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类市场商业贿赂论述
时间:2022-06-02 03:43:38
导语:酒类市场商业贿赂论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经销商或厂家以不同价格回收空瓶、瓶盖、胶帽等酒类包装物,账外暗中给予销售终端现金返利,款项由酒店签收,用于奖励服务人员或支付相关人员费用,诱使酒店或服务员向顾客为其推荐酒类商品。因酒的品牌和价格不同,其回收返现的酒类包装物标准也有高低之分,如一般啤酒盖5角一个,高档啤酒1元,有的甚至5元;再如一般品牌红酒胶帽回收价格为5元,中档酒10元,高档酒20元,有的甚至更高。利用这种形式,一些酒店服务员一个月可返得四五百元,多的可拿到千元。“赞助”形式经销商或厂家以提供“广告赞助费”、“场地管理费”为名,但并不赞助钱物,而是以酒抵款,这部分酒类商品不记入法定财物账,而是另立内部账册。
酒类市场商业贿赂行为的存在,导致上市商品被商家集中、酒类价格被人为抬高,违反了市场交易自愿、平等、等价有偿的基本原则,损害了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带来很大的危害,扰乱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1.间接剥夺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由于商业贿赂的存在,酒店、娱乐场所等销售终端片面追求高额的利润回扣,集中某种品牌酒类商品的经营,舍去其他品牌的经营,尽其所能引诱消费者购买其提供的酒类商品,不惜误导消费者,损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2.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从执法检查情况看,酒店、娱乐场所等经营场所销售酒类商品的价格是商场、超市的一倍还多,巨大的利润空间由消费者“买单”;酒类经销商为推销而进行的商业贿赂费用,自然也是由消费者“买单”;经销商之间互相竞争,竞相提高奖品等价值及“进场费”、“专场费”额度等,造成销售成本的增加,也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最终还是由消费者“买单”。
(二)排挤了遵纪守法的商家商业贿赂行为直接损害的不仅仅是消费者,对于以质取胜和诚信经营的遵纪守法商家来说,同样也是受害者。在一些不法商家利用商业贿赂行为打开销路、扩大销量的同时,遵纪守法商家的市场份额却在不断缩小。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原先的遵纪守法商家逐渐陷入经营困境,洁身却不能自保,有的迫于无奈也加入了商业贿赂的行列,无形中排挤了守法商家。
(三)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机制首先,破坏了市场经济竞争机制,违背了公平交易的原则。经销商通过向酒店等销售终端支付“专场费”、“进场费”等款项,取得酒店等场所酒类商品的独家经营权、促销权,从而排挤其他竞争对手的竞争。市场竞争不再是质量、服务、价格的竞争,演变为纯粹的资本的竞争,这种竞争不符合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则,损害了其他经营者公平竞争的权利,有序的竞争秩序被打破。其次,破坏了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致使酒水价格机制相对封闭,相当大程度上受生产厂家、经销商、销售终端三方控制,违背了供求关系,破坏了价格规律。
酒类市场商业贿赂行为的形成原因
酒类市场商业贿赂行为因何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利益最大化与利润共享化的驱使在整个酒类商品供应的利益链上,生产商、经销商、销售终端三方相互牵制,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在各自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寻找结合点,一拍即合,形成“三者分肥”局面。
(二)行业潜规则的存在与自身发展的需求当贿赂营销已经成为酒类行业不成文的规律时,酒类市场出现无序竞争。一方面,生产厂家为了维护统一的价格体系,要求经销商不得低于合同规定价格销售酒水;另一方面,销售终端为了充分占有资金,宁可不要厂家、经销商的价格折扣,而是要求厂家、经销商一次性给予金额较大的“进场费”等。经销商基于生产厂家、销售终端之间的种种利益权衡,往往自愿或非自愿地主动行贿。
(三)垄断优势的挤压与发展弱势的无奈目前竞争力充分的酒类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已经彰显其垄断地位强势,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已经证明,如果处于垄断地位的强势企业不受规制,必将影响到市场的正常交易和发展。“要进店,钱铺路”的行业潜规则所需的高额费用,使得那些进入区域市场较晚还处于经营发展初期的商家很难“同台竞技“。
(四)有限市场的抢占与巨大利润的诱惑酒类市场空间有限,酒类商品同质化较为严重,可取代性较强,在有限的市场空间中竞争愈演愈烈。而酒类市场存在着的巨大利润空间又是商业贿赂的催化剂。以宾馆酒店为例,酒水销售已成为宾馆酒店的重要利润点。据有关部门调查资料显示,平均每10位酒店用餐消费者中,6位消费者的酒类商品消费额占总餐费的40%左右,巨大的利润空间直接加剧了酒类市场的竞争,商业贿赂行为也应运而生。
加强酒类市场商业贿赂行为监管的对策与建议
酒类市场商业贿赂行为很难短期杜绝,究其根本是由于滋生商业贿赂行为的环境和气候长期存在。从根本上遏制酒类市场商业贿赂行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为整治酒类市场商业贿赂提供法规支撑当前,不但酒类市场商业贿赂的形式纷繁多样、手段升级翻新,其他领域的商业贿赂也是如此,因此现行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已无法满足打击商业贿赂违法行为的需要。其中,《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贿赂行为规定的不详细,在执法实际中不易操作,而《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是部门规章,法律层级较低,法律效力较弱,这些都限制了法律法规在反商业贿赂方面的作用。因此,应适应反商业贿赂的形势要求,加快建立反商业贿赂的法律体系,重点是修改、完善并整合现有反商业贿赂法律法规,把商业贿赂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罗列,明确规范商业贿赂一般违法和犯罪行为的范围,综合运用刑事、民事、行政等责任追究手段,加大对商业贿赂违法犯罪的处罚力度,为治理酒类市场及其他市场的商业贿赂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武器。
(二)加强业务技能学习培训,为整治酒类市场商业贿赂提供智力保障针对当前反商业贿赂还未专门立法,其他治理商业贿赂的法律法规还存在欠缺的现状,各级工商部门应注重抓好《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以及《关于在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中正确把握政策界限的意见》等法律法规文件的学习培训工作,建立培训制度,创新培训方法,搭建学习平台,落实激励措施,充分调动执法干部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执法人员对查办酒类市场商业贿赂案件的技巧和能力,为查处酒类市场商业贿赂提供人才智力保障。
(三)构建部门行业协作机制,为整治酒类市场商业贿赂加强共管合力一方面,注重与商务、质监、卫生等执法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及时沟通信息,通报相关案情,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办案联席会议、重案协查等制度,适时借助公安、检察、纪检等部门的强力手段和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机构的专业知识,弥补工商手段软弱和知识体系不全面的缺陷,加大执法力度和深度,突出抓好大要案件查办工作,增强法律的震慑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积极制订和完善行业管理、行业规范、行业标准,增加行业自律的内容和条款,扩大服务内容,改善服务方式,拓展行业监管覆盖面,使行业协会真正架起政府监管部门与酒类企业之间的桥梁,形成政府部门外部查处与行业内部自律共同监管、相互联动、齐抓共管的协作格局,以降低行政执法成本,弥补现行法律法规的不足,营造酒类市场规范有序的竞争环境。
(四)创新监管理念和手段,为整治酒类市场商业贿赂提升监管效能在治理酒类市场商业贿赂的过程中,工商部门运用传统的市场监管理念和手段对其行为起到了一定的惩戒和震慑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些传统的监管理念和手段越来越不适应,这就需要工商部门不断创新监管理念,转变监管方式,丰富监管手段,以达到监管效能的提升。一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监管理念。工商执法干部必须端正执法思想,规范执法行为,坚决克服“执法就是处罚”、“监管就是查案”的老观念,树立长效监管、柔性监管理念,充分考虑当事人的利益和诉求。二是全面推行和深化行政指导。在酒类市场上,绝大部分商家是由于法律意识淡薄、不懂法,在无故意或不知状态下进行了商业贿赂行为,对于这些行为的监管和规制,应推行和深化行政指导,以教育、告诫、建议、提醒、公示或事前引导等方法加以规范,引导遵章守法、诚信经营。三是全面纳入信用分类监管体系。依托工商部门建立酒类生产企业、经销商、销售终端信用分类制度,对经立案查实商业贿赂的违法行为,结案后有关信息自动进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系统,及时自动调整当事人的信用等级,将违法酒类生产企业、经销商、销售终端列入信用监管“黑名单”,以强化信用等级意识。
(五)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整治酒类市场商业贿赂构筑防火墙通过形式多样和手段丰富的宣传教育,不断为治理酒类市场上的商业贿赂行为营造社会舆论氛围,防范商业贿赂行为在酒类市场愈演愈烈的势头,从思想意识形态上铲除商业贿赂萌发的环境。一是加强与媒体联系,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广泛宣传治理商业贿赂的重要意义和有关政策法律知识,帮助人们正确识别正常的商业行为与商业贿赂行为,澄清人们认识误区,增强广大消费者及同行竞争者的维权意识、法律意识与监督意识。二是适时向社会公布查处酒类商业贿赂案件的主要情况,以案说法,使广大群众和经营者通过案例认清酒类商业贿赂的现实表现和巨大危害,自觉抵制商业贿赂行为。三是对处罚过的酒类生产企业、经销商、销售终端进行回访式宣传教育,认真开展法律法规的释解工作,引导酒类生产企业、经销商、销售终端懂法用法,自觉规范经营。
作者:陈惠民单位:大连市中山区工商局
- 上一篇:商业贿赂犯罪立法之不足与改善
- 下一篇:论大学生消费观及教育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