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技论文:企业科技创新的动机探究

时间:2022-02-17 09:10:58

导语:企业科技论文:企业科技创新的动机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企业科技论文:企业科技创新的动机探究

本文作者:吕新业田德录工作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关于市场结构对企业投资的影响,主要观点有垄断优势观、竞争优势观和折中观。垄断优势观认为,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来自对垄断利润的追求,只有拥有垄断地位的企业才能获得创新收益,从而为高风险的活动提供持续的内部资金来源。该观点认为由于竞争不能使企业获得全部创新租金,竞争将降低企业的创新激励,高市场集中度的产业更有助于激励企业的研究开发。竞争优势观则认为竞争性环境会给研发活动带来更大的激励,面对激烈的竞争,企业为了保持市场份额将不断增加投资。创新企业获得创新成果的利润越大,竞争威胁越大,企业的投资就越大,并且竞争行业的最优投资均衡在于权衡动力与阻力。折中观研究发现,的人员强度与市场集中度之间呈倒U形函数特征,即市场集中度有利于提高的投入强度,但是如果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超过了某一临界值,市场的力量就会反过来压抑创新的投入。该观点认为中等程度的寡头垄断最有利于激励企业投入的积极性。国有企业的动机分析。近年来,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加,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效果显现,自主品牌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产学研联盟正在逐步建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地位的变化,是由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使国有企业成为市场中的企业,而不再是计划中的企业,均面临生存和发展竞争。和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缺乏灵活的机制,必须选择科技创新作为突破口。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壮大,国有企业必须以改进和创新,而不是使用垄断去达到竞争市场的目的。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适应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快企业创新。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国有企业必须在创新活动中走在前列,发挥关键性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特别是产业研发活动的全球化,会对我国资源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组织产生直接影响,具体表现在影响技术进步、管理经验、人力资源等诸方面,同时将促使政府和企业协同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在国内进行产业活动的环境,这都为我国国有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带来了良好机遇。技术创新方面,从创新投入看,国有大中型企业越来越重视技术开发机构的建设,科研活动经费和人力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从创新产出看,国有大中型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不断增加,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发明专利;从创新机制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逐渐体现,社会中介机构发展迅速,产学研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同时,国有企业积极探索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并一直努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但是,也应该看到,国有企业参与活动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具体包括(1)国有企业规模较大,对高新技术的反应不如民营企业快,受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深,行政管理色彩较浓;(2)国有企业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低,很多企业对此不感兴趣;(3)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政策不配套,立法不健全,影响科技人员积极性的充分发挥;(4)国有企业和科研机构关联度低,相互缺乏支持。民营企业的动机分析。民营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能力,按照创新动机,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分成三类:领先激励型创新、模仿追随型创新和生存适应型创新。②1.领先激励型创新: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拥有和控制的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并不可替代的异质性资源。企业资源的异质性将长期存在,从而使得竞争优势呈现可持续性。所以,企业的内部资源会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内部资源的独特程度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如何。竞争优势的表现形式即超额利润,组织和技术创新是超额利润产生的主要源泉,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是获取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领先激励型创新的企业更加倾向于采取独立研发的技术创新方式。2.模仿追随型创新:选择模仿创新的企业必然在资源禀赋上比领先企业弱,未能拥有富余的资源,自主创新的成本和风险令其不能独立承担,但是可以进行模仿追随,说明这样的企业至少没有陷入资源困境,基本上能够达到资源均衡状态。资源有限且基本达到均衡状态的企业倾向于选择模仿追随型创新战略;知识产权保护宽度的大小影响模仿创新的数量和速度,二者呈负相关关系。模仿创新的时序差异表现为模仿能力中等的企业采取紧跟领导者行为的策略,而模仿能力较低的企业收集和处理信息的速度较慢,其模仿追随也会慢一步,往往在创新信息披露较多时才能进行模仿。而由于模仿收益的负外部性,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模仿,创新项目的预期收益迅速下降,甚至净现值为负数。所以在企业创新的博弈中,先行者往往取得高额的创新收益,跟随者则只能取得较少的收益,且模仿时序中越是靠后者收益越少,甚至收益为负而发生亏损。所以,模仿追随型创新者的市场收益小于自主研发的领先激励型创新者的市场收益。3.生存适应型创新:较差的绩效引发企业及管理层的生存危机,会导致技术创新投入强度适应性增加。当市场需求下降,企业陷入困境时,常用的解决危机的方法就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或推出新产品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故此时管理层更愿意承担技术创新的风险来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所以,我们认为较差的企业绩效会引发技术创新投入的增加。当企业经营绩效差时,所有者会增加对管理层的监管强度,甚至收回控制权,没有留给管理者太多的长期投资空间和耐心。而自主创新不仅投入很大,回收周期长,而且风险也是较大的。因此,作为资源没有富余的绩差企业的管理者更倾向于进行风险小、投资周期短、有重大影响的育种科研项目。同时对大中型国有种子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也应给予大力扶持。总之,民营企业十分想参与国家科技计划,但是由于自身实力的欠缺等因素,往往难以承担相关的任务。所以,民营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不断巩固和强化既有优势,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通过科技创新可以不断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改善产品功能,不断开发新产品,使企业效能更强、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具体来说,包括科技创新是民营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途径、科技创新是民营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科技创新可以使民营企业快速崛起、科技创新可以使民营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科技创新可以使民营企业竞争力得到提高。

外资企业的动机分析。外资企业投资的目的可以分为六种。一是生产支撑性是为了实现技术的本地化,以支撑其在东道国的生产,提高企业在东道国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多数外资企业在华设立机构的直接目的属于此种类型。二是技术跟踪或获取型是为了建立情报信息窗口,跟踪和获取东道国和竞争对手的技术。这类机构一般倾向于设立在行业专业技术化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且通常在地理区位上接近竞争对手,以从对方的知识溢出中获益,所以投资主要集中在技术最先进的国家。由于中国目前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出于此类目的投资基本不存在。三是资源寻求型是为了利用东道国的科技人才和研究环境,降低成本。中国廉价而又训练有素的人才资源,为外资企业机构的人才本土化提供了可能。中国高科技人才相对集中的领域,反映出外资企业在华设立机构的人才利用和人才争夺意图。四是市场导向型,指的是外资企业主要考虑东道国的市场需求情况,选择在跨国公司销售较多的地区设立海外机构。五是战略驱动型,指的是外资企业在战略竞争的基础上,为了争夺生存空间而进行的投资行为。六是政策引导型,指的是外资企业主要受到东道国宏观政策的影响,东道国政府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有学者调查发现,外资企业投资的主要动机是:5%是为区位生产性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32%是适应市场对公司主要产品或生产工艺的适应性改造,使之更符合区位市场条件;8%是开发利用国外技术资源;34%受政治因素、环境条件、东道国政策影响;24%为综合动机。①随着全球范围内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外资企业寻求增强竞争力的要素已经延伸到技术的研究开发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机构网络,使外资企业的分支机构更加分散化。它们不但在世界范围内利用公司内部现有的技术,最大可能地获取利益。而且更加注重通过不断开发与更新技术,保持公司的长期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从发展趋势来看,东道国拥有有利于提高外资企业全球技术竞争力的稀缺资源,将越来越成为吸引外资企业直接投资的关键因素。目前,外资企业在我国投资及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不仅外资企业自身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并不比内资企业强多少,在多数指标上甚至还远远落后,更为重要的是没有有力地带动内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使得内资企业除了设备购置费占同类企业生产经营用设备原价比重提高明显以外,其他衡量技术创新水平的指标都没有显著上升。我国让出宝贵的国内市场给外资企业的初衷之一,就是希望通过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提高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是外资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已经占据的重要地位,与其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存在严重的不对称。②如果引进外资企业的主要目的是推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那么就应该以最小的代价换取外资企业对技术创新水平最大的推动,而不是尽可能地让出宝贵的国内市场,来增加引进外资企业的规模。虽然外资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GDP的产值,还能增加税收和就业,但是外资企业在大量抢占国内市场的同时,最终会挤压国内企业技术创新的空间。我国的“对外开放”绝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外引进”,认为只要是“引进”就一定是好的。这样虽然能刺激GDP在短时期内的迅速增长,但从长期来看,并不能有力地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水平。所以,外资企业不应当是引进得越多越好,比引进规模更重要的是引进后的“质量”,即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外资企业在华研发通过影响本土企业研发创新要素而产生溢出效应,溢出机制可以分为显形溢出和隐性溢出两种。显形溢出机制主要表现为增加本土企业研发资金、优化创新环境,即通过改善本土企业研发创新支持系统和宏观环境来促进本土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的提高。隐性溢出机制利用示范模仿、人才流动、竞争和联系等作用对本土企业研发创新系统各要素施加影响,通过增加本土企业创新动力、强化创新支持系统、提高企业创新意识与创新方法以及改善创新环境来促进本土企业创新。与溢出机制相似,挤出机制是通过过度竞争、弱化关联效应、争夺研发资源、增加技术依附性等作用对本土企业研发创新系统各要素施加了负面影响,通过弱化本土企业创新动机、动摇创新支持系统、恶化创新环境来阻碍本土企业创新。溢出效应和挤出效应的作用途径可以归纳为“示范联系”、“人才流动”和“竞争”三种,只是作用方向正好相反。①具体来说,有以下五点:一是内资企业自身的研发活动对生产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内资企业购买技术和出口也同样有利于促进生产效率。因此继续促进企业进行研发投入,加入技术创新力度,仍然是今后一段时间的政策重点。二是外资企业的研发活动对内资企业有显著的正向溢出作用,有利于内资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不仅是外资企业的研发活动,外资企业的生产活动本身也对内资企业有正向的溢出作用,这种溢出效应是普遍存在的。三是通过对外资市场占有率最高的4个行业进行分析发现,在这些行业的外资生产和研发活动对内资企业不再有显著的溢出作用。因此,我们既要继续引进外资,发挥外资的积极作用,但也要看到引进外资的有利影响也是有限度的,要加强对引进外资的行业引导,更好地利用外资促进国内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②四是外资企业的进入会给东道国的企业造成强大的外部压力,迫使他们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同时又积极地模仿和学习,以尽快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东道国企业的技术行为和研发努力反过来又会给外资企业造成一种压力,使得它们也不得不在提高自身的技术同时,不断地在东道国采用更新更先进的技术,以保证自己的技术领先、竞争优势和较高的利润水平。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之间的这种互动行为,最终会使得东道国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并接近或赶上外资企业及其母国的技术水平。同时,由于东道国企业的不断提高,也促进了外资企业及其母国的技术成长和发展。五是外资企业机构不仅自身从事着产品与过程创新活动,还与东道国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创新机构通过战略联盟、研发合作、产业关联、集聚作用、人才交流等形式发生相互作用。这种互补—互利、示范—模仿—学习、竞争—跟进、关联—共同发展的传递机制,促进当地机构创新意识的提高、创新水平的改善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校办企业的动机分析。校办企业是为了能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把校办企业作为促进大学和社会的联系的纽带,同时也可用其收入补充大学的经费不足。目前,我国高校校办企业是高校产业收入主要支柱之一,为高等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搞好校内基地建设,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供必要的保障。③高等学校与其他社会企业相比,它的优势是学科齐全、信息灵通、人才济济,有一批专门的科研机构和专职科技人才,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技术人员和有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及技术储备,同时也具有实验设备齐全、仪器设备较先进等优势。高校校办企业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把这一优势强化在企业内部。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企业的产品能否打入市场,引导市场主流。校办高技术产业是高智力、高投资、高风险、高效益的产业,它不仅打破传统产业的人才结构,而且科研人员必须具有人员素质高,能吃苦耐劳,攻克难关,能打硬仗。这就要求校办企业在不断引进科技人员的同时,组织自身的科研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聪明才智,调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并且把企业精神贯彻到每一位科研人员身上,使之与企业同命运。在企业商品化的过程中,科研人员加入到竞争机制中来,是校办企业强化科研的重要措施之一。在高校内部吸引科技开发带头人,在企业内部做到科研人员优胜劣汰,使他们具有紧迫感和压力,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竞争创新意识。但是目前,校办企业研发投入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它不但需要科研力量的鼎力支持,需要有市场前景的高科技项目,而且需要有较大的资金投入。校办企业由于有学校作后盾,缺少一种商业竞争意识和环境,缺乏市场运作能力,绝大部分校办企业没有融资渠道。

针对企业科技投资的利益分配问题,首先,加强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系统,使企业真正成为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技术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巩固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尽快将其比重提高到10%左右,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源源不断地培养大批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最后,发展与完善制度环境,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并制定相关的创新政策。具体来说,在利益分配上,首先要肯定企业的科技研发主体地位,在知识产权方面,除了涉及国家公共安全和重大利益的专利之外,其余的专利权应该归进行科技研发的企业所有,并且严格按照知识产权相关要求和程序进行申请与批准。在科研经费的分担上,原则上应该按照国家最多出资40%的项目经费,其余60%由企业出资。除去直接的科研经费资助,还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合作研究等方法进行资助。在科研成果向市场应用转化时,政府和企业要处理好科研和产业衔接的问题,保证顺利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这样也会鼓励企业进行新的科技研发,从而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企业和政府科技投资方面的合作共赢。在最终的利益分配上,企业还要处理好科技研发人员的利益分配问题,可以根据实际的科研数量及质量进行绩效评估,也可以采取各种激励措施,例如竞争激励机制和淘汰激励机制等。此外,针对企业和政府利益分配上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进一步加大实施第三方评估咨询机制。因为科技项目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项目组织单位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加之管理资源的有限性,在博弈过程中往往处在信息劣势的地位上。通过引入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可以有效补充管理资源的不足,丰富项目管理的手段。第三方机构通过组织相关项目管理专家、技术专家和财务管理专家等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可以促使项目按照进度要求顺利实施,保障项目质量达到要求,降低项目执行风险;而通过为项目组织单位提出合理建议,对项目承担单位进行有力监督,促使项目承担单位采取合理有效的技术路线,实现项目双方利益的最大化,最终提升我国整体的科技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