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设计探讨

时间:2022-11-21 03:03:19

导语: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设计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设计探讨

摘要:在当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生重大变革以及高等教育模式转变的背景下,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这门实践应用导向课程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基于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例如社会学习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站在学生的视角,对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学习理论;目标设置理论;自我决定理论;教学设计

1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的需求已是越来越迫切。当代教育整体越来越朝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向发展,并且在学生培养方面,对于记忆、重现等低层次认知能力的要求正在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注重思维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作为国内外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不仅含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也有着极强的实践应用导向。在国内总的教育培养目标发生变化的背景下,为了培养出更适合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人力资源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学习目标也需要做出合适的调整与改变。对近几十年国内关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进行梳理后,发现主要可分为两类:(1)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2)站在教师的角度去考虑怎样提升教学方法。尽管当前的研究已非常丰富,但是过去的研究主要是讨论单个方法对于课堂效率的影响或者某种环境下应采用的教学方案,缺乏从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与学生双方以及整个课程教学环境设计的角度来进行的研究。作为如此注重实践的一门课程,该通过怎样的教学模式来更有效地支持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基于该问题,作者依据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将这些理论中的研究成果引入人力资源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中,进一步拓宽实践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视角。

2当代学生的新特点

当前,“00后”已成为大学新生的主要组成。在这群新生代中,“独二代”比例超过80%,他们拥有更加优越的物质环境,父母普遍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他们成长于后千禧时代的深度数字化环境下,在资源获取与利用、深度学习与思考、文化吸收多元化与创新创业精神方面非常突出。独特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有着极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希望自己做出决策并且受到尊重与支持,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虽然特立独行,但是高达93%的“00后”“希望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同时,他们有着多元化的兴趣爱好,愿意为兴趣爱好投入时间与精力。但是,追求新鲜有趣与强烈的猎奇心导致他们注意力稀缺。另外,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00后”拥有更多发声的机会(相比于“90后”,允许“00后”学生辩解的老师占比增加了5%),超过72%的人表示“个人在某个领域的深刻见解和成果更能代表自己”,并且会主动地获取资源来发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他们习惯同他人沟通自己的想法,有同理心,会留意群体大事并做出行动,61%的人认为群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可见,进入高校的新生代学生们,与过去的学生有着明显区分的特征。结合当代学生的普遍特征,基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给“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设计带来了许多重要启示。

3社会心理学理论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设计的启示

3.1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SocialLearningTheory)是由Ban-dura开创的,该理论基于认知和行为整合的视角,突破了行为主义框架,从认知与行为联合发挥作用的观点去看待社会学习,认为社会学习是一种信息加工理论和强化理论的综合过程,二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1]。其核心观点认为,个体会通过观察他人的行动而习得新事物,即替代性学习(vicariouslearning)。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示范者示范可以通过改变观察者的效能期待和结果期待进而改变观察者的认知。有学者的研究表明,榜样示范(rolemodeling)可促使团队成员表现出同样或者类似行为。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应用实践都很强的课程,人力资源课程中原本就涉及很多理论概念,很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在人力资源课堂上,主要是“教师一言堂”,教师占据中心地位,学生被动接受。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在这种注重理论知识讲授的模式下,学生没有在认知上意识到课程的意义与重要性,行为上也不会主动。有研究者指出,当个体相信任务是有趣的或重要的时候,他们最有可能主动学习。社会学习理论中相关研究的结论,对我们的人力资源教学设计带来以下几点启示:第一,教师在课程教学之初,不要急于灌输概念,而是应该同学生互动、交流该课程的意义,让学生了解人力资源领域的最新发展以及未来的需求,引领学生自己去找到学习的意义和兴趣点。第二,将学生分成多个团队,采用“开放讨论、团队展示”的形式,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通过该形式,学生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团队中其他成员以及其他团队优秀的地方,并向“榜样”学习。这种来自平级的榜样示范,有利于个体观察、模仿与学习,更有助于学生的进步。3.2目标设置理论。目标设置理论(GoalSettingTheory)由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兼心理学教授洛克于1967年提出。洛克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它能把人的需求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会让人们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原设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目标的实现与目标内容的明确度和难易度有关。研究表明,个体对行为目的和结果的了解能显著减少行为的盲目性,从而提高个体对行为的自我控制水平。目标越明确,个体的绩效变化越小[2]。有学者发现,绩效与目标难度水平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当人有足够的能力、对目标又有高度的承诺时,任务越难,绩效越好[3]。关于承诺的研究表明,对比于由权威人士指定目标,个体参与目标的设置更能导致目标承诺,从而提升个体绩效。合理指定的目标,与个体参与设置的目标有着相同的激励力量,相比于只是简单地设置目标而不考虑目标的合理性,这两者显然更有效。当个体认为目标能够达到、且认为达到目标有意义时,对目标的承诺就加强了。研究表明,当人们认为目标能够达到时,可以增强人们的自我效能感[4]。关于反馈的研究发现,为了使目标更有效,人们需要简明的反馈以了解自己的进步状况,当目标与反馈相结合时,比单独的目标更有效。目标设置理论属于过程激励理论,强调在事件开始前和过程中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门应用导向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个体的认知与行为是影响课程学习结果的重要因子。因此,上述研究成果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给我们的启示有几下几点:第一,教师应和学生共同设置学习的目标,互相沟通之后,确定的目标应该明确并有一定的难度。例如,教师可提供多个实践案例,让每个学生团队选择一个具体案例,根据课程内容进度,确定在每个节点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需要解决的问题,最终需解决案例中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设置的目标,将更加合理且有效。第二,教师和学生共同确认最终的评价标准。这样学生们有了明确的对照,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而不是没有标准或者“尽最大努力去做”,这种目标弹性太大,其内在的模糊性让最终的目标结果评价也有很大的弹性。第三,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学生为目标努力,并将目标一定能够达到这个信念传递给学生。这样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越高,学生越容易承诺达到其当初设定的目标,因此和目标完成的正向关系也就越显著。第四,在学生团队展示过程中及时给予反馈,指出其目标完成质量。有学者研究指出,若个体不知道自己在整个目标实现过程中做得怎样,就非常难甚至不可能调整自己努力的水平、方向和策略来应对目标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与学生沟通并反馈是非常有必要的。3.3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Theory)是由Deci和Ryan等基于传统的认知评价理论创立提出的。其核心思想认为,当个体的自主、胜任、关系三种基本需求被满足时,与这三种基本需求没有被满足相比,个体具有更高的幸福感,从而表现出积极的行为。这三种基本需求分别对应着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自主感是个体参与活动的动机,指个体能感知到行为是出于自己的意愿的、能自我调控的。支持自主感就意味着从学生视角出发,为学生提供选择。自主需求越得到满足,学习动机也就越趋于内化。胜任感指的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中感到自己是有效的,个体觉得有机会去锻炼和表现自己。归属感指的是个体从属于其他个体和团体的安全感,希望与他人建立起人际关系[5]。关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自主支持环境比非自主支持环境更能促进学生的胜任感与积极情绪,进而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上文提到,目前进入高等教育学府的主力军是“00后”,他们拥有更加强烈的自主意识,接触到的信息量猛增,物质资源相对丰富,同时代“活出自我”的显著案例又进一步激发了其自主需求的觉醒。结合自我决定理论中的相关研究,在教学设计中的启示有:第一,除了学生团队自主选择本团队的案例,团队成员还可自主选择自己在团队中承担的角色。每个角色的设置都经过教师的思考并且都承担着团队中的重要任务。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自主感,同样还提升了其胜任感,会使其感到自我行为在团队中的有效性,相信自己被赋予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样的设置,能更好地将学习转化为内部动机,提升学习效果。第二,教师在反馈过程中要照顾学生的自尊,了解其在合作过程中的其他感情,提升学生的归属感。

4结语

新的社会环境对人力资源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理论知识灌输型的授课模式亟须改变,课堂需要由“教师一言堂”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新的授课模式下,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学生自己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本文基于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目标设置理论、自我决定理论,提出了帮助这一过程转变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即:教师作为整个教学设计中的引导者和支持者,需要让学生认识到课程的意义,协助学生设置明确而有难度的学习目标,一起确认评价标准,让学生自主选择题目和团队,分配好团队角色,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予反馈。课程模式采用开放讨论、团队展示的模式。当然,成为整个教学设计中的“掌舵者”,也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对当前所授课程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知道该怎样设计课堂、把握课堂节奏,并且更加主动地了解学生。

作者:李绍龙 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