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对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性

时间:2022-04-29 05:35:00

导语:以人为本对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以人为本对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现代企业管理在社会文化层面上的观念创新,越来越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精华和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指导现代企业管理观念的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何谓“以人为本”的管理以人为本,即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本的管理是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具有下列几个特点:

1.以人为本的管理主要是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的指导思想。

2.以人为本的管理活动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展开。

3.以人为本的管理致力于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就是人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是能动的,与环境有交互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是可以协调的,将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可以使得员工实现自己目标,在此过程中,企业进一步了解员工使得企业目标更能体现员工利益和员工目标;以人为本的管理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这也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需求为本,认真研究不同的人的不同需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满足不同的人的不同需求。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由来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理论变革。

第一次是以“泰罗制”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的创立,标志着资本主义国家由经验管理转向了科学管理;第二次变革是行为科学的产生,它适应了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和企业劳动与劳动构成不断变化的要求,提出了人本管理原理,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三次重大变革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产生,使西方从管理思想到管理实践都实现了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西方管理理论普遍重视对人的研究,不同的管理理论几乎都是建立在对人的本性、动机等不同的认识和理论假设的基础上,每一次大的理论突破几乎都是基于对人的认识的飞跃。泰罗、法约尔及此前的亚当?

斯密等人,把人看成是“经济人”,因此主张在管理中实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建立严密的组织结构,推行以物质刺激为主的管理方法。梅奥、马斯洛等行为科学家则认识到人不仅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因此主张在管理中要通过不断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要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到了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则进一步把人看作是“决策人”、“复杂人”等,因此主张实行参与式或灵活多变的管理,以适应民主化、复杂化的管理环境。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世界经济、政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普遍实行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开放政策,使得企业管理理念也在发生许多变化。与此同时,西方管理理论也有了新发展,即管理的综合、软化和对知识经济管理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通过对美日企业的管理方式的大量比较研究发现,日本企业在管理中,注重从人的需求出发,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形成了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西方由此兴起了企业文化热,开始普遍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

我国的企业管理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三种管理理念。第一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这一阶段主要实行的是以物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注重于企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对员工缺乏人性化的管理;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六大召开,这一阶段基本上是实行以财(钱)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把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第一目标,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人文关怀;第三阶段:党的十六大召开至今,这一阶段,我国企业管理者开始选择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既重视产品的质和量,更重视对人的人性化管理,体现了人本性的特点。企业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管理理念是一个企业进行具体管理的统领和前提,制订企业发展规划、发展目标,首先要确立正确、科学和合理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树立以员工为中心的理念,员工重于产品

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认为,在企业生产的诸要素中,人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树立以员工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员工重于产品,其意义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认识:一是从企业管理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来认识,随着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过渡,企业传统的劳动方式在技术革命的冲击下发生重大变革,员工不再是受制于机器的附属物,而成为生产中的真正主人。因此,应把人作为企业的核心,重新认识人的本质和心理活动,重视人性、人的价值、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人本性、亲和力,在企业管理中应提倡更聪明地工作,追求管理的人情味、艺术化,形成不同个体的特色优势,努力创造团结协作的氛围,模糊“管”的概念,彰显“理”的成分。二是一切管理理念都应围绕着人是最宝贵的资源,企业应以员工为中心而展开,人是企业最大、最有价值的资本、资产、资源和财富,是企业的主体,因此,企业管理应采取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方式,对物的管理应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并通过协调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促进人们自觉地发挥潜能来达到组织目标。这样,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被肯定了,人的价值被发现了,人力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三是从企业管理的直接目标和根本目的相互关系层面来认识。作为企业管理,直接目标是生产优质产品和取得经济效益,但最终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尽可能多的、尽可能好的产品和服务,是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追求广义的人本管理目标,追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弘扬人性的价值,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员工的全面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尽管我们不能把以员工为中心、员工的全面发展简单的理解为生产优质产品,获取经济效益的手段,但员工素质的全面发展,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创造活力的不断增强,肯定会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创新,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反之,只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大幅提高,才能为员工的全面发展创造充分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客观环境。

(二)坚持客户重于利润,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对企业而言,能否实现利润最大化,最终取决于其产品能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营销管理的全部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满足客户的需求,要围绕客户这个中心来展开。以客户为中心,不仅要了解、满足和引导客户的需求,而且要树立企业一切经营活动都是为了客户的价值取向,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美国营销学者巴巴拉•杰克逊提出的关系营销理论认为,企业要建立、维持和促进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一种兼顾各方利益的长期关系。关系营销的重点对象是顾客,并把观念从注重每一次单独的销售转到与顾客发展长期伙伴关系上。关系营销学的目的是尽可能使每一位顾客都成为未来的长期客户,成为与本企业有伙伴关系的忠实顾客。西方营销管理学中关于吸引顾客、争取顾客、一切为顾客着想的观念,对我们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坚持信誉重于市场,树立以信誉为中心的理念

企业的社会信誉、公众形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所在。要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关键取决于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和应变能力,企业外部的核心环境是市场环境。企业直接处于市场环境之中,一切经济活动都与之紧密相连,企业只有通过市场把产品销售出去,取得效益,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信誉和市场,两者何为第一位,以何者为中心,如何处理两者关系,是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片面强调以市场为中心,一切围绕市场转,忽视企业社会信誉和公众形象。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在于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有三个问题在理论上没搞清楚:一是对市场的本质没有搞清楚,对什么是市场、市场的形态、载体、变动等没有做出研究和回答;二是对顾客的本质没有搞清楚,对谁是顾客、顾客的需求层次、价值取向、购买理念等没有做出研究和回答;三是对企业的本质没有搞清楚,对企业的目的、宗旨、使命和社会责任是什么,企业怎样得到社会的认可,企业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等没有做出研究和回答。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缺乏辩证的市场观,不会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地看问题,只看到表象,看不到实质;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重市场效益,轻社会责任,导致企业失去了信誉和形象这一根本,最终市场空间萎缩,发展路子越走越窄。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认为,企业经营管理必须树立正确的信誉观和辩证的市场观,以社会信誉为中心,实现企业的全面长远发展和市场的可持续拓展。信用是市场经济必备的道德理念,企业信誉是企业进入市场、融入社会的通行证。因为信誉使企业人格化,企业信誉使商品与货币之间的物的交流,变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体现出温情和价值。这种信誉第一的企业价值观一旦形成,在市场竞争中就会变成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是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的。企业只有首先取得社会信誉,才能在消费者心中扎根,这个根就是市场之根,因为真正的市场永远在消费者的心中。市场竞争,表面看是产品质量、价格、促销手段、广告宣传的斗法,实际上是企业的信誉、形象和企业价值观的较量,促销手段、广告斗法可以占据短期市场,但无法巩固扩大市场。只有树立信誉重于市场的观念,把企业的利益和社会利益、消费者利益有机融合在一起,把企业融入社会之中,把信誉融入消费者心中,才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企业。这种企业信誉和价值观,才是市场竞争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才能扩大市场占有率,进入未来市场许多成功的企业,都是靠企业信誉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有效途径探索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有效途径和方法,必须以“人”的管理和使用为根本,以打造独特的企业文化为核心,在增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上下功夫;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在增强企业凝聚力上下功夫。

(一)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在人才的选拔与使用方而,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打破旧的等级工资加奖金的分配机制,实行合理公平的新分配方式。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与激励体系,通过体系的运作,对每位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贡献大小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坚持因地、因企、因人、因时而异,建立起一套动态的员工激励与约束机制。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员工学习、创新的热情,使职工安心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后劲。我公司倡导的“用事业留人、用环境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酬薪留人”和“不遗余力地吸引人才、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不惜代价地留住人才”的用人理念为构筑人才高地,发挥人才优势,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收到了显著效果。知识经济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以人为本。需要员工具有灵活性、创造性、积极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给每位员工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既要善于吸引优秀人才来企业工作,发挥其聪明才智,又要对在职员工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营造出重视人才、珍惜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围。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到各项具体工作之中,切实体现出对员工的尊重,把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企业管理以人为本,还应大力提倡员工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要适时为优秀人才构筑施展才华的舞台,给予他们足够的施展个人才智的空间与权力,放手用人,让精英人才的自我价值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得以实现,以此来满足精英人才的自豪感与成就感。

(二)培育独特的企业文化,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组织成员所共同信仰的管理哲学、行为规范与价值体系的总和。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是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保证。而且是企业员工获得朝气与活力的源泉,是企业的灵魂所在。因此,实施以人为本管理,必须构筑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做到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与企业形象三者的有机统一。企业价值观是核心,企业精神是保证,企业形象是利器。只有将这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的培育就会失去依托而变得盲目,企业形象也会因此而成为空壳。只有企业价值观,没有企业精神,做出的价值选择由于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而难以达到,形象的塑造难以实施到位。有了正确的价值选择与良好的精神状态,不把它通过形象塑造在市场上展示出来,也难以收到应有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些真正对人有激励作用的内部因素,包括成就、认可、工作本身、责任、进步和成长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文化因素”,能够给职工以较高的激励,调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实现尊重人、理解人的价值观,以团结奋进的企业精神与良好诚信的企业形象有机结合,才能激励员工不断奋发进取,不断创新,以巨大的凝聚力与责任感推动企业快速发展。我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从制定企业文化战略入手,用核心文化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用营销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用战略文化推动创新发展,抢抓机遇,使企业在做大的同时,向着做强做久不断迈进。

(三)以情感人、以诚待人,不断增强企业凝聚力

人的一切行动内在动力源于他的思想意识、情感、价值、自身需求等内在因素。其中情感因素最能左右一个人的变化。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好恶倾向的内在反映。因为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就能产生亲切感,有了亲切感,相互的吸引力也就大,彼此的影响力也就越深。如果企业能够善待每一个员工,领导能够体贴关心下级,以情感人、以诚待人,与群众关系非常融洽,职工对你充满信任,其企业的凝聚力就会增强;相反,如果企业内部人员关系比较紧张,就会造成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产生心理距离。其结果最容易转化为一种对抗力和负影响力。企业领导要深入员工中间,经常性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心理变化,帮助员工尤其是困难职工的生活,把员工的冷暖放在心上,让企业职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心和凝聚力。

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新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实施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是新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乃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持企业平稳、持续、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