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企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6-09 04:22:26
导语:种业企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将种业科技创新放在首位,把种子作为先进农业科技的载体推广应用。育种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种子企业只有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精准把握农业发展方向,满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对新品种的迫切需求,才有可能做大做强。本文系统分析了浙江省种业企业科技创新现状和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提出了新形势下提升种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对策措施。分析了浙江省种业企业科技创新现状和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种业企业要明确自身定位制定发展规划;创新科企合作模式;搭建种质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积极谋求与科研院校合作建立高端研发平台等对策措施。
1现状
长期以来,浙江省种业科技创新以科研院校为主力军,种业企业开展自主育种创新起步迟、起点低。目前,仅有5家企业初步建立了研发机构和育种基地,开展水稻、玉米和瓜果蔬菜育种探索。但科企合作起步较早,在省组织实施的重大农作物育种专项中,都要求种业企业积极参与,通过科企合作途径,科研院校的育种成果得到快速推广,近年培育的有影响力的大品种都是科企合作的结晶,如杂交水稻中浙优系列、甬优系列的育成推广。但其育种资源、育种人才和育种技术还是未能走出科研院校,没有向企业转移。
2制约因素
一是种业高端育种人才集中在科研院校,科技骨干不愿意放弃事业单位的“铁饭碗”去企业冒风险,尽管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许多鼓励政策,但科研人员还是不愿意到种子企业工作,政策落地难;主要原因是企业规模小,赢利能力弱,员工收入不高,收入不稳定,科研人员存在后顾之忧,造成企业所需要的核心人才进不来、留不住,很难形成较稳定的研发团队。二是由于种子企业产业化时间不长,开展育种创新的时间更短,搜集和拥有的种质资源及材料非常有限,企业拥有的种质资源零散而不系统,种质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建立,科研单位又不愿意提供资质资源。加上企业只掌握基本的传统育种技术,很难在短期内在品种选育上有新的突破,只能是模仿和修饰,育成的品种雷同化。三是重大育种项目由科技部门组织实施,项目主要由科研院校承担,科研经费主要支持科研院校,企业参与度不高,即使参与,也仅是提供一点推广经费,投放到企业的经费非常有限。近年,种子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利润空间小,有些企业资金链出现了问题,科研投入力不从心,只能是先生存后发展。
3对策措施
实践证明,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要建立商业化育种研发平台,引进专业育种高端人才;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深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新型合作关系,通过合作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增加研发投入,积极争取政府财政资金扶持,确保科研育种长期有效运转。.明确自身定位,制订发展规划种子企业首先必须明确自身发展定位。若定位不准,脱离自身实际,超出自身承受能力,就可能出现严重偏差,走弯路。如定位于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就一定要重视科技源头创新,搭建育种平台,组建科研团队,增加科研投入,将利润的一定比例用于科研育种;如定位于区域性专业公司,可以依托科研院校开展合作育种,通过签订中长期的合作协议,加强跟踪,处理好合作关系,做好示范展示和生产基地建设,获得新品种开发权。如定位于小型种子企业,可以不考虑育种和合作育种,做好或代销,细分市场就可以生存;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要做好种业科技创新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规划,包括重点育种作物、主要经营区域,种质资源的引进、团队人员组成等。
种子企业要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在过渡时间,要不断探索深化科企合作有效模式,构建种业科企合作创新平台。从签订合作协议单纯要品种开发权,向科研单位与种子企业共建育种研发创新平台转变,科研人员从兼职为企业服务向全职为企业服务转变,从个别科研人员到企业开展育种向课题组整建制到企业开展育种转变,从单拿薪酬向入股成为股东转变。搭建种质资源交换共享平台种质资源是科研育种的物质基础,谁拥有并控制种质资源,谁就掌握了育种的主动权。目前,种质资源几乎全部掌握在科研院校手中。种业企业要主动寻求引进优异种质资源,通过交换或购买获取种质资源,与科研院校建立优异种质资源有偿交换及共享机制,促进种质资源为企业所用。
科研单位“事企脱钩”完成后,也在努力探索有利于自身科技成果转化的合作模式,寻找合作伙伴,建立稳定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体现科研育种的价值与能力,提高科研人员的收入。种业企业要抓住机遇,不但在品种推广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建立高端研发平台方面,有所作为,通过平台建设,使科研单位的育种人才、种质资源、育种技术和管理经验转移到种子企业,使科研院校的育种基地建在企业,通过兼职等形式,培养育种人才和技术转移,相互融合,快速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作者:徐振萍 单位:浙江省种子管理总站
- 上一篇:企业科技项目统计分析及建议
- 下一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会计监督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