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研究
时间:2022-08-25 08:29:08
导语:本科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1.课题体系建设应用理念不足。当前人力资源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偏离市场需求较远,忽视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结合不够紧密,导致学生不仅能力不强,且专业素质不高,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创新和系统整合专业知识的能力,缺乏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贯通,较难解决多变情境下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2.教学模式中,学生中心地位不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构架,还要培养学生人资管理的实用技术,专业技能、态度和认知,这一切都以学生为中心。然而,长期以来,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学生中心”的地位不够突出,教学侧重“知识、理解、应用”等低阶学习目标,“教”和“学”融合不够,学生对本专业基本理念、理论及原理的相互关系理解不透,近45.6%的学生认为“理论联系实际不够”。而用人单位认为,学生无法处理深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可持续学习能力偏弱。3.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实践性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优势,当前,学校存在实践师资配备不足,缺乏专业实验室人员,结构不合理,薪酬设计上对实践教学导向不够等问题。同时,本专业校内实践基地较为薄弱,校外企业实践教学监控较弱,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吸纳实习生数量较少,校企合作的机制尚不完善,企方参与学校教学力度不足,校企双方缺乏融合,难以形成合作的长效机制,导致“课内实验—综合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层级递进结构和用人单位实际管理业务对接较少,整合利用不足,学生对专业实践知识体系建构相对匮乏。4.职业面向不足。应用型本科主要是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从而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然而,经调研发现,因教师对企业的生产服务了解匮乏,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侧重基础性,导致学生无法适应岗位且无法获得与职业时间相近的工作情境,课程知识与学习能力相对偏弱。
二、应用型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强化学生中心,关注学习效果。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形成学生学习支持体系,推行教学范式改革,鼓励教师从传统知识讲授角色向学习引导者、促进者和支持者角色转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创建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混合式教学,适当增加自主学习课时,多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机会,倡导互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广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学习、参与式等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意识,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知,形成以生为本、注重实践的教学模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质量体系和标准,做到持续改进。2.对接职业标准,加强职业面向。和学术型教育不同,应用型本科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高素质高技能的教育,主要目的是缩小毕业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实现就业的无缝对接。因此,应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按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和劳动关系协调国家职业标准,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和目标,实现课程教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场景的对接,持续改进课程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工作场所意识和工作场所经验。3.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础,推行形成性考核,强化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促进学生学习的持续改进和课程学习目标的达成。基于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用多元化的发展观建立以能力评价为主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工学结合,立足于人力资源管理实际设置教学内容,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在指标设置上通过对学生学习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着重评价,做到增量评估、水平评估和过程评估相结合,课内和课外并重,旨在促进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面向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思维模式和能力。
三、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构建
1.突出实践教学中心地位。实践性是应用型本科人才模式的重要特色,也是其核心优势,整合现有课程体系,推行3+1教学模式,将企业实践教学的周期延长到一年,从而实现企业职前教育和专业课教学的高度融合。首先,可以从加强校院两级企业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出发,成立专职部门,建立由“专业教师、职业导师、企业导师和思政导师”联合指导的四导师制度和多方协作支持体系,实现企业实践教学的全程管理和跟踪指导。其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应以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实践为主,根据学生年级高低,形成“企业认知实习—验证性课程实验—校内综合实践—人力资源管理跨专业综合仿真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构筑从基础层次到综合层次逐级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最后,在满足国家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可以将实践性教学列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实践课时占总课时30%以上。此外,在论文环节,毕业论文选题要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相结合,实现“真题真做”,立足于解决实习岗位实际问题。2.建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对照本科国家质量标准,加大实践教学师资的培养和引入,不断改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结构,逐步建立专职实验教师队伍,提高“双师型”教师比重。鼓励教师暑期挂职锻炼,熟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业态,培养教师运用基本理论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教学科研能力,并将此纳入教师公共服务课时,在薪酬体系加以体现,实行全过程评价。同时,教师的教学任务安排要理论和实践并重,工作任务分配时,测算一个与课堂教学为参照的实践教学任务的合理系数和最低投入量,明确实践教学导向,追求卓越教学。3.建立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的必经之路。首先,要配备专职机构和人员,加大企业开发力度,明确校企双方利益分享,多渠道拓展和专业对口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内外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分布合理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共建学院、专业、课程、教材、团队和平台,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一体化,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一体化等,最终实现协同育人目标。其次,继续完善3+1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职前引导,在现有制度框架下,遵循学科认知规律,让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全过程参与或处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业务,缩短教学和企业实践的距离,既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最后,建立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畅通校企双向沟通渠道,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为基础,校企双方合作建设教材,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案例引入教学,内化为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课程考核上,实行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将校内教学实际反馈给企业,提高学生面向岗位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寇红涛.以就业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析[J].知识经济,2012,(19):139.
[2]杨世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信息,2010,(12):98.
作者:杨新荣 黎 超 单位:广东白云学院
- 上一篇: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现状与策略
- 下一篇: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创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