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型企业管理论文

时间:2022-10-20 04:02:20

导语:加工贸易型企业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加工贸易型企业管理论文

一、我国加工贸易型出口企业海外收汇风险成因分析

1、加工贸易特点视角下的风险成因

一是进料加工。进料加工具有以下特点:(1)自进原料。企业用外汇从国外自行购买进口料件;(2)自定生产。企业进口料件后自己决定产品生产的数量、规格、款式(;3)自定销售。企业根据国际市场情况自行选择产品销售对象和价格;(4)自负盈亏。企业完全自行决定进料、生产、销售,其盈亏也由经营单位承担。对于进行进料加工贸易的企业来说,由于料件的供应者和产成品的接受者不尽相同,在出口收汇中存在与一般贸易出口相同的自定销售、自负盈亏等风险。在进行海外销售过程中,通常会遭遇到来自进口国政府政策变动导致的贸易壁垒和汇兑风险,由于进口国内战争或政治暴乱导致的政治风险,由于进口方缺乏偿付能力和付款意愿的商业信用风险。二是来料加工。来料加工具有以下特点:(1)不动用外汇,料件进口由外商提供;(2)料件及加工的成品所有权属于外商,企业只按其要求加工,对货物无处置权;(3)来料加工的进口与出口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外商往往既是料件的供应者又是产成品的接受者,其合同不是以货物所有权转移为内容的买卖合同;(4)来料加工的双方是委托加工关系,由外商承担盈亏责任,企业只按合同要求进行加工,收取工缴费,不负责盈亏。由于在来料加工贸易中,企业无货物处置权,不自负盈亏,因此,对于仅从事来料加工的企业来说,只存在有限加工费的收汇风险,遭遇重大海外风险的机率不高。然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出口企业开始进行全球布局,形成了在境内生产、境外销售的利益链条。对于出口企业在境外的集团内销售,即由国内生产工厂将产品出口至其海外分支处,属于内部结算因而不存在收汇风险;但对于出口企业的集团外销售,即由国内生产工厂通过其海外分支进行海外销售合同签订,而将货物直接发送至海外最终买方处,同样存在无法收回货款的风险。在此种情况下,企业对来料加工贸易出口中的收汇风险存在与一般贸易出口类似的风险保障需求。

2、行业视角下的风险成因

一般来说,我国有加工贸易出口的企业多为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占比超过80%)轻工产品等生产制造企业,主要原因如下:其一,受国内技术限制,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或核心组件必须通过进口实现。例如,家电行业、汽车制造业、造船业中,国内的技术标准尚未达到国外买家的要求标准,必须从国外进口相关零部件,在中国组装完成后再销往国外,形成进料加工贸易出口。其二,受国内自然资源限制。以轮胎制造行业为例,我国天然橡胶资源匮乏,主要集中于海南和云南两地,国产天然橡胶难以满足我国橡胶工业需求,轮胎制造企业所需的天然橡胶基本从国外进口。其三,受原材料价格影响。具有丰富外贸经验和成熟成本控制手段的出口企业,往往会通过对比国内和国际原材料价格来确定原材料的采购地。例如,2009年,国际铜价远低于国内价格,不少曾经从事一般贸易出口的铜制品企业,改为从国外进口铜,制成相应产品后再出口国外,形成加工贸易出口。由此可见,对于由于上述原因而从事加工贸易出口的企业,需要自定销售、自负盈亏,在出口收汇中面临的风险与一般贸易出口完全相同。

二、应对海外收汇风险的建议

1、重视信用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管理是企业通过建立信用管理机制,制定信用管理政策,指导和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业务活动,对收集和评估客户信息、授予信用额度、回收应收账款等交易环节进行全面监督,在有效控制客户信用风险的基础上,实现销售收入最大化和销售成本最小化。企业实施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识别、分析和衡量信用风险的基础上,制定与企业发展战略相一致的信用政策,以规避高信用风险交易,有效转移部分信用风险,将信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信用风险管理,包括事前调查、事中监督和事后调整三个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信用风险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的特征,如不重视,很容易被忽略;同时信用风险与传统财务风险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如不加以管理,容易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并建立适合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和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不仅有利于降低企业财务风险,规避和减少经济波动给其带来的损失,还有利于提升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有助于企业稳定和长期发展。

2、综合运用各种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实现收益最大化

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专业性工作,仅凭企业自身精力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目标。因此企业在内部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同时,应充分借鉴和合理利用第三方专业工具。专业资信评估服务能使企业快捷掌握客户财务及经营信息,完善信用风险评估与决策体系,规避个别高风险交易;专业商账追收服务通过对应收账款及时和大力度催收,可以有效地促进信用销售资金及时回笼,防范应收账款逾期导致的现金流断裂风险;信用保险贸易融资、保理等业务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防范因信用销售造成的资金短缺,波及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风险。企业根据自身经营和财务需求,合理组合和运用上述专业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以达到收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3、合理利用信用保险,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当前金融危机带来了信用风险的集中和大规模爆发,属于系统性风险,单凭企业自身和商业渠道已无法有效规避和控制这类系统性信用风险。因此,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合理转移部分信用风险应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关注的重点,国家有关条例明确提出要“建立完善信用销售的风险防范分担机制”①。信用保险指为抵偿商品或服务交易中由于买方不能如期付款而造成的损失提供的保障。企业通过与信用保险机构合作,除了能获得信用风险保障外,还能获得应收账款管理、融资便利、客户资信评风险预警等全方位服务,达到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补救的多重目的,有助于提升企业全面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出口信用保险是WTO规则允许的政府支持出口的手段。由于有政府支持,信用保险费率相对较低,而且可以覆盖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市场等风险较高、期限较长的交易,保障比较全面;出口信用保险下的应收账款融资额度根据保险赔偿比例而定,最高可达到应收账款总额的90%。出口信用保险作为政策性信用保险产品,一直是各国政府用于支持本国出口、帮助企业防范和转移信用风险的重要工具。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各国政府更加重视通过加强对信用保险的扶持来达到帮助企业规避和转移信用风险、促进销售的目的。因此,企业重视和充分运用信用保险政策性工具,通过获取政府支持来规避系统性信用风险,无疑有助于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稳定销售,加快资金周转,转移部分信用风险,从容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作者:周敏单位:安阳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