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啤酒研究论文

时间:2022-09-14 02:49:00

导语:青岛啤酒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青岛啤酒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目标冠军战略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2006年下半年青岛啤酒发起的“我是冠军”的大型促销活动,从活动的目标、对象,活动的组织和宣传以及青岛啤酒的市场战略等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就青岛啤酒促销活动提出了一些个人的修改意见。

2006年8月,由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发起,湖南卫视参与合作,推出了“青岛啤酒.我是冠军”全民健身为主题的促销活动。活动分为两个阶段:“急速48小时”初选和“环游中国30天”总决赛。初选阶段在南宁、长沙、福州、广州、沈阳和南京六个赛区进行(而实际上早在6月上旬,南宁赛区作为模板和试点,已经首先举行)。到目前,经过半年时间,这个预计历时3年直到2008奥运会的促销活动已经完成了阶段性的工作。对于活动策划和执行,主办者和策划者自然也在进行总结,以为今后的进一步完善奠定基础。尽管活动到目前还只是刚刚开始,但这样一个大型的促销活动,作为案例,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也有许多可供分析和评述的地方。

一、站在什么角度与选择什么目标

1.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问题

对于青岛啤酒所组织的这个大型促销活动,如果是站在社会的角度,可以说是一个大型的公益活动,宣传了奥运,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与普通消费者的距离。但毫无疑问,青岛啤酒的有关组织者和策划者是站在企业的角度上思考和策划的。所谓在商言商,这本无可厚非,但可惜青岛啤酒的此次活动,有相当程度的因奥运而做奥运的成分在里头,并没有真正站在企业产品目标消费者的角度来思考,引不起消费者的共鸣,无法吸引目标消费者的积极参与。

2.实现什么样的目标

促销,不论是直接促销还是间接促销,其作用都是指向销售量的。在直接促销和间接促销之间,以直接促销对近期的销售支持作用更为明显。所以,为了提高销售额和销售回款,通常进行直接的促销活动。而间接促销,通常是为了加强品牌的认知,拉近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培养品牌对消费者的亲近感,为后期的销售提升奠定基础。

促销活动,在本质上,是对销售的推动,而不是对品牌的塑造和建设,因此,推动销售量的上升,是促销活动的直接动因。然而,通常情况下,促销活动并不利于品牌建设。它削弱了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价值感,对品牌的价值预期构成伤害。越是大规模的促销,品牌价值就越低;销售量越大,品牌影响力越弱,品牌提供的超出同类产品的溢价也就越低。因此,大量销售只是提高了销售额,却并不直接提高品牌价值。在品牌建设与销售量提升,二者是难以兼得。

对于青岛啤酒这一次的大型促销活动,其目的和目标,让人看得不是很明白。如果是为了近期里提高销售量,还不如进行终端的促销,但如果是为了今后长远地进行品牌建设和品牌营销,提高品牌竞争力,就有些南辕北辙了。因为也许通过这次大规模的促销活动,青岛啤酒在活动所在的区域市场里,销售量可能是提高了,但从长远看,品牌价值被削弱了。

3.选择什么样的对象

活动多针对的目标,自然应当是啤酒的消费者。作为一个基本事实,啤酒的主要消费者,是中青年男性。中青年男性的生活方式、认知方式、决策过程,乃至采购习惯,都与这个活动有较远的距离。活动对主要消费者影响力的不足,是这次大规模促销活动受到置疑的最直接原因。

4.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

这个活动的合作伙伴,主要是湖南卫视,也存在相当的问题。湖南台仅仅是一个省级台,其影响力和覆盖面都比较窄,远不及央视在全国的影响力。除了娱乐节目,收视率并不高。其次,湖南台的收视群体,尤其是湖南台的娱乐节目的收视群体,主要集中14岁~24岁的低年龄段的青年人。这不是啤酒的主力消费人群!第三,湖南台已经建立起来的品牌认知——“草根”和“娱乐”,与青岛啤酒的品牌形象、品牌认知也是矛盾的。二、设计了什么样的活动

1.活动的冠名

2008奥运是一个重大商机。借助奥运,设计相应的活动,扩大影响树立品牌也不是不可以。但要看设计的是什么样的活动。

从活动的冠名看,“我是冠军”,很张扬、很个性、很有冲击力,同时也很有些霸气、很有攻击性。针对十几到二十多岁的青年人是合适的;作为第二线的品牌,这样的促销活动也合适。但问题在于,这个冠名与青岛啤酒的品牌认知和品牌形象是不一致的。在国内众多的啤酒品牌中,青岛啤酒占据高端。即使在外国人看来,“青岛啤酒”也是中国最有名的品牌。有资料表明,在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十大名牌产品中,青岛啤酒位居第三,在啤酒市场上位居第一!举凡列举中国啤酒品牌,首先一定是“青岛啤酒”。它甚至已经成了中国啤酒的代名词。而且,按照营销大师米尔顿·科特勒的说法,青岛啤酒有望成为世界十大啤酒品牌之一!“我是冠军”这样的冠名,适合成长中的新品牌,或者进行市场挑战的第二、第三品牌,却不适合作为第一品牌的青岛啤酒。

从品牌联想看,青岛啤酒,作为中国啤酒的第一品牌,它是“经典的”、“有身份的”、“稳重的”和“成熟的”。换句话说,青岛啤酒的主力消费者年龄要较其他啤酒(尤其是雪花啤酒的消费者)为大。这样的啤酒,其主要的忠诚的消费者,年龄不应当是张扬的、激情的青年,而是“成熟、理性、有责任”的壮年和中年。大致年龄在25岁~45岁之间。不瞄准自己的核心消费者群体,却针对尚未成熟、消费能力和购买能力不足、品牌转换较快的青年,丢了西瓜、检了芝麻,是不怎么明智的。而放弃自己顶级品牌的形象,屈尊与第二、第三品牌进行争夺,是自毁长城的做法。只能给人一个极坏的印象:富家子弟、家道中落,放下架子,靠典当度日了!

2.活动的组织和设计

从现在已经完成的活动看,活动的影响力太小了,活动的参与性不够,尤其没有能够吸引到“成熟”、“理性”、“稳重”的中青年男性的参与——他们是啤酒消费的主力人群。活动本身邀请到的明星,他们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也是个问题。大体上看,这些明星,也是激情张扬的青年人的青春偶像。基本上不是成熟的中青年男性的崇拜对象,对于他们,这些明星没有什么亲和力和品牌号召力。

体育,在我国,相当程度上还是一种竞技活动,需要较长时期的坚持,需要较强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或者说,是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的。这就必然限制了参与性。想想“超级女声”,为什么参与踊跃?是因为人人都可以唱,相当多的人还自以为“唱得漂亮”(还好,当时的口号是“唱得响亮!”)如果真的要将体育娱乐化,也应当是低门槛的、有趣的、而且可以是随机的。如果换了我来设计,我可能不是组织这样的活动。即使是要进行奥运营销,也要将它彻底“草根化”。于是,它可能是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斗地主”、“滚铁环”“打陀螺”,或者,“呼拉圈”什么的。总之,是好玩的。

三、青岛啤酒的市场战略和策略

战略有三种:成为文本的战略、意愿规划的战略和企业实际行动的轨迹。从已经公开表现和表明的青岛啤酒的市场战略看,青岛啤酒企图实现“低成本扩张”、由“做大做强”到“做强做大”,“由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由经营产品向经营品牌转变、由生产规模扩大向运营能力提高转变”。但是,这个促销活动,怎么看,都与自己的战略不一致,还是生产导向的、还是经营产品、还是在扩大生产规模!

中国的企业,往往习惯于销售量和销售额的追求,对利润率似乎总不当回事。其他企业也就罢了,对于国内顶尖品牌的青岛啤酒,也要努力地去追求销售量和销售额,这就让人不可思议了。明明可以利用品牌影响,获得销售溢价,却非要进入低端,进行辎珠必较的争夺,这又何苦?

在我们看来,青岛啤酒的扩张思路应当是比较清楚的:以“青岛”品牌占据高端,做成顶级品牌;以“山水”品牌占领中端,扩大销量;以地方品牌作为外围,控制终端。如果是这样,那么,进行这一次大型促销活动的,应当是“山水”啤酒,而不是“青岛啤酒”。

促销,尤其是公益性质的促销活动,对销售的直接影响是有限的。操作的结果,往往是高成本、低收益,入不敷出。据称,青岛啤酒为这项活动的总投入将超过1亿元,是其2005年净利润的三分之一。这个成本也太高了。如果不是用“青岛啤酒”来拉动销售量,而是在战略上考虑将来用“山水啤酒”来做量,那么这个促销活动就非常糟糕:难道将来“山水啤酒”大规模的促销准备从头做起吗?难道将来又准备花多少精力和成本来改变消费者对“青岛啤酒”属于中低端啤酒品牌的认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