方式和结果。1.意识的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是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之一,指的是所有的粒子或量子不仅可以部分地以粒子的术语来描述,也可以部分地用波的术语来描述,也就是说一个基本粒子或量子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且二者是叠加的。这个性质是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电效应的光量子解释后为大家所熟知,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后,波粒二象性的属性外延到一切物质。尽管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发展早期提出的概念,但其用经典力学解释量子力学的方法也更容易让大家理解量子理论基本原理同客观世界的关联。在传统城市管理学中,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习惯于把城市组成要素的基本单位当作粒子的经典物理属性去对待,所以传统舆情管理也通常重视人的行为忽视背后的意识研究。意识具有能动性和社会性,因此不研究意识特性就无法理解行为结果。量子理论说明一切物质都具备波粒二象性,因为人的质量过大因此波动性表现的不明显,但思维意识不同。从舆情角度而言,由于人的意识基本粒子波粒二象性叠加,所以当一个人平静时,可能意识表现出粒子属性;当一个人激动时,意识又表现为波的属性,并且人的社会性还会导致一个人的波和另一个人的波发生干涉作用形成新一轮波的波峰和波谷,所以一个人的积极热情很快会传染给身边一大片人,反之,一个人的消极抵触短时间也会形成一个群体的消极抵触,这就是意识的波性作用。在波粒二象性的光子双缝实验中,意识平稳时就相当于光量子在双缝板之前的传递表现为粒子性,意识波动时就相当于通过了双缝板受到缝的影响表现为波的性质。可见意识变化取决于外界条件变化,而双缝板就是外界条件,也可以看作城市管理者给城市人创造的舆论条件,当双缝足够宽,也就是城市管理中的政策、法规、制度等约束条件足够以人为本时,市民的意识行为表现为经典粒子秩序性,反之当双缝小于意识波长,也就是管理压力突破承受边界时,市民意识行为表现为量子干涉性。2.光电效应与舆情引导。在光电效应实验中,用红光照射到金属表面,多强的光也打不出电子,而当紫外光照到金属表面却可以在一百万分之一秒内打出电子,即便是很弱的紫外光也是轻而易举,这是因为红光和紫外光的频率不同。这个实验说明能不能打出电子,取决于频率而不是强度,换句话说,只有在正确频率下光强度加强才会打出更多电子,否则光强加到多强都是没有意义的。在城市危机舆情管理中,城市管理者需要迅速找到正确方法占领信息高地。在本次肺炎疫情中,微信及时推出“医疗健康”服务小程序,微信使用者每天了解全国及所在地的确诊、疑似、治愈人数变化,成功避免城市危机中最容易出现的受灾人数不明的负面舆情。在新媒体时代,先有正确的信息传递方法,之后谈引导强度才有意义。在网络信息多元印证助推鉴别能力提高的今天,假空式、滞后式、摆拍式、隔空式的舆情引导即便是权威媒体也不能成功,信息必须真实才能经得住考验,必须及时才能破解留言,必须符合受众习惯才能被有效浏览,必须接地气才能激发合力。与群众的沟通,需要找到正确的频率才能激发出能量共振,即达成共识。形成共识的管理政策实施起来事半功倍,没有共识的政策实施起来各说各话并引发管理危机。在我们党的发展历史中,思想工作是最优良的传统之一,党的思想工作使广大群众对党的政策纲领认可和支持,并积极参与到战斗和建设中来,依靠的就是重事实、讲方法、善引导、有口碑,让百姓感受到听闻之事与身边发生之事并无二致。3.斥力可叠加性与公共信任。量子理论中,波尔有一个“液滴模型”,一个原子核有若干核子构成,核子间既有斥力,也有引力,其中斥力是远程力可叠加,引力是短程力不可叠加,元素周期表里越往后的元素质子越多,而每一个质子因为叠加作用拥有的与引力对抗的斥力就越大,越容易被打破平衡,这就是铀核裂变的原理。斥力可叠加性说明,庞然大物恰恰是最脆弱的。城市公共政策本质上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契约,公共信任是契约的基础,它决定了双方采用什么样的条款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履行约定。由于公共信任的普遍性特征,是一个城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所有意识的大集合博弈场,由于意识的量子化特征,场内质子数众多且具有力的叠加性,外表强大却是一种弱平衡,因此,管理者需要警惕对自身公信力的盲目自信,要时刻避免看似微不足道的“非信任粒子”轰击导致难以预料的裂变。在城市危机舆情管理中,公共信任的持续性是核心考量。在公共信任态中,市民自愿地配合管理者,危机管理成本降低,危机对抗效率提高,危机过后,现代民主和法治治理能力得到增强。在公共信任态受损后,城市管理者的危机应对就成了孤军奋战且受到质疑,并会影响到危机后的重建和管理。4.量子完全随机性与舆情调研。在量子理论中,完全随机性也叫不确定性或测不准原理,按照薛定谔方程,微观世界的规律存在完全随机性,无法预测一个基本粒子的运动方式或轨迹,基本粒子都是自由粒子,出现在何处是一种概率分布,具有不确定性特征,只能用波函数来描述。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意识选择不是遵循路径,而是一种概率。当有外力作用时,会导致意识自由粒子的不确定性坍缩为一种经典确定性。从城市危机舆情管理的角度看,城市管理者因为容易把市民当作经典物理中的基本粒子属性对待,因此相信舆情具有明确的可预判路径并可封堵。但实际上舆情中市民的意识量子化特征符合自由粒子概率分布,当有危机中的各种外力,尤其是网络世界更加多元的外力打破意识基本粒子的自由态时,基本粒子自由态会坍缩为一种确定结果,而这种结果往往带有随机性没有路径可参考,具体表现为城市发生危机时会产生各种预料之外的舆情,此时管理者无法依靠经验去准确预判市民的意识选择结果。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同样是利用量子理论中观测引发坍缩的原理,由城市管理者主动施加外力,即在危机中迅速利用党支部、社会组织、单位、社区、志愿者等资源及时主动开展舆情调研,并利用智能系统反馈。调查研究是我党的另一个优良传统之一,调研者与对象的沟通交流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意识量子被观测后引发粒子概率分布坍缩为确定结果的过程,有利于城市管理者及时掌握舆情动向。5.量子隧穿效应与舆情管控。量子隧穿效应就是因为基本粒子具有波的性质,所以当粒子的能量小于势垒(阻挡粒子的能量)时,粒子有一部分几率穿过势垒,也有一部分几率被反弹回去,而人的意识也具有量子隧穿效应,这是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城市危机中的负面舆情,需要坚决而果断地管控,但是管控中还要注意效果和漏洞。在传统城市管理学中,控制行为从本质上都是制造势垒的过程,按照经典力学,基本粒子当能量小于势垒时是无法进入并穿越势垒的,这也是传统城市管理者认为管控量能高于预期中的管理对象量能就可以高枕无忧的原因所在。但按照量子理论,人类意识具有波的性质,面对更高的量能,意识基本粒子完全有几率穿越过去,并且,穿越过去的这部分粒子,就是不受势垒控制的部分,这部分坍缩成什么结果才是舆情管理者需要面对的补缺挑战。6.量子纠缠与城市文化的影响。量子纠缠,是指当几个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后,由于各个粒子所拥有的特性已综合成为整体性质,无法单独描述各个粒子的性质,只能描述整体系统的性质的现象。在EPR佯谬里,由于两个粒子分别处于两个相隔遥远的区域,整体系统被认为具有可分性,但因量子纠缠,整体系统实际具有不可分性。用数学解释就是多个粒子组成系统就是个多元函数,多元函数中可能存在无法分离开来的函数,那么这时候两个粒子的函数就只能共用同一个函数,对其中一个粒子进行测量,势必影响到另一个粒子,那这两个粒子就组成了纠缠粒子。城市危机舆情管理中,城市文化的积淀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使市民意识处于关联态。城市文化的本质是一座城市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城市文化在形成之初并不会有固定的模式,但在慢慢发展过程中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稳固的形态,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影响整个城市市民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基于舆情的背后是意识,而意识又具有量子化特征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从一般的经验看,城市文化对市民意识的影响还具有视觉、听觉等经典传递介质并也有延迟、滞后等特征,这些不同于量子纠缠的无介质、无时差的影响特性,但是这也和我们对意识的量子化特性研究刚刚起步有关。而且,从系统角度看,当有城市危机舆情发生时,城市文化的影响也确实会令不同行业、不同社区、不同年龄的市民在不见面的情况下自发产生相同的思想意识去指导实践,这是关联态的坍缩结果,即俗话说的“这不巧了吗?”从这个意义上说,又具有量子纠缠在同一系统中,因为有关联的共同文化来源而相互瞬时影响的量子化特征。因此,舆情的正向引导在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会变得容易许多。
五、对城市危机舆情管理的几点建议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危机舆情管理中,城市管理者应由强监管向善服务转变,对市民的意识场要主动施加让人民满意的外力影响,因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1.城市危机舆情管理要求有提前介入机制。意识基本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说明,危机中尽量维持意识的粒子经典秩序性,减少负面量子波的干涉,形成正面舆情意识的关联态,需要有提前介入机制,即利用记忆粒子来影响危机发生后意识粒子的坍缩。提前介入机制包括危机的学习教育、危机应对培训、危机推演、危机储备等内容。由于提前介入机制中的内容与城市危机应对预案紧密相关,因此,接受介入的市民一方面对城市各种危机的发生有着正确认识,另一方面危机真正发生时抗压能力提高,提前介入机制形成的意识能够指导正确实践,并且尽量降低恐慌、无序引发的新危机。提前介入机制中核心是危机应对储备,它是解决危机发生时舆情恐慌的最重要因素,可以说,打仗打的就是储备。危机储备宜集中、分散结合且主要依靠分散,因为集中储备成本过高,应借鉴“民兵”制度,战时为兵能打仗、闲时为农抓生产,危机所需资源按照分类由社会不同类型单位承担储备职责,在市政、军、警、消防、医疗、民间组织等的基础上,还要增加具备条件的单位和场地的可转化性储备,比如医疗储备可扩大到药店、诊所,空间设施征用可扩大到更多企事业单位、工厂、学校空地等,在危机发生时,要有一批相当规模集中常规储备以外的,马上能为城市危机应对提供输血性支援并成为防线一部分的机动储备。2.城市危机舆情管理要有科学的预警评估机制。人类意识的跃迁特征,决定了量能会从一个当量瞬间加大到这个当量的整数若干倍,再加上网络波的干涉、叠加效应,导致城市管理者会面对昨天还不太严重的事今天一下子就变成了危机。因此,人类意识跃迁变化特征决定了我们在城市危机管理中面对意识变化要有更科学预警评估指标和方法。科学预警的信息系统,应该逐步实现专业资质化,建立不同危机信息由不同专业资质单位鉴别、评估的常态化工作机制,而非临时指派性工作。由专业对口来应对舆情,是现代化治理的基本要求之一,行政管理部门不可能在舆情应对中说清一切专业问题,应回归到组织、协调、控制的角色。3.城市危机舆情管理需要制定“紫外光计划”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光电效应说明,先有正确的方法,之后再加大力度才能解决问题。光电效应用普朗克的量子公式:E=hv可以解释为,因为h是常数,所以频率v的高低决定了能量E的大小,红光频率低而紫外光的频率高,所以红光不能像紫外光一样打出电子。对应到舆情管理中,我们不妨把能激发市民正面舆情的意识沟通方法定义为“紫外光计划”。在城市危机舆情管理中,正确的方法来自于科学的决策机制,针对每一类舆情的危机,城市管理团队都应在决策前储备对应的包括行政管理、专业技术、经验人士组成的专业团队,在危机发生时辅助决策。在本次疫情舆情中,市民在家中最为关心的是生活物资保障和防护用品保障,与2003年非典疫情不同,本次生活物资的保障电商平台起了很大作用,异地调配资源的优势得以体现,最重要的是,市民自己主动下单这种自主操控行为极大有利于缓解恐慌情绪。但一开始还是缺少对这方面的认识,没有对快递行业做参战动员,很多小区物业阻止快递员进入小区,市民被动等待引发不满舆情,其实几名快递员就可以为一个小区供应大量物资,至于怕快递携带病毒的问题完全可通过技术手段解决。比如太原市,率先出台了不得随意限制快递送达的通知,提倡无接触送达,对缓解市民的焦虑科学有效,取得了舆情的一片赞扬。4.城市危机舆情管理要求建立公共信任稳定机制。社会学家西美尔认为,整个社会的运行离不开信任,信任不同于弱归纳性知识,不仅包含认知性因素,还包含一种类似于信仰的超验因素。在城市管理者与市民的关系中,市民对管理者的信任实际上是一种系统信任,是对城市管理者制定的公共管理制度的信任,这种公共信任是城市得以正常运行的最大资本。但在城市危机管理实践中,管理者错误评估或不重视市民的公共信任程度是犯错的重要原因之一。量子理论的斥力叠加现象说明,看似最强大的部分可能就是最为脆弱的。社会中人的意识形成的信任引力与斥力也是一种弱平衡。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上提出,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这实际上是建立公共信任稳定机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管理和服务到位,让群众放心和满意,城市发生危机时稳固的公共信任关系才能有利于舆情管理。5.城市危机舆情管理要求建立更积极的民众参与机制。量子理论中的隧穿现象已经说明波是可以在面临更强大能量的势垒时,有几率隧穿过去。人的意识也具有量子性,危机发生时,对市民的舆情采取封堵、阻控通常是不理想的,因为没有一种势垒可以确保市民的意识量子不发生隧穿。另外,在双缝实验中,当缝隙小于等于光子波长时才会发生波的干涉,表现出波的特征,当缝隙远远大于光子波长时,表现为粒子性特征,这也说明,危机发生时,对市民的意识管理要有相应宽度才能获取粒子的经典秩序性。危机中恐慌是源自未知,所以,市民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容易越过管控势垒发生“舆论搭车”现象,即由于平日有各种原因的压抑和不满,此时借助危机事件搭车到舆情中来爆发,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及时互动。危机一开始就提高民众参与度,甚至采取全民动员和参与,分岗位、分体制、分行业、分类别、分区块的让大家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参与到危机应对中来,让市民成为危机解决者、见证者,而不是旁观者、无关者、舆情搭车者。量子纠缠现象需要同质同源粒子,市民参与进来才能在意识中找到与城市管理者同质同源具有关联态的粒子并发生纠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大面积关联意识粒子发生纠缠坍缩的结果。中央要求城市工作要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聚促进城市发展正能量,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这项要求落到实处,整个城市的众多单体意识粒子间就发生了关联,并形成强大的排挤效应,负面舆情就失去了孽生空间。6.城市危机舆情管理中要形成文化总结机制.文化是城市发展中三大驱动轮之一,是市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城市特点的某一种模式,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城市危机后对文化进行总结,既有利于当下的舆情重建,也有利于长久的城市发展。与西美尔对信任的定义类似,城市文化作为精神追随,同样除了认知因素还包含超验因素。乔尔•科特金在在定义城市的时候用了“神圣、安全、繁忙”六个字,并指出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薄弱都会令城市发展基础不稳,这六个字中的神圣,可以理解为城市文化作用下的精神归属感。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引用《淮南子•原道训》中的语句“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并说“城市精神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因此,强大的城市文化是消灭负面舆情的最好精神武器,反过来城市危机中负面舆情的解决和正面舆情的引导也都是城市文化自我修复、进步提升能力的体现。文化总结,也是市民精神信仰回归、强化的过程。文化总结不是简单地庆功,也不是口号灌输,而是要从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心理效应和形象效应等诸方面进行分析,反思不足,要求参与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危机管理全过程中所作的决策以及所采取的行动,并把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提炼、提升,之后用各种方式内化于城市的管理与发展之中,最终形成无比强大的可以吸收无限能量的城市意识正能量场。
综上所述,城市危机舆情管理,因为舆情背后的意识量子化特征,要求城市管理者尊重规律,进一步由监督管控角色向管理服务角色转变,在坚决打击别有用心的负面舆情的同时,还要善于利用意识量子化特征找到正确方法引导正面舆情,快速提高传播能力、互动能力和服务能力,用话语、行动及制度三大武器及时回应市民在城市危机发生时的舆论认知偏差。
参考文献:
[1]量子物理[M].张三慧.清华大学出版社
[2]爱因斯塔:生活和宇宙[M].艾萨克,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3]量子世界[M].李海涛.文化发展出版社
[4]朱梓忠.量子力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5]曹天元.量子物理史话[M].辽宁教育出版社
[6]陈向群.意识问题的量子力学解释及其哲学研究[D].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7]许敏,尹乃春.城市危机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8]朱奚红.当代城市管理及其哲学理念[D].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9]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报告[R].2015
作者:田宇 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城市研究所
- 上一篇:BIM技术在智能化建筑运营管理的应用
- 下一篇:医院医疗设备采购项目化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