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力思考

时间:2022-03-07 09:01:05

导语: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力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力思考

1应用型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应用型大学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典型特征的本科高校。应用型高等院校以专业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培训为主要任务,因而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和改革成为应用型大学培养人才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另外,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毕业生早已不是稀有的知识分子,随着毕业生规模逐步扩大,“就业难”逐步成为社会焦点之一。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时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紧张的就业形势,高等教育学院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和技能教育,通过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时使其面对就业岗位有更多可选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身是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一个专业,需要学生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用人单位在招聘中也尤为重视该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而实际上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却缺乏操作和实践能力,因此,对于应用型大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来说,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操作和实践能力,亟需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是当前高等教育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深化教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

2应用型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应用型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2.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待完善。教学计划是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规划,将实践教学体系与教学计划有机整合,通过实践教学设计带动整个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是目前高校亟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设计囊括了专业讲学、技能实训、顶岗实习等诸多重要的节点,教师根据教学计价分配每个环节的学时,但是未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体系的具体设计,实践教学的各个模块相互独立,缺乏内在联系。此外,高等院校目前的实践教学体制和方法手段都比较单一,实践教学内容片面,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很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仍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载体在模拟实验教学中用处不大,在实践课程设计方面也不甚合理,导致整体实践教学体系不够系统和科学。2.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内实践教学效果有待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操作性很强,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成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践教学非常重要。但是,当前我国应用型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践教学效果却往往不是很好。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来源多是直接从学校毕业的研究生或博士生,教师本身没有在企业一线实际工作的经历,实践经验普遍不足,所以很难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性学习。二是应用型大学对教师的评价机制还是“重科研”而“轻教学”,所以大多数教师特别是大多数中青年教师,还是会把多数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科学研究方面,对实践教学设计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并不上心。高校在实践教学成果检验方面尚无明确的考核办法,常年沿用以学生评分为主的考核模式。在这种考核机制下,只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一条指标比较符合实践教学设计要求,除此以外就没有了任何与实践教学相关的内容。缺乏对教学效果的有效评价也会导致教师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从而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3应用型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针对应用型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不完善和校内实践教学效果有待提升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和改进。3.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新设计。3.1.1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层递进”的教学实践体系。为破解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非常突出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应当以企业真实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处理内容为依据,以整个大学四年为一个周期,搭建包括基础实践环节、专业实践环节和综合实践环节在内的三个教学实践递进层次,形成一个步步推动、层层递进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基础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社会调查和参观见习三部分,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础实验能力,是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能力得到初步锻炼的阶段。基础实践环节可以设置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是专业实践环节的前提。专业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专业实训、项目实践和学科竞赛三个部分,是在学生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后,把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相关的科研探索中的阶段。专业实践环节是校内学习与顶岗实习之间必经的过渡阶段,相当于毕业实习前的模拟考核,一般要安排在大三阶段。综合实践以创新能力训练和实践技能培训为主,分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条主线。综合实践环节以传授实践经验、锤炼专业技能、拓展综合素质为最终目的,可以设置在大学四年级。3.1.2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化”教学实践体系。首先确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工作中的六大模块分别为: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薪酬福利管理、绩效管理、培训与开发。要与实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六大模块一一对应地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模块化教学实践体系,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在每一模块中的实际专业操作能力。按照“认识和了解专业内容的参观实习—校内具体业务模拟—校外真实业务处理”的路径,确定六大模块中的每一模块在基础实践环节、专业实践环节和综合实践环节的具体实践内容。通过与实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六大模块相对应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化教学实践体系的构建,可以实现学生学习和实习层次的逐步深入,越来越接近职场,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学习和实习机会,打造多元化的学习和实习体系。3.1.3进行“最后一里路”课程的设计和建设。在应用型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和“用”之间的“最后一里路”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的难点。“最后一里路”课程的建设应定位于理论与实务的紧密结合,依托于企业真实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指导学生开展实务操作,采取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在校内实训室开展教学活动,以避免校内实训与专业实务脱节和校外实训难于监控的弊端。依据实践课程教学规律,梳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优化教学环节,合理分配课内外任务,形成较为完备的教学设计方案。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最后一里路”课程的建设,将企业真实业务带进实训室,在专业教学与企业需求之间搭建起坚实的桥梁,提供给学生全面、完整、系统的实战机会,切实培养学生的真实岗位能力,使其毕业后实现零距离上岗。3.2着力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内实践教学效果。3.2.1采取措施提高教师实践能力。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的理论功底深厚但实践能力较差的现实问题,重点对教师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积极创造条件,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让专业骨干教师深入到企事业单位一线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实际工作,使专业教师在参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素养,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对接。一些学校已经实行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教师既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具备人力资源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就是一种很好的探索。同时,还可以积极引入一些社会上具备丰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的高级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来学校任教,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不断提高校内的实践教学效果。3.2.2采取措施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首先,要把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引入对专业教师整体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中。在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里,单独设“实践教学效果评价”部分,并对评价指标进行细化。引导专业教师重视实践教学的方式和内容,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其次,改变人才培养中普遍采用的以学生学习成绩为主的考核体系,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引入对学生整体学业能力的评价体系中,激发学生通过广泛的实践以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攀艺.应用型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2):444.

[2]许彩霞.创新创业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6(4):23.

[3]樊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心事,2016(19):140.

[4]周文成.基于应用素质培养的大学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43.

作者:潘泰萍 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