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收益分配挑战及策略

时间:2022-05-22 10:14:00

导语:企业收益分配挑战及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企业收益分配挑战及策略

一、民本经济的基本内容

民本经济理论最早是由严炳洲于1996年提出,2002年高尚全构建了民本经济框架。民本经济就是立足于民,以民为本,“民有、民营、民享”的经济。民本经济的主要特征是:投资以民间资本为主,经济形式以民营为主,社区事业以民办为主,政府管理以创造良好环境为主。从产权上讲,民有、民资、民营、民管是经济发展与管理的基本途径和形式;从宗旨上讲,民需、民用、民富、民强是经济发展与管理的基本目的。民本经济随着理论的逐步深化和实践发展的必要,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充。国家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在海南调研时强调,要树立“民本审计观”理念。朱学义教授2007年提出了“民本会计”改革的设想,强调民本经济不仅是一种经济成分,而且是一种社会经济制度、一种经济管理体制、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民本经济的理论依据是社会形态发展变化的必然选择、资本社会化的内在要求。鉴于此,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企业收益分配改革要以“民本经济”为指导思想,对企业收益分配制度作相应改革。

二、民本经济对企业收益分配的要求

企业收益分配的目标主要有三种表述:一是所有者权益最大化或股东权益最大化;二是经营者财富最大化;三是劳动者财富最大化。其中,尤其突出的是所有者利益最大化,这与发展民本经济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民本经济制度下,对企业收益的分配,从狭义上看是对企业净利润的分配,从广义上看是对一切物质资源的分配。改革净利润分配的主要做法就是,将单一的物力资本改为物力资本和智力资本共同分配净利润。在此前提下,劳动者,包括一般劳动者、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他们的劳动消耗可分为必要劳动和超额劳动两部分。此时,企业收益分配的目标是劳动者利益最大化,即民众利益最大化。民众利益最大化的根本原因是民众是企业创造财富价值的主体。尽管企业收益的创造除了广大民众劳动之外还有资本、技术、管理、信息等生产要素,但在这些要素中,民众资本的投入和劳动的加入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是毋庸置疑的。在这些生产要素中,物力资本是企业创立的“必要条件”,一般劳动者是创造企业收益的“基本力量”,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人物”。在民本经济条件下,一般劳动者、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都是“民众”,他们拥有一定的“物力资本”和不同程度的“智力资本”,成为创造企业收益的主体力量。其中,财产所有者应该获取财产收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投资收益,即投资者按出资额比例从企业分得收益,企业以股息、红利或利润的形式支付给投资者;二是资本增值,即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在企业生产经营周转中应通过提取积累等形式不断增值,企业会计以“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形式反映投资者资本额的增值。财产经营者应获得经营收益。由于两权分离,投资者的财产由经营者管理经营,投资者获取财产收益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经营者工作绩效的好坏。因此,企业投资者在让渡企业经营权同时,也要赋予经营者部分企业收益权。经营者收益不仅包括组织、管理等经营活动应得的劳动报酬,还应包括经营实效应分享的风险报酬,生产劳动者应获得劳动收益。劳动者应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获取相应的报酬。可见,民本经济是一种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基本准则,以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主要分配方式,以富民强国、共同富裕为基本目的的经济。

三、民本经济对现行企业分配状况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企业收益分配制度改革,一直围绕生产经营成果与职工物质利益挂钩的思路展开,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以“效率优先”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目前企业收益分配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很低

初次分配是一种基础性的分配,其公平程度对收入结果的公平程度具有决定性影响。衡量初次分配是否公平的主要指标则是劳动报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大小,这个比重越高,说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平。据西蒙•库兹涅茨研究,近几年,西方国家劳动对国民收入的贡献已达到75%,资本的贡献仅为25%,而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编写的2007年企业白皮书介绍,1990年到2005年,我国劳动报酬占GDP比例由53.4%下降到41.4%,而同期企业的营业额占GDP的比重则由21.9%上升到29.6%。劳动报酬增长速度过慢,会使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影响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这样会导致社会需求萎缩,商品滞销、积压,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总体经济的运行。

(二)企业高管薪酬与普通职工收入差距过大

目前,在企业收益分配的微观层面上,学者过多的集中于对高管薪酬设计、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敏感性分析上,也有不少文献对高管内部的差距进行了研究,但对于公司层面的高管薪酬与普通职员收入和差距大小的研究还很少。然而,目前企业高管薪酬与普通职工收入之间差距的“马太效应”已愈演愈烈。

(三)不同行业间的企业职工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业间工资也出现了很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若按大行业分类,行业工资极值比则从1978年的2.17倍增加到2008年的4.77倍,这些指标的增长幅度都比较大,反映出我国行业间工资差距在不断拉大。另外,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工资差距尤为显著,垄断是造成行业工资不平等的主要原因。

四、改革企业收益分配的对策

(一)理顺企业收益分配关系,创新企业股权设置

党的十六大提出:“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与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党这些方针政策的变化最终落实到按生产要素贡献额作分配基础上面。联系到民本经济制度下分配关系的改革,笔者认为,首先,对企业生产的构成社会总产品的物质产品要以民众的劳动为主体进行按劳分配,确定民众利益的主体份额,进而再按生产要素贡献额再次分配。笔者认为,按生产要素贡献额分配应分两个层次从四个方面进行创新:两个层次是:取得企业股权的,与其他投资者一同进行企业利润分配;不能取得企业股权的,根据企业相关业务,按事先的净利润进行分配,从企业管理费用中列支。基于利益分配关系是产权关系体现的法则而言,目前应该对股权分配进行创新:普通劳动者可以设置“劳动股”参与税后利润的分配;资本投入者设置“资金股”参与税后利润的分配;企业技术人员设置“技术股”参与税后利润的分配;企业经营者及其管理层设置“管理股”参与税后利润的分配。在此前提下,他们的劳动都包括必要劳动和超额劳动两部分。必要劳动取得“劳动报酬”———工资,超额劳动应取得“资本收益”———红利。

(二)建立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实施“工资倍增计划”

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是要尽快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以多少为宜,应放在世界经济的范围内来讨论,看看我国劳动报酬目前的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有多少。我国劳动者报酬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也低于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转轨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水平。所谓“工资倍增计划”,就是要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三)逐步破除垄断行为,大力发展民本经济

垄断是造成行业工资不平等的主要原因。同等素质的劳动力仅仅是因为行业的差别就产生收入上的差距,这本身就违背了民本经济原则,况且这种状态的长期化更是一种社会不平等和市场机会的不匀。国家可以逐步破除垄断行为,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民本经济。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目前发展民本经济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开放市场,打破行政垄断,首先要让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二是政策要公平。民本经济下的企业要一视同仁,平等竞争。三是畅通融资渠道。过去融资主要给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其他中小企业融资缺乏相应的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应该建立一种机制使得国内所有企业平等进入资本市场。四是完善法律保障。法律要保护国内企业,还要制定财产保护制度。五是政府职能要转换。我国的审批经济具有效率低下、抑制创新、造成体制性腐败等危害,政府必须在法制的理念下,进行职能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