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
时间:2022-02-16 09:00:15
导语:大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外部监管趋严和内部管理提升需要的驱动下,近年来很多大企业开始研究和推动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特别是“营改增”后,部分大企业以增值税发票管理为切入点,已经取到了一定的成效。本文重点分析了大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价值、应该涵盖的内容以及注意事项,并对信息化建设的路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企业;税务管理;税务信息化
随着国家税收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国地税合并等征管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税三期等税收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各级税务机关对大企业的管控力度正在不断加大。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企业内部的税务管理模式仍旧比较传统,即便在今天,手工报表、纸质档案、EXCL汇总分析、邮件审批、门前申报等现象仍普遍存在于大企业税务管理之中,不但无法满足税务局等政府部门的监管要求,也严重落后于公司内在管理提升的要求。然而当前大企业税务信息化建设处于“昏暗中的爬坡阶段”,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并有很多现实困难需要突破。笔者基于多年从事大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经验,就大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分享一些经验和看法。
一、大企业税务管理核心诉求
(一)管业务。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日常经营过程中,或因轻视甚至忽略了税务管理,或因缺乏信息系统载体导致税务管理规章制度及流程难以落地和监管,致使生产经营活动,特别是重大事项的决策缺乏涉税风险和税务成本的把控,给企业埋下税务风险隐患。因此,管业务就是要让各层级财税管理人员将税务管理向业务前端延伸,及时掌握企业日常经营中各业务环节的涉税风险,并准确评估各业务涉及的税费种类和税费成本,做好税务风险的事前预防和事中监控,避免事后被动应对,降低企业的涉税风险。(二)管税金。虽然几乎所有大企业都在运用各种ERP平台加强企业内控管理,但是其建设过程中往往没有考虑税务管理的需求,导致税金计算还是以手工作业为主,存在着数据分散、系统孤立等问题,税金计算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差错率高,纳税申报表结果数据难以溯源。同时,税会信息不对称,税务人员与财务人员业务关联度低,税会差异难以管理与分析;企业仅向总部上报纳税申报表,总部无法全面掌握各分子公司的纳税调整情况。因此,管税金就是要提升税金计算的自动化水平,显著降低一线办税人员的手工计算工作量、提高数据准确性,并使计算过程透明化,纳税调整可验证、可评估、可追溯。同时,使各层级管理人员能实时掌握集团整体税金分布及纳税调整情况,为税金支出的统筹及税务筹划提供有效抓手。(三)管人才。大企业普遍存在税务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不到位、办税人员流动频繁、税务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税法遵从意识强弱不一等问题。因此,管人才就是要使各层级管理人员能及时掌握集团内各层级税务岗位的人员配备情况,以及人员的能力情况、日常工作负荷、管理的纳税主体数量和税金额度,从而优化涉税岗位的工作流程以提高办事效率,并有计划地帮助税务人员的提升专业能力。
二、大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管理制度流程化、税收政策规则化、业务链条数据化、基础业务自动化、风险评估指标化,实现:(一)落实制度防范风险。以信息化手段推进企业税务管理制度的落地,将税务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的理念灌输给每一位涉税工作人员,明确岗位职责,规范审核审批流程,加强税务风险防范。(二)数据共享提升效率。通过与税务相关系统的数据集成,消除数据孤岛,减少手工操作,提升自动化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差错,降低纳税成本。(三)统一口径集中管控。设计统一规范的税务会计核算标准,按业务板块、税种、申报模式等维度预置税金核算规则和管控流程,构建专业化的税务管理体系,保证各分子公司在涉税工作核算口径、工作流程上保持一致。同时,各层级管理人员能够在一个平台上监管所有下级企业的涉税业务,提升应对税务检查的主动性,提高税务管理工作整体水平。(四)信息管税智能调控基于数据共享、集中管控,为集团加强税务垂直管控提供可视化抓手,提升集团的税务数据分析与规划能力。通过智能分析,为管理者完成税务筹划、税务战略的制定、部署和实施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三、大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税务数据中心。企业各类经营管理系统是税务管理的数据源,脱离了这些系统,税务管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内容,便是建立以税务管理为视角的数据中心。企业应该从集团层面组织开展税务数据标准化梳理工作,对全部下属公司的所有业态进行涉税数据盘点,结合业务场景,明确各场景下税务处理规则及涉税数据口径,制定分业务、分税种的涉税数据标准,形成数据ETL策略和数据质量管理办法,使税务系统能够与各相关经营管理系统无缝对接,消除数据孤岛,实现“业财税”数据一体化。税务数据中心的建设过程中,还要重点注意数据的时效性、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时效性方面,根据业务场景,确定哪些数据实时采集以及实时采集的触发规则,哪些数据定时采集以及定时采集的时间节点、频次。数据传输可靠性方面,各管理系统与税务系统应建立对账机制,定期核查数据是否一致,对于传输失败的数据应该建立自动重传机制,尽量减少手工运维工作量。(二)流程与任务管理中心。企业税务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地,离不开对流程的管控。基于工作流技术,流程与任务管理模块应该为税务系统各功能模块提供统一的流程定义、流程运行、流程监控支撑,结合企业组织架构、人员岗位(角色、权限),固化审核审批流程及权限,实现管理流程的线上流转和监控。主要包括:(1)流程配置:支持按需灵活配置各涉税事项的内部管理流程,支持按税种、业务类型、纳税主体等差异化配置;(2)流程执行:任务创建、任务执行、任务流转、任务预警、任务通知与提醒(OA、邮件、短信等);(3)流程监控:流程配置监控、任务执行监控,任务查询统计,办理时效、退回率等指标量化考核等。(三)基础信息管理。基础信息管理主要包括:(1)组织机构:组织机构及其层级关系是人员及岗位权限管理、流程管理、数据分析统计汇总的基础。大企业架构复杂、管理层级多,需要在税务系统正确维护机构代码、机构名称、所属板块、所在区域、上下级关系等信息。通常,组织机构数据可以从主数据管理平台直接同步,无须在税务系统二次维护。(2)人员及岗位权限:通过配置人员岗位权限,实现对人员功能权限和数据权限的管理,功能权限即能够使用哪些系统功能模块,数据权限即能够看到哪些公司的数据以及报表中的哪些数据字段。人员信息基础数据,包括姓名、账号、密码、邮箱等,通常可以从主数据平台同步,并通过与企业单点登录平台集成实现直接访问税务系统,无须在税务系统二次输入登录账号、密码,而权限通常需要在税务系统具体分配。(3)纳税主体:主要是税务登记信息、税(费)种鉴定信息,以及与组织机构的映射关系,其中,税(费)种鉴定应包括涉及的税费种类、申报周期、申报模式(独立、汇总)。通常,大企业内部管理视角的组织机构与税务管理视角的纳税主体不是一一对应的,而且组织架构中存在较多虚拟机构,因此,建议对组织机构和纳税主体分开管理,并通过映射关系建立对应,不宜混在一起。(4)税务档案:对纳税主体各类涉税证照、纳税申报表及完税凭证、税务稽查报告、各涉税事项备案资料、税收优惠及财政返还批文等涉税档案进行分类保存,支持Word、Excel、PDF、图片等附件上传和在线调阅。(5)申报参数:对各税种的申报参数,如应税科目判定、增值税税率、进项发票认证期限、印花税税目及税率,土增税预征率等变量参数,进行统一维护,同时,要考虑不同业态、不同地区的政策差异,支持纳税主体层面的差异化设置。(6)办税日历:登记税局的各征期办税日历,用于自动触发纳税申报任务的创建以及申报任务进度预警。(四)增值税发票管理。(1)销项开票。基于税控设备和配套的税控发票开票软件,企业基本的开票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但是对于部分企业,仍然存在:手工开票速度慢差错高;单机版开票软件带来的税控设备分散,单税号多开票点日常使用烦琐,集团难以实时监控发票领用存数据、难以精细化管理专普票及作废红冲权限、难以归集和向业务系统共享开票数据等难题。开票的建设重点是要实现业务系统与税控系统直连开票和开票数据的实时自动归集,解决发票领用存监控、业务单据与发票代码号码自动关联、零星的手工开票以及作废红冲的审核审批等难题,降低开票工作量,加强集团监管力度,杜绝虚开、重开风险。对于普通发票,有条件、有需求的企业还可以进行电子发票建设,降低发票管理和使用成本。(2)进项认证及普票查验。基于税局增值税发票选择确认平台,企业基本的抵扣认证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但是对于部分企业,特别是共享中心管理模式的集团企业,仍然存在:进项发票数据集中归集难度大、勾选认证自动化程度低且难以集中管理、已认证发票的异常状态管理难度大、普票报销查验工作量大、无法自动获取全票面电子数据等难题。进项的建设重点是实现专票自动归集和集中认证、普通发票扫描时自动查验、全票面电子数据自动获取,以及电子发票重复报销控制、异常发票(如失控等)预警。(五)全税种纳税申报管理。全税种纳税申报管理的重点,一是根据税收政策法规和企业自身的业务特点,建立纳税调整和税款计算的台账体系,并预置从相关系统取数的口径和与纳税申报表的数据钩稽关系,提升税款核算的自动化水平,并使税款计算过程可追溯、可验证、可评估;二是根据企业内部的管理流程,建立“填报-复核-审批-请款-申报-归档”的线上管理流程。随着税局“互联网+税务”生态建设逐步完善,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向当地主管税局申请开通直连申报,实现在税务系统完成“一键申报”,不用再到税局网上或线下办税大厅手工申报。目前,部分企业对纳税申报信息化存在一定的误区,常见的有单纯的为填申报表而填申报表或认为不能实现100%全自动填表就没有意义。笔者认为纳税申报管理不等同于单纯的填申报表,税款计算的过程本质是税务核算的过程,纳税申报表只是税务会计的结果输出;信息化能够为税务会计提供有力的支撑,其优势是根据预置规则进行快速准确的自动计算、汇总,并保留计算过程痕迹,便于追溯、验证,但对于复杂的业务,特别是增值税、土地增值税清算、所得税汇算清缴,不应盲目追求完全的自动化。(六)重大涉税事项管理。重大涉税事项管理,是要在税务系统建立事项卡片并进行全过程跟踪,对涉税风险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为税务人员参与重大涉税事项、发表税务意见提供工具和途径,提高税务人员对重大事项的参与度,加强税务风险的事前防范力度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可能涉及税务风险的事项,由税务人员判定后,在税务系统启动风险分析任务管理流程,结合税务知识库,识别税务风险形成风险清单、制定应对策略、编制风险分析报告,经审核审批后线上分析报告。并持续跟进事项的发展态势,定期更新风险状态、风险清单和应对策略,直到关闭。同时,根据事项类型、风险等级、风险值,以及预置的上报流程,实现逐层上报和汇总。另外,各管理层级可向下级公司发起税务自查事项,下级公司在发生税务检查时也可以上报检查经过和结果。(七)数据分析与报表。(1)管理报表。基于集成的业财数据,和本系统产生的纳税申报、重大事项等过程与结果数据,从集团层面建立系统性的报表分析体系,并预置主要分析主题,实现各管理层级对下级公司的实时监控,为税务精细化管理和重要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包括但不限于:千户计划报表,重点税源统计表,分业态、地区、公司、税种、时间等的多维税金统计分析报表,重点地区财政贡献统计表等。(2)指标评估。参考金税三期及全国各地税务机关风险管理模型,建立风险监控指标体系,并定期自动进行指标计算和风险扫描。根据预置的指标阈值、预警信息以及风险应对流程,自动进行预警提示,并启动相应的应对任务,实现对企业内部税务风险高效、及时的监测、预警和应对。(3)管理驾驶舱。对于各层级管理者,以驾驶舱的模式将各类管理报表的关键指标数据以图表方式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展现,为管理层提供实时的决策信息。(八)税务知识库。税务知识库应包括税收政策法规、专家解读、内外部案例库、内部税务管理规章制度等。知识库的建设要重点实现自动的更新机制,及时抓取互联网上最新的政策法规,并提供统一的查询、调阅工具。(九)信息沟通管理提供内部通知公告、待办提醒、预警提醒、内部论坛等功能,满足税务部门内部日常信息沟通交流需要。(十)税务人才管理企业要提升税务管理水平,需要大量的税务专业人才,因此,税务人才的管理至关重要。税务系统应提供基于系统内用户使用轨迹的数据统计功能,分析人员的办事效率、差错率、管理的纳税主体数量及税金数量等量化指标,结合学历背景、工作经历,为管理层了解税务人才梯队组成、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人员储备和选拔提供支持信息。
四、大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一)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理念与思路。大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应当遵循“体系化、规范化、平台化”的基本理念和“业财税一体化”的总体设计思路。体系化,即体系化规划,是指税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要从集团层面自上而下的协同开展,做到目标清晰、策略明确、资源保障到位。规范化,即业务要合法合规,税法遵从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主线,偏离了这根主线,信息化将毫无意义。平台化,即借鉴互联网先进技术和“大中台,小前台”的架构思想,建立税务业务中台,统一技术栈、统一用户体验。业财税一体化,即以业务数据为源头,以业务规则驱动财税核算,实现精准计税。(二)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原则。大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咨询先行、前瞻性、技术领先、实用性”的基本建设原则。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即基于体系化规划,制定分阶段的实施计划、实施范围和实施方案,分板块、分税种稳步推进,先试点后推广,循序渐进,最终完成全面的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咨询先行原则,即要认识到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工作,在规划阶段,可以聘请有经验的顾问机构帮助编制税务信息化规划、制定建设方案等。前瞻性原则,即要预见国家税收政策、监管环境以及税务总局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技术手段的变化趋势,包括互联网创新对税务管理的挑战,以及各种新生的业务、各种新生的业态、各种新生的产品对企业战略的影响,提前规划应对,通过管理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等措施,使税务信息化理念与时俱进。技术领先原则,即要选用当前主流、成熟的技术,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可扩展、可维护、实施简单、扩容灵活。实用性原则,即税务信息化要将管理落到实处,要坚持从企业的战略、管理和运营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实用主义,制定适用于本企业的建设目标、范围和方案,让信息化建设真正产生效益。(三)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路线图。(1)建设准备。建立信息化建设组织结构,确定领导班子和主要成员,分析可行性,制定信息化建设策略、总体计划、风险应对策略等。(2)蓝图设计。调研分析当前业务流程,确定建设目标、建设范围和建设方案,制定信息化管理制度、标准体系。(3)系统建设。首先确定是自研还是外购、基于ERP平台建设还是建设独立的税务系统、一次性完成还是分期建设,然后按照软件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系统建设和过程管理。有软件研发实力的企业或者涉密性比较高的企业,建议自研税务管理系统。如果选择外购,要重点考察供应商的产品成熟度、税务咨询和软件研发实力、同行业成功案例以及能否提供可持续的运维和升级服务。平台选择上,如果企业ERP平台成熟且产品统一,可以选择在ERP平台上扩展,反之,应考虑单独建设,并通过数据集成的方式打通业财数据。是否分期建设,主要从企业的业务板块数量、纳税主体数量、业务复杂度、业务成熟度、相关业务管理系统建设情况、资源保障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对于分期建设,特别是不同分期的子系统使用不同供应商产品时,要特别注意技术栈、用户体验的统一,子系统之间数据的打通,避免子系统间的相互割裂。(4)上线切换。制定业务规范、收集初始化数据、安装部署上线环境、编写用户手册、培训系统用户,制定试点及推广实施计划、制定过渡期计划,按计划执行试点和推广工作。(5)总结评价和验收。总结需求、设计、开发、实施各阶段的工作,评价项目建设成果是否满足规划的目标要求,如满足则予以验收结项,如不满足则出具评审意见进行整改。(6)持续支持。系统上线后,要积极跟进用户反馈,对用户使用过程中发现的系统问题、优化意见,要进行分类整理、记录、分析和响应。同时,关注税收政策法规的变化,提前做好升级计划。(四)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项目管理。大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大工程,不仅会耗资巨大,而且过程复杂,建设周期长。因此,必须将整个建设过程作为一个项目来管理,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论进行全面综合管控,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更好地实现规划的目标,保证项目整体效果最优。
五、结语
“营改增”、金税三期全面推广以及国地税合并,给大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带来很好的契机,企业的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将随着国税总局“互联网+税务”大生态建设而加速。笔者希望借此文分享个人经验,对正在进行或准备进行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企业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大企业税收评论.抢先看!第三届大企业税收高峰论坛达成五点共识[EB/OL].2018-05-21.
[2]孟军,纪作哲.浅议企业集团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J].商业会计,2015(6).
作者:苏文涛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 上一篇: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创建
- 下一篇:建筑企业会计成本管理论文
精品范文
10大企业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