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联网技术看企业贷款方式
时间:2022-05-15 10:01:00
导语:从物联网技术看企业贷款方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贷款问题是世界性难题,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中小企业贷款难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富有意义的解决方案,这些研究极大地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但是从实践看,现有的研究及其解决方案对于小微企业贷款问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解决这些企业贷款时面临的经营不稳定、信息不透明以及抵押物不足等约束条件。因此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问题需要在现有重视制度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技术因素,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方法进行改造升级,实现解决小微企业贷款方案的现代化、信息化。基于此,本文尝试引入物联网技术,在商业银行的贷款过程中嵌入物联网技术,通过物联网工具可以诱导出企业内源抵押能力,最大限度缓解小微企业贷款时面临的约束,从而比较好地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题。本文分析的对象是指那些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小型、微型企业(以下简称小微企业),而不是抽象意义的一般小企业。
一、小微企业的特点与目前解决方案的适应性
本文认为,借贷过程的实质是企业和银行的动态博弈过程,小微企业经营困难与贷款难互相强化的僵局是理性的企业和银行在现有政策环境下的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型的博弈结果,现行方案可以看作是试图破解困境僵局的策略,而这些策略显然还有改善空间。
(一)小企业贷款难的成因相对于一般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具有明显的家族特性,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结合,企业主要股东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融资过程中处于关键地位,企业合作的对象基本上也是具有某种程度的亲缘、血缘、姻缘、地缘为基础的家族成员或泛家族成员;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等关键人员大都是创业者的家族成员。这种状况极大地减少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委托问题,在一定时间内具有巨大的效率。但是小微企业的这种经营特征决定了其生产经营信息高度不透明,主要股东以及管理人员的人品素质、个人能力、风险偏好等方面的人格化的信息只能被有限范围内的家人、亲戚朋友、同学、同事以及左邻右舍的街坊等熟人所掌握和了解,企业经营方面的包括会计信息、资本运营、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管理控制、产权分配、投资决策、市场营销、生产情况、利润分配、机构设置、人事变动、税收缴纳等方面可以以数据和书面资料形式反映的非人格化的信息也控制在企业内部,在贷款过程中,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加大了外部融资的难度。担保本可以缓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但小企业资源有限,整个家族几乎全部资源都已经投入生产和再生产,机器设备、原材料、产成品是其主要的固定资产,有的企业的土地厂房采取租赁的形式,企业自身普遍缺乏正规金融机构要求的有效化解信息不对称所需要的担保。在上述信息不透明、担保不足的情况下,借贷博弈的策略是企业不愿意归还贷款,而银行也不愿意提供贷款,于是出现了最没有效率的结果,也就是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和贷款难的僵局。
(二)目前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问题方案的适应性分析为了打破博弈僵局,现有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缓解信息不对称和增加担保能力两大类,这两类方案确实改善了大部分中型企业的博弈均衡,但是对于大部分小微企业则显得勉为其难。其中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改造现有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以及改善小企业内部管理方案在本质上都属于降低信息不对称一类。该类方案的理由是大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处理成本的规模经济问题和难以搜集其“软”信息使其不愿向中小企业贷款,而小银行却有比较优势等。但是此类方案同样没有解决中小企业缺乏抵押担保能力问题,而小银行自身相对较低的抗风险能力决定了他们在当前信贷风险趋高情况下,贷款行为会更加谨慎,对抵押担保的要求会更加严格。在国有商业银行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部门、简化面向中小企业的贷款流程无法解决缺少抵押担保能力的中小企业的贷款问题,更不能解决预期企业经营困难可能产生的信贷风险问题。实践中近年如建设银行推出的“速贷通”“、成长之路”等贷款种类并没有放松对抵押担保的要求。而且改善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方案有违小企业特性,有可能使中小企业丧失所有权与经营权结合的经营灵活、管理成本低等比较优势。因此此类方案难以有效改善银行与小企业的博弈均衡。其中第三方担保方案属于增强小微企业担保能力一类,该方案是近年中国政府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的主要着力点。相对于成千上万的小微企业,有限的担保即使是有效地运作无疑也是杯水车薪,而且担保机构处理与小企业有关的信息的能力远低于商业银行。实践中担保机构普遍要求中小企业提供反担保,以及2011年各地爆发出担保机构资金链断裂出现的诸多问题都表明该方案并未解决中小企业担保能力问题。此类方案显然难以有效改善银行与小企业的博弈均衡。此外还有放松利率管制,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方案。
该方案主要内容就是允许商业银行在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时可以上浮利率,以弥补较高的信贷成本和信贷风险。事实上高利率必然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效应也制约了商业银行更多地寻求利率覆盖风险的方法。正如张维迎(2004)所指出那样,银行作为理性的个体,宁愿选择在相对低的利率水平上拒绝一部分贷款人的申请即实行信贷配给,而不愿意选择在高利率水平上满足所有借款人的申请。
二、解决目前中小企业贷款僵局的物联网方案
信用保障本质上需要的是有效的制度安排,但是只有建立在技术手段上的制度创新才是保障信用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因为通过引进新技术可以约束对方选择博弈策略,从而改善博弈均衡。当前建立在通信技术进步基础上的电子商务就是利用新技术来开展新业务、保障信用交易成功的实例,电子商务管理对信用的保证实质是减少了管理过程中的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机会主义行为。因此本文尝试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银行对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适时智能控制,解决制约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和缺乏抵押物的双重难题,彻底改变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双方的策略选择。
(一)物联网概念与运用物联网概念起源于1995年比尔盖茨《未来之路》一书,受限于技术发展并未引起重视。随着技术进步,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EIS)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也叫传感网(theinternetofthing),是指通过电子标签、传感网、智能芯片以及传输网络实现对物体进行标识、信息收集和处理以及信息传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输,从而实现人对物或物对物的互联,最终实现对物体的智能控制,并在此基础之上产生一系列行业应用的一种形态。物联网不仅仅是技术领域的概念,而且有实际应用,其应用领域很广泛,遍及物流、智能交通、工业监测、农业牧畜、森林防火监控和远程医疗等。物联网方案的工作原理是:首先通过RFID标签对企业物权(存货)属性进行标识,接着通过传感器或识别设备对物权属性获取,最后将获取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有关部门信息处理中心,进行相关计算和处理。该过程可逆,控制者可通过网络系统对控制物权做出相应的动作,甚至以更加精细的动作和动态方式管理企业的生产。从而实现对企业生产实现全面感知、可靠传递和智能化处理。
(二)物联网方案解决中小企业贷款的具体内容首先是银行和特定的中小企业实现联网。银行与向自己提出贷款申请的小微企业建立网络联系,实现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实施即时监控,可以在企业的原料仓库、生产车间以及成品仓库安装高能传感器实现对企业原材料、加工和生产过程进行全程电子监控管理;在产品生产出来以后,从产品入库、仓储、转运、分销等整个过程中的各环节都实现信息传递电子化。从而解决与企业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收集信息成本比较高的问题。其次是可实现的不动产抵押与动产质押,实现物权的智能控制。企业接到订单后,可以根据定单向银行申请贷款,原材料进入仓库后,可以通过物联网设置物权质押,进行智能控制;生产过程中可以实时监测原材料的运转过程;成品出来后,可以通过远程控制系统将企业的原料物权质押转换成产成品的抵押,从而实现原料、半产品和产成品整个过程的抵押。这样就从企业内部衍生出与其生产规模相适应的抵押能力,从而解决贷款中的抵押物不足问题。物联网环境使实现物权法中提到的“将生产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用作贷款抵押实现了可能性。对于以轻资产为主的科技类企业,物联网的嵌入可以采用数码管理方法。即在企业申请贷款时,既与企业确定有关协议,通过远程系统在有关产品(主要是软件等)植入数据密码,控制产品的流通,当企业实现销售回笼货款后,可以通过升级软件包的方式实时解除密码限制。
三、物联网方案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优势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小企业贷款中引进物联网技术,不仅可以极大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和小微企业抵押能力不足问题,而且有利于推动贷款服务于实体经济。在贷款中嵌入物联网技术首先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利于商业银行控制风险。通过物联网实施监控企业的生产过程,可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可以减少银行发放贷款时的盲目性,保证银行资金的安全,有效缓解授信风险。即使企业经营失败,银行的信贷风险也处于可控制状态。在贷款中嵌入物联网技术其次可以解决有效抵押物。物联网方案使用企业自身经营中衍生出的有效的抵押能力,这种抵押能力相对于担保体系而言,既具有与企业经营能力相匹配的数量优势,又有风险可测、可控的质量优势,只要产品有市场,都可以持续性解决贷款中的抵押问题。在物联网环境下,质物有其唯一的身份条形码,在中小企业需要贷款时,将这些具有唯一身份条形码的原材料、半成品、产品,作为质物提供给银行进行担保,从而获取贷款。而银行亦可以随时根据条形码追踪质物实时状态,一方面,不用转移质物的占有,也不影响企业正常使用与生产,另一方面,银行也可以对质物进行必要监管,随时掌握质物情况。在贷款中嵌入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发挥大银行的网络和人才优势,增加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大银行具有庞大的网络和人力资源优势,这种优势可以非常方便地转化为解决点多面广中小企业贷款难题,因此物联网方案可以充分发挥大银行的优势。在贷款中嵌入物联网技术可以促进信贷服务于实体经济。与现有的方案相比,该方案不需要建立新的机构,不需要社会各界(包括政府)投入新的资金,因此可以节省大量的社会资源。而且还可以衍生出大量对商品检验、货物保险等的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需求,从而极大地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实施控制可以有效防止贷款进入虚拟经济,从而保证了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政策要求。
四、物联网方案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建议
首先政府层面要加强国内立法及司法保护、完备相关法律。不转移标的物占有的动产抵押制度中,核心的问题是是否有一套完备的抵押登记制度且该抵押登记制度设计得是否科学可行。动产抵押的登记机关应当统一,明晰动产抵押登记审查的立法价值取向。在《物权法》中明确物联网项下的物权凭证及其可抵押性,同时加强存货欺诈和诈骗行为的惩处,尽快出台有关司法解释,为审理有关纠纷案件提供依据,为当事人有关存货质押行为提供法律边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存货抵押能力将得到很大强化,中小企业贷款时所受的抵押物短缺的约束会得到极大的缓解,其有效信贷供给量将会大大增加,贷款僵局也将迎刃而解。其次是在中小企业中建立主办银行制度。由于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有限,一家银行完全满足其正常的金融服务,也便于银行对企业的了解。当然选择建立主办银行制度是银行和企业双方慎重的决定过程,一旦决定就要保持长时间稳定。第三,商业银行要更新信贷管理制度。商业银行应当利用物联网有效控制信贷风险、有效拓展中间业务收入的优越条件,一方面在贷款管理政策中嵌入物联网内容,另一方面,尽快建立起富有活力的激励制度,使贷款管理过程符合参与约束、激励相容约束以及选择委托条件,激励商业银行客户经理更好地融入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多盈利,多积累,实现与中小企业的互利共赢。最关键是要加大推广使用的力度。因此中央银行有必要在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中加强此类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使用物联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物联网还涉及社会上许多部门,其作用的发挥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共同配合。为此人民银行、银监会有必要联合政府有关部门共同推动,才能发挥其在解决中小企业有效信贷需求中的作用。
- 上一篇:贸发局防汛任务暂行方案
- 下一篇:市委安全生产检查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