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4 20:08: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区管理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区管理中公共管理论文
一、社区管理的主要内容
的参与性,能够实现自治式的管理。除了社区组织外,还包括一些下属的部门机构,包括环卫、物业、经济等职能部门,同时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如学校、机关单位等。社区组织的管理可用资源众多,能够有效的对社区进行管理,这与以往社区行政管理存在根本差异,主要的区别在于以往主要是政府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管理,而管理任务也是根据上级的具体要求,社区管理则是实现了多方的管理,尤其是自治组织以及居民本身,并且社区组织的管理占主体地位,同时社区管理的对象是管理主体,因此可以极大程度的调动管理主体的可用资源,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最终实现社区管理的最终目标。另外,对社区管理机制的影响还包括市场机制、社区机制以及法律机制的影响,其中社区机制较为重要,主要包括社区声誉、社团制度、道德制度以及自治原则等。结合以上所述,社区管理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政管理
主要包括社区组织的建设、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和最终取得的成果,例如向居民讲述选举的具体事项,公平、公正的建立居委会等社区组织,然后再完善事物机构以及职能要求,从而实现社区的有效管理。行政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代表本社区的居民与外部政府部门或者其他社区组织进行交流,同时还要进行社会统计工作,对社区人口数量进行普查,协助计划生育和征兵等工作顺利开展。
(二)党建管理
党建工作是社区管理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是社会组织管理机制的重要课题,不管是何种类型的社区,都应该坚定共产党的领导,配合基层党员的工作,推进党建工作能够充分体现基层党员在社区管理中的领导作用,并且将我党严明的自律机制融入到社区管理当中,让社区组织的管理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提高管理效率,保持与时展的先进性。
适宜居住新型社区管理论文
摘要: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农村作为我国重要的构成形式,基本组成单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提高当今农村整体水平,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现今,农村建设都向城市化发展。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但是在此我们应该对此现象提出质疑,我们的城市是否是一个健全、完善的有机体,如果是,农村建设向城市发展会对自身带来益处。倘若我们的城市在形成过程中也出现了偏差,存在着一些问题隐患,那么盲目的对城市化进行全盘接收与模仿必然为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在此提出,新农村的建设方向应为符合人类适宜居住性的新型社区。
关键字:住宅小区;新型社区;宜居
一、当今城市所存在的问题
作为中国的城市发展历史仍显薄弱,除少数几个几近百年历史的城市外,大多数城市的兴起不足半个世纪,因此我们的城市建设还没有完全定型,所以我们研究当今城市存在的问题时必须要把我国的城市发展趋势考虑进来,共同研究探索发现问题。
从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分析的是人的衣食住行,这四个基本生活要素。而在一个社会当中居住和出行的方式与城市的内容形式相互影响。在当今我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居住形式即“住宅小区”。
“住宅小区”一个一度以其阳光和草地这些最基本的生活元素来吸引居民居住的居住形式,它的出现和兴起却为城市建设带来诸多问题。“住宅小区”代表了一种混乱的城市模式:没有完整的城市结构;交通的混乱和拥堵;呆板的城市景观;缺乏适宜居住性等。十分不幸,直至今天,我们的城市依然深陷现代主义的泥潭,不可自拔。几十年来,这种城市模式所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城市日益尖锐的脏乱差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更重要的是,“住宅小区”代表了一种浪费资源的不可持续的城市模式:人财物无谓的在城市中奔波;对机动车交通的依赖;城市效率低下;城市土地浪费;能源过渡消耗;污染大量产生。很明显,我们有限的资源不足以支撑这种发展模式,中国的国情决定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更加有效的城市和社区模式。
虚拟社区调查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青少年使用网络人数的不断增多,许多原来追求与陌生人交流的人也开始在网上寻找自己的熟人虚拟社区。这种趋势正在带给青少年人际交流、社会化过程以新的改变。本文以某大学生班级校友录为例,主要通过参与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其进行研究,描述并分析了这个虚拟社区是如何促进成员交流的,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一社区中的交流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和分析。包括熟人虚拟社区中经常出现的小圈子交流问题、现实组织解散带来的该虚拟社区信息有效异质化、以及校友录社区对其成员的同辈群体意义、熟人虚拟社区的祥和氛围产生原因等,以期以个案研究的方法探索此类问题。
『关键词』
青少年班级校友录交流
熟人虚拟社区
ABSTRACT:AlongwiththeincreaseofthenumberofadolescentInternetusers,lotsofthembegintolookforownacquaintancevirtualcommunities,eventhoughsomeofthemonceonlypursuedcommunicationwithstrangersonInternet.Thiskindoftrendisbringingnewchangestohumancommunicationandsocializationoftheseyoungpeople.Inthearticle,onevirtualcommunityofcollegestudents’alumnirecordhasbeentakentoasanexample,andthecommunicationsofthemembersinthecommunityhavebeendescribedandanalyzed.Onthisbase,fourfurtheropinionshavebeenadvancedforespeciallyexploringcommunicationinthiskindofcommunity.
序
城市社区管理论文
我国的社区管理是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产物。它作为弥补改革中出现的管理缺位,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受到政府、理论界以及百姓的高度关注。在经历了近10年的探索之后,反思其运行轨迹,不难发现,城市社区管理中“政社不分”的情况依然存在,尤其是在街道管理层面,政府的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管理职能集于一身,其直接后果是现有社区管理体制的确立既未明显减轻政府的社会管理负担,也未从更深层次上提高广大居民的民主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社区管理仍旧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政府行为。我们通过对国内外诸多城市的考察、研究、对比发现,社区管理组织不同于政府组织,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而由于国情差异,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照搬国外模式。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内,科学地界定政府的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管理的职能权限,并将二者有机地衔接起来,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网络式社区管理体系的关键所在。1.理论依据在我国目前特定的社会管理背景下,采取政府推动下的纵向社区管理组织体系与横向的社区居民自治管理组织同步与协调发展的纵横相接的网络式社区组织模式,符合现代政府职能转换与市民组织发展关系理论的基本原则。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期间,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的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实现转型期平稳过渡的基本保证。依据政治学家的观点,现代政治社会中政府的职能主要体现在阶级统治、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和社会平衡等四大方面。但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政府职能的结构重心会发生位移,即我们所指的政府职能转换。一般说来,传统社会下的政府职能结构的重心是阶级统治职能,以后逐渐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后工业社会的社会服务职能。发生这种位移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增长模式的变换以及公民社会的成长发育。就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的客观运行规律而言,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相对有限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应的是以阶级统治为主的政府职能和由政府从属于公民的一元从属结构向政府与公民的二元分立结构的转变;在现代工业社会发展阶段,以靠增加投资和劳动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模式对应的是以社会管理为主的政府职能和政府与公民之间形成的有限制衡、相对独立的二元结构关系;在后工业社会,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科技含量和服务功能为核心内容的内涵式经济发展模式则对应着以社会服务为主的政府职能和政府与公民从原先的制衡关系向相互依赖的一体化意义上的一元包容结构的转化。上述转换模式体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就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较而言,由于各自进入现代社会时的社会制度、市场发育程度以及采取的经济发展政策不同,因而前者在社会发展阶段和公民组织发育程度上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一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制度。它自17世纪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起至今一直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发展经济,因此,市场发育程度和生产力水平很高。目前,它已走过工业革命的启动阶段、工业社会发展阶段进入了现代社会的第三阶段——后工业社会;而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制度。由于起步阶段落后的封建、半封建生产方式占居主导地位,市场发育程度以及生产力水平都比较低下。近20年来,在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体制改革之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已经步入现代社会的第二阶段--工业社会发展阶段。二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公民社会已由早期的发生、发展走向成熟。公民社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由国家和政府强制管理的“公域”日趋缩小,而由公民和社会通过非强制的市场手段加以调节与管理的“私域”越来越大,由此,相对独立于国家与政府的公民社会得到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公民个人以及政府、企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全过程均由政府部门进行统筹安排,公民和社会失去了独立行为的领域。直到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加快市场经济进程时,公民社会的作用才得以认同。但市场经济的发展毕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对于大部分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公民社会尚处在培育、发展阶段。三是伴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以及公民社会的发展、成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实现了政府职能结构重心由社会管理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的转换。与社会发展阶段、公民社会发育状况相适应,多数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能仍以社会管理为主。上述情况表明,尽管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因国体、政体以及市场发育程度不同,社会发展存在进程上的“时间差”,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现代社会政府职能的转变,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具有社会参与意识、参与能力的群众自治组织的发育与成熟。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尚处在工业社会的发展阶段。随着政府部分社会职能的转归和企业社会职能的逐步剥离,社区作为承接载体,在社会事务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社区管理组织的发育与成熟是实现社区工作效益最大化的关键所在。从理论上讲,社区管理组织是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社会组织系统,是社区内居民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标,自动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但从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仍需要政府具有较强的社会管理职能以及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尚处在培育阶段的国情出发,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政府的外力推动,采用政府参与的纵向社区管理组织体系与横向的社区居民自治管理组织同步与协调发展的纵横相接的网络式社区组织模式,符合现代政府职能转换与市民组织发展关系理论的基本原则。2.对我国现有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分析与思考2.1基本评价: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效果显著。但尚未走出政府职能转换内循环的老路。应该说,从社区建设提出至今,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组织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制度上的保证。1998年7月,配合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与政府机构调整,国务院正式赋予新组建的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指导社区管理工作
,推动社区建设”的职能,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了我国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二是将原有的市、区、街纵向城市管理体制引入社区,初步形成了以“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为主要特征,兼具各地特色的社区建设管理组织方式,如青岛市建立了以民政系统为主导的社区管理组织体系,且市、区、街、居四个层次均实行“一把手工程”。石家庄市专门成立了市区工作委员会,负责对全市社区工作的宏观策划、政策研究、综合协调、指导监督等任务。南京鼓楼区委、区政府以社区党建联席会和社区建设发展委员会的组织形式,将辖区内有影响的部门和单位联接起来,通过确立全区的社区建设目标、确定社区建设的重大项目,协调社区建设中的有关问题等方式,实现社区单位的有效整合等。三是确立了街道办事处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地位。以北京市为例,市政府明确提出了“一确立、两赋予、三分开”的改革思路,即:确立街道办事处对辖区管理负总责的地位;统揽辖区内的地区性、社会性、公益性、群众性工作;实现政企、政事、政社分开。四是各地区都在积极探索基层社区组织的制度创新,例如沈阳市去年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在全市普遍建立新型的基层社区组织结构,包括:建立社区党组织,对不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从事社区服务事业或在民办非企业和小型民办企业工作、以及处于离退休、待岗等情况的党员实行属地管理;建立社区居民大会或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建立社区管理委员会(依法选举产生的居民委员会);探索建立社区的协商议事机构等。许多城市通过采取选派、招聘、直选等方式,调整居委会人员结构,加强居委会组织制度建设。工、青、妇等社团组织也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将工作的触角延伸至社区。上述实践活动表明,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组织的基本架构已经初步形成。虽然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组织的发育成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但就总体而言,以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的现行社区管理体制依旧更多体现的是政府内部职能的转换。因为街道办事处作为城市基层政府的派出机构,依据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改革方针,对基层社会行使全方位的行政管理职能,是政府内部职能部门权限调整的结果。而街道辖区作为操作层面的社区,办事处同时又代表社区居民行使社区自治管理职能。显然,街道管理层面的政社合一,职责不清将直接导致街道办事处的功能错位。近几年,不少城市在探索居委会改革道路时,大多把居委会定位在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办事机构上,委员们享受政府补贴。在居委会管辖的社区内,由于居民自觉参与社区管理动能不足,没有明确法律地位的社区协商议事会的作用也难以得到有效发挥。我们担心,长此以往,这种由政府直接管理社区的做法,将失去依靠社区居民开展社区建设的真正意义。2.2理性思考:澄清认识误区,明确职能定位,建立衔接渠道。2.2.1城市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管理的区别与联系。目前,人们在谈及城市管理时,误将它与政府对城市的行政管理等同起来。实际上,城市管理大致包括社会管理、经济管理、生态环境管理和基础设施管理等四项内容,其中社会管理既包括政府的行政管理,也包括社区的自治管理。虽然两者的管理目标都是要实现区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其管理主体和实施手段却完全不同。城市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对城市的管理主要采用包括政权、法律、政策、纪律等在内的强制性控制方式;而社区自治管理的主体是社区成员,他们对社区的管理主要依赖思想观念、社会心理等非强制力手段,包括习俗、道德、宗教、舆论等一些具体方式的运用。城市行政管理系统与社区自治管理体系是一种平行互补关系,它们作为社会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区管理体系中居民自管能力的增强,呈现城市行政管理系统趋弱的格局,从而实现政府职能结构重心由社会管理向社会服务的位移。2.2.2政府与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相互关系以及各自在社区管理中的职能定位。依据社会机制“三板块”理论,政府与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之间是一种互补增益的伙伴关系。在现代社会中,政府是以强制(权力运作)方式满足公共利益的机制,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则是以志愿方式满足公共利益的机制。在社会管理体系中,政府与社区管理组织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以社会治安管理为例,维护社会治安秩序,通过“社会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方式预防犯罪是社区管理组织应尽的责任,但打击违法犯罪则属政府的职权范围。两者之间的互补关系,维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同时,政府作为全体公民利益的代言人,追求的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作为辖区居民的代表,在不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自助的方式,满足社区成员多元化的需求。显然,两种“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可以大大增强整个社会承担社会需求和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既然政府与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在社会管理系统中的功能与角色不同,科学地界定它们各自的职能权限就成为实践的准则。在社区管理体系中,政府的职能是作为推动主体,通过规划、资金支持和严格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引导社区的发展方向。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职能是作为实施主体,代表当地居民利益,在辖区范围内行使综合管理各项社会事务的权利。2.2.3在街道行政社区,以具有法律地位的半官方性质的社区委员会为连接纽带,构筑政府与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上下对接、纵横交织的强大的城市社区管理网络。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组织呈现“纵强”、“横弱”的不对称发展格局。如果不加大后者的扶持与培育力度,“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将无法实现。社区管理组织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笔者认为,在社区由政府行政管理向居民自治管理的过渡阶段,通过在街道层面组建具有法律地位的半官方的社区委员会,作为沟通政府与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不失为一种理想选择。所谓半官方的社区管理委员会是指经“社区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由社区内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团法人代表、社会知名人士以及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代表所组成的社区综合性管理组织,其中,政府代表由街道办事处主任和其他有关行政管理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担任,主要起沟通制衡作用,即:负责向上级政府部门反映社区的民情民意,向社区转达政府对社区发展和社区管理的意见
和要求,同时对社区管理进行行政督导。社区委员会是非营利性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社团组织,有正规的章程、组织结构和自治自主权利。在街道层面组建具有法人地位的半官方的社区管理委员的理由是:_街道虽然是行政社区,但从可操作角度出发,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社区建设操作层。辖区内的单位和居民彼此熟悉,具有实现社区整合的可能性和高于居委会管理资源的地区优势。_现阶段,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推动作用无法替代。我国社区建设的发展是外力推动的结果。虽然,近几年社区建设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单位制”尚未解体,有关支持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政策也不到位,因此,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发育和创新能力比较脆弱,还无法完全承担在社区工作中主体地位的责任。而街道办事处作为基层政权(区政府)的派出机构,一直承担着地区社会工作的责任,具有从事社区工作的传统和经验,特别是街道办事处在地区社会事务中负总责的主体地位,使其在社区整合中的能力明显增强。因此,街道办事处代表政府参与社区委员会的工作,既可以发挥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推动作用,也便于指导和培育居民自治组织,使之尽快成长。_为街道体制逐渐向社区体制转换奠定基础。我们始终认为,政府直接参与社区管理只是一种过渡性措施,最终还要将社区管理的权力归还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应该说,当前的政府机构改革给“政社分离”提供了佳机。此时,理性地把社区从政府概念中剥离出来,通过街道层面具有半官方性质的社区管理委员会开展“社区工作”,不仅有利于精简后的街道办事处实现“政事、政社”分离,更好地行使政府职责,也为日后街道体制向社区体制的过渡创造条件。_有国内外经验可供借鉴。近几年,我们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重点规划项目《城市社区发展国际比较研究》课题过程中,通过对国内外城市社区进行实地考察和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在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西方国家,半官方性质的社区委员会已经成为政府介入社区工作的一种有效方式。它作为沟通政府与市民的桥梁和纽带,在代表居民利益和意见、推动横向联合、组织社区资助和互助活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社区多元整合工作中的基本力量。就北京情况而言,西城区月坛街道办事处已于1998年6月率先在街道层面组建了全市第一家具有法人资格的社团组织——月坛社区建设协会。作为半官方的社区管理组织,该协会正在积极探索替代政府机构行使社区管理职能的有效途径。可见,通过半官方性质的社区管理委员会实现街道层面城市管理与社区管理的有机结合,从理论和实践操作上都是可行的。3.城市社区管理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3.1按照机构层次分明、职责明确的原则,健全市、区、街纵向社区建设管理组织体系。3.1.1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市级社区建设领导机构。配合地方政府机构的调整和改革,尽快落实市级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新建社区建设领导机构应以全国社区指导纲要为依据,结合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本地区的社区建设中、长期规划并指导实施。政府有责任通过政策扶持、教育培训和资金引导等多种途径,把握社区发展方向,引导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同时按照工作职能要求做好相应的督察和组织协调工作。3.1.2发挥区级政府资源整合优势,为社区建设提供财力支持。区级社区管理组织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各成员所具有的不同权力和影响力。区级政府作为基层政权组织,具有街、居组织不具备的区域行政管理和创造财政收入的职能。要充分发挥区政府对辖区各级、各类单位实施行政管理的组织优势,做好协调工作,实现区域内部的资源共享工作。并创造条件,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吸引企业服务社区以扩大税源,增加税收,为社区建设奠定物质基础。3.1.3实行街道办事处与社区管理委员会“双轨并行”的管理组织模式。街道办事处作为区政府的派出机关,除了继续做好政府赋予的地区行政管理工作之外,应该积极支持与配合社区管理委员会探索社区自治管理的有效途径。街道办事处应与社区管理委员会保持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定期召开联席工作会议,就社区发展的重大问题通报情况,听取意见,确定长期和当前的工作计划,商讨、协调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事宜等。街道办事处的社区工作职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居委会主要是指导职能;对政府有关部门则主要发挥统筹协调监督职能。此外,街道还将代表政府对社区中的福利对象提供社会保障。现阶段,社区管理委员会作为街道办事处的并行机构,其性质为半官方组织。其主要职能一是统筹规划:根据全国社区建设指导纲要和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要求和指导,结合社区自身实际情况,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对社区发展和社区管理作出统一规划,确定社区发展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与任务。二是组织协调:依据确立的目标、任务,利用灵活有效的机制和手段,通过招标、竞标等方式落实任务责任者。同时负责协调社区内外各相关部门关系,保证社区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三是监督调控:以管理职责为依据,以相关的法规和协议合同为准则,对社区管理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使其符合社区管理的目标和要求。虽然,目前街道办事处与社区管理委员在并行运作过程中,可能暂时存在一定的职能交叉,但从长远发展趋势来看,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派出机构所行使的政府行政管理权限终会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而日益缩小,而社区委员会作为政府与市民进行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将替代街道办事处全面行使对社区的综合管理职能。这一阶段可能尚待时日,但它却代表着社区组织的发展方向。3.2组建真正意义上的横向社区居民自治管理网络。社区居民自治管理组织的变革主要由三部分内容构成:(1)建立和完善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制度。(2)按照议事层与执行层相分离的原则,对居民委员会组织进行改造。应该重新确认居委会在社区建设中的议事地位,而将其办事职能从中分离出去,交由社区工作者承担。改造后的居委会成员应由辖区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知名人士、社会工作者、政府高级管理人员、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代表、业主委员会代表以及居民中有声望并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人员等经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居委会委员除了主任外,其他成员工作以社会兼职为主,在自愿的基础上,义务为居民服务。考虑到居委会几十年的工作惯例,还不能一
步到位,可以在现有社区服务管理委员会、居民议事会或顾问团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过渡,即暂时实行居委会与上述组织的“双轨运行”机制,待社区工作者队伍成熟或运行机制完善之后,再将议事组织通过选举转换为符合法律程序规定的居民委员会,现有居委会组织则转换为社区工作办公室,由职业的社区工作者承担具体的工作任务。(3)建立社区工作办公室。它是居委会试行议事层和执行层分离后,专司由居委会委派、承担社区具体工作职能的办事机构。社区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由社区工作者组成。他们必须符合招聘条件,通过竞聘方式,由居委会根据工作需要聘任。社区工作者作为职业,其收入所得:一是通过与政府签订契约合同,由政府支付劳务报酬,二是社会捐赠,三是服务收费。除了上述综合性社区管理组织外,还要在社区建立党支部,实行党员登记制度,以便充分发挥包括在职党员在内的全体党员在社区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共青团、妇联、少先队等组织,也要积极探索组织管理与属地化管理相结合的新办法,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对其成员实行民主化管理。改革后的社区居民自治管理组织,由于合理地划分职能权限,将不同的责任按照其事务性质交由不同的组织和部门承担,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居委会的行政工作模式,有利于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的进程。新的社区居民自治管理组织组建之后,将形成以社区党支部为领导核心,居民代表大会决议,居民委员会议事,社区工作者办事,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居民群众广泛参与,各司其职,恪尽职守的社区管理新格局。
城市社区管理论文
摘要:转型时期特定的国情和社会背景,决定了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必须选择“政府主导”的模式。社区管理中的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政府必须扮演多种角色、行使多样职能,更好地培育和扶持社区的持续发展。但是,政府角色的不当和政府行为的“越位”、“缺位”和“错位”,容易导致社区管理中的“政府失灵”现象。因此要推进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稳步、健康发展,就必须解决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如何进行功能定位的问题。
关键词:政府;社区;社区管理;功能定位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共同体。社区管理是指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健康发展的过程,是对社区工作的总体概括。[1]社区管理靠两种力量的推动,一是社区组织与社区居民的力量,二是政府的力量。从目前的实践看,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开展,政府支持不力或包办过多(行政化倾向),是城市社区管理中的普遍的现象,而这一问题的存在,相当程度上已影响了社区建设走向深入。因此,笔者认为,要真正找到社区管理的出路,推动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如何进行功能定位的问题。
一、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功不可没,首先表现为社区建设运动是由政府发起和组织的。政府还通过制定社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社区建设、规范社区行为,对社区建设进行宏观指导;其次,政府均有专门的机构和组织来具体负责社区管理工作,为社区提供管理和服务;第三政府为社区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政府运用国家财政资金投入社区建设,不断提高社区硬件建设水平,在政府强有力地推动下,社区改造,尤其是硬件设施建设在短期内得到推进和改善;最后,政府是社区建设的协调者和控制者。在改革开放后,政府在中国城市社区发展过程中渐渐让渡出部分权力,其改革目标是扮演规划者角色。这里说的协调者,是指政府对于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引导和监管,逐渐由过去的政府机构直接管理,向总体规划协调的间接调控方式过渡。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论文
摘要:转型时期特定的国情和社会背景,决定了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必须选择“政府主导”的模式。社区管理中的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政府必须扮演多种角色、行使多样职能,更好地培育和扶持社区的持续发展。但是,政府角色的不当和政府行为的“越位”、“缺位”和“错位”,容易导致社区管理中的“政府失灵”现象。因此要推进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稳步、健康发展,就必须解决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如何进行功能定位的问题。
关键词:政府;社区;社区管理;功能定位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共同体。社区管理是指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健康发展的过程,是对社区工作的总体概括。[1]社区管理靠两种力量的推动,一是社区组织与社区居民的力量,二是政府的力量。从目前的实践看,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开展,政府支持不力或包办过多(行政化倾向),是城市社区管理中的普遍的现象,而这一问题的存在,相当程度上已影响了社区建设走向深入。因此,笔者认为,要真正找到社区管理的出路,推动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如何进行功能定位的问题。
一、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功不可没,首先表现为社区建设运动是由政府发起和组织的。政府还通过制定社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社区建设、规范社区行为,对社区建设进行宏观指导;其次,政府均有专门的机构和组织来具体负责社区管理工作,为社区提供管理和服务;第三政府为社区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政府运用国家财政资金投入社区建设,不断提高社区硬件建设水平,在政府强有力地推动下,社区改造,尤其是硬件设施建设在短期内得到推进和改善;最后,政府是社区建设的协调者和控制者。在改革开放后,政府在中国城市社区发展过程中渐渐让渡出部分权力,其改革目标是扮演规划者角色。这里说的协调者,是指政府对于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引导和监管,逐渐由过去的政府机构直接管理,向总体规划协调的间接调控方式过渡。
社区建设管理论文2篇
第一篇
池州学院现有离退休人员115名,其中离休人员2人,退休人员113人;70-79岁38人,80岁以上9人;厅级干部4人,处级干部28人,处级以下政工、行政干部62人;具有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27人,中级职称33人;党员58人。离退休人员易地居住31人,其中省外22人:居住在池州市贵池区,原池州师专教职工住宅41人;其余43人分散居住在池州城里不同的社区或农村老家,大多数处于独居状态。2008年始学院分期分批搬迁至新校区,为方便离退休干部开展活动,学院利用原池州师专老校区房屋改建了一个离退休人员活动中心。据调查了解,退休后居住城市街道社区的退休干部党员,有6%左右将组织关系转入居住的街道社区,参加该支部的学习活动;居住在原池州师专教职工住宅的离退休干部,以离退休人员活动中心为主要活动场所,开展琴棋书画活动,利用秋浦影剧院广场、三台山公园广场和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操场组织社区人员和退休干部参加晨练、跳广场舞、健身舞以及其他娱乐活动。离退休干部与社区居民有着良好的交流、合作。
1池州学院离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现状
池州学院离退休工作处成立于2008年8月,是学校升本后第一批成立的职能处室,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负责离退休人员的服务和管理工作。离退休工作处为正处级机构,与人事处合署办公,处长、副处长由人事处处长、副处长兼任,下设离退休工作科,具体负责离退休人员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多年来,得到池州市老干局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在校党政领导的关心下,离退休工作处与各单位密切合作,从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干部建设入手,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积极开展对离退休人员的服务和管理工作。离退休人员政治和经济待遇按相关规定执行,成立了离退休党总支,设有4个党支部,大部分离退休干部党员将组织关系转入老干部党支部,参加老干部党支部的学习活动。学院每年划拨政策规定的公用经费和特需经费到离退休工作处,除按政策规定比例发给离休干部本人外,剩余部分留作集体活动经费;建立了院领导联系制度,逢重大节日和离退休人员生病住院等,都有院领导或部门领导走访看望慰问。学院每年组织离退休干部参观考察、走访调研、年度体检、时事学习和各种娱乐活动。离退休干部参加校内外组织召开的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等,学院相关领导和部门都要做出精心安排,提供周到服务。老同志的政治、生活待遇得到保障,医疗保险得到落实,活动经费得到保证,从2008年起学院就建立了离退休职工特困资金,对特殊困难的离退休干部职工给予一定的特困补助。老同志们在和谐、快乐的氛围中安享晚年。
2高校、社区、离退休干部三者之间的互动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学校、社区、离退休干部三者之间充分交流和深度合作还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一是社区工作条件简陋,室内外活动场所非常有限。在我们调研的几个社区,工作条件都比较艰苦,多名工作人员挤在一间办公室,大部分社区会议室、活动室、活动设备和室外活动场地都很有限。二是社区工作人员少。社区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多是身兼数职,没有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的专职工作人员,三是社区无离退休干部专项活动经费,离退休干部活动难以开展;四是高校从事老干部工作的专职人员少,室内活动场所有限。以上这些只是硬件上的欠缺与不足,随着经济的发展,相信会很快得到改善。相比外部条件和环境而言,思想认识的转变与提高更为困难。一是部分社区干部认识不到位:认为长期以来高校自成体系,社区不应接受高校离退休干部;认为社区条件有限,做不好高校离退休干部的服务和管理工作;认为离退休干部爱提意见建议,自己工作受到监督约束;认为高校离退休干部文化知识水平总体较高,给自己心理上带来压力,不愿吸收离退休干部参加有关会议和学习等活动。二是部分离退休干部存在一定顾虑:认为长期以来在高校工作,是自成体系的“单位人”,不是相互交叉的“社区人”;担心把他们推给社区服务管理,学校不再关心过问,不愿意多参加社区的活动,更不愿意加入社区。
社区健康档案管理论文
【摘要】目的探析社区健康档案管理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前未实施社区健康档案管理的老年慢性病患者46例为对照组,另选取2013年1月后实施社区健康档案管理的老年慢性患者46例为研究组,对比分析实施前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实施前,患者的膳食结构优良和服药依从性、生活方式优良和疾病知识知晓等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低于实施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患者实施前后的生活质量情况对比,实施后明显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慢性病患者予以社区健康档案管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
【关键词】老年慢性病;社区健康档案;生活质量;改善效果
慢性病又名慢性非传染性病症,它并非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多种病症的代名词。像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均属于慢性病症[1]。由于此病症的发病人群多以老年患者居多,再加上此类病症具有病程时间长且易反复发作等特点,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能使其肾脏、心和脑等重要器官受严重威胁,从而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影响[2]。社区健康档案管理是服务设施中的一种方法,通过将患者的病情分类,并予以针对性管理方案,能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为进一步探究对老年慢性病患者予以社区健康档案管理,对其改善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前未实施社区健康档案管理的老年慢性病患者46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63~81岁,平均(77.6±2.3)岁;病程1~7年,平均(2.7±1.8)年;冠心病15例,糖尿病17例,高血压14例。另选取2013年1月后实施社区健康档案管理的老年慢性患者46例为研究组,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64~82岁,平均(78.5±2.4)岁;病程1~8年,平均(2.9±1.7)年;冠心病14例,糖尿病19例,高血压13例。根据上述所述,把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社区犯罪防控体系研究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城市化建设的进程,社会犯罪不断出现新手段和新形式,其中社区犯罪就是社会犯罪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加强社区法制化建设、建立健全有效的社区犯罪防控体系提上了维护社会治安的日程。要建立健全人防和技防相结合与警民联防并重的社区犯罪防控体系,就必须认真审视现行的社区犯罪防控体系,从而确定可行的指导思想,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从而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关键词:社区犯罪防控体系社区法制建设社区警务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社区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场所,社会的矛盾和犯罪率也随之向社区蔓延,社区犯罪已成为影响居民生活稳定的重大因素。怎样防控社区犯罪,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治安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试图探讨在我国多元化社会正在形成、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重的社会大背景下,建立以社区支持为基础的违法犯罪防控系统。
一、我国社区犯罪防控系统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处在走向成熟的历史转型时期,随着整个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城市管理体系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旧的犯罪防控体系也已经不适应城市社区犯罪防控系统的需要:社区法制建设严重滞后、社区警务建设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已经成为社区犯罪率提高的一大因素,不但影响了社区的和谐和稳定,也给社区建设提出了迫在眉睫的新课题——建立健全社区犯罪防控体系。
(一)社区法制建设严重滞后
我国社区医疗管理论文
1降低就医成本,改善生活质量
通过公布的有关数据看出,在家庭一年的人均消费中,医疗支出占了很大的比例,体现了在中小城市中,居民就医成本不断提高的现实,发展社区医疗可以在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逐步改善生活质量。
2我国中小城市社区医疗现状
2.1医疗设施不完善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作为我国的医疗体系中最基层的单位,应该具备必需的医疗设备,但是很多社区可能具备卫生条件,但是医疗条件却达不到,群众还是会选择大医院,这就失去了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存在的意义。
2.2价格不合理透明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社区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