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整治论文:铁路滑坡原因与整治透析

时间:2022-02-27 03:29:06

导语:滑坡整治论文:铁路滑坡原因与整治透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滑坡整治论文:铁路滑坡原因与整治透析

本文作者:孙鹏工作单位: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滑坡基本特征及类别

滑坡发生过程及形态特征DK60+695~+850段路基工点中路堑部分于2011年8月开挖,约半个月开挖成型,2012年3月24日线路DK60+820右侧45m处发现地表裂缝;该段路堑工点最大边坡高约21.43m,路堑开挖后形成临空面,边坡沿土石界面滑动,形成牵引式滑坡,即为Ⅰ号滑坡体。Ⅰ号滑坡体南北延伸约90m,东西宽约108m,厚约3~14m,面积约6200m2,体积约9.3万m2。线路中线DK60+780处裂缝发现于4月初,受征拆影响,施工单位为方便四号隧道施工,将部分隧道开挖弃渣弃于DK60+700~+760段冲沟中,弃渣范围长约130m,宽约70m,弃土最大厚度15m,总方量约8万m3;尔后,将该弃方作为施工便道,重载车辆来回碾压,造成该段山体沿土石界面形成推移式滑坡,即为Ⅱ号滑坡。Ⅱ号滑坡体南北延伸约220m,东西宽约280m,厚约10~20m,面积约21700m2,体积约36万m2。线路左侧山体滑坡发现于2012年5月8日,施工单位在施工四号隧道明挖段时,将弃土堆弃于线路左侧坡顶,共弃土约20万m?,致使坡体形成推移式滑坡,即为Ⅲ号滑坡。Ⅲ号滑坡体南北延伸约230m,东西宽约350m,厚约8~19m,面积约50100m2,体积约75万m2。滑坡整体形态清晰,轮廓明显。滑坡后壁呈圈椅状,东西南北侧边界明显,北侧为厚层施工弃土覆盖。滑坡体地表发育众多裂缝,土体整体破碎。Ⅰ号滑坡主滑方向为S70°W,Ⅱ、Ⅲ号滑坡主滑方向为S50°W,滑坡形态特征见图1。滑体岩土特征滑坡发育范围地势总体东北高西南低,滑坡体原地表冲沟发育,砂岩、泥岩节理裂隙发育,为地表水入渗的主要通道。滑坡体物质主要为砂质黄土及块石土,两侧及前缘厚度较薄,土石界面东北高,西南低,整体倾向沟心方向,具顺层趋势。滑体物质组成:人工填土、砂质黄土、块石土。滑床岩土特征根据调查、勘探成果揭露滑坡体滑床主要为三叠系中统(T2Ms)泥岩。节理裂隙发育,呈全风化~弱风化。滑动面(带)特征经现场详细勘察及调查,滑坡前缘、后缘及两侧较为明显,通过试坑及观测点可见土层与泥岩层接触面处有光滑面,并且有滑动擦痕;在滑坡中部,钻探孔揭示与土层接触的泥岩层可见完整结构面,其结构面见滑动擦痕;在滑坡后部滑动面(带)为土石界面,即沿覆盖土层下的泥、砂岩全风化带滑动。滑坡整体滑动面顺层倾向沟心,埋深5~19m。

滑坡形成原因分析

地形地貌工程所在位置为山前缓坡地带,自然坡度8°~20°,北高南低,表层覆盖厚层黄土,残坡积层较厚;区内发育4个冲沟,沟深壁陡,受多条冲沟切割,地形破碎,在冲沟两侧存在高陡临空面。地貌特征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及地形条件。地层结构滑坡区地层结构上部为第四系砂质黄土,其下为块石土,下伏三叠系中统砂岩、泥岩,勘察资料显示,土层界面基本向冲沟缓倾,角度约3°~10°。砂岩、泥岩交替存在,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全强风化层遇水后易软化,强度降低,客观上存在沿土石界面滑动的条件。降水因素滑坡发生前区内多次降水,气象统计显示自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区内降水量为73.3mm,相比近几年同期明显偏多,且受今年春融影响,地表水下渗量增加;经多次、长时间降水下渗,使岩土体容重增加,岩体强度逐渐降低,土体凝聚力减小,抗滑力减弱。滑坡发生后区内也发生多次较大降水,主要集中在2012年6月~7月,降雨量为194.6mm,相比往年同期明显偏多,其中7月21日单日雨量达91.1mm,为该地区有气象记录以来单日最大降雨量;经观察,每次降雨后Ⅲ号滑坡体位移均有明显增加,6月5~6日、6月26日、7月23日降雨后,Ⅲ号滑坡后缘裂缝位移增加趋势明显。大气降水是促使滑体滑动的主要原因。工程因素铁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改变了原始的地形地貌,排水措施没有及时施做,导致地表水排水不畅,渗入坡体的地下水量增加,岩土体容重增加,降低了坡体的稳定性。另外,路堑开挖后,至今未实施防护工程,边坡失稳,形成Ⅰ号滑坡。Ⅱ号滑坡上方弃土8约万m2,Ⅲ号滑坡上方弃土约20万m2,也大大降低了斜坡稳定性,是滑坡滑动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