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的兴建经营与影响

时间:2022-08-08 10:54:26

导语:铁路的兴建经营与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铁路的兴建经营与影响

一、铁路的经营及对中原经济的影响

(一)铁路管理及经济效益

今天,值得我们借鉴的是中国铁路的管理方法,这个方法主要是国内旅客和货物联运。其具体办法是:统一会计、编列统计和勤用车辆。当时“美国有某铁路家常与人言,中国之车辆,其每年中被用之次数,较他国之车辆多数十倍。至编列统计之法,早为外国人所称道。印度皇家铁路公司,近日且有两至交通部,索取统计样本及编列法,以为印度铁路局编列统计之模范。而中国驻伦敦罗总领事亦有函致外交部,索取此项统计,因英国人多有往该事署索取者,其饶有价值可知。至统一会计法,则始自民国四年,行之颇有成效,各路营业状况,乃得会籍互较,而知其营拙之数,则又法至善者也”[5]。而国内客货联运的具体情况,可从下面材料中详知。道清铁路于民国10年3月1日起,与京汉、津浦、京奉、京绥、沪宁、沪杭甬6路开始旅客联运,12年4月1日,正太路加入联运,8月1日,陇海、胶济两路加入联运,共计国内10路。“办理以来,旅客咸称便利,联运业务日趋发达……至联运帐目,系由各路将联运报单,造送铁道部联运处清算股,按月汇结,互拨现款。”[3]197除此而外,还有货物联运。“民国九年,第八次国内联运会议议决,办理国内货物联运,并规定互通车辆办法,加入者为京汉、京奉、京绥、津浦、沪宁、沪杭甬、道清等路,定于民国十年二月一日实行,民国十一年八月一日,正太路加入联运;十四年八月,陇海路加入联运,共计国内九路”,联运货物“办理以来,商民称便”[3]197。总之,旅客及货物联运,打破了条块分割,简化了手续,加强了横向联系和协作,此法行之有效,于民方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原铁路的经济效益总体上较好。京汉铁路自通车之日起便盈利丰厚,与京奉铁路相媲美,时称中国两条富路。1910年,京奉与京汉获利最大,前者收入1100万两,后者收入960万两,除两路经费之外,尚余利900万两①。8年后,京汉收入迅速膨胀,1918年高达2380多万元,次年又高达2630多万元,年增长率为11%[5]。汴洛铁路在清朝末年平均月收入5万元,但起伏不定,偶有亏损,如1910年就亏损了60万两。直到民国3年汴洛铁路平均月收入上涨,可达七八万元,才扭转了亏损局面。到民国4年开-徐段、洛-观段通车后,月收入大增,可高达12万元,1917年4月,“竟达十六万元有奇(其杂项进款,约有数万尚未计算在内)”①。由于道清铁路路短货少,该路时有亏损。因此,英商福公司乃于1905年请求将道清作价,最后卖给了清政府,但该路实权仍在英国人手里。道清铁路“自赎回国有以来,营业进款,年有增益,尤以民国十四年为最,计达二百二十余万元,试与民国四年作十年比较,计增收百伍拾余万”[3]217。总之,民国成立后,尤其是第1次世界大战发生前后,中国的铁路事业有蒸蒸日上的趋势,国有铁路在民国8年的总收入比前1年增加了539万多元,而与民国4年相比,在此5年中其营业进款则增加了44%,平均每年增长11%。当时有人推算,我国铁路进款每隔10年将增加1倍。可是好景不长,欧战结束后不久,中国内乱迭起,极大地破坏了中国铁路事业的顺利发展。

(二)军阀混战对铁路的破坏及工人的罢工斗争

袁世凯病死以后,北洋军阀分裂日剧,混战不息。为了打仗,他们肆意干涉路务,扣车截款,毁路拆桥,使交通事故屡屡发生。每当此时,中国铁路事业便岌岌可危。北洋军阀对中原铁路的破坏,始于1917年。这年5月,河南督军赵倜宣布河南独立,他们“自宣告脱离中央后,即与京汉铁路派队梭巡防护……河洛磁各站站款,则由军人要求扣留,不许寄京。奉乐至信阳各站进款,亦由军队函致张段长,令其汇解郑州,以备军需”。赵倜等“同时又有电通行豫境,令将所有站款,均存车站,以备军队借用”②。此后政局渐趋不稳,路局日益不定,给我国铁路事业造成极大危害。下面我们就以京汉铁路为例来说明之。军阀吴佩孚盘踞中原之时,曾派人将京汉路“郑州至汉口各站每日收入,扫数提用”③。在1926年的北伐战争中,吴军连连败北,他们在溃逃过程中将京汉路所能掌握的车头、车辆尽行挟去,致使“京汉路广水以南,无车可通”④。“京汉路郑州以南各站,秩序混乱……由郾城南下车辆,均作为兵营,无法疏通……即郑州以北交通,亦未见佳,可驶之车头十余辆,空车亦只百余辆”⑤。而客车则为兵队所占,“车内无坐位,乘客都以自己行李为坐位,兵士在车中,则皆有坐位,乘客以能在车中站立为幸福,因许多人购票后,袛可在车外攀援以行”⑥。各地军阀只顾兴兵作战,根本无视铁路的基本建设,“自军兴以来,京汉路往来各车,常发生越轨相撞等事,一般人士,皆以为行车钟点参差不一所致,殊不知该路年久失修,材料业已朽坏,在势不得不然也。兹据该路工程师法人某氏云,该路全线枕木,已腐烂十分之七,每逢火车行过,枕木轧轧有声,故车中乘客,甚觉不似从前以平坦”。另外,“该路机车,原有三百余辆,历年既久,现时合用者,不过六七十辆,其余免强使用,然马力不足,常常误事”⑦。正因如此,中原铁路经常不能正常运行,铁路收入大减,债台高筑,到1924年底,中原铁路无力偿还的债务已达139214011.02元[1]249-250。中原铁路在第1次世界大战前后良好的发展趋势,被封建军阀白白断送了。我们从中得到的经验教训是:政局的安定,乃是国民经济发展、振兴的最基本前提,稳定压倒一切。北洋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干戈不息,烽火连天,这不仅极大破坏了中原铁路的正常发展,同时也严重破坏了中原铁路工人的正常生活。当时“所谓工人保险,以及养老及恤金之制均未仿行,以故有因老或病而亡故者,其家属仅得领三个月或半载恤金”[6]。而这点少得可怜的恤金,也可能随时被军阀和列强无故取消。例如在陇海铁路,“向章工人有病故者,公司发给恤薪三月,以资葬埋,乃经伊(笔者注:若里总管)免去”,“向章因公受伤者,照常发给工资,以资调养,乃经伊取消”[7]。另据1926年统计,中原铁路工厂的工人工资,最低者为每天1角8分,计每月工资5元4角。最高者为每天2元2角,而这部分乃是入厂20余年技术非常好的工人,人数很少[6]。除此以外,工人们在政治上也遭受虐待,他们稍有不满即遭军阀镇压、杀害,真是“循至莽莽神州,尽复为军阀官僚游民出没之场,而神圣劳工永沉地狱,不能自拔矣”①。面对如此处境,中原的铁路工人便在中共领导下,先后发动了陇海罢工和京汉罢工,充分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精神。陇海铁路大罢工爆发于1921年11月,在以洛阳为中心的千里铁道线上,工人斗争了近10天,最后以胜利而结束。罢工后,观音堂、洛阳、郑州、开封、商丘、徐州和连云港等地相继建立了党支部和共青团组织。京汉铁路大罢工爆发于1923年2月,这是中国历史上第1次工人运动的最高潮。2月1日,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召开成立大会,军阀肆意破坏,工人忍无可忍。从2月4日起开始罢工,京汉铁路全线瘫痪。2月7日,吴佩孚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在汉口、郑州、长辛店等地进行血腥镇压,工人斗争失败。此后不久,中原铁路工人又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支援农民运动、“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为打倒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作出了贡献。

(三)铁路对中原地区商业、农业和工业的影响

1.对商业的影响京汉、道清、汴洛乃至后来的陇海铁路的修成,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原地区的经济控制,自此以后,各国列强的廉价商品自沿海一带滚滚而来,中原人民的财富滚滚而去。据材料可知,“自一九○五年京汉铁路通车以后,河南各地之货物因集中于汉口,当一九○四年汉口输出不过七百十四万两,至一九一○年,即增至千七百九十万两”[8]132。道清铁路则每月转运煤炭约八万吨[3]187,河南芝麻十分之九输往欧洲[8]135。此外,中原铁路也促进了沿线城市的商业发展。1907年《东方杂志》载文说:“汴省自铁轨交达,风气大开,商业实业进步甚速。”②河南巡抚张安帅正因“汴垣南关火车已通,商业日盛,决计自开商埠”。“汴省煤商联合同业六十余家集股银三万两,在南关铁路旁购地建厂,设立大公司一所,总司运输事宜,名曰阜豫煤炭有限公司”③。汴省税收“至于今春(笔者注:1908年)则大有起色。每月抽税有多至数十千者,即极少时,亦有三四十千,盖以内地货物由车往来者,日益繁盛故也”④。1907年“因郑州火车交通商务,日见发达,各处药商均各改而至郑,其余豫骡马会,宛南汴省之绸丝会,怀庆孟县桑坡孟津之皮货会,亦均随同至郑。据熟于商情者言,将来郑州商埠,当不下汉口云”[9]。到了1921年,郑州已“为外人荟萃之所(查有六百余人)”⑤。洛阳开为商埠早有时议。1910年《东方杂志》载:“前汴抚吴中丞因汴洛铁路通车已久,洛潼干路又可即日通达,商埠一事,亟须提倡,以免外人窥视。只以官方不足,特招富商承办,以收大利。”“吴中丞复面谕汴藩,饬派委员前往划分地段区域,以免各商家无从下手。”[10]与之同时,英美烟草公司的势力也随铁路渗入信阳、许昌、彰德一带,在此设立烟草收购站以掠资源。2.对农业的影响中原铁路通车后,中原经济就逐步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轨道,某些与市场联系密切的农作物种植得到全面发展,使农作物生产出现商品化、区域化总趋势。这种趋势明显地表现在铁路沿线,穷乡僻壤则尚无端倪。下面我们就以棉花、烟草、花生为例,来简要说明之。美棉传入中国,始于1898年,20世纪初各地设置试验场,大力推广之。1918年,美种棉推广到中原,灵宝成为中原地区的新棉种植地[8]178,阌乡、陕县、渑池、新安、洛阳、偃师、巩县等地也都相继种植,其中陕县、阌乡、偃师三县棉田面积分别达到本县耕地的18%、29%和35%以上,成为当时河南以至全国少有的棉田集中区之一[11]。其棉花生产的商品率一般在30~40%以上[12]。后来,中原地区逐步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全省植棉区,年产量达50万担,在1922-1928年间,棉产量平均达579350担,占全国7.82%[8]220-221。这些棉花主要输往郑州及武汉、天津和青岛等沿江、沿海城市[11]。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种烟草传入中国,1905-1910年5年间,英美烟草公司对邓州、确山、泌阳、南阳、通许等地进行长期考察,然后“携来美种烟种,分赠种烟各户,教以改良之法”。1913年又考察了豫中襄城、叶县一带,认为此地颇宜种烟,乃大力推广。1918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也“购运美种烟种,将烟草种植法编印成书,传播于山东坊子、安徽刘府、河南许昌一带,广劝种植”。“不几年,以许昌为中心的烟叶生产,便普及到附近的十几县了。这时。除了佃农、雇农外,几乎每家必种烟叶。”[8]1601919年后又不断发展,到了1934年已有24~40%的耕地种上了烟叶[8]203,年产量最高时可达3200英镑[8]201。19世纪中晚期,美种花生才落根于鲁、豫两省。“自京汉、汴洛两铁路开通后,外国花生种子纷纷输入,产量顿增。主要集散地在开封、中牟、郑州等处。”[8]133“民间多乐种之,每亩平均收成,可得百余斤,获利较五谷为尤厚,荒沙之区,向所弃之地,今皆播种花生,而野无旷土矣。民国以来,渐为出口土货之大宗物产。”[8]207由于上述原因,这些地区的粮食生产大减,他们开始围绕着市场出售烟、棉、花生,以买回粮食。在此卖买过程中,农民遭受着收买者压价、折扣[8]505等很重的剥削,帝国主义、封建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扼住了种植经济作物农民的脖子,这些农民生活很不稳定,常常陷入破产的恐惧之中。3.对工业的影响随着商品的运转以及农作物商品化、区域化生产的出现,在中原铁路附近诞生了第一批近代化的工矿企业。这些企业加速了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在这些企业中,最先发展起来的要数铁路工厂,到1926年为止,这类工厂已出现14个,约占全国同类工厂的30%(全国约41个),职工总数为2892人,约占全国同类职工总数的24%(全国铁路工厂的职工近12000人)。在所有厂家中,以洛阳的陇海机器厂工人最多,共529人,可见该厂规模较大[6]。此外,中原地区还兴办了纺纱厂、织布场、面粉厂、自来水厂、兵工厂等,以纺纱厂最为突出。请看表1。从表1可知,当时河南纱厂共有4家,约占全国华厂的5.6%,已开锭子和未开锭子数共计118000多枚,约占全国的5.5%。这些厂家皆在铁路沿线。铁路的兴筑,也大大促进了中原煤矿业的发展。1902年,英商福公司在焦作创办泽煤盛厂,此后大量开采,产量甚丰,仅1915年,该公司的产煤量就达480875吨,位居全国第4。此后年年上升,一直到民国13年。河南民族资本家也创办了一些煤矿,其中最大的是1915年官商联办的中原煤矿公司(当年就被英商福公司吞并),而中小型煤矿则很多,在1902~1924年间竟出现了30余个,主要有三峰煤矿和六河沟煤矿。上述这些煤矿,全在铁路附近,交通很便利。从上可见,中原铁路的修筑,促进了本地区民族工矿企业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个发展是极为有限的,主要原因是:(1)这些企业资金有限,技术低下,无力抵挡外国产品的蜂拥而入;(2)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经济的控制,扼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蓬勃生机;(3)封建官府的腐朽和军阀的破坏,大大限制了这些企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例如穆藕初的郑州豫丰纱厂,在欧战过后经济恐慌来临之时,该厂陷于困境,先由美国慎昌洋行租办,后中国银行于1934年3月加入股本,实际吞并了这家企业[13]。道清铁路的“机务处各工厂设备,各种机器,均系筑路时所购置,数十年来并无重大添增”[3]143。中原工矿企业的发展情况,大都如此。从上述整体情况来看,铁路交通对中原经济影响确实不小。铁路调动了铁路沿线成千上万人的活动,铁路也部分改变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二、中原铁路的教育事业

我国的铁路教育,创始于清光绪21年(1895年)津榆路所创办的山海关铁路工程学堂。随着中原铁路兴起,中原铁路的教育事业应运而生[3]273-281、103-104。1906年4月(一说5月),京汉铁路全线通车。当年,京汉铁路职员就合力筹设了郑州铁路学堂[14]。此外,在北京还创办有京汉铁路学堂,以及后来出现于北京、长辛店、石家庄、彰德、新乡、信阳、刘家庙等地的扶轮小学和郑州扶输小学。道清、陇海铁路通车后,在这两路上又出现了徐州、焦作扶轮小学等。这10多所铁路学校的创立,为中原铁路培养输送了一定数量人才,对我国铁路事业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现以道清铁路教育为例,略述一下中原铁路教育的概况。而陇海、京汉等路教育的概况,也与道清路大致相同。道清铁路教育分为普通教育与职工教育两项。普通教育办有焦作扶轮小学校一所,归铁道部直辖。职工教育办有焦作职工识字学校1所,归铁道部职工教育委员会管辖,经费由道清路拨付。在此之前,还办过车务传习所、国音电报传习所等培养车务下级人才、训练电训人才的短训班式的职工教育组织。现将其分述于下:

(一)焦作扶轮学校

该校筹备于1921年,正式创办于1923年9月,定名为“交通部焦作扶轮学校”。每月经费由铁道部总务司按月函请道清路拨付,平均每月约800余元。该校学制采单式制,修业期限6年;分高、初两级,高级肄业6年,初级肄业4年。各级教材多采用世界书局出版的教科书及自选教材,教学方法注重启发法及自学辅导法。初级班从1924年6月至1932年12月,共毕业10届287人。高级班从1926年6月至1932年6月,共毕业7届138人。

(二)职工识字学校

道清路的职工教育原设有工匠夜学1所,凡工匠及员工子弟均可入学。后来因为扶轮学校成立,员工子弟有了入学地方,工匠入学的人数很少,故将该夜校取消。1927年秋,国民军鉴于工人失学,又在焦作设工人夜校1所。8年(疑为18年,原文如此,笔者注)又设第2分校于新乡。所有教职员由道清路职员兼任。这年9月,铁道部职工教育委员会派员来焦作,筹设职工识字学校1所,于10月8日成立。之后,工人夜校归并职工识字学校。该校教育经费,遵照铁道部规定为每月404元,按月由道清路拨付。由于该校专为培养年长失学工人而设,学生程度悬殊,故按其以往所受教育程度区分为识字第1班、第2班,以及特别班甲乙两组。凡略识字者属于第1班,不识字者属于第2班;曾毕业于小学及工人夜校者属于特别班甲组,曾在小学及私塾修业者属于特别班乙组。修业期限,识字班为半年,特别班甲组为1年半,乙组为1年。该校于编定课程之初,设定4项标准:(1)须适合铁路职工本身及社会两方面普通应用之需要;(2)须适合铁路职工教育之本旨;(3)课程分量之多少须以修业期限为标准;(4)课程之名目不可太繁,须以简明浅见为主。根据上述4项标准,该校识字班开设识字课、注音符号、写字课、发音练习等课程。特别班甲组第1学期开设国语、党义、机械学、绘图、算术、英文、电学等课程。特别班乙组第1学期开设国语、党义、绘图、算术、公民、机械学等课程。关于教材方面,注重普通知识,识字班授适用课本,特别班则由教员编发讲义,以期适合。上述4项标准,对于我们今天举办成人职工教育仍有一定参考价值。特别是第1项所强调的须适合“职工本身及社会两方面普通应用之需要”这一点,尤可作为我们举办成人、职工教育的借鉴。我们应避免办那种专为赶时髦、捞文凭而学非所用、劳民伤财的成人教育,而应把有限的教育经费用到国家和社会当前最需要的学科上去,使各类成人教育真正起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科学水平的作用,使所学者回到工作岗位上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才能达到举办各类成人教育的目的。为配合职工教育,1932年夏季,道清路根据国有各路图书馆设备现状筹设图书室1所,拨开办费1000元,并于1932年度预算项下规定经常费3000元,派人到京沪一带采购书籍以及各种图书杂志报刊数百种。到这年底,藏书有中文图书约1000余册,英文图书约200余册,另有中西文杂志70余种。图书室公开阅览时间,每日正午12时至2时,下午6时至9时;星期日上午9时至12时,免与办公时间抵触。阅览人数每日平均二三十人。除设有图书室外,该路还办有各种例行刊物。最初有会计统计年报、旅行指南、职员录、行车时刻、票价、运价、里程等编印表。1929年2月,开始发行《道清月刊》,但发行3期后停刊。到1930年12月下旬,又续编《道清旬刊》;1932年7月,改为日刊。从1932年起,还自制1种附载运输规则、沿线名胜古迹说明以及物产运价、行车时刻等图表的日历,既方便了办公,又分赠局外机关兼做宣传之用。这真是别出心裁,一举两得。综上所述,中原铁路的教育事业是伴随中原铁路的兴筑通车而兴起的。以道清铁路为代表的中原铁路教育事业,从1907年至1932年这25年中虽发展缓慢,但还是取得了一定成绩,其中也不乏可借鉴之处。

三、结语

从1889~1934年40余年中原铁路发展史中可以看到下面3个问题:(1)近代中原铁路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1889~1912年为第1阶段,即晚清时期;1912~1928年为第2阶段,即北洋政府时期;此后为第3阶段,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帝国主义对中原地区铁路权的掠夺,主要集中在第1阶段,京汉、道清、汴洛3路皆成于此。第2阶段的主要工程是汴洛路的延展、浦信和周襄两路的筹议。这种情况表明帝国主义对中原的重视,以及俄、法、比集团和英美集团在中原的利害冲突。第3阶段为纯粹经营管理时期,兴建方面没多少建树,但在铁路教育方面颇有成就。总之,中原铁路的兴建,标志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进一步侵入,它象征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加深。(2)中原铁路的兴建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了显而易见的巨大促进作用。它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农业种植结构的变革以及工矿企业的兴起。上述情况,又促成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总之,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原铁路的兴建动摇了铁路沿线狭长地带封建的封闭经济基础,引导人们开始注意国内国际市场变动,商品与市场成了人们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近代中国历史深刻表明:中国农村不用商品市场来调试,中国的农业生产不沿着商品经济轨迹前进,中国的农民将难以富裕起来,将难以打破几千年的超稳定系统。可以肯定,非商品性的小生产已经挽救不了农民积贫的命运,农民要富须时刻注意市场,摸清行情。这是中国农民素质变动的一场革命,是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巨变,以“火车头”为代表的各种交通事业的发展,正是也必将是这场巨变的强大引擎和推动力,“交通先行”的意义就在于此。清末维新人士说得好:“凡土地所生,人力所作,无铁路则颓然而废者,有铁路则悄然而兴。凡商旅往来,兵士调动,无铁路则裹足不前者,有铁路则翘足而至。铁路所不到,寂无居人者,铁路所一到,则成都成邑也。”[15]“今日之世界,铁路之世界也。有铁路则存,无则亡;多铁路则强,寡则弱……而各国安危盛衰之数,率以是为差。问国富,亦辄举铁路以对。”[16](3)中原铁路的教育事业是伴随中原铁路的兴建通车而兴起的,是以铁路教育为先导的中原近代职业教育的源头。它给人们的启迪是,随着新兴产业的出现,必将呼唤与之相辅相成的新兴科技教育的兴起,二者如影随形,息息相关,与时偕行。而今要振兴我国的教育和产业,敢为人先的中国人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高科技为先导,勇于创办新兴产业,进而促进新兴科技教育的蓬勃发展。

本文作者:刘华明蒋晔张鸿基工作单位:江苏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