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心理危机管理研究

时间:2022-11-29 03:40:48

导语:贫困生心理危机管理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贫困生心理危机管理研究

【摘要】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为高校贫困生工作发展带了新的机遇,用精准扶贫的思想对贫困生心理危机进行管理已成为贫困生工作的一种创新发展。本文立足高校安全稳定的背景,通过对广西高校贫困生进行调查、访谈,研究了贫困生心理危机现状、成因,初步探索了贫困生心理危机管理的路径,以期为高校在贫困生心理危机管理方面提供有效的经验。

【关键词】精准扶贫贫困生心理危机

贫困生心理危机管理是对国家倡导“扶贫先扶智”理念的延伸,是新时代高校贫困生心理工作的创新发展。因此,为防范贫困生由心理贫困可能引发的不良事件,而进行的防范危机、规避危机、化解危机、摆脱减轻危机损害或有意识利用危机,[1]对维护社会和校园安全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广西高校贫困生心理危机的现状

广西作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境地区、民族地区是贫困人口的聚集区,是国家精准扶贫的重要桥头堡。广西高职院校中贫困生基数大,贫困原因种类繁多,是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本文为更好地了解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现状,笔者以广西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南宁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北海职业学院、广西理工职业学院等区内10多所高校的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心理现状展开调查,共计发放5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470份,有效率94%。结果显示:通过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强迫症、偏执等因子进行评价,贫困生在SCL-90总症状指数和各因子分上均明显高于非贫困生。通过研究,广西高校学生中存在强迫症状、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症状的人次分布上,贫困生明显高于非贫困生,越贫困心理问题存在的几率越大。从多到少依次体现在强迫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偏执因子等。调查还显示,有高达71.5%的贫困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47.8%的承受着学费的压力;38.6%的学生感到很自卑。高校贫困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比其他普通学生高出20%以上,表明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逊于非贫困生,而贫困差异与心理健康有正向关系。

二、广西高校贫困生心理危机的成因

(一)社会因素。广西高职院校贫困生多来自经济落后、交通不发达的偏远农村、山区,与其他发达地区的学生相比存在经济、文化、教育程度等差异。贫困生由于原有生活环境贫富差距不大,社会结构单一,心理稳定度较高。而新的环境形态各异,同学之间在个人特长、家庭背景、综合素质等方面差距较大。一些贫困生难以客观看待一系列社会矛盾,容易产生敌对、偏执、消极情绪。另外,随着高校学生消费理念的变化,炫耀性消费、非理性消费经常出现在高校校园,导致贫困生心理遭受着潜在伤害,容易诱发心理问题。(二)家庭因素。物质贫困是心理问题产生的“根”,广西高职院校贫困生多来源贫困山区,贫困家庭固有的落后性无法逃避,一些贫困生因世代贫穷,产生恶性循环。加上贫困生的身份使他们在社会活动中往往因物质贫乏、文化落后而产生攀比和嫉妒心理,形成“双困生”。而贫困家庭成员本身文化水平较低,甚至身体健康欠佳,缺乏有效的沟通能力,容易和贫困生形成隔阂,使贫困生缺乏家庭温暖。同时,家长面临高昂的学费、生活费开支,忙于生计无暇关注贫困生在心理上的关爱和需求,使贫困生容易形成冷漠、孤僻心理。此外,贫困生往往承载过多的家庭希望,他们在迷茫的前途和昂学费面前,自责与迷茫共存,“精神”上处于两面夹击的状态,在思想上通常表现为思想负担重,精神紧张,情绪烦躁等心理状态。(三)个人因素。贫困生容易受家庭环境、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他们相对于非贫困生更容易产生认知偏差。一方面是早期生活枯燥单一,社会活动经验少,见识缺乏,遇到压力容易形成偏激思想和不健全的心理人格特征。二是由于个人在学习基础、特长素质、兴趣爱好等方面相对薄弱,在同学们面前抬不起头,既迫切的想证明自己,又因现实问题经常遭遇挫折,容易产生自卑、受挫心理,在学校过着得过且过,“混日子、等文凭”的状态。三是个人认知误区,一些贫困生,不通过努力改变自己命运,把“贫困”作为资本,作为拒绝自力更生的挡箭牌,形成了“等、靠、要”的被动思想,自强自立的精神丧失,甚至爱慕虚荣追求高消费生活,走向网贷款的泥潭,让家庭背负巨大的债务。

三、有效实现广西高校贫困生心理危机管理的途径

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贫困是指高校贫困生主要由于经济压力而产生的一系列个性特征、精神状态、心理变化之间的负面组合的各种表现形式的总和。[2]经济贫困和精神贫困往往具有紧密切的联系,加强贫困生心理危机管理应从治标和治本上下好功夫,形成社会、学校、个人多方参与的综合机制。(一)精准识别,重视贫困生心理危机预防。高校贫困生心理状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动态考察贫困生的各类情况[3]。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在精准扶贫中贫困信息系统,又要采用专业技术手段将心理困难的贫困生准确识别出来并形成心理危机信息库。在预防上,一是充分利用国家扶贫助学的新机制,帮助贫困生建立在校所需要的最基本经济保障线,使贫困生从根本上消除单纯因经济原因导致的无助性心理焦虑。二是对筛选出有心理危机爆发倾向的贫困生按照心理危机类型进行分类别、分层次管理,实行“一对一”动态干预。同时,注重开展“安全教育”“心理素质拓展训练”“5.25心理健康主题月”“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等心理危机扶助活动,为心理困难学生营造和谐的环境。(二)精准管理,识别贫困生心理危机预警。通过对贫困生进行精准识别,形成贫困生心理危机预警库,对可能发生心理危机的高危群体进行早评估、早检测、早预报,是做好贫困生心理危机动态管理的重要举措。一是做好预警分析,预警分析是指识别出心理危机诊兆,诊断并确定预警对象的行为。[4]高校贫困生心理危机预警分析要从从建立科学的预警指标、精准的收集预警信息、专业的评估预警信息和规范的确定预警对象等方面下好功夫。二是做好心理危机预警对象的精准管理。要在预警信息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对有心理困难的贫困生进行科学的分类管理和一对一的精准指导。如:对于存在学业困难、人际关系失调等一般心理困难的贫困生,由班级心理委员和院(系)心理工作站做好咨询跟踪;对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贫困生,应转介到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由中心人员介入管理;对存在具有潜在高危心理困难的贫困生,由专科医疗机构认定后,直接向家长、辅导员等下达心理危机预警告知书,学校做好重点关注,家长安排专门人员陪护,严重者要按学校相关规定休学治疗。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建立联动的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才可能将心理危机存在的安全隐患化解于无形。(三)精准干预,加强贫困生心理危机应急处置。心理危机应急处置是控制事态,减弱危机损害的关键环节。一是要建立三级危机应急机构,形成由分管领导、职能部门、辅导员等人员共同参与,职责明确、权限规范、沟通畅通的管理机构。二是要加强应急反应。心理危机事件一旦发生,确保任何时候都能够有人指挥,成员之间有分工协作,相关人员的行动和应急处置程序相契合。[5]从反应速度,现场处置、调查研究、沟通协调等方面都必须具备高效反应能力,保证事故发生时能快速介入,快速处理,降低事故损害。三是要建立规范的危机处理程序。形成“班干—辅导员—系心理工作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学生家长”之间,层层负责、密切配合、有机联动的应急处置程序。(四)精准帮扶,注重贫困生心理危机跟踪服务。有效的危机管理不仅仅着眼于解决困难学生的当前问题,更要关注和解决贫困生因心理危机产生的后续问题,把后干预纳入到管控体系。贫困生后续帮扶的效果稳固,往往是一个心理健康支持系统持续发力的结果。一是要形成精准帮扶的理念,对存在心理困难的贫困生弄清原因,一人一策,跟踪发展,做到“一对一”帮扶。二是学院心理健康中心要加强宏观统筹,采用定期或不定期方式对院系、当事人干预效果进行跟踪评估。三是系部二级工作站要利用好心理健康异常月报表、班级心理排查、辅导员谈心谈话等措施建立动态管控系统。四是学生家长要做到多过问、多关心,尽快使家庭和同伴形成有机联动支持系统。

总体看来,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危机“精准管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一体系应该是动态的、科学的。高职院校应审时度势,紧密抓住“新时代”“精准扶贫”等国家战略,集聚社会发展、高校改革、家庭支持等综合效应,将“精准”体现在贫困生心理危机管控工作的方方面面,以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贤佳,林建浩.高校贫困生心理危机管理初探[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6):18-19.

[2]韦吉锋,高锋,江思义.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农村贫困生精神引导探析[J].广西大学学报,2018(02):121-122.

[3]孙洪亮,刘楠楠,陈照东方,王旖旎.精准扶贫环境下高校贫困生的精准识别[J.]科教导刊,2017(14):167-168.

[4]钱荣.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危机预警及其干预[J].传承,2014(04):136-137.

[5]陈述,余迪,郑霞忠,陈爱华.重大突发事件的协同应急响应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01):56-57.

作者:易水发 单位: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