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下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探索
时间:2022-10-29 03:12:23
导语:经济转型下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大时代背景下,经济战略的转型发展促进了绿色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形成,新的实践途径、理论框架构建都面临着新的需求。文章基于大环境下的经转型发展,对人力资源概念现状简要分析。并基于上述理论从理论管理与实践方式两方面从法律、环境层面对绿色人力资源的管理应用进行探索,以期能够为企业、社会等相关群体提供经验参考。
党的报告中指出,我国要发展低碳、绿色循环型的新型经济模式,探索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新发展点,健全绿色经济。生产中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它是企业发展的能动性因素,相较于财务资产更富于绿色循环的实践价值。文章主要探析绿色人力资源的概念及相关现状;结合现状分析需求提供可行的战略路径,并在后文中进一步探讨怎样将绿色经济的观念融入企业的经营成长当中,实现企业文化构建、绩效评估考核、员工参与赋权等人力资源多因素的有效融合。
一、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解析及发展现状
绿色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一种新型的企业经营管理体系,其初衷是为了帮助企业在市场争夺中取得优势,并维系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安定和谐,把企业、企业员工和社会整合为一个利益相同的整体。同时,结合当前低碳、循环、绿色的环保主题,采用绿色的管理方式,将低耗能、高效率作为为其主要特色。人类的物质条件不断提升,精神思想也同样处在不断地进步中,人力资源管理经历了人事管理和人本管理的模式之后,也迎来了新的发展。绿色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两种观念:一是提倡以人为本,消除管理机构内部的非绿色行为方式,积极参与建设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二是把重心归于个体员工的绿色环保思想,环境绩效成为企业管理的变化之一,统一企业效益与员工收入,协调一致共同助力环境与经济的协同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产业、能源以及就业结构演化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也就意味着绿色经济的发展也会面临着一系列战略性挑。21世纪以来中国始终坚持“绿色人本战略”的基本指向,巧妙利用人力资源的动态比较优势,在短期内将发展重心放在传统环保产业和生态农林产业等劳动密集型绿色产业上,在此基础上,面向未来,致力于新能源开发等高科技绿色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同时,积极发展绿色教育,大力开发绿色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中、高等绿色职业技术人才,建立新型绿色国民素质教育体系。绿色经济理念逐渐成为全球化的趋势,传统企业的经营模式受到冲击。国内企业既要注重技术突破取得市场竞争优势,也要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外在趋势,顺应环境规划战略,其中人力资源作为重要因素,管理方式必然面临转型。绿色资源管理的中心是可持续发展,考虑利益得失和政府的作用,调节各个环节使其能够更好地作用于企业员工的行为与心理意识,进而推动企业整体绿色人力资源的进步。但是新型管理模式的推行同样存在一些阻碍因素,大体可以将其归类为内部阻碍和外部阻碍两类,对经济规范、市场壁垒、企业管理、行业竞争等都有涉及,可见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践行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力求协调平衡发展。
二、经济发展转型视角下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路径
(一)法律需求及路径实践。需求: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践行关键在于政府对宏观经济体质的构建。近几年环境污染逐渐威胁到人们正常生活与身体健康,国家部门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显著提升。相关法规政策出台被用于规范社会中各行业的行为。但是规范政策的效力毕竟有别于法律条款,因为缺少立法支持的原因,政策的贯彻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迫在眉睫。实践:要实现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落实,政府部门应首先健全法律,为管理改革提供法律支持。例证工业生产行业每天都有许多污水需要处理,对污水处理不当可直接影响当地水源环境。可以提出相关法律,找到污染的源头责任人,使其负担治理责任。污染发生前的预防与污染发生后的责任落实均能实践企业的绿色管理理念。(二)环境需求及路径实践。需求:人才的行为非常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忽视绿色环保理念,导致相关人才对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也不甚明了。作为社会环境的重要构成,高校在人才的教育培养中专注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应当渗透低碳环保教育。既是响应社会需求,也是对绿色人力资源发展的促进与推动。实践:高校应当意识到培养学生绿色环保观念的重要性,开设相关专业,讲授相关知识,改良教育的过程,积极实现绿色观念人才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同样可以渗透环保与低碳相关知识,使有价值的观念逐步渗透,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提供助力。
三、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思考
(一)开发企业员工的绿色能力。对于人事部门来说,要想服务好企业,就必须要有竞争意识,寻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追求服务效率、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一是选拔与招聘相匹配。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通过层层挑选找到与企业理念形象和文化特征相符合的员工。主要体现在方式与内容两个方面,招聘方式匹配要做好对岗位的职业分析,线上线下互动结合提升选拔效率,减少时间浪费如实提供需求。内容匹配则体现在对环境保护思维的考量,是否了解绿色经济,是否具有环保责任意识与环保问题处理能力等。二是对员工进行环保培训。规范性的学习是实践的基础。“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环保知识学习培训会使员工不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必要性,更能够掌握如何从事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民生本质,升华了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调查表明,大到国家,小到企业和单位乃至个人,如果只喊口号,不主动掌握环保知识,没有抓铁留痕的精神去践行,环境保护就变成了浮云。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每一个员工都要懂得一点环境保护知识,不做不利于环境的事情。只有通过培训可以实现环保理念的更新,一方面提倡企业发展的环保,降低时间减少浪费,以电子文档代替纸质文档等,另一方面开发员工对绿色低碳的创新能力。用低耗实现高效,创造性的实现环保价值的最大化。(二)激励企业员工的绿色行为。把环保因素纳入员工的工作成绩评估当中。制订具体的要求标准,参考员工一段时间内的行为进行奖励或是惩罚,公开透明是首要原则。专业的指标作为考核标准,同时要明确特定位置的绿色责任义务,检验其指标的完成状态,并把考核得到的结论及时反馈给对应员工,使员工了解自身不足与欠缺,找到改进方向。此外建议企业施行奖励流动,薪酬动态化调整。对于达标的员工给予鼓励,超出标准的则给予实质奖励,未达标的则应具体到相关部门落实责令。(三)落实措施开展企业发展的服务项目。根据企业发展要求,我们要从人事人才工作职能出发,从搭建政策平台、人才智力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激励等方面入手,努力为企业提供务实服务。1.加大企业人才智力开发力度。一是多渠道为企业引进人才。要通过定期举办企业专场人才交流会、周六人才集市等活动,为企业引才提供便利。要进一步完善我市人才网企业引才专栏,根据企业需求及时组团外出招聘,积极为企业引进人才。二是多形式为企业培养人才。要将企业人才纳入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划,大力实施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对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通过与省内外高校合作举办企业经营管理高研班、邀请专家来我市开展知识讲座等形式,对我市企业家进行培训。对于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要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发展需求,通过举办高研班、组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省组织的“百万科技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百名教授育英才”活动,着力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素质。三是多方面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内外智力支持,加大引智政策宣传,引导、帮助企业申报智力需求,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致力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首先,将“专项事业编制”人才派遣向企业扩展。“专项事业编制”是降低欠发达地区引才门槛,解决企业引才难、留才难问题的重要探索,今后要向企业进一步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向企业阐明采用这种方式能给企业带来的好处,积极引导企业利用人才派遣制度引进人才。其次,畅通企业服务“绿色人力资源通道”。要实施定点联系企业制度,深入开展宣传服务政策,调查服务需求,解决实际问题,把人事人才服务送上门,实行对企业的“零距离、无障碍”服务。再次,建立企业人力资源信息服务体系。每季度定期全市企业人才需求目录和市场行情分析,为民营企业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提供服务。以我市人才职价中心为依托,为企业提供科学规范的人才测评服务。针对社会技能人才较为缺乏的现状,我们还将建立启动“企业技能人才预警机制”,为企业尽早引进、培养自身所需人才提供及时、准确信息。最后,进一步创优企业人力资源环境。做好企业人才优秀专家推荐选拔表彰工作。要将各类专家选拔向企业倾斜,确保推荐企业人才享受政府特贴人选、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人数占推荐总数的比例。在市级优秀专家评选向企业人才倾斜,大力宣传表彰企业人才的先进事迹,引进人才资源专项资金补助要重点面向企业工作人才。要联合人力和社会保障部门定期评选表彰企业技能人才标兵。加强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工作,积极为企业技术人员评审专业技术职称,发挥职称评审的激励作用,为企业资质升级创造条件。完善人事服务。要为企业人才提供组织挂靠、档案保管、职称申报、缴纳保险等一整套服务,发挥政府所属人才市场公益性功能,减免收取企业人事费用。总结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说是当今人力资源管理市场的主旋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逐步趋于完善,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结合我国现状不断地改进,希望通过文章的撰写能引起相关人士更多的注意,共同参与到改进绿色人力资源的行列中来。
参考文献:
[1]张方国.激励性薪酬体系设计:CX公司绩效导向薪酬体系改革实践.企业管理,2011(01)
[2]邱世美.企业绿色管理障碍及对策研究.环境科学与管理,2017(09)209
作者:华珍 单位:侯马市工伤保险管理服务中心
- 上一篇:街道财政资金监管措施优化思考
- 下一篇:试论新型城镇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