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公信力的缺失与重建

时间:2022-06-05 09:34:14

导语:新媒体公信力的缺失与重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媒体公信力的缺失与重建

一、公共危机管理中新媒体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1.公民新闻不成熟,新媒体追随谣言。公民新闻是指“公民个体或群体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或信息的行为,旨在提供一个民主社会需要的独立、可信、准确、广泛及其他相关信息”。虽然说公民新闻是公民享有平等发言权的保障,但是由于缺少专业的新闻采编训练和新闻工作者的从业道德标准,一些不理智的公众可能成为舆情追随者和煽动者。公众的这种盲目性和不成熟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公民新闻的“非政府化”表明,公民新闻与政府并不总是保持在一个高度。因此,公民新闻虽然接触了第一手资料,获得了亲身经历和感受,但是不加选择地描述现场、片面随性的个人观点,并不具有统筹全局的高度。其次,公民新闻的制作门槛相对较低,网络、网络推手、匿名专家自称专业采编者,依靠网络的便捷和互动,对危机征兆大胆推测,迎合少部分网民的阴暗心理,肆意传播谣言。再次,公民新闻有着个性化和娱乐化倾向,对个体绯闻的人肉搜索可能引发公共危机。2.媒体系统不健全,新媒体鱼龙混杂。媒体系统作为社会系统子系统中的一种,它与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子系统在内的其它子系统相互作用。新媒体对其它子系统产生影响的同时,优秀文化、现代科技又催生了新媒体和相应的媒体系统。比如,在微博上,网络名人、微博达人拥有数百千万的粉丝。他们掌握社会舆情的重要话语权,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控制着舆情的发展方向。但是,意见领袖并不总是发挥积极的作用,有时他们也存在个人思想意识上的缺陷,对谣言和绯闻起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意见领袖的恶意思想、腐朽文化、不轨行为在盲目的粉丝追捧下得到快速传播,新媒体随即成为谣言传播的重灾区,进而失去公信力。此外,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而社会转型期也可以被理解成“情绪负重时代”。一些社会矛盾导致人们的焦虑感日益加重,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或受“仇富心理”、“仇官心理”、对社会现象不满心理的影响,人们在看到媒体系统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借助易于接触的新媒体肆意传播谣言、抨击现实社会,发泄他们对处于社会底层的不满情绪,进而引发其他人对新媒体新闻真实性的质疑。

二、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提升新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性

1.提升新媒体公信力是树立政府形象的需要。新媒体迅猛发展和持续创新,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制作和日趋“草根化”、“平民化”,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政府可以通过新媒体建立一个专门的公共危机预警平台,运用发达的网络信息系统,及时预测和警戒危机的存在。通过新媒体向公众一些可以公开的有根有据、可以查证的客观事实,让广大民众有一定的知情权。在社会问题演变为社会公共危机前,通过新媒体对社会现实问题及其背景、原因、影响等进行剖析,正确引导群众,缓解并协调社会矛盾,取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引导民众向事情积极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有助于减少推波助澜的恶意谣言的散布,而且有效提升了政府的正面形象,促进了经济增长。2.提升新媒体公信力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转型期的中国面临贫富差距、城乡二元结构、教育落差等诸多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的存在可能威胁社会稳定和民众安全。然而,对这些问题客观公正的报道,却可以正确引导预警舆情,有效赢得群众支持。新媒体通过即时的信息,能够为公共部门和民众提供高效的信息,教育大家及时预防,避免以讹传讹,防范因危机事件带来的重大灾害。3.提升新媒体公信力是促进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事物的发展总是相互的。一方面,提高新媒体的公信力可以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从源头上遏制负面新闻的产生,改善媒介生态环境、促进媒介发展、塑造良好的媒体系统、提高传媒机构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媒介生态系统的改善,有助于疏导负面舆情,有效地防范与化解公共危机,进而发挥其在公共危机预警环节中的作用。

三、公共危机管理中提升新媒体公信力的路径

1.设立权威的新媒体平台,确保信息公开透明。当传媒和社会都渴求真实信息的时候,当事态尚未演变为公共危机的时候,政府部门应该及早行动,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抢先信息,既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也是掌控话语权、统一口径、引导舆论的需要。政府信息需要一个平台,要主动占领网络空间,建立权威的新媒体信息平台。在第一时间启动该平台,保持信息公开透明,讯息畅通。这样,政府在运用新媒体技术、尊重传媒规律的前提下,提高舆论引导技巧,把握突发事件的本质,遏制突发事件演变为公共危机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这样新媒体的公信力也自然的得到了提升。2.清除垃圾信息,保证信息安全真实。公共危机发生前,网民已经通过新媒体进行了言论交流,这些言论不仅包括公正的评价,也包括各种利己主义的垃圾消息。公共部门必须及时发现、清除垃圾信息的存在,谨防不法分子肆意破坏,保证网络言论沿着社会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比如,社会上曾流传“北京有霍乱流行,提醒别吃淡水鱼”,北京市卫生局通过微博、短信发出100万条辟谣信息,消除了公众的担忧。此外,公共部门应该建立公共危机信息反馈制度,有效控制舆论动态。比如,政府公共危机搜集信息的专用号码,广大民众可以向其发送相关信息和反馈信息,政府和媒体也可通过这些信息,了解舆论动态和识别危机信息。3.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强化新媒体的监管力度。新媒体时代的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首先,面对快速发展的新兴媒体,有关部门必须跟上新媒体的节奏,引进先进的电子政务技术,吸纳掌握该技术的政务工作人员,提高管理队伍的硬件水平。其次,在管理方式方面,做好危机前的信息预防工作,建立政府部门邮件信访、网上办事的政务大厅,及时了解可能上升为危机事件的社会问题,避免问题转化为危机事件,为公众排忧解难。第三,应对瞬息万变的新媒体和新技术,立法部门必须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新媒体失范现象的性质问题加以界定,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提高新媒体的公信力。第四,在危机事件发生前,国家公务人员应该紧跟新媒体的步伐,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舆情传播功效,提高新媒体对突发事件的引导能力,提高新媒体机构处理危机事件的应急能力,从而有效保障人民的公共安全和切身利益。4.实行实名准入制,杜绝不良信息。由于新媒体易于接触的特点,用户数量众多,分散在全国各个角落,危机发生前的各种谣言泛滥成灾,容易造成集体性的恐慌事件。为了杜绝此类垃圾信息、不良消息的发生,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实行实名制,对信息者的身份进行实名登记和注册,加强用户的实名制管理,将每位用户都置于法律法规和思想道德的约束下,使得用户的身份更加阳光透明。具体而言就是网络公司对网民进行IP地址核实认证,通信公司运营商对用户身份进行实名登记,凭身份证办理登记手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信息者的言论公正客观,在者自由表达言论的同时,又不夸大危机的存在。此外,对于不良信息、歪曲事实的不法分子还能进行责任追究。5.规范公民新闻,构建和谐的公众舆论环境。公民新闻通过新媒体发表言论,从效率和效果上来看,比通过传统媒体更加有效,能够更轻易地达到危机预警的作用。规范公民新闻,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共部门应该担负起引导责任,引导公民关注网络化的官方权威信息,通过专门的危机预警机制,化解公民新闻发起的基层网络化事件,以免事件在全国论坛上恶化升级,演变为公共危机事件。第二,为了避免公民新闻“草根化”的弊端,传统媒体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应该时刻关注新媒体的壮大,为公民新闻队伍提供可供参考的采访编辑意见,并通过官方信息遏制“网络推手”的虚假信息。第三,为了构建和谐的舆论传媒环境,公共部门应该控制好个性化和娱乐化的公民新闻,在娱乐和隐私之间把握好一个尺度,以免娱乐性事件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污染了全国公众的视角,引发公共危机。第四实行公民新闻资格考核和准入制,加强对公民法制和道德教育,没有资质的个人和团体,不得擅自在新媒体上相关新闻,达到依法治网、依法管理的目的。总之,当代中国社会的公民新闻不仅需要网络监管的整治,还需要不断加以引导、完善和规范。

作者:接玉芹 单位:盐城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