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对口支援下产业重构与政策研究

时间:2022-05-02 11:09:02

导语:灾后对口支援下产业重构与政策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灾后对口支援下产业重构与政策研究

对口支援框架下产业重构的主要模式

1.自我恢复与外界支援模式目前,根据国内外灾难发生后的重建救援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自身具备的资源及基础条件上进行自我援助,简称自援。另一种是依靠外界力量对其进行援助,简称外援。一般的小灾难发生以后都能通过自身所具备的资源及灾前所具有的基础条件进行自我援助,从而实现自我恢复发展。但是,这种自我援助方式仅仅只适合于经济损失相对较轻的地区,而在面对重大灾难时,依据灾区自身力量的自我援助方式进行经济恢复就显得极为薄弱,大灾难造成灾区内部的整个系统紊乱,使其不能够及时有序的进行灾后重建。此时借助外部援助进行灾后重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对口支援作为一种有效的灾后重建模式成为汶川地震灾后实施的重大战略方针,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实现汶川灾区经济发展的外界援助模式。也就是说,在重大灾难发生后,由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以及社会各界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大力支持下,建立推进产业重建有效机制,从而实现灾区经济的全面增长。这种以自我恢复的自我援助与由外界支援方式成为产业重构的有效模式,以内外力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灾后重构的全面推进,从而推动产业全方位发展。2.产业园区集群模式产业园区能够有效地集聚行业力量,提升行业规模,与关联产业形成产业链条,以产业链优化提升产业园区,并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最终促使形成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的影响下,地方产业结构的框架就会形成,科学的引导和优化产业集群,就会打造有竞争力的地方产业结构。我国产业园区发展从1984年的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农业园区等产业为主体的园区模式,到90年代末的软件园、设计园、文化园等专业化园区模式,显示出我国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的优化和进步,我国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对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提出了要求,为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同时也为其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以煤炭资源为支柱产业的徐州市贾汪区在进行产业重构时,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造,彻底摈弃了以资源粗放型开采为支撑的发展模式,并探索从单纯的依赖煤炭资源转为发挥本地区的综合优势,引进国内外资金建立工业园区,在发展建材、冶金、电力等产业时也带动了并培育壮大了煤一电一钢、煤一电一纸、煤一电一水泥和纺织一印染一服装四大产业链,从而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在灾后产业重建中,应将发展产业园区集群作为灾后产业经济恢复重建的重要发展模式,尤其是将产业园区集群模式的规划作为重要内容。产业园区集群模式的发展能够有效的带动灾区产业结构重建,有利于众多中小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并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产业园区还能够促进产业区域分工,有效的提高地方产业竞争力等。面对灾后经济恢复的重大挑战,加快产业园区集群模式的规划和发展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灾区产业经济重建的迫切需要。3.企业主体、政府支持模式一个产业的形成主要是由该产业集群中相关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构成的,所以灾后产业重构主要是通过对灾区对企业的重建与扶持实现的。灾区要快速的实现产业发展恢复,首先要确立企业在灾后重建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并有效的借助政府的政策支援,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调节,提高企业的自身发展能力,优化企业的发展方向,为灾后产业全面恢复奠定基础。在灾难发生的初级阶段,在政府的有效指挥下,联合企业员工与外来援助力量,建立救济型经济,提供灾区救援所需物资。随后,政府将对企业受灾情况进行调研,统计企业基础设施的受损情况以及产业运营状况,集中力量编制各地灾后产业重建与恢复规划方案,并对重大项目进行分配规划,规划时根据当地资源禀赋条件及现实需要确定产业重建的突破点,政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提供重建环境,包括企业发展所必须的基础设施、资金问题与社会秩序等,同时,政府依据不同类型的城市发展,可以通过有效的产业政策引导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灾后政府为企业发展所采取的有效措施,成为灾区企业重建恢复的重要支撑力量。

对口支援框架下的灾后产业重构政策体系

1.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结构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通过影响与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来促进经济增长的产业政策。各国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根本动力。不管是产业合理化还是产业高级化,都不离开技术创新。因此,产业结构政策的核心是推动技术创新。首先,高标准重建农业生产基地。即使在灾害没有发生的时候,农业的基础性地位都不能动摇,因为农业是关系到全世界人民的温饱问题。在灾后初期阶段,粮食安全是灾后重建的基础,抓好农业生产,为灾区解决基本的粮食供需问题,是保证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建设生态农业是灾后重建的又一目标。只有对农业进行知识化改造,才能够真正的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汶川地震灾区多建立在落后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上的低效率农业为主的运作方式,由于农业的回收期较长,投资商不愿意投资农业,因此,政府应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企业进行农业上的技术与资金投人,提高农产品的单产。推动和促进农业技术的革新是传统农业进行转型的必由之路。四川灾区要在加快城乡统筹的过程中,突出规范的标准化生产,尤其是对绿色食品生产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执行,发展江油、安县、平武等主要发展优质的粮油、特色蔬菜、家禽水产的生产基地,在此基础上,构建四川绿色食品品牌集群,规范提升四川省绿色产品的技术与环保标准,形成具有独特优势的市场和竞争力,实现农业生产效益最大化。其次,对工业进行改造提升。对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升级,重点发展第二产业中的工业。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化程度还较低。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传统产业必须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的改造革新,因此要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创新,从而产生新技术和新工业;二是高技术领域的相关产业不断向传统产业推广扩散。由于传统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因此要积极利用外资效应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以改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如磷化工业在四川灾区产业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是仍然存在产品初级即技术落后等问题,因此,要进行产品结构的升级,逐步淘汰四川省近年发展最快的磷化工产品,重点发展以饲料磷酸氢钙为主的各种农用磷,并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推进磷化工产品在电子信息,航天航空等方面的研发。最后,加大力度发展服务业。由于地震造成了大面积交通道路和信息中断,使得在短时间内不能够快速的恢复,对于三大产业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对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加大力度发展服务业是促进结构升级和提高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后期的对口援助工作中,依据受援市县,经济发达省市应有选择的加快信息技术、生物工程与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时运用先进的管理运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商贸、交通与传统服务业,提高地区的服务质量和效益。2.产业布局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一般是指政府机构根据产业的经济技术特征、国情与地区的综合状况和条件,对若干重要产业的空间分布进行科学引导和合理调整的意图及其相关措施。首先,使受灾区能够快速融入全国市场。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广阔的市场能够为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四川受灾区多为经济落后的山区,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使其经济发展滞后于其他地区,因此,在对口援助的合作中,要打破地区封闭和行业垄断,积极发展独立规范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机构,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组织。实行行政执法、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督体系,使灾区能够在健全的法律体制下进入全国市场,无形之中能够增加地区发展的视野,为灾区经济发展带来契机。其次,借机“西部大开发”战略发展特色产业。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中提出了要加快改革开放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发挥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国家要安排资源项目与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依据汶川地震灾区的区域条件与资源开发为启动点,确定区域开发和产业政策部署开发特色的农牧业与旅游业,应把发展新型能源产业发展为成特色产业,最终形成规模化与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以支撑汶川地震灾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虽然汶川地震灾区经济上较为落后,但它的资源较为丰富,其资源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矿产资源。四川省得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川西南、川南、川西北三个地区。川西南以有色金属和稀土资源为主,其他矿产资源也较为丰富;川南地区以非金属矿产为主的煤炭、硫、磷、盐腌、天然气等;川西北地区以稀贵金属为主的锤、铰、金、银等。四川盆地有探明的油气田,目前探明天然气蕴藏量为26亿立方米,占全国蕴藏量的86%,是我国能源工业和重化工业发展的重要能源保障。二是生物资源。四川地区既有金丝猴、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又有数千种名贵树种,可以设置自然保护区,开拓花卉业发展,并且是优良的中药采集地,也为建材业发展提供了材料支撑。三是旅游资源。四川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历来都有“天下山水在于蜀”之说,并且有峨眉山、九寨沟、乐山、青城山等丰富的自然景色,是四川旅游业天然的源泉。总之。要在基础产业先行,优势产业重点支持的原则上,兼顾产业发展。最后,优化技术与投资机制。由于汶川地震的极重灾区与重灾区都是处于我国西部内陆地带的经济相对较为落后的地区,相比于沿海较为发达的城市,其产业技术结构存在一定不合理的地方。应加强调整技术结构,并使其适应产业结构合理演进的需要。同时,国家应加强调整灾区的技术发展重点,并与重点部门进行统一。在地震这种特殊的自然灾害背景下,应以区别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及金融政策上给予大力的支持与优惠,从而有效的对灾区的产业进行合理的优化。3.综合性产业政策从灾区现实的经济状况来看,具体部门的产业政策大多同时包涵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与产业技术政策等成分,具有明显的综合性。从灾区灾情和实际需要出发,提出适合于灾区的综合性产业政策。首先,落实对口支援方案,完善产业重建政策。受援方地方政府要在依法保障国家给予优惠政策的前提下行使其地方经济权力,中央政府要进一步落实对口支援政策,尊重协调当地干部群众的意愿,将对口支援政策落实到实处,灾区当地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应树立创新意识、开发意识,将国家对其政策上得支持作为跨越式发展的机遇,进行产业转移与重组,当地政府应在支援方政府的指导下配合其进行产业方面的改造与创新,找到适合于当地经济发展的相应模式。其次,加强重视程度,落实支援项目,强化制度保障。在灾后重建工作后期,应更加重视保证对口支援工作的有效实施,提高对口援助工作的效率,尤其是在产业发展上,应落实整体完成对灾区产业重建的培育工作,确保支援项目顺利完成,使灾区能够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并进一步制定对口支援工作的考核机制,从制度层面上对其任务进行考核监督,保证对口支援工作取得圆满成功。最后,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近年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已经发展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数量均占总企业数的90%以上,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减轻社会压力,同时迫于竞争压力,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具有比国有大企业更大的动力,据有关数据表明,在各个领域的发明中中小企业的人均创新发明是大企业的两倍之多,因此往往那些适应性强、发展前景较好的中小企业最终会发展壮大成为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汶川地震重灾区多属于工业不发达地区,通过产业重构对口支援援助方案的实施,可以扶持一批中小企业的建立,同时也可以依靠自身特有资源建立适合于当地经济发展的产业园区,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使中小企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从而保证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稳定增长。

本文作者:张红工作单位:中国地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