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贿赂的治理体制构建

时间:2022-06-02 03:35:56

导语:商业贿赂的治理体制构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商业贿赂的治理体制构建

商业贿赂损害了广大民众的利益当交易的天平向行贿者一方倾斜时,行贿的成本也必然影响商品的价格。行贿者若想方设法弥补‘损失”,往往就会在生产商品或工程过程中偷工减料,掺杂掺假,而这一行为的直接受害就是消费者。尤其是医药购销领域的商业贿赂行为,不仅提高了医疗费用成本,导致了医药服务价格不断攀升,而且直接损害广大患者的切身利益。

当前我国商业贿赂的新特点及发展趋势

从司法实践的情况看,当前我国商业贿赂除了具备一般贿赂类犯罪主动性、腐蚀性、传染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外,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逐渐向社会多领域、多行业渗透目前,商业贿赂已渗透到建筑、金融、卫生、教育、税务、工商、司法、经济管理等部门和领域,贿赂环节和领域相对集中,同时,还向一些新领域扩散。当前商业贿赂仍相对集中在工程发包、房地产开发、土地批租、产品推销和争取资金等环节上,但也开始向教育、科研文化等领域蔓延,其中科研机构中的贿赂犯罪增势较强。

(二)手段翻新、情节严重、腐蚀性大当前,商业贿赂方式不断翻新,从送金钱、电器、首饰等发展到送股票、债券、购物券、礼品券、汽车、包办出国旅游等。商业贿赂大案增加,贿赂金额增大,贿赂数额动辄百万元,甚至千万元。

(三)主动贿赂、多次贿赂、连续贿赂增多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如‘不花钱不办事,花了钱就能办成事”等的影响,一些人在办事前就主动贿赂、多次贿赂、连续贿赂,给国家、社会造成巨大损失。

(四)公款贿赂、赃款贿赂、美惑增多据统计,近年来的公款贿赂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司法机关立案查处的贿赂案件中,80%属于公款贿赂,涉案金额占贿赂总额的90%以上。公款贿赂已成为腐败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用美色拉拢腐蚀国家工作人员也成为一些犯罪分子的贿赂手段。

商业贿赂产生的根源剖析

(一)社会根源当前,中国社会新旧体制的转换并未完全完成。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制度不健全,防范和惩戒措施不到位,管理上出现的脱节和空档,以及新旧体制的摩擦碰撞产生的混乱,都给商业贿赂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使商业贿赂有了生存的缝隙,成为某些经济活动中的‘借规则”。

(二)市场根源竞争机制存在缺陷是商业贿赂产生的根源。企业与其他经济组织的财产权在经济体制改革中逐渐得到确立,初步形成了市场竞争的格局,但由于每个经济主体都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一些经营者为了占领市场或获取高额利润,不惜挺而走险,采用商业贿赂的办法促成交易实现。

(三)主观动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一些经营者为了通过‘捷径,取得比其他经营者更大的优势,往往见利忘义,违背正当的竞争规则,利用少数人的贪贴合理,用商业贿赂的不正当手段,以金钱或其他好处贿赂交易对方的负责人或对交易有影响的其他个人,以获取更多利润。

(四)监督缺失商业贿赂犯罪多发生在医疗、电信、金融、建筑、土地等行业,主要原因在于这些行业是高度垄断行业,经济资源由少数人控制,对他们的监督往往形同虚设,同时,对行政审批权运用的监督和规范也不到位。

(五)立法局限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尚缺少一部统一的反商业贿赂法。1993年我国颁布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和1996年颁布的《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这两部法律法规对商业贿赂的形式规定的比较简单,难以有效规范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商业贿赂行为,无法满足惩治商业贿赂的需要。

建立健全治理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

(一)提高认识,建立治理商业贿赂的协作机制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点,各个治理主体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商业贿赂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增强治理商业贿赂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治理商业贿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治理商业贿赂时,执法部门和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要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明确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纪检监察、工商、检察等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和沟通联系,建立信息通报、联动协作、联席会议机制,及时掌握商业贿赂的线索、动态和特点,形成治理商业贿赂行为的合力,以保证治理行为的有效性。

(二)重视立法,提供治理商业贿赂的法律保障治理商业贿赂,法律是必不可少的武器。实践证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商业贿赂现象发生较少,与其对商业贿赂产生严重法律责任的明确规定关系密切。因此,从长远看,我国应借鉴国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治理商业贿赂的成功经验,制定专门的《反商业贿赂法》,以弥补这一法律体系中的缺陷;或是借鉴国外的有益立法经验,以法律修正案的方式,对现行法律进行修改完善,进一步明确商业贿赂的概念、手段、方式,提高违法成本,加大惩处力度,从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三个方面,提高商业贿赂的违法法律责任,增加对行贿罪的打击力度。

(三)严格执法,树立治理商业贿赂的法律权威在我国,商业贿赂作为一种‘潜规则”,长期游离于执法部门的视野之外,由此可知,反商业贿赂的重点在于严格执行法律。一方面,要严格执法、违法必究,加大对商业贿赂的打击力度,对违法者形成强大的法律威慑力;另一方面,应提高执法水平,准确区分正常行为和商业贿赂的界限,只有在对真正的违法行为进行打击的同时保护正常的商业行为,才能既维护法律的权威,又保障社会的公正。

(四)深化改革,健全治理商业贿赂的监督制约重新界定政府职能边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行政权力对具体经济活动的干预,才能减少权力寻租的机会。因此,在政府决策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建立决策责任制。在政府行为方面,应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各级政府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健全投资监管体系和境外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减少垄断,防止地方保护;推进行业协会、商会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从源头上遏制商业贿赂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

(五)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创新治理商业贿赂金融的监管举措重视和加强商业贿赂案件信息数据库建设,积极开展贿赂犯罪档案查询工作,并将其纳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之中,各个治理部门共同建立治理商业贿赂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失信企业公示制度,政府有责任定期、及时、充分公开商业贿赂行为的经济实体和个人以及相关案件的处理过程和结果,在一定范围和时间内剥夺或严格限制失信者的商业机会,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制约体系。与此同时,健全金融管理制度,加强票据管理,规范和减少商业活动中的现金交易,健全信用交易体系,加大反洗钱力度,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促使市场经济主体完善自律控制机制,把商业经营活动纳人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六)完善粼民制度,加强治理商业贿赂的社会监管针对商业贿赂行为隐蔽性强、查处难度大的特点,建立公民举报监督机制,完善知情人举报保护和奖励制度,采取这些措施有助于依靠群众力量遏制商业贿赂行为,对此,有必要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社会层面给予举报人充分的奖励和有力的保护,激发知情人举报的积极性。对提供重大线索,为国家和人民挽回重大经济损失的举报人予以重奖,对瞒案不报的单位及其负责人严肃查处,变有限的政府管理、部门监督为全社会性的约束。逐步推进财产申报与公开制度适用的广度和深度,将其作为反商业贿赂和反腐败的有力武器,最大限度地降低商业贿赂发生的可能性。

作者:王建单位:惠州市惠城区外经贸局纪检监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