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管理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3 22:59: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食品管理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食品管理论文

我国转基因食品管理论文

1宽松的转基因食品管理体系

从国际贸易这个视角下分析,美国转基因管理宽松的原因也许更加明晰。在宽松的政策下,美国的转基因食品得到了其企业充分的研究与开发,促进了转基因技术的蓬勃发展,促使美国成为目前世界上种植、生产、出口转基因食品第一大国。如果加贴标签会增加转基因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使美国的国际贸易受到负面影响,可见美国作为最大的转基因食品出口国基于成本原因拒绝标识,实为保障本国的既得利益。转基因食品与人类健康安全问题早已成为讨论的焦点,人们对是否对转基因产品加注标签包装更加重视。目前,不同国家持有不同的态度,转基因食品上的标签在国际贸易争端中反映出的是其贸易利益方面的争议。

2严格的转基因食品管理体系

欧盟坚持标识转基因产品,严格控制从田间到餐桌中的每个环节,要求确保食品安全可追溯,将风险控制在较低的范围。欧盟食品安全局及各成员国政府负责转基因的日常管理,相继出台了《转基因食品及饲料条例》、《新食品法》及《转基因生物追溯性及标识办法以及含转基因生物物质的食品及饲料产品的追溯性条例》等法规,对转基因产品实施强制性标识,阈值为0.9%,即转基因成分含量低于0.9%的食品不需标识,高于0.9%的食品必须标识。就转基因食品的审批而言,在欧盟从申报到批准至少需要17个月。欧盟对转基因食品采取严格的管制措施出于3个方面原因:一是基于欧盟条约中的高标准要求。欧盟条约第95条第3款规定,欧盟执委会在提出一项有关健康、安全、环境以及消费者保护的提案时,应当采取较高的保护标准。如果存在对于人类、动植物健康及环境的潜在危害,可以应用预防原则。二是欧盟的法规更加尊重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质疑。欧盟委员会调查显示,94%的欧洲人希望对转基因产品享有选择的权利,70%不愿意购买转基因产品。受欧盟公众抵制影响,大多数欧盟成员国只能以安全性为由在政策上限制转基因食品的推广,并加快完善了转基因食品、饲料管理规定,使管理更加严格。三是抵制从美同进口的转基因食品。欧盟为了抵御美国转基因作物的入侵,也在加快提高自身的转基因技术水平。但由于国际上转基因技术发展的不均衡,技术差的国家势必会在贸易壁垒上对技术好的国家形成制约。因此,欧盟为了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有利位置,在法律上规定如果一个技术会引发潜在风险的一方不对其承担证明责任,应由此技术的负责方证明其使用技术的安全。

3中庸式的转基因食品管理体系

日本转基因产品的立法基于农业和工业中应用重组DNA生物体的框架,其通产省、厚生劳动省、文部科学省和农林水产省共同负责管理转基因食品安全。通产省负责推动生物技术在化学产品、化学药品和化肥生产方面的应用;厚生劳动省负责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和食品、食品添加剂和药品的审批;文部科学省负责试验阶段的重组DNA研究的审批;农林水产省负责重组生物释放到环境中的审批。日本对转基因食品管理体系的严格程度介于美国与欧盟之间,主要体现在转基因食品是否需要加施标签方面,其在初期时不要求加施标签,后因公众对于加强管理的要求反响强烈,农林水产省于1999年公布了24种以进口玉米和大豆为主要原料的标签加施标准,为保证转基因产品的混合比控制在5%以内,规定实行区别运输系统来区分非转基因生物原料和转基因生物原料,相比欧盟0.9%的转基因要求仍宽松很多。从日本耕种土地数量与人口数量来分析,便可清楚理解日本对转基因食品管理尺度把握的原因所在。日本人均耕地面积少,60%左右的农产品来自于进口,进口转基因食品对日本来说意义重大。日本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转基因食品及饲料进口国,每年进口约1600万t玉米和420万t大豆,其中大部分是转基因品种。管理太严,粮食进口、国内转基因食品发展将会受到限制;管理太松,无法确保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因此,日本的转基因食品政策基于美国的“可靠科学原则”与欧盟的“预防原则”之间,并寻求一种适当的平衡。

查看全文

食品管理论文:略论食品监管的协调体系

本文作者:范煜昊冯桂平工作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国外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上都已经比较成熟,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各国都有一个具有独立性且高权威性的监管主体部门,负责统一健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协调机制,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联合执法过程中,既有利益一致的地方,又有利益相互冲突的地方。由此导致食品监管部门间既可能为了资源以及民意争夺而产生竞争,又可能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合作。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多部门分环节的监管体制设计以及食品链条的自然属性使得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具有典型的“团队生产”特征,要求各监管部门协调一致、有效合作,以实现各监管环节的无缝化对接。然而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合作状况并不理想,针对中国食品安全的监管问题,目前大多数学者都是从监管的执行力进行分析,并未深入探求监管过程中的各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本文从竞合关系的视角研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间的合作问题,探究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间合作的影响因素,在因素识别的基础上进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间合作关系及合作机理研究。协调食品安全监管链中各下属部门的工作,这样奖惩主体就十分明确了。综合执法可以减少各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因职能交叉而增加的行政成本,减少各执法部门的工作量,提高监管效率。例如,英国食品安全监管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多个独立组织共同分担,食品安全立法权在中央政府,而执法权主要在地方政府。另外,英国政府于2000年成立了食品标准局,该局是独立于任何政府部门之外的监督机构,负责食品安全总体监管和制定各种标准,每年向国会提交工作报告。食品标准局还设立了特别工作组,加强对食品链条各环节的监控。在地方一级,各郡、区设立与环境、食品及农村事务部相对应的机构,实行垂直管理。同时食品标准局监督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的执法情况,并向地方政府提供研究经费和技术支持。职能部门精简高效,执法成本也可得到有效的控制。

2009年,《食品安全法》的出台无疑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最主要法律依据,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执法依据,也是规范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行为的法律保障。除立法外还有司法监督保障体系。虽然“在现代民主制度中,司法体系独立于立法和行政以外,而我国目前司法体系(主要包括法院和检察院)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行政体系,因此监督体系对于决定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合作外部性因素的强制性作用有限”。但是,理论上司法保障是真正具有强制力的保障因素。行政保障主要是通过人事管理约束力达到的,例如“引咎辞职”制度。食品安全具有一定的客观标准,这个标准对于政府和民众来说应该是一致的。但政府是否通过监管以及通过什么样的监管来维护食品安全取决于多种因素。我们看到很多食品安全的违法事件的惩处都是缘于新闻媒体这个巨大的“权力部门”的曝光。正是新闻媒体的曝光,才引起社会的反响进而进行违法治理的。公共新闻媒体不仅仅是政府和社会的桥梁,也发挥着其巨大的舆论监督作用,在食品安全监管的过程中给执法部门和违法生产销售有害食品的企业和个人施加社会舆论压力,是不可忽视的保障性因素。另外,应当发挥普通民众在食品消费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巨大作用,让普通公民积极参与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督中,发挥广大民众的舆论监督,无疑能对食品安全监管成效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我国非政府组织和各个社会公益团体日益发展,其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显出来,尤其是在社会公共危机的预防和治理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这表明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益性团体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在维护百姓权益、关乎百姓生命健康发展方面,在涉及到打击违法和维护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方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这是其他政治团体目前所不具有的特性。因此,理应重视第三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充分发挥其监管积极性作用。

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的各影响因素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这种相互促进关系,可以达到最终的监管部门间的合作。首先,通过司法行政体系,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各部门的权限进行监管分配,合并重复的职能部门,使监管所得利益在监管部门中能得以均衡分配;发挥民众及新闻媒体等各方的舆论监督作用,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管合作进行有力敦促,促进监管部门的合作。其次,各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监管合作的过程中,只有加强合作,才能达到本部门监管的成效。另外,对于监管的外部性和不确定性,政府绩效考核部门在监管绩效考核时应给予对监管付出努力的监管部门进行“补贴”,以平衡监管的外部性。再次,通过司法行政体系,对权力寻租行为和利益集团现象进行打击和制裁,进而弱化监管部门在此方面的竞争,促进部门间的监管合作。比如,2011年5月29日辽宁省公安厅食品药品犯罪侦查总队正式成立,这是全国省级公安机关中,第一个成立打击防范食品药品等领域犯罪专门机构的省份,将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犯罪的处罚起刑从“拘役”,提高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这也向全国其它省市传递了一个积极信号,依法打击食品犯罪,公安机关应该发挥其特有的威慑打击作用。司法机关也应效仿辽宁公安的做法,严厉打击参与制造、销售违法食品的企业部门和利益集团,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对其制裁,使违法食品生厂商丧失再次进入食品生产行业的能力;对涉及权力寻租及利益集团的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严惩,列明食品安全监督渎职犯罪,将最高法定刑从7年有期徒刑提高到10年等。这样就通过司法行政体系,对权力寻租和利益集团现象进行打击。

查看全文

企业安全管理研究论文8篇

第一篇: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管理论文

2005年,我国因生产安全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为12万人左右,随着我国《安全生产法》的颁布与实施,我国生产安全事故不断减少,起到了有效的预防作用,到2013年,因生产安全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下降为7万人左右,有了明显下降。安全生产工作跟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密切,企业应重视安全生产资金的投入,提高企业自身安全生产技术水平,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都应该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提前预防此类事故的发生。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安全生产工作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在制度、投入、技术等方面,我国企业较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而我国很多企业不重视对安全生产费用的投入,这就导致我国很多企业都存在安全隐患。

1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安全生产费用应为企业自筹,用来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改善生产环境,强化员工安全意识以保证安全生产的支出。随着《安全生产法》的颁布,我国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管理越来越规范,但是安全生产事故还是时有发生,这说明我国企业安全生产费用在管理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1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我国企业的安全生产费用一直是以企业自筹资金为主要来源,我国也明文规定,企业作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的主体,有责任按照要求进行安全生产费用的投入,是建立企业安全文化,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但是在2005年进行的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投入调查中,国家安全监管局对我国企业安全投入状况进行了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投入较20世纪80年代有了明显提升,但是从当时的GDP总量来看,安全投入的占比还是非常小,更重要的是,我国企业安全生产投入在GDP的占比每年都在减少,与我国同期GDP增长的势态形成强烈反差。显然,我国企业严重存在安全生产投入不足的情况。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有很多,历史、制度等因素都会制约其中,而主要还是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企业对此投入不积极,国家的扶持力度也不够大。安全投入不足造成的直接后果会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威胁员工生命财产安全,虽然经历了多年的治理,安全生产形势呈现出稳定向好的状态,但是我国的安全生产基础仍然薄弱。1.2提取安全生产费用的标准不统一。国家规定,我国企业的安全生产费用支出管理有专门的管理办法,这些办法主要用于第一、第二产业,如矿业冶金、机械制造、交通建筑业及武器航空等器械生产行业,而各个行业的提取标准也不同,有的按企业的生产量提取,有的按企业的营业收入为衡量基准进行提取,标准的多样性导致了不同企业的提取依据不同,在实际操作中,即便同一个类型的企业,各自实行的具体提取标准也不同。我国目前生产经营活动主体中,第三产业占了很重要的比例,但是,我国对这些第三产业的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规定却一直比较模糊,标准不明确,这一原因主要与这些行业的风险辨识、评价和安全效益测算的复杂程度有关,在这些行业中,虽然已经有了安全生产的意识,但是,并没有将这一费用单独列出核算。1.3会计核算方法不足。我国对各行业安全生产费用计提的方法和标准进行了规定,用于改善生产条件的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支出列入企业生产成本中,有关部门规定安全生产费用应计入当期损益中,两者表述不完全一致,而《解释第3号》对计提时具体计入成本或当期损益的多少及比例也未给出明确规定,因此企业在实际提取时就会产生疑问,没有统一的执行规范。对于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确认,这些规章制度中也没有严格的范围规定,据现行的费用计入标准规定,在安全支出中用于购买安全产品并形成固定资产的可以进行一次性的计提折旧,此后不再重复计提折旧,但是折旧根据时间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折旧结果,这就说明在使用前进行安全生产费用的一次性折旧不合实际,因此安全生产费用的会计核算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1.4监管稽核不到位。安全生产费用的执法检查由多个部门负责,正是由于这一特点造成了九龙治水的局面,而企业安全生产费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单由某一个部门执法根本不能全面地了解整个情况,从而使政府监督流于形式。按有关部门的要求,安全生产费用要遵守制度,提取和使用流程也必须规范化,预算计划情况需报给财务部门,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也要进行备案,但是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如何依法合规地使用这些费用并没有明确的指导意见,企业找不到参考标准,这样就容易出现混乱,对政府的监管不利,也不能起到有效的安全预防作用。企业缺乏安全生产费用财务体系也制约了该费用的使用,企业对此的随意性很大,没有相应的规范可以遵循,费用的使用也没有详细备案,且企业在落实安全管理及计入安全费用账户方面不规范,企业自身的账目复杂不明,不利于考察和监管工作的进行。

2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对策

2.1调动企业积极性。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可以参照工会经费提取方式,企业安全生产活动的费用按照比例在税前进行扣除,这样不仅能提高企业进行这项工作的积极性,还能普及法律。还可以减少安全生产费用在企业和税法上的差异,其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纳税工作更加简单。安全生产费用在企业生产运营的支出中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费用政策的制定与完善非常重要,核算与管理也必须到位。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核算可以与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类似,使安全生产费用形成固定资产,按要求计提折旧,定期检查减值,对其进行计提减值准备,用计提折旧与减值准备来冲减预计负债。2.2统一各行业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标准。随着国家和社会在安全投入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和管理细则不会仅限于财企16号文中规定的行业和领域,这一费用的管理应该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角落。我国九大行业根据国家的规章制度在生产运营中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但是像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等人员密集场所不在这九大行业之中,这些行业的生产经营单位众多,安全隐患数量也多,但是这些行业类别多,风险的不确定性和经济效益难以计量就导致了安全生产费用提取方式不明确的情况。但是随着安全经济学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的重视,安全生产费用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将逐步引入到所有国民经济行业和城市运行中去。2.3优化安全生产费用会计核算。我国现行的安全生产费用核算方法存在不足,改进方法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参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完善,但是要符合我国会计核算的特殊性,这样才能符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二是注重会计核算的重要、真实、全面、有用以及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等原则。国家有关部门应对安全生产费用的计入方式进行明确的规定,通过法律手段确定生产安全费用是成本还是当期损益,只有确定了这项费用的性质才能准确清晰地把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情况正确地反映出来。2.4完善企业内部监管机制。根据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专业性强这一特点,政府应组建专门的执法队伍,从费用的提取、使用、专款专用角度对其进行监督,这就要求这支执法队伍覆盖财务、技术、监督等多个部门。企业自身也要加强安全生产费用的管理与控制,对这一费用的内部考察和审核制度进行完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