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

时间:2022-11-01 09:21:19

导语: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

【摘要】经济发展的转型,推动了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形成,对管理理论的构建,以及实践路径的探索,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基于经济发展转型视角,分析了人力资源发展的规律。基于此,重点从管理理论以及实践路径两方面,探索了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实现路径。以期能够为国家、社会及企业提供参考,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性。

【关键词】经济发展转型;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建构;实践路径

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但由此所引发的环境污染及资源短缺问题,已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上述背景下,“低碳经济”的理念被提出,并被应用到了各领域之中,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既以“低碳经济”为原则,所提出了一项管理理念。为开辟人力资源管理新路径,对管理的理论及实践方式加以研究较为必要。

一、经济发展转型视角下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及知识经济三大时代,各时代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各不相同:(一)自然与工业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自然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以朴素的管理思想为主。该时期,“人治”与“法治”,为两大主要的管理模式。前者需由管理者,完全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后者则需完全按照法律的要求,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工业经济时代的到来,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人际关系理论”以及“组织行为学”等,均成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性理论。此时,人力资源管理者,逐渐认识到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但管理过程中,该理念仍未得到充分的体现,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思想,均有待改革。(二)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逐渐被提出。根据该理念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应以“低碳”为原则,以“绿色”为思想,以“和谐”为支柱,实现生态化的管理。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员工心态、人力资源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的和谐性。以使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及向心力得以提升。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能够共同实现。上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是当前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改革的必经之路。

二、经济发展转型视角下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建构

(一)招聘与培训理论。经济发展转型视角下,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中,招聘与培训理论如下:(1)招聘理论:当企业招聘时,应将“绿色”的岗位,纳入到招聘岗位当中。同时,应对人才的“绿色意识”、“绿色实践经验”进行考核。而企业则同样需为人才展现出“绿色风貌”,使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得以体现。(2)培训理论:当企业培训时,应将“环境”、“生态”、“绿色价值观”以及“绿色技能”,均纳入到培训内容之中。确保经过培训后的员工,能够充分掌握大量的绿色实践知识,使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得以体现。(二)绩效与雇佣理论。经济发展转型视角下,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与雇佣理论如下:(1)绩效理论:当企业计算员工绩效时,应凭借“绿色考核制度”,首先对绩效进行“绿色管理”以及“绿色评价”。而针对绩效考核不合格者,同样需制定“绿色惩罚”措施,给予其惩罚,以体现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念。(2)雇佣理论:企业与员工之间,应体现“绿色雇佣关系”。简言之,企业应为员工,提供干净、整洁的“绿色办公环境”。同时,应鼓励员工在出行,以及企业活动中,充分体现“绿色”以及环保理念,进而达到提高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目的。(三)薪酬与解聘理论。经济发展转型视角下,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与解聘理论如下:(1)薪酬理论:企业对员工薪酬的发放,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体现“绿色”的特点。奖惩机制的建立、税收的征收,以及员工技能的学习,同样应遵循“绿色”的原则。以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及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解聘理论:解聘的过程中,企业应将“绿色”的理念,纳入到解聘原因的分析过程中。判断员工是否在环境保护,以及资源节约方面存在问题。针对“绿色问题”的举报者,应给予其充分的保护。

三、经济发展转型视角下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路径

经济发展转型视角下,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路径如下:(一)法律需求及实践路径。1.法律需求。政府所创建的宏观经济体质,是否有利于推动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实施,是决定该管理模式是否能够被落实到实践中的主要因素。近些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我国政府对低碳以及环保问题的重视程度,正在明显提升。政府目前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政策,用于规范社会各部门的行为。但由于缺乏法律的辅助,因此政策的实施效果,仍有待改善。可见,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存在着强烈的法律需求。2.实践路径。为推动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实现,我国政府应积极完善相关法律,为该管理模式提供实践路径。以工业生产领域为例:工业生产的过程,需排放大量的污水。如污水未有效处理,则极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对此,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法律,将“谁污染,谁治理”落实到位。当污染发生时,应深入追究企业乃至某员工的责任。使企业能够以“绿色问题”为理由,将存在非绿色行为的员工解聘,提高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水平。(二)环境需求及实践路径。1.环境需求。社会环境是影响人才行为的主要因素,如社会对绿色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缺乏重视,人才的“绿色意识”,则很难提升。作为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仅注重提高其专业技能,而未对其环保意识以及低碳意识进行培养。将会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实现,带来较大的阻碍。可见,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存在着强烈的社会环境需求。积极改善社会环境,已迫不及待。2.实践路径。为推动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实现,我国各高校,应深入认识到培养人才绿色意识的重要性。同时,将与绿色有关的专业,以及与绿色有关的知识,纳入到教育过程中,培养“绿色化”人才。例如:高校可开设“环境管理专业”,专门培养“绿色人才”。其他专业教师教学过程中,同样需适当渗透与环境保护以及低碳经济有关的知识。以使“绿色意识”能够在人才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实现提供动力。(三)企业需求及实践路径。本部分以建筑企业为例,对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需求及实践路径进行了探索:1.招聘与培训。建筑企业需改革招聘与培训模式,促使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得以实现。以培训为例:建筑施工的过程中,用水量及用电量一般较大,且粉尘污染与噪声污染较为严重。为实现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培训过程中,企业的培训人员,需将节水节电措施,作为主要内容,提高员工的绿色技能。另外,培训者还需为员工讲解,如何通过洒水控制粉尘污染,以及如何控制施工时间,减轻噪声污染。通过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的绿色技能。2.绩效与雇佣。建筑企业需对绩效与雇佣方式加以改革,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实现提供动力。以绩效为例:当建筑企业计算某部门管理者的绩效时,需将该管理者的日常行为,及其管理行为,纳入到评价过程中。如在某管理者的管理下,工程所用的水电量,全部被控制在了预计范围内。则表明该管理者的“绿色意识”较强,表明其“绿色行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时,需适当增加其绩效薪资,以示对绿色行为的鼓励。3.薪酬与解聘。建筑企业需改变原有的薪酬以及解聘制度,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纳入到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实现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以解聘为例:如企业发现某员工存在“浪费水资源”、“浪费施工材料”等行为。需视其行为的严重程度,考虑给予解聘。为进一步体现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企业同样需对员工进行人性化管理。使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及企业环境的和谐性得以提升。综上所述,本课题对经济发展转型视角下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构建,以及对其实践路径的探索,为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实现的路径。对此,国家政府、社会机构,以及企业,均应认识到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人才的选拔、薪酬的确定,以及人才的行为,均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使“绿色”理念得以宣扬,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时代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郭巧云.企业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协同系统与实现途径研究[J].商学研究,2017(06)

[2]宋鸿,李梦园,闫雪芸.绿色发展理念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绿色人力资源管理[J].现代商业,2017(10)

[3]刘洋,刘婷婷,周卿钰.浅谈工业企业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以江苏省工业企业为例[J].中国市场,2016(28)

作者:孟凡伟 单位:翁牛特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